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时装周概览及面对当下的困境,时装周该如何应对?
2020秋冬"四大"时装周上,许多亚洲品牌、买手和媒体被迫缺席。国内,中国国际时装周宣布延期,上海时装周与阿里巴巴则联手推出了“云上时装周”。一次疫情,吹散了浮在传统时装周模式上的泡沫。
危机和挑战并非始于这次疫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冲击、部分品牌脱离出来独立办秀,时装周正在失去其传统价值。在国内市场的特殊环境下,时装周应如何重新审视自身,面对机遇和挑战并作出应变?
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若想加入冷芸时尚圈,请加微信L_yt119,并务必注明“冷芸时尚圈+姓名+入群理由”,并说明入群希望得到的收获本群只关注时尚行业内容,严禁发送广告、低俗、社会、政治等不相关内容。违者将被退群及拉黑。
讨论提纲
一、时装周的意义
1.时装周的起源
2.品牌、买手、媒体、观众对时装周的诉求
二、国内外时装周的现状
1.四大时装周的特点
2.亚洲其他国家的时装周
3.国内主流时装周分析
三、面对国内市场的特殊环境,时装周应如何应对?
1.抓住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爆发带来的机遇
2.在时装周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中寻求良性平衡
庄主及跟庄副群主简介
庄主介绍:
Jeanne-上海-时尚策展,服装设计专业。目前从事时尚策展方向工作,主要对接国内高级定制及奢侈品品牌。
跟庄副群主介绍:
碧蝶-广州-买手,从以纯快返设计师转行做买手,现在在一家女装快时尚跨境电商SHEIN,负责选品的开发方向,商务谈判,未来想往运营方向发展,欢迎各位前辈和热爱时尚的朋友一起探讨学习。
一、时装周的意义
1.时装周的起源
在二战之前的巴黎,时装屋不定期会为客人举办展示服装新品的沙龙。作为世界服装中心,巴黎时装屋的作品代表着国际时装的流行趋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买手。
这样的繁荣场景一直持续到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黎沦陷,许多时尚人士无法安全去往法国,部分时装屋停业,这一国际时尚之都被迫与世隔绝。
同时,为躲避战争逃往美国、英国的上流社会富人们把对时尚的追求也带到了这些国家,时尚公关人物 Eleanor Lambert 从战乱中发现了机遇。

她发动媒体资源,组织本土设计师,在纽约举办了“FASHION PRESS WEEK”(直译为“时尚媒体周”),这被视为现代时装周的开端。
而现在的时装周指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能够迅速聚集品牌相继举办新品发布、各地时尚行业人士趋之若鹜的展示活动。一般每年举办一届,分春夏(9、10月)、秋冬(2、3月)两部分,它对潮流趋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2.品牌、买手、媒体、观众对时装周的诉求
时装周的角色构成包括品牌、买手、媒体、观众(明星、普通观众)、主办机构。
最初,只有高级定制才会在小型沙龙上向私人客户展示最新作品,随后成衣的发展扩大了时装的客群范围,职业买手开始出现,他们在巴黎挑选款式并购买复制款,再把复制款带往世界各地。
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期,由于时尚信息的不对称,时装编辑具有极高的话语权,消费者通过购买时装杂志才能够获得时尚信息。

那么对于以上角色,各方对时装周有哪些诉求?
首先从品牌的角度思考,通过邀请著名时尚编辑前排看秀,如《VOGUE》、《Harper’s BAZAAR》的编辑等,有助于展现自己的设计、提高知名度、传播品牌文化的底蕴,最终增加品牌销量。
对于买手来说,时装周是获取最新趋势以及进行订货采购的良好平台。而时装周的存在让媒体得以发布一手资讯,是其增加曝光、吸引流量同时巩固行业认可的可贵机会。
对战争时期的观众来说,时装周的存在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发展到现在,时装周的观众更加多样化,其中既有各品牌VIP客户,也有明星。
明星们往往把时装周视为增加曝光度的一项活动,这对其增加与知名品牌的联结、维护自身的时尚资源有重要作用。而明星之外的普通观众们,更多将时装周当做社交与学习搭配的绝佳场所。

