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2023-02-15 16:20 作者:Ecstaticly  | 我要投稿

1、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⑵劳动力。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7、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8、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 9、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10、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2、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4、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18、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9、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0、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21、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2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价值决定规律),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即价值实现规律)。 23、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4、社会分工:是指不同部门之间和部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25、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历史上包括自然分工,社会分工,个别分工。 26、 自然分工:即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 27、社会分工:即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28、协作,即劳动协作,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 1.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29、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0、不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只是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到产品中去,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31、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随着工人购买生活资料用于消费而消失了,但劳动力在生产中被使用,不仅创造出劳动力价值,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 32、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也称剥削率。 3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4、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35、资本积累:是指把M再转化为资本。其源泉,是剩余价值;其实质,就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权力。 36、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37、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M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资本积累是过程,资本积聚则是结果。 38、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通过银行、证券市场的作用使分散资本集中)。 39、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40、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 41、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的实物形式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们的价值则按照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42、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都在投入后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在产品出售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43、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44、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或叫生产成本,也叫全部预付资本 45、利润:如果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那么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东西,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利润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6、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既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又歪曲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 47、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 48、平均利润:是指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分得一份剩余价值。 49、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50、超额利润:是指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