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给想去了解抑郁症患者的朋友看的(尤其是患者的亲属 等 和患者接触密切的朋友们)

2023-02-05 22:00 作者:叁陆奶粉  | 我要投稿

〇、前言

      本前言经本人多次修改。

      本是一气呵成,因考虑诸多因素,故多次修改。

      正文也是。

       我为什么要写以下文字?——借司马迁先生《报任安书》中的一段:“……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正如郁郁不得志文人墨客一样:既然无力改变现实,那我鼓捣鼓捣文字宣泄一下我这糟糕的心情总是可以的吧?万一我写的文字由于某种机缘巧合对改变大形势真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呢!嗐,无所谓,有前者足够了。

       鄙人只是一个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普通人,因为一些原因结识了多位朋友和伙伴,或是有所交集——有一部分已经离开了他们所认为的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愿他们来世安好;同时,我也于这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的互联网上见到许多伪装自己博取同情心从而赚黑心钱的人渣们,真心希望它们早日“梦想成真”。真正让我血压升高的是上述“人渣”的评论区……,我不知道那些敲打文字以示同情的他们是真心同情还是假慈悲,我更希望是前者——无论真假,我对这种恶意消费同情心来为自己带来利益的行为深感气愤,也为不明真相的热心网友的同情心被消费而感到无奈,也为处于危险境地的真正的患者朋友们,以及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朋友们感到痛心……我现在已经是气不打一处来,只能激扬文字,以泄我匹夫之愤了。

       本文正文所有观点和结论,基于我个人与多位朋友和伙伴的交流和相处的种种经历——包括一位伙伴长达十年的言传身教,部分观点与人的传统认知和现代医学的结论相冲突,各位朋友如有异议,权当看个热闹就好。

       本文主要的目的读者群体(抑郁症、躁狂[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患者的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朋友、同学等,以及对患者们抱有同情,想要了解和走进他们的朋友们;或仅仅是对他们有点感兴趣的朋友们。(或许会跑题哈哈哈……毕竟我的情绪可能不允许我去理智)

       下文指代患者不分性别,通用“他”和“他们”;如需区分,也会说明。

叁陆奶粉

完成于2023年1月11日15点04分(前言初稿)

第七次审稿 第十次修改

2023年1月23日21点46分(前言终稿)

一、对常见治疗方法的见解

1.药物治疗:

       对于中高度:没有疑问,坚持且规律地服药能够极大地避免因该病情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服药之时多数产生抱怨情绪,加上某些药片确实真的不好吃。 “是药三分毒”,关于药物的副作用我不予讨论,毕竟药物所起到的正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轻度:谨遵医嘱,但我建议不要使用精神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具有依赖性和成瘾性,若自我降低剂量或停药一段时期产生戒断反应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只要开始服药,一定要坚持且规律服药,且要谨遵医嘱,切勿盲目改变剂量或断药!

2.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

   注:确实有用,但效果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心理。

       1.若他们主动且真心愿意去治疗的,支持。

       2.若他们主动但内心有抵触心理的,虽不支持,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猜不出来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要受罪。

       3.若他们身心均抵触该治疗方式的,请不要以“我为了你好”等强行把他们送去医院进行该治疗——越治越完蛋,“剜肉补疮”;修复了1个bug,新增了正无穷个特性,那治疗过程和结果就像:你发现屋里有一只老鼠,但你不知道在什么位置,于是你直接翻箱倒柜,扒屋拆墙,最后你也不知道老鼠是被你吓跑了还是依然在你家严防死守,但你家已经是残壁断垣,千疮百孔了。

3.心理干预

       还是要看个人情况的,若他们主动且对心理干预的施加方高度信任的话,那我是非常支持的——不一定是心理医生,或许是他通过种种渠道认识的挚友,患者之间的相互干预往往更有效果(包括负面影响)。

       总之:千万不要给他强加治疗——给酸壤上氨肥,弄得折损肥效先不说,土壤一板结,庄稼就彻底活不了了。

二、与他们进行交流(网络&现实)

       如果你和他们非亲非故,不会聊别聊!

       首先,我需要你去想两件事:

       1.既对该群体从理论上十分了解,且临床经验上又极为丰富的医生,能做到和他们心交心吗?同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真的能信任医生吗?

       2.你和你最好的朋友有时候会因为一些误会而闹得不愉快吗?

该我了:

       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们都不能和他们进行心交心的交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无法达到对医生的高度信任;你就算和你最好的朋友之间都无法做到100%不出现矛盾,何况是和一个你根本不了解其具体情况的且非亲非故的人呢?

