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沃洛夫的战争生涯

2021-06-08 21:05 作者:轻奢也蛮好  | 我要投稿


苏沃洛夫画像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Суво́ров;英语:Alexander Vasilyevich Suvorov,1730年11月13日—1800年5月6日),俄罗斯帝国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战略家、统帅,俄罗斯军事学术和军队改革的奠基人之一。

苏沃洛夫一生率部作战三十五次,从未有过败绩,被认为是俄国军事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生涯

1742年11月,苏沃洛夫被录为谢苗诺夫斯科耶禁卫团的火枪兵。在他年满15岁时,父亲决定将他留在家中,“自理生活,学完条令规定的课程,即算术学、几何学、三角学、炮兵学及部分工程和筑城学,还有外语及全部军事操练内容”。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希腊史学家普卢塔尔赫的著名的古罗马统帅恺撒的回忆录,并学习了奥地利军事家蒙特库科利的《论军事艺术》,研究过休布纳和罗连的历史和地理学著作,沃尔夫和莱布尼茨的哲学原理。在父亲指导下学习炮兵学和筑城学。除了会用法语外,还掌握了德语。在这段时间,苏沃洛夫生动活泼的气质、急躁而刚毅的性格得到展露。

1748年5月,苏沃洛夫开始在谢苗诺夫斯科耶禁卫团服现役,升任下士。之后自莫斯科前往彼得堡,开始在谢苗诺夫斯科耶团正式服役,任班长。1749年底被登记为下级准尉。1751年中旬被提升为中士。1754年5月升为中尉军官军衔,5月被派往英格曼兰步兵团任职。1756年至1758年在陆军院供职。

在兵营的9年,苏沃洛夫和士兵们同吃同睡,总能挤出时间看书。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说到我的学问,我懂数学,知晓一些哲学、地理、历史,会几种语言,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土耳其语,还会一点儿阿拉伯语、波斯语和芬兰语。”


                    战斗生涯

1758年,苏沃洛夫以一级少校军衔在里夫兰和库尔兰为作战军队组建预备营,在梅梅尔任要塞司令,10月晋升为中校。1759年起任俄国作战军队大本营参谋,参加了库讷斯多夫战役。1760年参加柏林战役。1761年,苏沃洛夫开始指挥独立支队,协同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将军的攻城军攻占科尔贝格(科沃布热格)。

1762年9月,苏沃洛夫晋升为上校,被派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团长。1763年至1769年4月17日任苏兹达利步兵团团长,任内编写了《苏兹达尔团条令》(1764年至1765年)一书,内容包括军队的士兵教育、内务和战斗训练等方面的各项原则和规定。

1768年至1772年,苏沃洛夫晋升为准将(1768年)和少将(1770年),并参加了对小贵族阶级的巴尔同盟(旨在反对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和俄国)军队的战斗。他指挥一个旅和几个独立支队,在奥列霍夫(1769年)、朗茨克鲁纳、扎莫斯季耶、斯特洛维奇等地区战胜波兰贵族党人,攻占克拉科夫城堡(1772年)。

1773年,苏沃洛夫被派到第五次俄土战争的巴尔干战区,在鲁缅采夫元帅指挥的第1集团军任职。5月21日和6月28日,苏沃洛夫率领的支队两次完成搜索任务,击败图尔图卡依的土耳其人,掩护俄军撤退。9月14日,防守赫尔绍瓦时击退土军的进攻,使其遭受重大损失。

1774年3月28日,苏沃洛夫晋升为陆军中将。6月20日以8000人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4万人。7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汗国宣告“独立”,实则受俄国控制。

1775年,执行抗俄政策的德夫列特·吉里登上克里米亚汗位,同时土军一部在卡法登陆以示声援。177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命苏沃洛夫进驻克里米亚,另立亲俄的沙亨·吉里为汗,并驱逐登陆的土军。沙亨·吉里“要求”苏沃洛夫“维持秩序”,俄军遂于1777年4月上旬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1778年,苏沃洛夫被任命为驻克里米亚和库班军队司令。

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将克里米亚和库班地区并入俄国版图。苏沃洛夫强迫库班地区的诺盖族头人宣誓效忠沙皇,对不肯臣服的诺盖人进行镇压。

1785年至1787年,苏沃洛夫先后指挥过弗拉基米尔师、彼得堡师和克列缅丘格师。1786年10月3日,晋升为陆军上将。

1787年,第六次俄土战争开始,苏沃洛夫领导克里米亚及赫尔松—金布恩地区的防御。9月25日,小股土耳其部队在小股舰队支援下在金布恩登陆未遂。10月12日,土军约5000人登陆,再次攻击金布恩,苏沃洛夫约有兵力4000人。经三次攻击,土军遭到苏沃洛夫重创,几遭全歼。金布恩之战的失利,打乱了土耳其的战略计划,为俄军集结主力发动进攻争取了时间。

金布恩之战中坠马的苏沃洛夫

1788年6月,苏沃洛夫随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元帅围攻奥恰科夫,负责指挥陆军左翼。他主张立即从陆海两面强攻要塞,但遭波将金反对。土守军几度出击,均被堵回。其中一次,苏沃洛夫追击退却之敌,擅自决定冲入要塞,但中途被波将金严令制止。苏沃洛夫受重伤,加之与波将金意见分歧,遂返回金布恩。

