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一个青年戏曲导演的反思

看了几天的戏,我由衷地感到,现在还在演出的这些个大团、小团在软件质量上是差不多的、甚至是一样,什么叫一样呢?表演一样、模式一样、形式一样。过去讲一团一戏,沈阳的《雁荡山》,北京的《群英会》,湖北的《挑滑车》,云南的《铁弓缘》,大家都有自己看家戏和独门绝技。现在呢,一出《收大鹏》,你也演,我也演,同一个老师传授,演几场,甚至一场就收,就为了评个职称、拿个奖。物以稀为贵,团以戏为贵,都教了,都演了,看着挺热闹,演员还没弄明白呢,就不演了,千人一面,根本谈不到个性特色,没有特色个性大家吃什么?只能吃公家呗,这是其一。其二,国家级和地方过去相差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是演员的自我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越高的文化层次和长年累月的舞台积累,才能形成较高的艺术风格,现在没有差别,为什么呢,拿武戏来说,现在的武戏演出风格任然停留在以杂耍为主的层面上,老先生们的技巧创造和剧中人物,以及个人风格是紧密结合的。现在你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都演一出戏,怎么区别,是个难题,除了演员长的不一样,几乎没有区别,还是样板戏模式,十个戏一个样,我管这种表演叫套用表演,还有一个是对技巧方面认知的缺乏、四功五法对唱戏看戏人来说是路人皆知的,那么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什么?手,步,身还都算说的过去,有点,当然也是大不如前的,可是眼呢?眼在哪里?法呢?法在哪里?唱念做打。我们学唱的的人专业、票友一大堆,能念会念的却寥寥无几、论“打”,全国专业剧团满坑满谷,一场武戏演出下来就是“比武大会”、“跟斗大会”,会“做”的却极少数,这种不重人物性格故事,只重武打和场面烘托的戏,其实看似庞大,里面早已失去戏的本意,也误导了观众。什么叫本意,我看完戏回家,一个简单的山傍云手,人家走的帅美好看,你能回味,这是本意。老一辈都有这个能力让你去回味,让你去联想,因为他们没有做足,留出富裕让你想象,现在是讲究什么,饱满,“档子”要饱满,“音乐”要饱满,“表演”要饱满,当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饱满”并不是不好,但用错了地方,太满了就容易滋生弊病,人自满会晕头转向,不知道自己份量,何况是艺术。
最后我想说的是,舞台犹如画卷,中国画讲究长卷、留白,长卷的意义是延伸,扩展,无限,空灵、无边无境,留白是留出让观者想象的空间,所以,观众进了剧场,也就是整个演出的组成部分,演员、场面、观众、前后台工作人员都沉浸在戏里,戏才完美好看。
说点实在的,对演员来说功夫在戏外,多看文史,多观摩碑帖,多观摩画卷,多参访其他舞台演出和艺术,这才是演员演出之余要修的业,这个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春夏秋冬,反复去学、至于结果如何,我们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就可以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嘛,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求不成。成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望有心人能一如既往,识破假象,追寻到艺术真知,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别样的艺术年华,也给前辈先贤一个交代,让我们的努力无愧于前辈先贤,无愧于这个时代,更无愧子孙后代。与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