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自苦 海岳咸通 3 归义or利益?赌桌上的凉州(上)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张淮深变文》
这里的“开旧路”,指的便是长安-萧关-凉州的河西旧路。紧接上回丝绸之路话题,安史之乱后,唐廷无力控制西域,丝绸之路主线转往北方灵州道。直至咸通二年,唐廷抽调2500郓州兵与张氏归义领导的“反土蕃协会”东西夹击,攻下凉州,河西旧路重开。
吐蕃陷凉州, 张掖人张义朝募兵击走吐蕃, 唐因以义朝为节度使, 发鄆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唐亡, 天下乱, 凉州以东为突厥、党项所隔, 郓兵遂留不得返。今凉州汉人皆其戍人子孙也——《新五代史》
凉州东距灵武千里,西北至甘州五百里。旧有郓人二千五百为戍兵,及黄巢之乱, 遂为阻绝。超及城中汉户百余,皆戍兵之子孙也——《宋史》

此后几年间,唐朝中央政府、张氏归义(张议潮、张淮深)、凉州嗢末围绕凉州主导权,各显神通,展开博弈。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孤忠”,利益决定立场。
要讲清凉州牌桌上的故事,就要先说清,什么是“归义”?
1.何为“归义”
归,女嫁也(归化、归属、归依);义,同“仪”(礼仪、仪容),“归义”即体面的归化。
在我看来,“归义”本身不是什么好词,所谓“鲁有周礼,强齐归义”;是一种汉地中央政府在无法获取军事权威支撑前提下,转而委婉体面强调文化认同的行为。是朝廷面对管不了、打不到、够不着边远势力时,一种常玩的文字游戏。
早在西汉初期,针对归附的匈奴旧将,就有“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的记载;再后来,“归义”二字延伸到对其他北方少数名族首领的册封,东汉时,曾在羌地筑“归义城”。
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
本汉所筑,以招来诸羌之归义者——《资治通鉴》胡三省批注

甘肃博物馆中有魏归义氐侯”金印(三国·魏)、“晋归义羌侯”金印(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西晋)。通过这三枚金印,不难发现,驼纽是“归义金印”的普遍标配,表达了中央政府希望这些“归义”首领像骆驼般平和温顺、任劳任怨的美好幻想。
2.豆卢即归义
而各族中,与“归义”二字渊源最深的要属鲜卑人;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击败东胡。东胡残部,一支依托鲜卑山自保,成了鲜卑人;另一支,则依托乌桓山自保,成了乌桓人。乌桓与鲜卑语言文化相近。起初,鲜卑归由护乌桓校尉节制,两汉时期,多次参与对匈奴的战争。令朝廷始料未及的是,北匈奴被灭后,鲜卑人迁徙到匈奴旧地,借尸还魂,一举成为东汉头号边患。朝廷不得不借助南匈奴牵制鲜卑发展。
鲜卑因此转徒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后汉书 鲜卑传》
到了汉桓帝时期,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并拒绝了朝廷和亲、册封提议。熹平六年(177),朝廷、南匈奴联军远征鲜卑失利,鲜卑势力达到全盛——檀石槐以右北平、上谷为界将鲜卑一分为三,每部约20邑。
朝廷积惠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领之,皆属檀石槐——《后汉书》
光和四年(181),檀石槐去世,时年四十五岁,不久其子和连劫掠北地时,在廉县被射杀。和连之子骞曼年幼,和连侄子魁头继位。魁头一家兄弟三人,二弟扶罗韩、三弟步度根。骞曼长大后,与魁头争权,致使鲜卑迅速分裂。魁头死后,三弟步度根继承鲜卑首领,扶罗韩分家,带走数万人,动摇了步度根的统治地位。
一系列的内部动荡,导致鲜卑势力分化为三,西部是活动在太原、雁门一带的步度根、扶罗韩,中部是高柳以东,代郡、上谷一带的轲比能,东部是辽西、右北平、渔阳以东的素利、弥加、厥机。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张辽阵斩乌桓单于蹋顿。鲜卑各部莫不震慑,三部鲜卑通过阎柔居间,向曹操上供,并请求互市。“太祖皆表宠以为王”——先后有步度根封王,轲比能封附义王,厥机之子沙末汗封亲汉王;素利、弥加为归义王。
鲜卑三部中,作为“正统”的西部鲜卑,由于步度根与扶罗韩分家,实力大损;东部鲜卑方面,素利、弥加兵力最多,却能力平平,不断被周边势力蚕食;相比血统,草原政治的更迭,更多是英雄崇拜的隐性传承,轲比能出身鲜卑弱枝,却因勇猛强健,裁决公正,广受拥戴。袁绍占据河北时,大量中原人出逃,轲比能借机掌握了中原文字、兵甲制作、设立旌麾及鼓点进退之法。自此,轲比能的中部鲜卑,逐步成为曹魏的最大外部威胁之一;曹魏先后由曹彰、梁习、田豫、秦朗等人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抑制轲比能部发展。
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三国志》
对待鲜卑三部,曹魏采取羁糜、分化策略,而对三部以外的鲜卑部落,则大肆迁移收拢。外事方面,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由阎柔、阎志兄弟唱红脸,田豫、牵招唱白脸,实现对鲜卑三部的羁糜控制。田豫作为一位善吹偏哨的裁判员,出任护乌桓校尉时期间,扶植归义王素利对抗轲比能。另一边,代郡乌桓部落发生叛乱,轲比能、步度根借势做局,干掉了扶罗韩;轲比能扶植扶罗韩之子泄归泥上位,引起步度根不满。
后代郡乌丸能臣氐等叛,求属扶罗韩,扶罗韩将万余骑迎之。到桑干,氐等议,以为扶罗韩部威禁宽缓,恐不见济,更遣人呼轲比能。比能即将万余骑到,当共盟誓。比能便于会上杀扶罗韩,扶罗韩子泄归泥及部众悉属比能。比能自以杀归泥父,特又善遇之。步度根由是怨比能——《三国志》
魏明帝时期,秦朗远征轲比能,泄归泥反水,投靠曹魏,成为鲜卑第三位“归义王”。魏明帝青龙三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韩龙刺杀轲比能,暂时解决了鲜卑边患问题。
西晋末年,匈奴别部刘渊在离石自立,定国号为汉;受并州刺史司马腾邀请,鲜卑首领拓跋猗迤两次驰援,击退刘渊。被西晋授予大单于称号,并赐下金印紫绶。1956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汗山南部沙虎子沟发现一处窖藏,内有“猗㐌金”四兽纹饰牌,及“晋鲜卑归义侯”金印。

