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重要,用心才重要——如何理解“格物致知”?
1.走出功利主义的学习心态 努力的本质是用功,把时间精力用在一件事情上,但是,花了时间精力就会有成效吗?虽然网上流行的鸡汤会告诉你努力就会有收获,亲身实践过的人都知道,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一个人每天花10个小时读书,另一个人每天花2个小时读书,前者不一定比后者读得更好。 所以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花了多少时间”“上了多少节课”“看了多少页书”来量化自己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知道了要讲学习方法,当你开始研究学习方法了,就是开始“用心”了,你关注的不仅仅是花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而是这件事内在的规律,以及如何更好地掌握这种规律。同时,你有一种信念:
我是可以认识、了解这件事的,我可以把握它的规律。这种信念是一切的开端,也是学习根本的意义所在。
2. 知识的本质是明确物与我的关系 教育是要引导还是灌输?一般我们都会说要引导,但做的却往往是灌输,灌输不成就责怪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教过小孩的可能多多少少会面临这种状况,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什么叫“有心无力”。但这个时候他们其实已经有了一种预设:这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不教他就不会。如果从这种“常识”中跳出来我们会发现并不是这样。比如,小孩学说话,并不是“教会的”,而是他的大脑本来就有一块区域负责语言这个功能。你只是通过“教”这个行为,比如示范、给识字卡片等等,给了他一些数据,激活了他这个功能。如果你去教一只猫或者一只狗说话,是不可能学会的,顶多学一下按按钮。 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看起来有点违背常识的道理:知识不是努力学习得来的,而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东西,但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它。 3.追求心与物的和谐共振 格物致知的字面意思: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考察、研究,来获得关于它的知识。看起来是说,只要努力观察研究一个事物,就可以“学会”它。历史上有一个人真的去实践了这件事,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学习儒家思想的时候,遵循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跑去格竹子,(官署前多竹,即取竹格之,苦求其理不得,病作而止。)对着竹子苦思冥想几天几夜,但还是没想通竹子的道理,还病了一场。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龙场这个地方不是个好地方,各种毒虫、疫病非常之多,他在这里的生活也是非常困难。但有一天王阳明睡着睡着突然悟了,突然想通了格物知的道理,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先生年谱》
就是禅宗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我本来就是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的,但是我的心被蒙蔽了,没有意识到,所以现在我要求得这个道理,我是要向自己的内心求,而不是向外物去求,那么我对这个竹子去格他就错了。那么这个怎么理解?为什么说本来明白呢?我们可以参考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当中对于格物致知这句话的解释:
因为万事万物理性的本元,与“明德”的“能知”之性,是一体的两面。换言之,这便是曾子指出儒家孔门“心物一元论”的根本学说。所以后世儒家也知道,“民吾同胞”,人人都是同胞。“物吾与也”,
万物都与我有密切相连的关系
。因此说,把“物”“格”二字联合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
我们知道《大学》开头的几句话,也是最有名的几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面两句抛开不谈,就仅仅只是谈这个明明德,明明德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明是动词,“明德”是名词,就是说,你要求得学问求得智慧,你要做的是什么呢?不是凭空去求,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把你自己的这个明德,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自性,把你的智慧和内在的觉知发掘出来。所以“万物和我都有密切的关系”,我的心和所谓的外部事物实际上是一体的,他们的本源是同一个。为什么说知识不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是要用心去发现的?比如说我看了《原本大学微言》,领悟到了心物一元的道理。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并且结合我自己的日常经验,我发现好像是这样。这个时候就不能说这个知识是从外部赋予我的,而是我内心创造出来的,但是我的这个创造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和外部的事物相接触。也就是首先我要去读这本书,并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来印证书中的观念。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我上学的时候看书,看的时候也很认真,做笔记什么的,看完之后大部分内容都忘了,可能书里就一两个观点印象比较深刻。但是你能说这是白费功夫吗?看一本书的过程当中,如果你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只是照搬这个书的内容,只是机械的记忆,那么你看这本书其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除非只是用来考试。那么它的用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启发,这本书的作用不是给你灌输什么知识,而是要让你学习借鉴书中的逻辑、语言表达等等,学会自己思考,让你产生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你的洞察力、判断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重要的都是启发。 我们被“心”和“物”对立的观念蒙蔽得太久了。按照西方的观点,当我们谈到认识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分成认知主体和被认知的对象,也就是自我与他者,我是自我,而这个被认识的事物是他者。是需要我去攻克、占有的。按照儒家心物一元论的思想,心和物是同出一源的。那么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进而获取知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和物——动物也好,植物也好,无机物也好,都有一个本质上的联系。可能我们本质上都是某种物质或者某种能量,那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够去有可能去格物。即便是从我们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人能够感知观察,认识事物是大脑的功能,但是大脑它本来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它并不是人自己创造的。所以我们去认识外部世界的这个能力是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也好,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好,都是来自于大自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么如果说我们遵从西方的这种二元论,把心与物对立起来,永远都在强调征服,利用,占有,这就天然的会在心与物之间形成一种紧张关系,甚至是敌对关系,这样一来,我们才有了紧张和焦虑,才有了物质焦虑,有了知识焦虑等等。上学的时候担心自己学不会,听不懂;工作了之后担心自己赚不到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想的永远是如何占有外物,如何用外部资源来满足不断扩张的自我,但资源是有限的,资源耗尽的一天,自我也会毁灭。如果我们认同儒家思想,我们就会去追求可持续发展,去追求心与物的和谐共振,这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人与物,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是能够共同生长繁荣的。 4.知识万岁,娱乐至死? 努力不重要,用心才重要,放在娱乐上也是一样。娱乐和学习一样,也包含练习、熟练,包含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认真玩”和“认真学”,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点在电子游戏中体现得很充分。而能滋养人、帮助人成长的娱乐一定和知识、技能、审美相关,因为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成就感、价值感,以及对事物新的领会和体验。比如读了一首诗,领会到诗中意境的美妙,比如欣赏画作,打篮球,弹吉他等等。 所以,要追求高质量的娱乐,要尊重自己的闲暇时间,不要浪费。毕竟娱乐的时候,也是在和形形色色的事物打交道,也是在“格物致知”。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自己的品性。最后引用中学就学过的荀子《劝学》这篇文章里的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格物致知,最终修炼的既不是“物”也不是“知识”,而是自己平静自足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