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下册 )
由于英汉语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相同之处,加上现代汉语欧化的原因,部分汉语
句子词序与对应的英语词序是一致的,如“I have a book.”与“我有一本书。”碰到
这种情况,只要知道英语单词,就会翻译。英语学习的难点在于英汉思维模式差
异上,如“我想到一个主意。”与“An idea came to me.”学习者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
现这样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并不断积累、总结,最后内化。本章简单讨论一下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语言与思维
列维·布留尔认为“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
原始思维。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
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霍尔·荣格认为:“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也在不断构筑其内在的心理模式,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模式
和心理特征,对其他民族来讲,可能是陌生的、迥异的、相斥的,从而引起理解困难,
交际障碍。人的心理不仅同自己的往昔联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接,
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接在一起。”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都有着
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
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每一种语言铸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铸就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一种语言训练出一套思维方式。语言给一
个民族思维习惯定位,给一个民族思维习惯安家。萨丕尔有一个极端的表述,人很
大程度上受他们所操语言的摆布,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是由语言决定的。林语堂在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一书中提到,汉语讲得很好的欧洲人会养成 与中国
人相同的思维习惯,从而被自己的同胞视为“怪物”。英语讲得很好的中国人则已养成
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被“异族化”了。钱冠连认为这些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对
方国的思 维习惯。“有些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在另一环境中长大,绝无一般中国人
的特质。他们可以用 粗鲁的重鼻音和直率有力、不事雕琢的演讲搅乱一个教职员
会议,他们缺乏炎黄子孙那种压倒 一切、独一无二的老成温厚。”值得注意的是
“生在美国”这个前提。这些中国人,一生下来 就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形成了思维
习惯,也习得了美国文化。语言不仅创造了文化,而且制约 着人之为人的感觉。
因此语言符号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对客体世界的概念和印象。 语言与思维的先后
关系,应该是先有个体思维,后有交际需要,催生了语言,在语言发展 完善的过
程中,集体的无意识也慢慢形成,构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种集体无意识作为
文化 的一部分具有传承性,最后语言又反过来制约个体的思维过程,决定着一
代又一代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