1789年春,苏沃洛夫部(1万人)进驻贝尔拉德一带,与进驻阿茹得的奥地利科布尔亲王(1.8万人)相呼应。6月下旬,多瑙河下游的土军主力大举北上,土军3万人进抵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间的要道福克沙尼,迫近奥军驻地。7月27日,苏沃洛夫应奥军请求,率5000人在28小时内急行军50公里,驰援阿茹得。苏沃洛夫将俄奥联军编成两个集团,成纵队队形,从行进间强渡普特纳河,进攻福克沙尼。8月1日,联军与土军在福克沙尼激战经10小时,土军阵亡1500人,联军伤亡约3、400人。战后联军各返驻地。同时,波将金指挥的俄军主力行动迟缓。土军统帅部趁机集结近10万大军,准备抢先歼灭俄奥联军,再回击俄军主力。9月中旬,土军主力进逼福克沙尼,9月18日夜,苏沃洛夫率所部7000人两昼夜行军约70公里,于21日隐蔽进至福克沙尼,与奥军会合。面对6倍于己并占有坚强阵地的土军(15万人对2.5万人),苏沃洛夫坚持趁土军分散不备,先行发动进攻。21日夜,联军乘夜偷渡雷姆纳河(罗马尼亚锡雷特河的支流),次日晨,双方展开激战,苏沃洛夫企图逐个歼灭土军各集团,土军则在优素福帕夏指挥下节节抗击。12小时后,土军放弃阵地溃逃,伤亡、溺毙者达1万余人,到重新集结时,10万大军仅剩1.5万人。联军伤亡1000余人。这一仗是这次俄土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它打乱了土耳其统帅部的整个计划。在这次胜利的影响下,波将金攻克了宾杰拉,不战夺取阿克尔曼,控制了整个摩尔多瓦。同年,苏沃洛夫受封雷姆尼克伯爵。

1790年12月,俄军两次围攻多瑙河左岸的伊兹梅尔要塞失败,波将金遂派苏沃洛夫前往指挥战斗。12月13日,苏沃洛夫抵达前线后,决议强攻。他计划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进攻,主攻防御较薄弱的南面。为此,他在战前进行大量操练、准备工作,并鼓舞俄军低落的士气。22日,俄军同时对要塞发起强攻,经惨烈的战斗之后,俄军获胜。此战,土军阵亡2.6万人,被俘9000人,全部火炮及大量财物被缴;俄军亦伤亡约1万人,650名军官中伤亡400名。至此,土耳其在多瑙河下游的防御体系被打破,此次俄土战争的结局基本决定。1792年1月,俄土签订《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米亚,宣布放弃格鲁吉亚。

自1791年起,苏沃洛夫被调离俄土战场,奉命指挥驻芬兰的俄国军队,视察芬兰至瑞典的边防工程,在与瑞典接壤的边界上构筑了许多堡垒。

1792年至1794年,苏沃洛夫指挥俄南部军队,1794年参加对波兰的远征,镇压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发动的起义(大波兰起义之一)。1794年至1795年指挥驻波兰的军队,俄国完成了对波兰的瓜分(参加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1794年11月30日,苏沃洛夫晋升为陆军元帅。1795年至1796年指挥驻乌克兰的军队,行营设在图利钦。在此期间,他写成《制胜的科学》一书。


        反法联盟与意大利战场

1796年,法国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横扫奥属北意大利,叶卡捷琳娜二世准备派6万俄军进入奥地利,并提名苏沃洛夫为统帅。正当远征军在波多利亚组建时,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96年11月17日因中风逝世,其子保罗一世即位。保罗一世在军队中推行普鲁士式的形式主义和棍棒纪律,引起了拥护“开明专制”、属于军事革新派的苏沃洛夫不满,二人关系恶化。

被流放的苏沃洛夫接到任命

1797年2月17日,苏沃洛夫被革职,并被褫夺着用军服权,回到自己的庄园孔昌斯科耶镇。5月3日,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省的康昌斯科耶镇,由警察监视。

1798年底,俄国、英国、奥地利、土耳其、葡萄牙和两西西里王国等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在盟国的坚决要求下,保罗一世不得不在次年2月任命苏沃洛夫为驻意大利北部俄军总司令,奥军也归他指挥。

1799年3月,苏沃洛夫抵达维也纳,被授予奥军元帅军衔,指挥48500人(俄军1.2万人,奥军3.65万人)远征意大利。苏沃洛夫反对奥地利统帅部据守边界的计划,主张在北意大利展开进攻,首先占领伦巴第和皮埃蒙特,以后沿里昂—巴黎轴线直捣法国本土。同时认为应在瑞士、德国南部和比利时等地实施助攻,要求在地中海的俄土联合舰队积极配合。在北意大利战场上,苏沃洛夫计划在法军麦克唐纳、谢雷尔两个集团军尚未会师前,予以各个歼灭。这次攻势以布里西亚—米兰方向为主要作战方向,企图切断瑞士和意大利法军的联系。他一面训练奥军,改进补给方法,提高部队机动能力,一面煽动意大利人民掀起反法斗争。

苏沃洛夫在米兰

1799年4月中旬,联军发起攻势,谢雷尔被迫放弃布里西亚和贝加莫两城堡,撤至阿达河西岸,依托有利地形,以2.8万人展开成一线防御。苏沃洛夫进抵阿达河东岸,针对法军部署,决心在正面突破,两翼辅助主攻法军防御较弱地段。4月26日8时,北翼巴格拉季昂先以3000人牵制优势法军达12小时。翌日拂晓,联军主力及南翼梅拉斯均发起强渡,突破法军防御。新任法军司令莫罗以3个师迎击联军。苏沃洛夫指挥奥军出击,还派出3个哥萨克骑兵团断敌退路,但因迁延误期而未能歼灭法军。此战,联军毙俘法军约7000人,自损2000人。

此后,联军扩大战果,在6个星期内几乎占领整个北意大利。法军统帅部调集兵力,企图围歼联军。苏沃洛夫获悉法军意图后,制定各个歼敌计划:以1.7万人留在亚历山德里亚附近阻击莫罗部(2.5万人),掩护联军主力侧后;亲率主力3万歼灭麦克唐纳部(3.5万人)。他以一昼夜行军近50公里的速度奔赴波河支流提多涅河,与法军对峙。6月17日,双方先头部队发生前哨战,麦克唐纳退至特雷比亚河(波河支流,与提多涅河平行)左岸。苏沃洛夫率主力赶到后,决心进行一场预有准备的遭遇战,开创了俄军战史上此种行动的先例。他命令联军成3路纵队,在行军中展开,从行进间投入战斗。18日上午10时许,联军以三分之二的兵迂回麦克唐纳左翼,企图断其退路,实行围歼。麦克唐纳则依左岸阵地顽抗。随后法国援军赶到,使法军撤右岸。19日晨,麦克唐纳以优势兵力渡河反击,双方激战至18时,各自返回阵地。在3天的战斗中,联军毙俘法军约1.1万人,己方伤亡5000至6000人。20日,苏沃洛夫以两路追击连夜撤离的法军,在皮阿琴察再歼法军7000余人。