到了北魏开国,后燕“北地王”慕容精的后人降魏,拓跋珪将这一支慕容旁支赐姓豆卢,豆卢就是鲜卑语“归义”的意思。
中山败,归魏,北人谓归义为“ 豆卢”,因氏焉
3.短命的天德归义军
到了唐代,以豆卢、归义为名,行册封事例屡见不鲜——
武周时期,朝廷设置豆卢军,治所为沙州;
豆卢军在沙州城内,管兵四千三百人,马四百匹
开元年间,南诏王皮逻阁接受唐廷册封,赐名“归义”;
天子诏赐皮逻阁名归义
初唐时,曾设置安置新罗人的归义州;
以新罗户置,侨治良乡之广阳城。县一:归义。后废
开元二十年,奚酋长李诗、琐高等率众投唐,李诗被封为归义王、归义州都督;
信安王(李)祎奉诏讨叛奚。奚酋长李诗、琐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帐来降。诏封李诗为归义王兼特进、左羽林军大将军同正,仍充归义州都督,赐物十万段,移其部落於幽州界安置
安史之乱时期,史思明也曾被唐肃宗封为归义王;
肃宗大悦,封(史思明)归义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朝义已下并为列卿,秀岩云中太守,以其男如岳等七人为大官
而840年后,黠嘎斯击败回鹘,后者分崩离析;南迁内附(各率其众抵天德塞下)的回鹘首领嗢没斯纳上投名状,诱杀无意归附的回鹘宰相赤心;在李德裕的运作下,会昌二年五月,嗢没斯被赐名李思忠,封归义军使,即历史上的天德(回鹘)归义军。
会昌二年十二月,天德归义军参与了唐廷对乌介汗的战略决战;乌介汗败亡后,李思忠赴长安永乐坊当了“寓公”,天德归义军随即遭遇肢解;李德裕牵头分流安置,将归义精锐打散,调拨各地藩镇(分隶诸道),其余兵士按回鹘、沙陀、契芘,分而治之。(停归义军敕书)
左监门卫上将军兼抚王傅,两慕其奉;赐第永乐坊,分其兵赐诸节度
朝廷提裤子不认人,自然引发回鹘人为首的天德归义军不满,四十三位酋长牵头,率三千归义军占领滹沱河大营,武装抗议;遭河东节度使刘沔屠杀,存在仅八个月的天德归义军自此销声匿迹。
虏人惮隶食诸道,据滹沱河叛,刘沔坑杀三千人
“分隶诸道”的天德归义军,则作为地方军的王牌,活跃在咸通朝的角角落落,王式平裘甫、高骈南征北战、康承训破庞勋、还有幽州大王李可举,都能见到曾经天德归义军的身影。到后来,一位叫李国昌的国姓爷,获得了“大酋长”的称号,整合代北三部,拥兵自重,袭扰河东。朝廷组织“沙陀包围网”,回鹘、吐谷浑、契芘组成联军,围剿沙陀,昔日归义战友,自此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