       所以呢,如果你只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想和他们有所接触的朋友(特别是网络上),不要贸然进行接触,关心可以,但不要乱关心,不要“无微不至”“无孔不入”地关心,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别人不想说你就不要一直逼问,换谁谁都烦!何况是心理高度敏感的他们呢?当对方对你高度信任的时候,有些烦心事情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找你倾诉,你只需要做到认真倾听就好了——那样你们已经是知心朋友了。

       如何让他们信任你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是需要时间的,让对方慢慢了解你,你也不要妄想对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你建立高度信任——有极少数确实可以,但这样的人更容易被伤害;也不要在交流了一段时间后认为对方高度信任你了——或许上一个伤害他的“人”相比于现在的你和他都交流的更深,同时,他们因为那些经历也会变得更敏感,更谨慎,你们也要用更多的时间去交流,一点点地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

PS:如果你能主动发现他们,那么你们之间的信任往往能更快地建立。

       谁最懂他们呢?那就是他们群体成员之间。

       正所谓“同病相怜”,病友之间往往是“自来熟”,既然都被送到医院来了,那这个过程他们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也大同小异了。谁懂自己的感受啊?当然是亲身经历过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的了,“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不亲身经历一下,能懂吗?嗐。

       在同一时刻,网络上的你或许“风平浪静”,而现实中你可能“波涛汹涌”,他也一样……(也有朋友已经被别人伤害到,选择不相信任何人了)……点到为止,不想再说了。

三、对部分极端行为的个人见解

1.自我伤害行为:

       人在感到疼痛的时候,身体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会增加,这两种物质会让人感到快乐/变得冷静;同时,疼痛会激起人与生俱来的求生的本能,在一定范围内,越疼,人的求生的欲望也会越强——从而避免他走向下一个极端——这或许是潜意识在“弃车保帅”。

       我曾经也认为这种行为不可理喻,这样对待自己,不疼吗?而现在呢,只是知道了:你们不理解他们,他们也不理解你们。你所做的,或许只是一昧的去劝阻和制止,甚至还要去训斥……

2.自我重开行为:

       绝大多数对此行为有着强烈想法甚至是实施过一次或多次的朋友,其实他们内心并不想真重开——或者说在实施过程中求生欲突然就上来了。他们在实施之前或多或少能看出一些暗示,这也是因人而异了,同时还得看与他相识的人的观察力——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是真的不想重开啊!他们希望你们能有一个人可以发现他、关注他、拯救他……如果真的没有人在意他了,他们也真正的绝望了,真的要走到人生的终点了。

       本人通过各种渠道结识了近百位这样的朋友,有三分之一的朋友实施过重开(多数是中度抑郁),略感欣慰的是:有十五分之十四的朋友因为种种原因重开失败……

       但,终究还是有走的——他们已经绝望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他们真的没有勇气也没有信心再活下去了!!!这个世界所能带给他们那一点点温暖与他们遭受的痛苦相比,真的不算什么了,渺小,太渺小了!我也内疚过,但真的不必内疚——我很希望他们能够快快乐乐地活着,但现实很残忍,把这种幻想无情地打碎!他们活着,但生不如死——当他们真的痛苦到极点,日后所要承受的痛苦无穷无尽,迟早要被活活折磨死的时候,我也不再阻拦他们,只是会问一问他们还有什么想说的,没有完成的事情,虽然他们知道我做不了,但至少让他们走的时候少一些牵挂了……

四、关于互联网上的各类“抑郁症(双相)”患者

“抛砖引玉”,先来抛个砖:

       虚拟歌姬“柏凛Porin”必须得拿出来当典型案例:“十年献唱无人问,一朝卖惨天下知。”一说自己惨遭“拐卖”,然后公开自己“抑郁症”患者的身份,那十天赚的比自己出道好几年赚的都多——可算是找到“流量密码”了。评论区一片“抱抱”等各种安慰的语录,我的妈呀……我当时看见那些人心里都愁得慌……主要是你敢在评论区有一点点质疑,就会被“富有同情心的热心网友”群起而攻之,当时直接给我气的睡不着觉了,凌晨三点起床打了篇专栏,表示对此事“搁置争议”,但我在文中疯狂暗示这个人是装的,纯粹为了卖惨蹭流量博取同情赚钱。好在“任何那啥,终将绳之以法”,警察蜀黍们于十天后戳穿了该团伙的阴谋,“柏凛Porin”喜提永久封号,真的是普天齐庆,笑死!