6月22日,苏沃洛夫留下1万人继续追击,自己则率领联军主力,以两天半急行军120公里的速度,准备与已经击败联军牵制部队的莫罗部展开决战。莫罗迅即向热那亚撤退。苏沃洛夫以轻骑兵追赶莫罗的后卫至诺维地区。由于俄奥双方在战略上再度发生分歧(苏沃洛夫要继续进攻,奥方要分兵巩固占领地),苏沃洛夫立即歼灭莫罗的计划被迫推迟。法国督政府抓紧时机增援,使热那亚法军增至4.8万人,并派儒贝尔接替莫罗指挥,准备从热那亚、瑞士两个方向夹击俄奥联军。担任主攻的茹贝尔企图先歼灭俄军于托尔托纳,于8月11日率先发起进攻。与此同时,苏沃洛夫集中6.5万人,派出前锋诱敌,将茹贝尔部从山区诱至平原决战。14日,法军开始下山,但发现联军主力集结于平原后,立即停止。先到的部队则依托山区有利地形防御,等待支援。苏沃洛夫也改变计划,决定趁法军后续部队赶到之前主动攻击。其计划是:以次要兵力(2.7万人)攻敌左翼,主要兵力(3.8万人)攻敌右翼;次要方向以积极行动吸引法军主力,为主攻方向创造战机。15日拂晓,战斗打响。法军错判左翼为联军主攻方向,将后续部队和右翼的部分兵力调去加强左翼,大大增加了对该方向上联军的压力,奥军指挥官克拉伊多次要求增援,苏沃洛夫均置之不理。上午10时,当法军被牵制在左翼,预备队已使用殆尽,右翼兵力削弱时,苏沃洛夫猛攻右翼,在两翼均采取迂回战法。傍晚,法军主动撤退。苏沃洛夫准备次日晨追击,因奥方停止供应军粮,这才作罢。此役,法军损失1.6万人(4500人被俘)和全部火炮、辎重,儒贝尔阵亡[10] ;联军损失8000人(俄军占2000人)。至此,意大利境内的法军主力基本被歼灭。

意大利北部解放后,苏沃洛夫本打算向法国本土发展进攻,向格勒诺布尔、里昂和巴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但是,这个计划被盟国所破坏,它们担心俄国在地中海和意大利的影响增大。英国和奥地利决定将俄国军队调离北意大利。苏沃洛夫依照命令把奥军留在意大利,于8月27日率领俄军开往瑞士,与在那里作战的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军会合,并从那里进攻法国。9月11日,苏沃洛夫开始了对瑞士的远征,俄军打过瑞士的圣哥达隘口和鬼桥,率军翻过罗斯希托克山脉,进入姆坚山谷,完成跨越帕尼克斯山脉的进军。这是军事学术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苏沃洛夫军事生涯的颠峰,用他自己的话说:“俄国的刺刀穿透了阿尔卑斯山。”俄国军队表现出空前的英雄主义,在前卫战斗、后卫战斗,巧妙迂回阵地、战术合围和全歼被围之敌等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因战功卓著,苏沃洛夫于1799年10月28日被保罗一世授予全俄军队大元帅军衔,并在圣彼得堡马尔索沃广场上为他建立纪念碑,以表彰其对瑞士远征的功勋。在此年,苏沃洛夫还被封为意大利公爵。

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

1799年10月,俄国与奥地利的联盟破裂,苏沃洛夫奉诏返回俄国,再遭贬谪。1800年4月21日,返回彼得堡。残酷的不公正的事实使这位统帅心灰意冷,于同年5月6日(俄历5月18日)在彼得堡克留科夫运河畔的赫沃斯托夫宅邸逝世。

苏沃洛夫的统帅实践在俄军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苏沃洛夫崇拜彼得一世,他培养出一辈杰出的俄国统帅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最为优秀的是库图佐夫和巴格拉季昂,(两人均在打败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中做出贡献)。


法国皇帝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评价他:苏沃洛夫元帅拥有伟大将领的灵魂,但并没有对应的头脑。他具备天赐的坚强意志,十分活跃,面对任何考验都无所畏惧,但他既没有天才,也没有战争艺术知识。


法国将军莫罗认为,苏沃洛夫在“诺维和特雷比亚河,尤其是特雷比亚河战前的进军,那是战争艺术的巅峰(c'est le sublime de l'art militaire)”。


法国元帅马塞纳评价道:我愿意用自己所有的胜利来换取一个荣誉,那就是苏沃洛夫翻越阿尔卑斯的伟绩。


附《制胜的科学》


Ⅰ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

(分队对抗演习在训练中有着重要作用。)


Ⅱ原地演练

整队!击鼓集合!准备演练 [ 注:指挥用语。] !——按照口令、排头兵 [ 注:排头兵——指站在队列前做操枪动作的排头士兵或军士。全队按排头的人的节奏,重复同样的动作。] 和鼓声练习操枪动作和转向。


Ⅲ射击

准备射击!装弹!——按排、半营和营射击 [ 注:为了进行齐射和队列机动演习,一个大队分为几个营(通常为四个营),每营分四个排;两个排组成半营。] 。——装弹时枪托绝对不可置地。通条弹回了没有?——弹头不要压得太紧[ 注:大多数文章将这一条的含义解释为:如果枪托置地,通条就会往回弹,于是就压不紧弹药。实际上通条的回弹并不依赖于枪托是否置地。

1763年的条令中说:“为尽快装上子弹,在装弹时将枪托置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苏沃洛夫的要求正好相反。这种要求看来是根据经验和观察的结果提出来的;同时,它也被内弹道学规律证实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当枪托置地时,通条的打击过分猛烈地压在弹头上,弹头把火药压挤成一块。这对射击有不利影响。此外,在朝弹药猛压时,弹头会从纸制的弹头包装材料中脱离出来,在射击时就会出现反跳,撞击枪管壁。这样还会扩大子弹散布面。

