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诗】《退潮》

2023-04-23 11:47 作者: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 我要投稿

现代诗#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Hermansyah


《退潮》


鼓劲扑/去

舔舐一尊礁石

滋养石腰上的海藻

扒硬石/扣软沙/回落

七秒一次

 

直到日月轮替

直到浪尾扯坠

 

退潮

 

抹海藻上的咸水

袅袅飘过石顶/那里

始终干燥

海呀

万里之上/热光茫茫

万里之远/汪洋晃晃

万里之下

我跃出的水花/我弯转的潜流/我嗡鸣的底波呕

你已听见/我

这金日光里的咸水

用尽了力气



      

       这诗是不是平庸,或垃圾之作,我不知道。

      自我评价,各物象和谐交织,联系着生赋了意义。诗很直白,没有设计意象变形,也没“韵”层面的设计。意象上,没什么创新之处,古人写烂了;现实意义上,有碰到点东西,可没真正影响什么人,做什么事,不算艺术作品。

       我困惑,什么是意象的现代性?它有那些必然意义?

       选现代词汇,选旧诗不用的词语,通过“选”,真的必然能更好表达:彼此生活交织出的不容忽视的节点么,还是说旧意象也能表达?如果旧意象能精准表达,新意象又新在哪里?新在诗歌意象库的更新?意象的现代性是否与文字陌生化相关?我不知道。

       有些现代诗已不是,写得看不明意义,而是写得感受不到,读来像一头扎进五光十色的染缸,又像在群山间越野。看一节诗,四五个词语彼此跳跃、变形、反意,读者需调动十足十的想象力还原,这节诗最终能否流畅传达给读者?

       这些作者似乎把现代诗看成三层薄饼。一层,诗歌字面;二层,诗歌字面跳远、联想、变形、象征前的字面;三层,诗歌“意义”。一层层叠成一首诗。怕读者读不出设计,去解释,“别看第一层,其实第一层是第二层”。

       这些诗歌并非和谐的统一体:词、句、节、篇,阅读体验与文字氛围,彼此割裂。一句诗三个词,本来彼此联系,逻辑通畅,可三个词非得高度变形,从联系变作割裂,如“月光下,竹影爬上我的脸,我有些伤心”,变形成“母爱悬浮,用铁栏抓住夜的我”,谁能读得通?读者阅读体验与文字氛围矛盾,最容易被这些作者忽视。诗意是悠扬的,词是难以感受的,阅读体验一顿一顿不流畅,哪怕字词表达的是悠扬,读者也只会感觉抑郁、痛苦。

       这些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我只是菜鸟。(23.4.23)

       修改:分行,调整语言节奏。加拟声词,明确主客关系。

海呀

万里之上/热光茫茫

万里之远/汪洋晃晃

万里之下/我跃出的水花/我弯转的潜流/我嗡鸣的底波
万里之下
我跃出的水花/我弯转的潜流/我嗡鸣的底波呕

你已听见/我

这金日光里的咸水

用尽了力气
(23.4.23)


【现代诗】《退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