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述敦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2)

2023-09-11 17:42 作者:敦煌博物馆授权_广至  | 我要投稿

玉门关和阳关,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作为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敦煌玉门关小方盘城遗址出土的一枚汉简就充分证明了当时少数民族匈奴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历史。简文中明确记载了匈奴译者这一专门从事翻译匈奴语的职业人物

汉王朝对敦煌的管辖,使得敦煌郡逐渐发展起来。汉武帝几次从内地移民于此,据记载,西汉未年敦煌郡已有户11200,口38335。来到敦煌的移民和戍卒多为汉人,汉王朝组织他们进行屯田,兴修水利工程。他们不仅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敦煌从以游牧为主的社会生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生活,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还使得中原文化在敦煌生根发芽。《汉书》记:“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这些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的到来,使中原汉文化传播到了敦煌地区,他们本人及其后裔也成为当地的望族和大姓。


丝绸之路开通后,以佛教为载体的中西文化交流薪火相传,树立了世界文明交流的典范。同世界其它宗教形态相比,佛教悲天悯人、和谐谦恭、自省宽容的特质,使丝绸之路成为唯一一条中西交流的对话之路、友谊之路。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1987年,敦煌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在敦煌市东64公里处火焰山北面冲积台地上物发现悬泉置遗址,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面积2.2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7万余件,其中汉简3.5万件。

出土汉简中,有一件与佛教有关,编号为Ⅵ91DXF13C②:30,长25厘米,松木,一般称“悬泉浮屠简”(如图三)。浮屠简的文字完整:第一行为正文,大字:“少酒薄乐。第二行为落款,字体较小:“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这是一份通知书,也即请柬。意思是在作为斋日的廿三日(佛教将阴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称六斋日),在浮屠里举办斋会活动。  由此可见,敦煌当时的佛教文化已逐渐形成规模,同时,也正是借由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与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来往密切。


浅述敦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