所以子弹头不应该压得太紧。苏沃洛夫的要求是适宜的。“通条弹回了没有?”这是提醒执行条令所要求的动作:“一下子把通条推进枪口,使通条不仅压着弹药,而且弹出来一半。”] 。

保持斜形队 [ 注:为了进行射击,后面几列向前列紧靠过来,后一排士兵对着前一排士兵的空隙站着,队形变成了斜形。] ;枪托紧顶右肩肩窝,枪身托在左手掌。子弹打半人高处 [ 注:苏沃洛夫那个时代的步枪射击弹道在300步的距离上升30-35厘米。所以只有直射才有意义。为此,使用固定的瞄准线(经过枪管后端的缺口和准星),瞄人体的中部,即半人高处。] 。

可以用火药 [ 注:即空包弹。] 进行示范。

清枪在换岗间 [ 注:换岗间——指换岗以后,因为演习是在派岗之前进行的。] 进行。

射击一发或两发子弹。

各排进攻射击开始!——不停顿。信号——《行军》鼓点,——射击一至两发子弹 [ 注:各排进攻射击是指向前运动中的射击。关于射击种类详见第14条。采用排射击的进攻直接转入对敌冲击:不能停顿!射1-2发子弹后,冲击敌人的第一横队!] 。


Ⅳ以横队向敌横队进行示范冲击

向敌人第一横队冲击!上刺刀!乌拉!排长们喊:刺、刺!士兵们喊:乌拉!——声音要宏亮。暂停!


Ⅴ向骑兵进行同样的冲击

敌骑兵驰援步兵。——冲击!——这时应将刺刀对准敌人的下腹部猛刺;有时也可刺马面、马脖子,特别是马的胸部。——暂停。

向敌人第二横队冲击,或向敌人的预备队冲击!停止。到此为止 [ 注:进攻从单方面的攻击开始。敌人通常用篱笆、栅栏或其它的地物来标示,有时由进行个别指挥的人来充当。

苏沃洛夫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务必接敌(“发口令:停止!发出结束战斗的信号的地方,应该正是假想敌所在的地方。”)冲击任务不是泛泛地提出,而要提得具体:冲击敌人的第一横队,冲击第二横队、冲击预备队!

对付敌人的骑兵,也是用刺刀冲击。在1769年的奥列霍沃之战中就是这么做的。士兵们都有这样一种信念:密集的、队列有序的步兵不惧怕任何骑兵。 ] 。

第三是贯穿冲击。横队迅速排齐。前进!谁也不许后退,哪怕是后退四分之一步 [ 注:冲击后变得紊乱的队伍在转入下一阶段——贯穿冲击之前已经排列整齐。苏沃洛夫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不论是在队列中,在行进间,还是在进行各种练习时,只能向前看齐。“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队形,或是在拉齐正面的时候,都不能向后退。后退一步,就是死亡。”] 。行进!

按排、半营或营前进!——行进时每两个排合为半营,或将半营分成排。士兵的步幅为一俄尺,转弯时为一俄尺半。开始击鼓,打三段式 [ 注:击鼓时的三段式:用鼓槌敲击,用鼓棒敲击,用鼓槌鼓棒相间敲击。] ;以军乐代替击鼓,奏“全速进军”;再击鼓。如此交替进行。

击鼓和奏乐加快,步子也随之加快。排与排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间隔和距离,以便在听到“立定”口令时,各排能立即止步,走进横队,回到原来位置 [ 注:部队从密集队形转为排(半营,营)纵队,拉足距离前往对抗演习——贯穿冲击的地点。在行军时部队进行由大化小和由小变大的队形轮番演练,注意观察距离的保持情况。

苏沃洛夫要求用1俄尺的步幅自由大步前进,而在转弯时用1.5俄尺。运动的节奏是很快的。苏沃洛夫教士兵用这样的节奏行进,达到了很高的行军速度。

保罗一世在军队中推行普鲁士的行军条例,规定步幅为3/4俄尺,速度为每分钟75步,苏沃洛夫就此说道:“我的步幅被压缩了1/4,这样去接近敌人,等于慢30-40俄里的路程。”] 。

第二或第一列半横队,分别向左转和向右转,行进,行进,冲击!——行进!这时击“战斗行军”鼓。

从霰弹射击范围之外向留在原地的部队前进。行进!——打“进军”鼓。

在距敌正面八十俄丈的地方向前跑十至十五步,穿过野战炮的霰弹线,而在六十步的地方是子弹的准确射程。

行进,行进!上刺刀!乌拉!——敌横队在这一最近距离内用火器迎战,而在三十步的距离内也以刺刀冲击。双方贯穿冲击开始 [ 注:为了进行对抗冲击,横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担任进攻一方,走到野战炮兵的霰弹射击范围之外(80俄丈,或250步),面向留在原地的那一方。

从这里开始实施冲击。在这段冲击距离内,苏沃洛夫拟定了三道界线:野战炮霰弹火力的有效射击线(“野战炮的霰弹线”)为80俄丈,团属火炮(“团属炮兵的霰弹线”)为60俄丈,步骑枪的有效火力(“子弹的准确射程”)为60步。

为了减少伤亡,步兵跑步通过这三道线。当冲击的横队接近有效射程时,留在原地的部队用火力迎击,而在冲击的一方接近到了30步远的距离时,迎战的一方也转入冲击。苏沃洛夫同一时代的人是这样描述贯穿冲击的:“这种冲击是真正的格斗,正如真正的战斗中所发生的那样。它由从正面相互实施冲击的双方进行。”

不管双方站成横队或者纵队都是一样,处于步兵和炮兵的火力之下,伴随着各种步兵和骑兵的不断的喊杀声。军官们在这时喊:劈杀!上刺刀!无论是哪一方的部队在格斗时都不敢退到一旁,或者延缓前进速度。步兵跑步冲向步兵,枪“端在手上”,只是在相遇时才抬起刺刀。

