眯眯眼争论不休,中国企业该如何改变?
这些年随着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国内企业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适应当地的商业环境。
在这一方面,中国的企业也是各出奇招,有的企业通过大量招聘当地的人来改造企业文化,有些企业干脆就把企业运营的总部搬到了市场所在国。
当然,中国企业的这些年的努力也是众所周知的,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中国企业基本都展现出来了非凡的适应能力。
不过随着“眯眯眼”的网络争论开始在最近的网络热闹起来,有些企业突然发现后院失火了,中国的国内消费者突然就“刁钻”了起来。
不少媒体开始担心中国的文化舆论会不会陷入极端化,更有甚者把这场网络争论比喻成当下民众“不理性”的代表。
在过去的企业文化宣传中,只需要紧靠西方文化就可以了。西方文化预示着现代化,被称作先进文化,传统文化被称作落后文化,民众自己的偏好也被称作陋习。
不过随着疫情开始席卷全球,国人突然发现西方问题多多,文化也谈不上绝对的先进。传统文化也依旧充满着活力和极强的适应性。
正是在这种环境的变化下,许多企业的文化宣传开始显得非常的不适应。特别是许多企业依旧坚持着过去中国憧憬西方的时代样式,殊不知一场疫情早就改变了时代。
未来企业在产品定位中,一定要符合中国老百姓的爱好和审美。就如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外,必须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一样,如今中国的企业也必须尊重国内消费者的习惯。
相比于中国普通人的文化觉醒,许多的企业家和文化创作者们却显得滞后许多。如今已经是一种中西方平等沟通的时代,任何偏袒双标都会让国内的消费者不舒服。
当然,所有变化也是意味着机遇,未来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崛起,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觉醒,这也必将会带动一大批新兴企业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