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近代哲学史》笔记(笛卡尔:上)

2022-03-06 02:39 作者:toasttsaot  | 我要投稿

哲学史是最好的哲学导论。
                                                                                                 ——谢林

  本文自用,内容是谢林《近代哲学史》的读书笔记和逻辑梳理。

  笛卡尔无疑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哲思(比如普遍怀疑的观点)充分地体现了法国民族的革命精神。哲学在他的革命下俨然回到了第二个童年。

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如果要理解我思故我在,就必须先明白笛卡尔的普遍怀疑。

  人们说:“哲学是一门彻底地从头开始的科学”。什么叫从头开始呢?用笛卡尔的话说就是:暂时怀疑一切。不像一些初级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笛卡尔不准备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开始,一步步推导出这个体系。他的思路是:先暂时悬置起所有不能被充分证明的命题(数学公理也一样),直到找到一个不能被反驳的点,并以此点为基础(或者是第一位的东西),搭建人类知识体系。

  在普遍怀疑的过程中,笛卡尔一路披荆斩棘,先后悬置起了周围世界、自己的身体、数学原理等等。人类的认识中似乎没有东西是不可被怀疑的,但笛卡尔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关键的点——“我存在”。

  对此,笛卡尔的论证遵从一下形式:

1、我怀疑我的存在。

2、我怀疑我的存在的前提是我存在,因为1、中已经将“我”作为主词。

3、如果我不存在,我也就无法怀疑我的存在。

4、因此我存在。

  上述论断即“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尔的这一结论确确实实地让哲学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毕竟他的普遍怀疑意味着哲学不必再依靠其他学科的权威而能真正的从头开始思考、审视一切。

  但是一切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完美,谢林紧接着便指出了一些问题。

二、对我思故我在的分析。

  首先,我们如果对“我思考”进行怀疑,就会发现“我思考”其实已经预设了三个东西:

1)一个在我之内进行思考的东西,比如现在正进行着怀疑的东西;

2)一个反思着这个思考或怀疑的

东西;

3)后者认识到前者与它是同一的;

  只有达成了这三点,我们才能说“我思考”。因此,笛卡尔赋予我思故我在的并没有那么稳固,甚至可以说是盲目的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盲目的,当且仅当它的可能性不先于它而存在。我们也可以说,我思故我在构建的基础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客观性

  如果我们想一想“我如何能相信一个外在于我的东西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针对与外部事物的怀疑是难以克服的。我无法像推出我存在一样推出某一物外在于我而存在。我只能说,某物作为被怀疑的对象,以某种方式存在,而不能说它无条件地存在。而且,我也无法证明这个事物是外于我的。

  所以,不管是我存在还是物存在,在笛卡尔这里都难以到达客观性。并且我存在和物存在都是一种盲目的存在,没有一种确定性。它们成了不得不被我表象的东西

三、担保人

  笛卡尔这样极有可能走向彻底的唯心主义,并主张事物不是客观地在我们之外存在着,而是仅仅在我们之内存在着。但他不愿意走到这一步,由于表象自身并不提供任何担保,所以笛卡尔需要一个担保人来保障他关于外物的表象是真的。

  于是笛卡尔找到了(由于宗教敏感,以下统一称作华子)作为担保人,希望华子既能带来确定性,又能带来客观性。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证明华子存在

写的烂请多包涵,下期主要讲笛卡尔对华子的证明和其中的问题。

《近代哲学史》笔记(笛卡尔: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