与此同时,每个士兵不得停步,只是稍稍向右转,由此出现一些小的空隙,人就从这些空隙中穿过去。这种许多人的迎面接触不是没有危险的,特别是如果有骑兵参加的话。也发生过撞伤和其他的受伤事例,但这种冲击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演习情况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实战。] 。

另一横队和这一横队相同:冲击!双方回到原来位置。独立部队也是如此。纵队冲击是为了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展开正面 [ 注:重做贯穿冲击。另一部分横队成了进攻的一方。在重做冲击后各方回到原来的位置。此后,部队还要进行转弯和展开练习。] 。


Ⅵ纵队冲击

两支部队按分队对抗演习的人数组成纵队。可组成一路或两路纵队。

准备纵队冲击!行进!——在距六十步的地方击进军鼓。

行进!行进!!白刃冲击!乌拉!——枪的重量主要集中在右手上,纵队相互迅速穿过,进行示范刺杀 [ 注:为了实施冲击,将横队变成纵队。纵队重复做贯穿冲击。] 。纵队列成方阵!射手在队列各自的位置上射击!各排射击开始!——这时方阵在原地。

射手朝骑马之敌和逃跑之敌射击,特别是要对准敌军官射击;各排向敌群齐射。射击宜短暂,因为这时霰弹更能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冲刺。

行进,行进!冲击!上刺刀!乌拉!——这就是拟想中的方阵贯穿冲击。

射手,前进!狠刺!猛射!抓俘虏!抓溜到方阵之间的异教徒!击鼓——临时集合[注:纵队变成方阵。这种队列样式在与土耳其军队的作战中部署得很周密,经受了战斗的检验。苏沃洛夫的方阵是鲁缅采夫的战斗队形的发展。

苏沃洛夫主要采用的是团(两个营)方阵和营方阵。这种方阵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构成交叉火力朝各个方向射击,扫射方阵之间的要冲和间隙地带。苏沃洛夫的方阵只用于进攻。他把自己的方阵叫做“移动的多面堡”。这里对方阵里的行动的描述是以确定的敌人,即以大量兵力投入进攻的土耳其人为对象的。

所以方阵先是使用排射击和用霰弹击退进攻,然后再实施冲击。射手在这里起着特殊作用。各连抽出4-6人的射手脱离军士(连里的分队长,一个连有四个分队)的指挥,射手从优秀射手中优选。他们有权不受统一指挥走出队列,独立选择射击目标。] !

射手,回到自己位置!方阵——成纵队!——按上述关于纵队的要求去做 [ 注:方阵编成纵队(方法之一),只需将方阵的侧面简单地衔接起来就行了。在战斗中,当进攻的方阵遇到设防的野战工事时,或者当敌人的骑兵有冲入方阵的威胁时,这种方阵就会派上用场。

“这支有着六列横队的纵队,如果它是坚强勇敢的,尤其是它的指挥官素以坚强勇敢著称,将枪换成刺刀,那整个正面上任何骑兵都是不能通过的……这样的纵队比任何编队都灵活,它运动迅速,要是不停顿,就能够穿通一切”(摘自1778年苏沃洛夫对克里木和库班军的命令)。] !


Ⅶ方阵冲击

纵队,列成方阵!方阵,行进!行进!行进!!冲击!上刺刀!——乌拉!这时无射击,冲击同前。

方阵,成线形正面!参加的部队根据长官的决定把横队变成一路或四路纵队。口令如下:成一路或四路纵队,向右转和向左转,走回原位!立定!成线形正面!击“战斗行军”鼓。

[ 注:这些基础演练、行军和变换队形的练习在大队、团和军的射击训练中都是相同的!]

长官能否要求:

急速连续射击?

使枪正确与否决定着射击的效果。

这时的射击由于必然出现的慌乱而不够协调,但是在排射击中可以发现纠正。

为了消灭敌人,尽量节省子弹,各人在每次射击时都得瞄准敌人。

齐射?——在换岗时采用,即使射击,也只是为了清枪。在其他队形中,只是为了检查校正枪支。用于对敌作战是不适宜的;在你重新装弹药时,敌人会冲刺砍杀过来。

进攻时的排射击?——这只是为了运动,在与敌作战时使用这种折线队形是不适宜的:它易被敌击散,特别是易被敌骑兵、骑兵小队击散。

退却时的排射击?——最好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它对士兵的影响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步兵和骑兵不要去考虑任何退却 [ 注:苏沃洛夫扼要地对条令中的射击方法作了批评性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对射击的要求。1763年步兵条令规定的射击类别是:排、半营、营、支队、退却和进攻间的排射击、全团齐射,最后是急速连续射击(不受口令指挥的单发快射)。

苏沃洛夫对射击的基本要求是瞄准。排射击最符合这一要求,在排射击中,可以看见每个射手的动作。急速连续射击,尽管是单发的,但是由于太仓促,就不会瞄得很准。同时,如果射手要瞄准的话,整个部队的每个射击都将是单发的。

苏沃洛夫认为全团齐射在战斗中不是一种适宜的方法,保留它只是为了训练目的——为了进行举枪练习,也是为了将弹药退出(用其他方法将从枪口装进去的弹药退出是不可能的)。进攻间的排(按1763年的条令是“走出的”排)的射击方法是这样的:各营的同等排(可以是前面的排)向前走出,进行射击,然后同继续前进中的横队看齐,其后剩下的排(第三批)走出,进行同样的射击,等等。

退却过程中的排射击照类似的方式在撤退时进行。届时轮到的排停下来,转向敌人,进行射击,然后赶上阵列。苏沃洛夫不提倡进攻间的排射击,因为由各排组成的突出部在积极运动的敌人骑兵的攻击下可能遭受牺牲。苏沃洛夫甚至不准采用退却时的排射击,禁止提起和考虑。] !