每个时装周背后都有主办机构,按机构性质可分为企业(如美国IMG公司)、非盈利协会(如前身是巴黎高级时装公会的时尚联合会、意大利国际时装协会、英国时装协会)以及政府(如首尔市政府)。
政府举办时装周的目的多是帮助本土品牌扩展业务,提升城市时尚话语权,为时尚产业设立标准。
二、国内外时装周的现状
二战结束后,法国、意大利、英国也相继开始举办自己的时装周,并获得了品牌和协会的支持。四大老牌时装周每年按举办顺序依次是纽约、伦敦、米兰、巴黎。
1.四大时装周的特点
(1)纽约时装周
纽约时装周赞助商繁多,以实穿的大众成衣(ready to wear)为主,有浓厚的商业氛围。纽约时装周的主办机构为著名时尚、体育和娱乐经纪公司IMG,IMG负责运作纽约时装周、管理协会合作伙伴、设计师发现平台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会演活动。
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CFDA(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则持有“Fashion Calendar”(时装日程表)调度权,即规划时装周期间各个品牌的时间安排。
尽管纽约时装周经历过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近几年来它面临着一些挑战。从2017年开始,纽约时装周一度陷入低迷,众多品牌逐渐选择其他城市发布新品或独立办秀,这使得纽约时装周流失了不少品牌。

在刚刚结束的2020秋冬纽约时装周上,RALPH LAUREN意外缺席,TOM FORD则选择在洛杉矶办秀,TOMMY HILFIGER 选择在伦敦发布,SAINT LAURENT则选择在巴黎发布新品。
之所以不断有品牌退出纽约时装周,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纽约时装周现在商业参与的部分过多,品牌过于庞杂,因此对设计师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相比之下,其他更具包容性或有更庞大的消费市场的城市,则成为了品牌们青睐的对象。
(2)伦敦时装周
相比于其他时装周,伦敦时装周的整体风格更年轻、前卫、多元。
虽然伦敦时装周的规模、影响力、成交额等均排在其他的时装周之后,但它却以新奇的设计理念和富有活力的设计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新锐设计师们。

同时,由于伦敦时尚教育产业的优越性,比如拥有培育出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Hussein Chalayan等设计人才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时装周也被称为“设计人才孵化器”。伦敦时装周背后的主要操盘者是知名的英国时装协会BFC(British Fashion Council)。
(3)米兰时装周
四大时装周中,米兰时装周虽然开始得最晚,但凭借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之地的文化底蕴、完整的产业链条、精致的纺织面料以及精湛的手工艺等深厚的产业基础,它仍然孕育了许多具有百年历史的时尚品牌,如GIORGIO ARMANI、VERSACE、DOLCE&GABBANA、VALENTINO、PRADA、GUCCI等。
米兰时装周也被称为世界时尚潮流“风向标”,由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 CNMI主办。

无独有偶,品牌的流失同样也出现在米兰时装周上。在弗洛伦萨举办的PITTI UOMO男装展会分去了一部分米兰时装周的流量。而一些知名奢侈品老牌也在物色新的秀场地点,PRADA 的2020春夏男装系列、GUCCI的 2020秋冬系列就离开了米兰,分别在上海和巴黎发布。
(4)巴黎时装周
巴黎作为世界公认的奢侈品牌发源地,引领着国际时装的走向。巴黎时装周最初以高级定制时装周形态出现,给人留下了奢华、高贵的印象。
从巴黎发布的新品代表着国际潮流的最前端,是最国际化的时装周之一。在其他时装周陷入人才流失的境地时,巴黎时装周仍然充满吸引力,聚集了众多重量级品牌。并且,在当下市场挑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其他多地的时装周不得已向“商业”妥协(降低入门门槛,有钱就能进)的同时,巴黎时装周则一直坚守“设计“与”品质“第一的原则。

