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常见原因与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SCI)是指因外伤、意外或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导致截瘫、四肢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生理痛苦。由于脊髓损伤是由一系列综合症组成,因此需要多学科协作,尤其是神经科、康复科、精神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
一、原因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可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两种。直接暴力主要有交通事故、高空跌落和运动伤害等,间接暴力主要有挤压、骨折和变形等。然而,直接和间接刺激联合作用会对脊髓造成严重损伤,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撞伤,就是由于肢体和躯干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得脊髓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导致脊髓组织发生了移位,从而导致了脊髓的损伤;骨折以脊椎骨折为主,由于强大的骨-软组织力挤压脊椎,造成脊椎结构破坏,导致脊髓受压移位变形,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脊椎疾病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包括肿瘤,结核,退行性病变和肿瘤压迫。

二、临床表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运动障碍:由脊髓损伤引起的脊髓损伤患者,由于不能完成肢体运动功能,所以通常不会出现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二)感觉障碍:脊髓损伤会压迫脊髓内的神经根,从而引起局部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等。通常在受伤后的三到五天出现。有些病人有烧灼性疼痛。(三)反射变化:由于脊髓受压,有些病人在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射。

(四)括约肌功能不全:部分病人以膀胱和直肠功能不全为特征,严重者可发生尿失禁。(五)感觉缺失与异常:因脊髓损伤而丧失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可表现为痛觉、温觉与触觉的丧失;创面以下皮肤、肌肉的感觉消失。(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引起脊神经根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肌肉、关节疼痛,甚至运动反射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