Ⅷ向士兵口授必须的知识

分队对抗演习结束之后,参加该演习的分队一般在黎明前到达大本营,黎明时拉出到操场上,接受检阅。这时,由负责该分队的那个团的一名校官发口令:枪放下,并且在全体将官、参谋和尉官在场的情况下,开始用士兵的语言对士兵讲话:

脚跟并拢,小腿挺直!士兵要站成一条线。我看得见第四个人,看不到第五个人。

行军步度为一俄尺,转弯时为一俄尺半。要保持好间隔!行进间士兵正面之间保持一肘距离;横列与横列间距三步;行军时为两步。鼓声,不要干扰 [ 注:这里的关于鼓声的说明是什么意思,难以确定。最大的可能性是:提醒鼓手,不要被采取的快速运动弄糊涂了。把这理解为停止击鼓是不妥当的。这样会与该书原文第25页里所讲的相矛盾。] !


Ⅸ冲击

珍存三天的子弹,有时要珍存到够用整个战役,假如子弹来源没有保障的话。射击要少而准,刺刀要刺得狠。子弹会上当,刺刀不会上当。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猛刺一次!把异教徒从刺刀上甩开!——亡命之徒沾着你的刺刀,他的马刀会朝你脖子砍来。马刀朝脖子砍来——立即跳开一步,做再次攻击!刺倒第二个,刺倒第三个!一个勇士能够刺倒半打敌人,我还见过更多的。

要爱惜枪膛里的子弹!遇上三个敌人——刺死第一个,射死第二个,第三个也用刺刀结果性命 [ 注:在苏沃洛夫对纪律和射击规定的要求中,节约子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时的弹药基数很有限:20发子弹随身携带,30发装在弹药箱里。战斗中,真正的有组织的弹药补给是没有的。所以苏沃洛夫坚决要求减少子弹的消耗量,禁止无目标的射击,违者要受到严厉的惩处。] !

冲击时不得拖延!要对准目标猛射。每人配备约二十发子弹,为了节省,买铅弹,花钱不多。我们是瞄准射击的。在我们这里第三十发子弹落空,而在野战炮兵和团属炮兵那里,命中的炮弹难道能够少于第十发吗?

[ 注:按字面意义理解(即理解为实际射击效果),如同某些注释者所做的那样,当然是不合适的。按照当时的射击技术和兵器技术,这样的命中率(96%)只能是一个幻想的数字。

步枪散布在300米内是这样的,半径为2.25俄尺的圆(1.5米以上——取整)容纳一半的射弹。这个地方应该理解成更象是一种号召,让步兵在30发子弹的范围内不要落空,炮兵则是在10发之内,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做到弹无虚发。 ]

导火索接在霰弹上!要迎着霰弹冲过去!霰弹飞过头顶。大炮是你的,人也是你的 [ 注:如果看见敌人的炮兵把导火索接在大炮上,就要向前猛冲,(“霰弹飞过你的头顶,大炮就是你的!”士兵当然低着头)。

这个规则在彼得时期就已确定了:“离大炮愈近,大炮的杀伤和威胁就愈小。”这种关于步兵向前猛冲克服射界的思想,在随后炮兵技术装备发展的时期获得更大的意义。] !掀翻在地!追击,拼杀!其他人我们就饶恕吧。枉杀无辜是有罪的,他们同样也是人。

要为“圣母殿”而死,为神甫之妻、为最光辉之殿堂而死!——教堂祈祷上帝。谁活下来,荣誉和光荣就属于谁!


Ⅹ宿营

不要欺负居民:他们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士兵不是强盗。

战利品是神圣诱人的!攻占兵营!——一切都是你们的。攻克要塞!——一切都是你们的。在伊兹梅尔,除其它外,大家把金银一捧一捧地分。在其他许多地方也是如此。没有命令绝对不得去拿战利品

[ 注:士兵对战利品的拥有权是18世纪的战争法规。战利品的概念在当时除了包括有战利品意义的物品——武器、敌军长官的权力标志等以外,还包括敌人私人用品。苏沃洛夫按他所处的时代的精神行事。但是苏沃洛夫对抢劫和平居民及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们的行为追究责任,甚至在敌国也是如此。

“用仁爱战胜敌人的威力不亚于武器。”“战争不是对着他们(居民),而是对着武装起来的敌人。”对战斗情况中的抢劫者就地正法。] !


ⅩⅠ大激战和总攻击

野战中有三种攻击:向较弱的侧翼攻击。用森林把强硬的侧翼隐蔽起来——这不高明!士兵可以从沼泽地穿过去。渡河是困难的——没有桥过不去。越过各种战壕。向中部攻击不适宜,除非是有善于砍杀的骑兵,否则会挤伤自己人。向后方攻击很好,但这只适用于规模不大的军,大部队是难以绕到后方去的

[ 注:苏沃洛夫力图使每个士兵不仅理解他们个人在部队中的职责,而且还要使他们理解更高一级编队的行动的总意图。他在这里用寥寥几笔勾画了这种或那种机动的特点。] 。

野外作战:用横队对付敌人的正规军,用方阵对付异教徒。不使用纵队。在与土耳其人作战时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在侧翼方阵的协同下,要以五百人的方阵突破五千至七千人的敌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用纵队突击,但这种必要性尚未出现过。

还有肆无忌惮、浮躁、狂妄的法国人。他们在与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军队作战时使用纵队。假如我们要与法国人作战,我们也要用纵队打击他们。

[ 注:苏沃洛夫不只是列举了战斗队形的基本种类——横队、方阵、纵队,而且还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针对什么样的敌人,采用什么样的队形最好。对付欧洲的正规军要采用展开的横队;对土耳其人采用方阵。纵队用于野战工事冲击(图尔图凯)和攻打要塞(伊兹梅尔、普拉加)的时候。

在野战中对付土耳其人时也不排除用纵队的可能性。例如,可以用纵队对付人数众多的敌群。但是此种必要尚未出现,这个任务由“移动的多面堡”——方阵担负了。

苏沃洛夫仔细观察法国革命战争的战术发展,指出法军的纵队在对付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的线式队形方面的有效作用。在1799年的战争中他采用了与展开的营横队相结合的纵队来对付法国人。]

以野战为基础的冲越战壕的战斗。壕沟不深,围墙不高。跳入壕沟,跃过围墙,用刺刀突击,刺杀,追击,抓俘虏!切勿忘记断敌后路!这里时常用骑兵。在普拉加使用的是步兵,那里曾有三重的大战壕和完整的要塞,所以使用了纵队冲击。


ⅩⅡ强击或总攻

砍断树枝经过鹿砦,投下编条越过陷阱!急速奔跑!跳过木栅,扔下束柴,下到壕沟,竖起云梯!射手,清理纵队,瞄准脑袋打击 [ 注:射手队通常在实施强击的纵队前面。接近壕沟时,射手队从纵队中走出来(“清理纵队”),向藏在障壁,胸墙后面的敌人开火(“瞄准脑袋打击!”),掩护实施强击的纵队的行动。] !

