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LK-99复现结果:样品不具有超导性,“半悬浮”现象来源于样品的铁磁性和各向异性
今天看到来自北大的实验研究组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挂出了对LK-99,即所谓室温常压超导体的复现结果,原论文见:https://arxiv.org/pdf/2308.03110.pdf
省流版本的实验结果概况如下:
1)该团队成功生长出了LK-99晶体样品,其晶体结构得到了X射线衍射结果的验证。
2)对多块晶体样品进行的电阻测量均未发现超导特征,样品电阻特性与半导体相符。
3)在sample3中成功观察到了“半悬浮”现象,对其进行磁化测量发现其在低磁场范围(10 Oe也就是0.001 Tesla)附近表现为抗磁,而在更高场范围(1k Oe)以上表现为铁磁特性。
4)该团队在对样品形貌和磁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半悬浮”现象的起源并非抗磁性,而是样品形貌的强各向异性与其铁磁性的叠加效应。这一理论也得到了“磁铁可以拖曳样品”这一现象的检验。
详细的实验结果说明(附图)如下:
首先该团队成功的合成出了LK-99的多晶样品,其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与之前的文章相符,同时该团队通过对X射线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样品除了含有主要成分LK-99外,还含有如Cu2S这类杂质。

而后该团队对三块LK-99的样品进行了磁化率的测量,Sample1和Sample2展现出了:低磁场表现为铁磁,高磁场表现为抗磁的磁化特性。图2 (c) 和图3 (b)的M-H曲线,也就是磁化强度随着磁场变化的曲线清楚的展现了这一结果,在低磁场范围(几十 Oe)内,随着磁场的升高(降低),磁化强度也同时升高(降低),而在更高磁场范围内这一现象则会发生反转。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块样品均为观察到半悬浮现象。同时,该团队所用的钕铁硼磁铁产生的磁场大小为kOe量级,也就是说这两块样品在磁铁附近是处在抗磁态的,但是半悬浮现象并未发生。


该团队在Sample3中则观察到了清楚的半悬浮现象,照片如图 4所示,原论文的补充材料中还展示了动画。

对样品3的磁化测量结果如图5所示,与之前两块样品不同,Sample3在低磁场范围内表现为较弱的抗磁,而在高磁场范围内表现为铁磁,图5 (a)的结果表明这一抗磁性几乎与温度无关,这种在低场范围内的弱抗磁结果与之前部分实验组报道的结果相符,而高场范围内的磁化结果则是首次被报道。显然,在钕铁硼磁铁产生的kOe磁场中,该样品将表现铁磁性而非抗磁性,与Sample1和Sample2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真正能使得样品出现半悬浮的并非抗磁性,而是铁磁性。

比较重磅和可能对一般人来说有点反直觉的结果是:该团队认为使得样品半悬浮的并非样品的抗磁性,而是铁磁性。该团队利用一张图片对此进行了解释,如图6所示。由于样品形貌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为一长条形,同时该样品极小,可以被认为是介观(mesoscopic)大小。因此根据铁磁畴能量的分析,在该样品中铁磁矩会倾向于沿着长条的长边排列。由于在磁场中,磁矩会倾向于与磁场平行,因此在磁场中该长条样品就会有想要“竖过来”的倾向,这种倾向产生的其实并非合力,而是合力矩,这种力矩与重力力矩平衡使得样品半悬浮,但是与重力平衡的必须是支持力,因此只能做到半悬浮而不是真正的悬浮。这种铁磁性产生的半悬浮可以自然的引申出下一个结论,磁铁会对该样品有“拖曳”的效果,在原论文补充材料的动画中可以看到这一现象。

总结一下:北大团队的实验结果虽然比较粗糙,各个图画的也不精美,由于样品太小数据质量也一般。但是测量的结果比较系统,在三块样品上分别进行了比较详细完整的磁化测量,三块样品的磁化和悬浮现象也互为对照。该团队提出的半悬浮现象来源于铁磁也很有新意,虽然该结论依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但比较确定的是,Sample3这块能在磁场中半悬浮的样品,在kOe的磁场大小(也就是所用的钕铁硼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确实处于铁磁而非抗磁态。另外,如图7所示的电阻测量表明该样品为一半导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