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回“OK”表情引发官司!江西男子被告上法庭
近日有报道称,一起以微信表情手势为证据的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郭某某在2022年12月22日通过微信与刘某云商量借款还款事宜,要求刘某云成为其子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而刘某云在12月24日回复了一个“OK”的微信表情手势。
然而,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刘某云对原告的指控提出了异议,声称其回复的微信表情手势是在两三天后的事情,并且并没有义务偿还其子刘某伟向原告郭某某借的欠款。
经江西省定南县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认定刘某云回复的“OK”微信表情手势表明其同意成为刘某伟债务担保人,并且在刘某伟逾期未偿还借款时有义务承担借款偿还责任。
最终,双方同意达成调解协议,刘某云和刘某伟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并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原告郭某某相关借款。
这起案件再次引发了对于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讨论。据报道,自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18年有8件,2019年有23件,2020年有66件,2021年有61件,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
不过,关于发送“OK”表情是否表示同意的问题,各地法院存在不同的观点。
例如,在广州中院处理的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为表情符号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和想法的可视化图像,不能单凭表情符号就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因此,该法院未认定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符号表示同意。
然而,在厦门中院处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法院持不同观点。根据日常交流习惯和聊天语境,该法院认为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符号应被视为对对方请求的同意,并根据此作出了裁决。
面对这种情况,法官提醒我们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文字表达更为准确明确,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降低沟通误解的风险。
网络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已成为广大网友不可或缺的输入习惯。表情符号在网络交流中起到情感化、趣味化和简约化的作用,弥补了文字表达难以传递的情绪和态度。然而,不当甚至恶意使用表情符号也可能导致消极后果,引发纠纷、侵权甚至违法犯罪等法律问题。
对此,法院提醒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表情符号的含义可能存在多种解读,特别是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网络对话中,对于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或选择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以确切传达双方的真实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
其次,在网络聊天中,应注意保留相关聊天记录,以便在纠纷发生后用于维权和举证。保存聊天记录有助于确定双方的意图和沟通内容,并提供证据支持。可以通过截图、备份聊天记录或使用第三方工具进行存档,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此外,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网络聊天习惯,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避免使用带有冒犯、恶意或侮辱性的表情符号。要意识到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也受到法律的制约,不可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信息时代,网络聊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合理使用表情符号可以增加沟通的乐趣和效率,但也要谨慎使用,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理性、友善和尊重的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