纵队,飞越城墙直奔要塞障壁,劈开障壁!在墙上展成横队!卫兵队立即去占领火药库!给骑兵打开大门!敌人向城内逃窜,调转敌人的大炮对敌射击。向街道猛射,炮击要快!不得久待

[ 注:应当这样理解:这种射击(朝逃窜之敌的射击)不应当进行得太久,要追击敌人并且占领城市。] 。命令——下到城内,把敌人分割在街道上!骑兵,砍杀!不要钻到屋子里去,要在街道场地上拼杀!敌人在哪里据守就向哪里突击!

占领街道广场,设立总警卫室。立即把大门、火药库、仓库布置上哨兵!敌人投降了就饶恕他!占领了城墙就去收缴战利品 [ 注:这里对强击场面的详细而又形象生动的描写再现了攻打伊兹梅尔的实际过程。] !


ⅩⅢ军事学术

军事学术原则有三条。

第一——观察:如何安营,如何行进,向何处冲击、追击和打击敌人。


第二——快速。野战炮兵向前行军半俄里到一俄里,使上下坡不受影响。纵队要互相靠近,炮兵又保持原来的行军距离。下山和在平原上行军时用快步。

通过隘路、街道、小桥、水路、沼泽或小径时用两路或四路队形;只有对敌冲击时才用排纵队,以便收缩队尾。

不要停顿,要活动、娱乐、唱歌、击鼓、奏乐,让鼓乐齐鸣!

走过十俄里——第一排,取掉“风” [ 注:苏沃洛夫这样称呼士兵的背囊。] ,躺下!其后是第二个排,如此排排相续。前不等后。纵队行军时,队列会拉长。四路纵队行军时,队列会拉长半倍,两路纵队行军时,队列会拉长一倍。

列队时的间隔为一步,行起军来的间隔会成为两步。列队时纵队长一俄里,行军中会拉长到两俄里;列队时两俄里,行军中会变成四俄里。最前面的排若要等最后面的排,那就会白白费掉半个小时。

走完第一个十俄里休息一小时。第一个排跳起来,背起“风”,向前跑十至十五步;行军中通过狭窄地段、上山或下山的时候,要向前跑十五至五十步。一个排接一个排这样做下去,使后面的排能在同时得到休息。

走完第二个十俄里,停止前进!休息一小时或一小时以上。如果第三个行程小,则行军与休息各占一半时间,这时休息四十五分钟或半小时,或者也可休息十五分钟,让小伙子们能赶快吃完饭。这些是对步兵而言。

骑兵按自己的行军方式前进。对骑兵尽管放心!骑兵休息少,走十俄里以上才休息,这是为了让马能尽早赶到营地里歇息。

炊事车和货篷箱在前面行进。弟兄们一到,就赶上吃饭。炊事班长喊:“开饭!”。早饭休息四小时。到宿营时休息时间可达六至八小时,这要视路程远近而定。接近敌人时,要把锅和食品收拾到货篷箱里去,木柴也放在上面。

[ 注:苏沃洛夫讲的是在不与敌人接触时的行军示范组织和计算。纵队中行军速度不同的兵种分开走(炮兵在步兵前面,“骑兵按自己的方式行军”),纵队中的步兵按数路或四路行军。在接近敌人时纵队走得更密集——各排衔接起来。

正常的一昼夜行程是28-35俄里。为了保存体力,苏沃洛夫特别重视充分利用途中的小休息和大休息。在预计要进行大休息时,炊事车灶具派到前面,和骑兵在一起。当部队接近休息地或宿营地的时候,已经有现成的饭在等着,士兵不会受难熬的等饭之苦,可以得到充分休息。音乐、歌曲、指挥官的鼓动有助于保持行军中旺盛的士气。]

照此速度行军人不感到疲乏。敌人没有预料到我们,以为我们还在一百俄里以外,如果我们是从远处赶来,则以为我们还在二、三百俄里以外,或者更远的地方。突然,我们如神兵天降,敌人就会晕头转向[ 注:苏沃洛夫的行军速度已经载入史册。苏沃洛夫统帅的苏兹达尔团1768年从拉多加到斯摩棱斯克,850俄里的路程只用了30天,而且是在11月的阴雨天和道路泥泞不堪的环境中行军的。1769年,从明斯克到布列斯特附近的洛基希采,420俄里用了12个昼夜完成,平均约每昼夜行军35俄里。

1789年,从伯尔拉德到阿德茹德与奥地利军会合时,苏沃洛夫的师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渡过四条河,28小时走了50俄里。1799年,在迎击麦克唐纳的军事行动中,从亚历山大里亚到蒂多内河80俄里的行程,苏沃洛夫的主力部队冒着使人疲惫不堪的意大利的酷热,用了36小时就通过了。用这样的速度行军,苏沃洛夫的部队就象“神兵天降”向敌人直压下来。

在雷姆尼克河,苏沃洛夫的出现是如此出乎意料,以致于土耳其的军事指挥官拒绝相信这一点。但消息在土耳其士兵中间传开了,大大削弱了他们的抵抗力。在这之前,苏沃洛夫的名字就已经使土耳其人闻风丧胆了。1794年苏沃洛夫在克鲁普齐茨的出现使得正在波兰的一个军的指挥者谢拉科夫斯基同样也没有料到,促使了波兰人的失败。] 。

冲击。各种兵器一齐上!骑兵,开始冲击!劈、刺、追、截,勿使漏网!乌拉!弟兄们创造了奇迹!


