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平台与舞台:国际教育赋予孩子怎样的人生

2022-01-14 11:32 作者:剑哥备课笔记  | 我要投稿

为什么选择国际教育

 

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依然需要大量有着国际眼光的创造性人才的涌现。未来,每个孩子都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紧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不仅是外在的时代需求,也是内在的个人发展需求。孩子的发展不仅要接受本土教育,更要了解世界,以便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下一代人才需要能够熟悉、思考、内化、分析、运用世界各国的信息和知识,这是我们下一代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教育的本质其实并不是狭义的出国,也不是单纯地上国际学校,即便是身在国内,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形成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视野是符合国际主流的,也可以具备全球意识。国际教育未来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这种情况下的教育,自然是“竞争”大于“共生”、“标准”大于“多元”,所以国内的应试教育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承、积累、记忆,而国际教育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勇于尝试的能力。这是两套教育体系,我们很难去做孰是孰非、孰好孰坏的评价。现在的国内教育融入了很多新理念,做了很多教育实践,随着老师们的探索,管理手段的提高,使得学生的测验越来越多,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与国际先进理念下的教育和培养人的方向是逆行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数字分数的积累,要做以人为本的、健康成长的教育。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现在所说的国际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走出去,把孩子送出去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要引导孩子具有思维能力,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中国家长都听说国外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不扎实,比如他们的数学就会学得相对简单。所以家长们会有顾虑:假如自己的孩子走上了国际教育的道路,会不会数理科目的底子打得不扎实?但事实是,今年来,很多西方国际一直在反思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孩子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且在课程设计上反复强化这一点。

但是出国留学不完全等于国际教育,但必定是走向国际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只要具备接受国际教育的意识就可以付诸行动,比如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进而可以甄别信息。在这个成长过程当中,就可以培养出自主学习意识。

国际先进的教育大部分强调的是人的学习力的成长,思维能力的成长,探究能力的成长。我们要让孩子真正意义上有向上的能力,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敢于尝试敢于试错,能够超越学科的学习,是在21世纪生存的重要能力。国际教育是让一个人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的自我成长,能够通过内在的驱动力胸怀世界,把未来世界当做自己的发展舞台。

 

国际教育的培养模式

 

每每和家长谈及为什么选择国际高中,总会有一部分家长是无奈之举,但更多是另外一种家长:想给孩子选择一种更好的教育,不希望孩子继续在应试教育环境之下,而是未来去海外名校读书,享受更好的教育与生活。这个追求没有错,但坦率地讲,很多家长受舆论和一些伪专家的误导,对国际教育有着严重的误解、错觉。在他们看来,西方先进的教育就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没有负担,最后孩子们还都能上名校并且出人头地。如果家长这么想,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以英美为代表的国际教育生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大众教育体系,一个是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前者是保基础、保公平,后者是满足更高或者更个性化的需求,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一般来说,学生家庭背景往往低层化,学校的管理相对宽松,对学生的学业目标没有严苛的要求,在美国,也有很多学校追求的只是达标毕业(很多公办学校高中毕业率往往低于50%)。对于这类学校,孩子们的确都很轻松,没有负担,但和精英、名校是无关的。

而以少数优秀私立学校为代表的精英教育(当然,私立学校里也有差的),孩子往往都是出身富裕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严格,往往都有特殊或者极其严格的校规,学业上则要求非常高,成绩不好是不大可能被录取的。当然,在精英体系中,还有一类就是少数优秀的公办学校,即“学区房”所在学校,这类学校家庭结构与极少数私立学校家庭类似,唯一区别的是在管理上学校一如既往,不会那么严苛,核心都是靠学生自己,“不待扬鞭自奋蹄”。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精英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

首先是成绩要好,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英国著名中学伊顿公学的A-level考试成绩表明,A+学生占比高达38%,全A学生高达76%,而这已经达到了牛剑的入学要求。

其次,英美优秀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规范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仅需要学生有教养,还要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精英与非精英的区别实际也就在于此。哈佛新生调查表明,高达56.4%的人很少或不使用Twitter,80.5%的人很少或不使用Facebook。从一个侧面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些孩子在有意识地与网络保持距离,与网瘾保持距离。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对国际教育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切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需要破除这些年舆论与一些所谓专家的误导,才可能做出更为正确的选择。

我们经常对家长说,如果只是想让孩子轻松,那恰恰最不应该去国外。很多家长实际上口是心非,并非只要孩子快乐幸福,还想要孩子出人头地。如果是这样,那就需要做好十二分的准备,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这份辛苦都是免不了的。

 

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国际教育对一个人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升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在全球范围内更好的生存。在绝大多数的美国顶尖高校里,推崇通识和全面教育理念的博雅教育是通行的教育模式,在相应的国际高中里,都有对应的理解和实践。高内外评价标准不同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东亚文化中有深厚的勤学和谦虚的根基,但这样的取向在西方并不通行,也因此外国的招生官尤其是美国的招生官,会更重视在其标准下的“优秀”,其中对应的性格特质是好奇心、自我认知、社区和公民意识等。

国际高中的道路,是另一种苦读,这种“苦”在于掌控权放开后,尚未成年的学生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渡口。这本来就是教育对人的培养和期待,不过在国际高中里,首先获得了拷问的机会。并非所有人都对高考有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选择了国际高中的学生。相似的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国际高中的孩子们也需要经历一些考试,但这些考试不是集中在短短的两天,而是分散在整个高中阶段。答卷由标准化的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和陈述自我的文书等环节组成。他们的目标,锚定在大洋彼岸。

近年来中国家长的需求变化承载着国际教育的落地、成长,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也有部分具备实力的公立学校在高中开设国际班,接受有留学意愿的学生。人们把以前对清华、北大的仰慕之情,转移到了国外TOP级别的学校上。由此,更多人可以选择,究竟用三年的高中时间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改变只是本身,但是改变只是呈现的方式。”应该是对国际高中最好的体会。注重形成性评价,也就是更看重过程的表现,是国际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因此GPA(平均成绩点)的概念贯穿在评价体系里,使得”每一天上课的表现、每一次作业,都会在整个GPA里占到一定比重“。孩子们会经常一起讨论经济学上的知识,学校作业会要求学生在新闻中理解“供求关系”,孩子所记忆的知识,最终以在论文中论述的概念作为引用,而不是只为了填一道选择或者填空题。

国际教育对于孩子寻找自我,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方面更有帮助。相比国内较为被动的教育方式,国际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主动探究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国际教育给了孩子更多的可能和选择,有助于他们找到并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同时,国际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意义在于:首先,国际教育更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意识和能力;其次,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更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最后,国际教育能够开拓孩子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以及职业取向会有很大的帮助。


平台与舞台:国际教育赋予孩子怎样的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