2.亚洲其他国家的时装周
时装周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技术水平和国际话语权,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或多个时装周。除了上述四大时装周之外,亚洲也有一些值得一提的时装周。我们熟知的有乐天东京时装周(Rakuten Fashion Week TOKYO)和首尔时装周(Seoul Fashion Week)。
但相较于”四大“时装周,东京和首尔时装周的影响力就弱了很多,参加东京时装周的大部分都是本土设计师品牌,更多的是在迎合本国产业的需求。一些日本大师级品牌如ISSEY MIYAKE、YOHJI YAMAMOTO都选择在巴黎定期发布。
而首尔时装周更像是一项娱乐活动,流量明星、Idol(偶像)文化的浸染带动街头风格。在首尔时装周发布的时装面向市场,以签约订单为主要目的,表现为年轻化和商业化。东京时装周由日本时装周促进组织(JFWO)主办,首尔时装周由首尔市主办、首尔设计财团承办。
除此之外,每年在不同城市举办的亚洲时装周也因其交流性和开放性赢得了一些良好的评价。
3.国内主流时装周分析
(1)中国国际时装周
1997年,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在北京举办,是中国首个时装周的前身,除了专场发布、展览论坛等单元外,博览会还设置了设计大赛、专项评选,如“金顶奖”、“十佳设计师”等。
这些比赛与评选为我国服装行业选拔了一批大师,如张肇达,吴海燕、武学凯、武学伟、计文波等。而中国国际时装周由于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更具有官方性的特点。
中国国际时装周以成熟性品牌为主。近几年随着设计新人不断涌现,以及买手店与showroom的兴起,其内容板块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但因为时装周很难为品牌带来商业转换,因此其每季的名单更新也很频繁。

(2)上海时装周
上海时装周诞生于2003年。根据其官网,他们定位为“立足本土兼备国际视野”和“创意设计与商业落地并重”。与中国国际时装周相比,上海时装周更具创新性和融合性,拥有多维细分的发布平台及分支结构。
其中包括新天地主秀场,近几年为了响应市场需求,扩大包容度,定位于相对成熟的大众品牌、商业品牌。2014年与川力企划(APAX Group)合作的国际品牌发布(SIFS),旨在引进国际品牌。
从新天地主秀场独立出来的童装发布KIDS WEAR,落地常德路800秀。
2016年由“栋梁一日”转变而来的先锋艺术节蕾虎LABELHOOD,前身是2013年上海时装周和英国时装协会合作推出的“Design By Shanghai”设计师海外拓展项目和2014年与独立设计师平台概念店合作的“栋梁一日”专场活动,则聚焦于新锐设计师。

2015年成立的学生主导时尚艺术平台——YOUTOPIA呦桃在2019年举办了蕾虎呦桃青年学生时装艺术节,从设计师到幕后执行均为学生团队。
上海时装周始终充满活力的一个原因是其对新的模式的探索,疫情当下的2020年,上海时装周快速反应与天猫合作,打造“云上时装周”,以线上发布的形式进行展售。虽然对于直播效果褒贬不一,但是其勇于尝新的胆识及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依然值得肯定与欣赏!

三、面对国内市场的特殊环境,时装周应如何应对?
1.抓住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爆发带来的机遇
一场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危机,大量亚洲品牌、买手、媒体被迫缺席,部分品牌寻求互联网的帮助,引发了众多时尚从业者对传统时装周运作模式的思考:时装周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否会进一步被削弱?
面对着这样的疑问,互联网技术的浪潮在危机之下为时装周们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助力,各大时装周正努力抓住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爆发带来的机遇,为自身赋能。
(1)开启线上直播秀场
这次时装周季很多时装秀采用了线上直播的方式。米兰时装周的主办方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CNMI)最快作出反应,通过新浪微博、腾讯视频等平台,同步图片、短视频实时呈现秀场内容,同时发起“我们与中国同在”(China, we are with you)活动。

许多品牌选择入驻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DIOR在新浪微博发动流量明星和KOL为直播预热,前后发布19条微博。#迪奥二零二零秋冬成衣秀#话题阅读数超过3亿,转发与评论数超过80万,直播观看人数突高达1200万。
抖音则成立“Dou时装周”账号,视频合辑获得总计超80万的播放量,有效获得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高曝光度。


当然,对于线上时装周而言,如何在直播形式上依然保持时装周特有的视觉品质与调性非常重要。本次时装周有些设计师的场景布置就缺乏”品牌“感,会给观众变LOW的感受。
(2)尝试虚拟Showroom
许多品牌都开始尝试通过线上展厅代替原有的实体展厅,为消费者们带来新的体验,扩大了传播范围,建立了更高强度的品牌信任与连接。能否迅速建立虚拟Showroom是对品牌应对不断变化的行业惯例能力的考验。可以预见,未来时装周的发展将会是多样的。
但是,建立一个能够模拟真实showroom的技术门槛其实很高。这里可能需要使用到AR/VR技术(虚拟增强),包括整体的场景布置要让人一样感受到时尚圈一贯强调的高大上。另外,如何解决虚拟环境下面料触摸及试穿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过,使用3D人模进行虚拟试衣现在其实已经可以做到。现在有些公司的试版其实就是在3D人模上建立的。只是面料触感问题,现在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一旦这些技术门槛普及,那么无论是直播还是虚拟展厅都会大大改善观众的体验感。
(3)利用更多样的品牌宣传渠道
过去时尚资讯获取渠道局限于时尚媒体,品牌的宣传方式十分单一。 随着各大品牌开通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即时获得品牌资讯变得更加方便,社交媒体正被品牌视为推广的重要工具。
对时装周而言,利用当下的短视频热潮做推广也逐渐成为一项低成本、高回报的宣传策略。