第三——猛攻。手足相济,同心协力!战斗中会有许多人死亡。敌人也有两只手,但他不知道怎样对付俄国的刺刀。

展开横队,立即用冷兵器冲击!没有时间展开横队时就从遮蔽狭窄的地方冲出来刺杀,步兵,上刺刀!骑兵亦应如此。——在一俄里宽内不留空隙,霰弹飞过头顶,大炮就为你所有。

通常是骑兵冲杀在前,步兵随后。但要时刻保持队形。骑兵要象步兵那样,除沼泽泥泞地带外到处都能够行动,勒紧马缰。哥萨克什么地方都能穿过去。在夺取胜利的最后关头,骑兵要追击、砍杀!骑兵大显神威,步兵也不甘落后。

编成两列横队有力量,编成三列横队力量增加一半;第一列突破,第二列将敌砍翻在地,第三列最后完成战斗任务 [ 注:1788年俄国军队在鲁缅采夫的首倡下采用两列横队代替三列横队。苏沃洛夫仍然赞成用三列横队,因为这种队形用于冲击时更有力量。] 。


ⅩⅣ医院

望而生畏的残废收容所 [ 注:残废收容所——苏沃洛夫这样称呼病院、军医院。] !德国的药品老远就能闻到霉臭味,完全是有害无益。俄国士兵不习惯用这些药品。

你们吃的伙食中有草根、草叶。士兵是宝贵的。要爱护身体!如果消化不良,要清理肠胃。饥饿是最好的药物。谁不爱护人,是当官的,要抓起来,是军士和上等兵,要打棍子,谁自己不爱护自己,也要挨军棍。胃弱泻肚的人,如果想吃饭,就在傍晚时喝点稀粥,吃点面包,而对胃实便秘的人,煮点慧草喝,或服用酸模根。先生们,请记住别洛波利斯基 [ 注:别洛波利斯基——医务主任,曾在苏沃洛夫的部队里供职。] 的战地通俗医书!在患热病的时候什么也不要吃,哪怕饿十二天,要喝供士兵们饮用的格瓦斯:这也是药。在患寒热病的时候要不吃不喝:违者受罚!——因为你不爱惜自己。

残废收容所里第一天是柔软的床铺,第二天是没味的法国稀粥,第三天医院的弟兄就给你抬来一口棺材。一个人死亡,十个伙伴受死亡空气的熏染。病人或体弱者住在营房或窝棚里,不比在空气新鲜的农村,没有药品是根本不行的。这时应舍得花钱买药,有药就买。此外就不要贪图其他好处了。

所有这一切都不重要!我们要善于爱护自己。在他们那里每百人中死亡一人,而在我们这里一月内五百人中死亡不到一个。健康人需要的是饮料和食物,患病者则需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

[ 注:18世纪俄国军队中的卫生勤务组织得非常差。医院(苏沃洛夫当时称它为“残废收容所”)的声誉很坏。军医院里舞弊成风。医院的管理人员操心的不是病人,而是想办法中饱私囊。盗窃公款达到了惊人的数额。毫不奇怪,进入医院的有病的士兵极少有恢复健康的。这种状况激起苏沃洛夫对军医院的强烈的否定态度。

苏沃洛夫对士兵的健康关心备至。他在这方面持有这样的观点:预防疾病较之治疗疾病更省事、更重要。他的所有关于内务秩序和卫生环境的命令,其宗旨是保证士兵有健康的卫生环境和有益于健康的质量好的伙食。指责苏沃洛夫一概否定医学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苏沃洛夫关心在军队中开办野战诊疗所,关心医生,关心药品。在苏沃洛夫指挥的部队中患病和死亡的百分比大大低于整个军队的平均数。] 。

勇士们!敌人被你们吓得发抖!但是还有比残废收容所更可怕的敌人,就是那些该死的昏庸无知、暗示耍滑,故弄玄虚、撒谎虚伪、滑头滑脑、夸夸其谈、语无伦次、虚情假意、思路不清的人,有这种毛病的人总喜欢说什么“界限”,“命令”,“往前”,“靠边”,“命运”,“地狱”等等,等等[ 注:解释这些令人费解的词是没有用的,虽然对其中的某些词可以作出多少有点接近正确的解释。它们总的意思是看得清楚的。苏沃洛夫引用这些词,作为“昏庸无知”者含糊不清语言的典型,这些人在不知怎样回答时,总是寻找托词和借口,竭力避免作直接明确的回答。] 。说来真叫人害臊!无知之徒愈多,祸患愈大。

士兵应当身体健康、勇敢、坚定、果决、有正义感,笃信宗教。要向上帝祈祷!上帝给我们胜利。神奇的勇士!上帝指引着我们,上帝就是我们的将军!

因昏庸无知,是军官的逮捕,是校官的从上校起关禁闭。

学则明,不学则愚。事怕行家。农民不会掌犁,庄稼就长不出来。让我们拿三个没有学问的人换一个有学问的人。三个还嫌少,就六个、十个换一个吧!我们能打败一切敌人,将他们摔倒在地,将他们俘虏!在最近的一次大战中敌人伤亡了七万五千人,几乎达十万人;而我们的伤亡还不到一千人[ 注:说的是1794年间波兰的战争,苏沃洛夫的神速、辉煌的行动决定了这次战争的结局。俄国军队的伤亡数字被缩小了。仅在攻打普拉加时俄国军队就伤亡了大约三千人。] 。弟兄们,这就是部队训练的威力!军官先生们,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喜讯啊!

注:元帅讲话结束时,亲自发口令:听口令!哨兵从两翼向前!出发!上岗!

给将官及其他人交代了暗语、应答口号和信号后,接着对分队进行表扬或批评。然后高呼:

服从上级,

加强训练,

听从指挥,

努力学习, [ 注:苏沃洛夫翻译了当时虽然已作为军事用语,但尚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外来语,如“服从”、“训练”。]

遵守纪律,

执行军人守则,

讲究卫生,

锻炼身体,

着装整洁,

精神饱满,

勇敢顽强,

争取胜利,

光荣,光荣,光荣!

苏沃洛夫的战争生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