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4海南大学考研876材料科学基础专业、学院及导师介绍

2023-09-08 10:04 作者:小海螺海南大学考研  | 我要投稿

(一)87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析

1、专业基本信息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类型:学硕
研究方向:
01海洋能源材料
02热带岛屿工程材料
03生态环境材料
04天然橡胶材料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74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或876材料科学基础
复试科目:
1145材料性能学(含高分子材料基础)

2、专业介绍
(1)专业优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海南省特色优势本科专业。归属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ESI全球前1%学科和海南省重点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包括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硅锆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优质硅资源先进利用及特种玻璃协同创新中心等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2)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51人,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9人,讲师24人,10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2人,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3人,博士生导师16人。现有海南省教学团队1个,海南省精品课程1门,海南大学精品课程4门。
(3)培养目标(或培养特色)
服务国家南海战略,以海南自贸区(港)、“一带一路”、部省合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借助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科研反哺教学,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转变;着眼于具有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一定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海南独特的热带、海洋和岛屿资源优势,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求,能够在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分析与研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使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和学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职业基础、职业专攻、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等能力方面,成长为本领域的领军型人才。


(4)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四大化学、材料概论等。

(二)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60多年来学科秉承“儋州立业,宝岛生根”优良传统,践行“崇德明志,求是唯实”培养理念,坚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国家重大工程、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材料领域优秀人才,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学院拥有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材料学科的平台、海南省硅锆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优质硅资源先进利用及特种玻璃协同创新中心等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110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正高职称36人,副高职称30人,具有博士学位94人。学科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3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40多人。近5年内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等各类课题近200项,总经费超7000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600多篇,其中包括Nat. Commu.、Angew. Chemie、Adv. Mater等顶尖期刊50多篇,高被引热点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0余项。
现有海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海南省精品课程1门,海南大学精品课程4门。开设有“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实验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等高级特色班。学院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多种类、因材施教、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工科“本-硕-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注重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关系,与国内10余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协议,为提升学术与工程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院具备“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能力,2022届本科毕业升学率约45%,其中考取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或中科院研究所的学生占升学人数的88%左右。作为中西部高校,本校优秀研究生拥有单列的公费出国留学名额(仅面向中西部优势高校),我院每年约2名公派留学生奔赴欧美攻读博士学位。本科生就业去向除升学深造外,主要就业的企业有中国石化、中国建筑、中铁、中核、京东方和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均位居学校前列。

(三)部分师资力量介绍
1、艾心



男,黑龙江安达人。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C类人才。202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有机双线态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研究。在Nature、Angew. Chem., Int. Ed.等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英文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2、陈大明



198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主任。本科、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1.9-2013.9 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留学,2014年到海南大学工作。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担任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和Materials Letters等期刊的审稿人。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3项省部级项目、2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创新团队、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5项省部级项目,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申请专利6项。

3、陈江华
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皮米电镜中心负责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教育部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电子显微学报》主编。在电子显微镜原子成像方法和高性能铝合金微观结构测量等领域做出过突出的科学成果,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著名杂志发表过180余篇论文,引领和推动了先进电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材料研究中深入广泛的应用,是国内外知名电子显微镜专家和材料学家。先后主持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中车集团高铁列车公司等的重大重点研究计划项目。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担任和曾担任众多全国学术组织的常务理事和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

4、邓意达



男,湖南长沙人。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海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职,2010年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14年10月调入天津大学,2021年调入海南大学。

长期从事材料电化学与功能应用方面的研究,发展了特定形态结构金属微/纳材料的可控制备技术,为金属微/纳材料可控合成和宏量制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提出了金属活性中心本征活性的表界面调控策略,实现了材料催化活性与循环稳定性的同步提升;构建了新型电极/电解质耦合界面,研发出高比能、高功率、长寿命的电化学储能系统。

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160余篇,他引6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3篇。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等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已获授权6项,转让专利1项,合作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2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排名第七)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内容原创于【小海螺海大考研真题及辅导】
非经允许,请勿转载
专注海南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
关注获得海大免费真题及最新考研资讯

24海南大学考研876材料科学基础专业、学院及导师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