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佰的败笔

2020-09-24 09:54 作者:圣手昆仑大侠  | 我要投稿

上个月下旬,一部名为《八佰》的反映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电影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影院被搬上银幕,凭着对追求新电影的好奇,我也有幸拜观了这部鸿篇巨制,看完之后只觉有些话不吐不快:感动地方有之,但败笔也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就来给这部片子挑挑刺儿,就我能看得到的角度来给八佰挑刺儿。望某些影迷不喜勿喷或轻喷。      

(1)日军战俘问题。        

      影片中,首战谢团长有关门打狗的战法,成功歼灭了一组侵入四行仓库的鬼子,拿获了数名鬼子战俘;为了壮大那群“瓜怂”逃兵的胆量,也是为了报复鬼子的杀俘行为,逼着这群“瓜怂”亲手杀鬼子战俘;轮到男主端午杀俘时,其中一个鬼子俘虏居然跪地哀求乞命。且不说历史上四行仓库保卫战根本没有鬼子被俘,就是放眼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军民能抓住鬼子战俘少之又少;因为鬼子当时受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狂热思潮影响,上了战场就是没有任何情感道德的杀戮机器,将被俘和投降看作耻辱;也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谁手上没有沾过中国军民的鲜血,料想落到中国军民手上必无善果,因此通常也会抗拒被俘。参加平型关战役的李天佑将军曾遇到这样的事:一个电话员正沿着公路查线,看见汽车旁躺着一个鬼子,他跑上去对那个鬼子大叫: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没等他说完,那家伙扬手一刺刀,刺进了电话员的胸口。还有的战士想把半死不活的鬼子背回来,结果耳朵被咬掉了。你导演安排鬼子被俘被杀也就算了,干嘛还安排鬼子跪地哀求乞命?而且还是向连枪都拿不稳的新兵蛋子求饶,典型的神剧情节!      

(2)何香凝的戏份和年龄问题        

     何香凝是国民党的元老,著名的民主人士,女权运动的领导者,廖仲恺的夫人,在淞沪会战期间,确实有率妇女团体缝制了1000多件棉背心,并征集纱布、绷带、酒精灯急救用品,分赴各医院和前线进行慰劳;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抵御日军进攻期间,也曾亲自带领妇女抗敌救援会的姐妹们四处呼吁,动员捐赠八百壮士急需的干粮、食盐、食糖和医疗急救用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八百壮士的燃眉之急;还曾写信慰问八百壮士,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抗敌斗争的士气(当时她身体状况很不好)。影片安排了姚晨饰演何香凝,这就是一个败笔,要知道,何香凝是1878年生的人,到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的1937年,算起来已经有59岁了,年近花甲了,而姚晨出演的效果,衣着靓丽 ,浓妆淡抹,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是59岁;有的人会说何香凝作为上层人士肯定平时保养的好,香港八十年代女星保养的不好,我要问的是那个时代保养水平跟现在的能比吗?你可以搜搜何香凝那时候的画像,可以看出她那时衣着朴素,有一点电影里那样子?组织捐赠物资的如我上文所说是何香凝,杨慧敏不过是送旗子的童子军而已,结果这戏份硬生生安在杨慧敏身上,何香凝女士变成龙套角色,导演究竟对何香凝女士是有多大的恶意?

(3)撤退场面过度渲染    

     不是说撤退就不能渲染,而是你这个导演渲染方式明显不对。影片中,谢晋元团长命令所属部队以英军打灭鬼子探照灯为信号,分批次从垃圾桥撤入公共租界,不要恋战,在集体向公共租界撤退的时候许多壮士倒在敌人的枪弹下.....这个场面实在令人难以吐槽,将撤退拍成冲锋,将被敌人撵着屁股扫射拍成冲锋,怎么看怎么叫人觉得别扭(个人感觉);军人最体面的死法,是在最后生死关头直面敌军的子弹和刺刀,而不是将后背交给敌人。你《八佰》要渲染,为什么不给断后的几个人多一点镜头来渲染他们的悲壮,非要渲染逃跑的悲壮?这一点还不如亮剑,在五一反扫荡突围中,无论是敢于亮剑,冲锋到最后一人的骑兵连连长孙德胜、还是殊死力战,视死如归的独立团老兵王喜奎,虽然在转移中的战斗,好歹都是直面敌人,不需要刻意渲染,悲壮感觉扑面而来,令人肃然起敬。果然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八佰现在票房大卖很大程度因为中国内地果粉多,当年两岸交流多了,两岸的和平统一的诉求一上来,果粉也自然增多了,这事以后再论。我也就只就历史事实来对电影一些情节场面提出一些异议而已,在尽可能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有的人会说电影本来就是历史再创造,肯定要艺术加工。是,电影艺术加工没毛病,但别忘记你这电影就是立足真实历史的,脱离了这个根基,你的电影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流;艺术加工也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脱离了这个范围,就是对先烈的亵渎,对历史的践踏。

八佰的败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