目前,上海时装周和中国国际时装周都在短视频方面做了尝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两个时装周的官方账号中发布的多是模特秀场视频与宣传片,但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品牌背后的故事,比如品牌产品背后的匠心、设计师在设计中遇到的苦恼。
产品的销售对象最终要回归到人本身,一个有故事和情感、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品牌,才会更受大家的喜欢。
资讯渠道的自由对品牌来说是有益处的,但品牌是否能利用好这些多元的渠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能否让消费者找到共鸣,换言之,品牌的共情能力是其抓住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带来机遇的一大关键因素。
时尚需要距离感,同时也需要仪式感,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虽然引发了人们对时装周的思考,但时装周在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不会被取代。
2.在时装周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中寻求良性平衡
从场地协调到模特妆发,从现场制作到媒体宣发,一个时装周的成功举办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大多数主办方,单单通过举办时装周获得的收益并不可观。

因此,寻求赞助商的资金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相应地,平衡时装周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也成为了时装周的重要议题。但是这个议题其实困扰着时尚圈多年。事实是,那些往往看上去高大上的设计师们其实口袋里并没有多少钱。而那些我们觉得做着很low的设计师们(比如处于行业鄙视链低端的”商业设计师”们)却可能赚得金盆钵满。
造成这种差距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那些一直强调原创精神的设计师们,究竟花了多少时间研究自己的消费者穿着习性?原创的目的不是为了原创本身,而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给自己的用户。
时装周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场所,“交易”是时装周诞生时期就存在的目的之一。但过度商业化又会导致时装周品牌庞杂、定位模糊,最终可能产生如同纽约时装周一般,不得不面临其逐渐丧失吸引力的消极结果。
正如时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观念,时装周也理应充满了新生和变化。我们在认识到时装周商业性的本质后,才能进一步理解艺术性的表达形式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货品理念,吸引更多关注度,并最终促成交易。
对于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主办方来说,洞察新的消费形式与心理是关键,获取政府支持是保障,借力企业赞助的同时要保留独立性,这也是时装周发展的理想前景。
References
1.James Laver. 服装和时尚简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2.纽约时装周官网.
https://www.nyfw.com/about/
3.Marc Karimzadeh.
CFDA Looks to Unify, Acquires Fashion Calendar[EB/OL].2014-7-24.
4.FashionNetwork.
Fashion brands increasingly heading from NY to LA[EB/OL].2017-01-25.
5.FashionNetwork.
French fashion's governingbody changes its name[EB/OL].2017-6-29.
6.乐天东京时装周官网.
https://rakutenfashionweektokyo.com/jp/aboutrfwt/
7.首尔时装周官网.
http://www.seoulfashionweek.org/aboutSFW/
8.中国国际时装周官网.
http://www.chinafashionweek.org/gywm/201201/t20120105_723515.html
9.高骞. 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探索与实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10.《“DESIGN BY SHANGHAI”于伦敦时装周闪亮启动》[EB/OL].2013-02-22.
11.郭苏妍.饶青宇.
《专访|LABELHOOD联合创始人刘馨遐:中国的时装周只有两种,上海时装周和其他时装周》[EB/OL].2018-04-02.
如果需要获得庄主联系方式,请关注“冷芸时尚”或访问文末链接阅读原文~
文字整理:Colon Wang
审核:Cherika Chen
点击以下链接了解更多内容
加入社群 MCN合作 猎头 时尚行业杂志
买手培训(线上) 买手培训(线下) 创业培训
中小微服饰企业管理课 知识管理课 时尚造型课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6TLmiSwe-JC-HEqF36ac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