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的军事知识:“RPG神教”是怎么来的
1936年,在西班牙战争中,首次出现空心装药破甲弹。这种弹不需要很高的初速,破甲深度基本上不受射程和速度的影响,依靠金属射流破坏钢甲,杀伤钢甲后面的人员,破坏受钢甲保护的设备,从而为反坦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军以2800辆坦克闪击波兰,接着又用3000辆坦克横扫荷、比、卢、法四国。德军以坦克为先锋的闪击战在战争初期取得成功,使希特勒尝到了疯狂发展坦克和大规模运用装甲部队的甜头。到1941年德国用于战场的坦克已猛增到5640辆。坦克成为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单靠炸坦克和反坦克炮已不足以遏制敌坦克的进攻,坦克对步兵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步兵对付坦克等装甲战斗车辆的能力,1942 年美军军械部斯金奈上校将火箭技术和“空心装药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发明了首具反坦克火箭筒“巴祖卡”,即M1型,口径60毫米,发射弹径60毫米的破甲弹。该筒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对于它同时代的任何型号的坦克来说,“巴祖卡”几乎都是“无敌的”。它首次使用在北非战场,仅发射几发火箭弹,就使德军一个坦克分队缴械投降。它在欧洲对付德军坦克身经百战,功绩卓著。美军将它作为制式反坦克武器而大量生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屈一指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不久,德国把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空心装药技术与缴获的“巴祖卡”结合起来,仿制成功了口径为88毫米的RP43型火箭简。“巴祖卡”成为全世界各种肩射火箭筒系列的鼻祖。

早期的火箭简共同特点是:采用钢质发射简,主要发射破甲弹,直射距离100米左右,破甲厚度在200毫米以下。由于坦克装甲的不断加厚,美国研制的“巴祖卡”晚期型号M9型60毫米火箭简在战场也失去往日的雄风。二战末期为提高反坦克威力,美军将口径增大到88.9毫米,生产出M18A1型火箭筒。前苏联研制出了C-2型火箭筒,瑞典研制出了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为了减轻重量,美国率先采用轻质铝合金,制造出M20型火箭筒。前苏联生产了PM-2型,法国生产了M50型,瑞典生产了M2卡尔古斯塔夫型。至此火箭简已成为步兵班反坦克、反装甲的骨干火力,增强了步兵的独立作战能力,是快速反应部队和空降兵的多用途突击武器,从而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