       “柏凛Porin”只是个典型代表,“卖惨”技术堪称一流,只是太能装,连自己信了,加上背后的团队煽风点火搞营销,网友推波助澜增热度,越搞越大弄得最后没法收场,最终把自己装进了“火葬场”。

PS:那篇专栏如下: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745141?spm_id_from=333.999.0.0

再“引玉”了:

       站内相似的视频还是不少,当事up有真有假,这里只讨论假的。

       假的分两种:装的和盗用真正患者的素材;前者对我来说“一眼假”,就是评论区和打赏榜挺可观的,我对此只能希望它们“梦想成真”;后者往往有运营周期,“开号”→“卖惨”→“收钱”→“销号”→“开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每次都会有一堆不明真相的有同情心的网友被骗;前者是人渣,后者是依托答辩。

       再单说一下“装”的那种用户,不局限于B站,全网一片片的,主要特征如下:它们特别喜欢发视频分享自己得了抑郁症(或双相)的“真实感受”,还得做做剪辑加加特效配个应景的BGM……我寻思啊,啥时候抑郁症患者变得这么想开了?我认识的将近一百位朋友咋一个发这种视频(“真实感受”+剪辑+特效+应景BGM,不代表没有借助网络进行倾诉的)的都没有呢?是我认识的人不对了?还有发布“抑郁症发作全程记录”的(也是有真有假),我寻思你咋这么能预判呢?觉得自己要发作了赶紧拿起录像设备录制下来……(细节不多说,省的被那些“装”的学会了演技又提高了)。

产生的负面影响(适用于所有需要被关注的群体):

       一个人的同情心是有限的,社会的总关注度也是有限的。首先,当一个编造经历的“类人生命体”通过卖惨营销获得更多的关注,那真正地需要被关注的弱势群体就被冷落了;其次,当一个人花费了大量时间甚至是物质成本,而得知接受帮助的对方却是个骗子的时候,给予方会怎么想?感到自己的时间被浪费,同情心被消费,甚至是还会遭到“事后诸葛亮”们的冷嘲热讽……那么,他再遇到自述有类似经历的人的时候,他还会伸出援手吗?最后,这些“悲剧演员”们如此精湛的演技再搭配幕后团队的金牌营销,以至于让真正地需要被帮助的人的悲惨经历显得黯淡无光,看起来“比假的还假”,最后被热心网友打上“卖惨”的标签,被质疑,被嘲讽,被网暴……最终走向极端。

       不过,骗子可不管消费了你们多少同情心以及他们的生命,他们在乎的:只是你的钱。

       那就借《艾斯奥特曼》大结局艾斯的经典台词做总结吧:

“热忱之心不可泯灭,体恤弱者,互相帮助,无论与哪国的人们都能成为朋友,纵使这份感情被背叛过千百回。这就是我最后的愿望。”

五、关于“阳光型抑郁症”的个人想法(用处不大)

       百度百科给予的解释:“患者往往会把自己真正的情绪隐藏起来,只向人们展示自己阳光的一面,长期得不到宣泄的负面情绪积累下来,形成巨大压力。”

       能发现吗?能,就是不太好发现,毕竟表面上看起来真的没有一点点抑郁的样子——往往到了最后你才能发现,但已经晚了。但我回忆过Ta日常的点点滴滴,只能是确实有不同,但我说不出来。

       占占字数咯……

六、Q&A

相关问答,其他朋友问过我的,整理一番,部分。

1.Q:你是怎么发现一个人有抑郁症(或双相)的?

   A:靠长期与他们接触所积累的经验,他们的言行举止相比常人有很大不同,有时候三两句话就能看出来。

2.Q:你能判断出“阳光型抑郁症”吗?

    A:目前应该不能。

3.Q:互联网上那些装抑郁症(或双相)的你能判断出来吗?

   A:那太简单了,但我不想揭穿——会被一群“热心网友”群起而攻之。

4.Q:你做到能和所有抑郁症(或双相)患者正常交流吗?

   A:不能。

5.Q:你也有抑郁症吗?

   A:没有。

七、令人血压升高的安慰语录

本应放在第二板块的,但考虑到怕你们忽略了还是单独在这儿说比较好。

下面使用枚举法,举堆栗子:

高血压TOP1:“抱抱”

高血压TOP2:“没事儿”“别担心”“不要紧”……

高血压TOP3:“不要难过”“不要有压力”“不要想不开”等“不要XXX”系列语录;

高血压TOP4:“去医院看看吧”“找个心理医生疏导疏导吧”;

高血压TOP5:“XXX比你严重”“至少你没有XXX”“XXX都没你这样……”等“比惨”式安慰系列语录;

高血压TOP0:“难过啥啊?”“有啥难过的啊?”“有啥好抑郁的啊?”“这都值得难过啊?”“你心理咋这么脆弱呢?”

……

特点分析:

1.安慰性语言毋庸置疑;

2.高强度、大密度地出现,心理素质好的看多了都烦;

3.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否定他人的感受(你自己经历一下看看你还能不能开心的起来);

4.用自己的常规认知指导他们(人家没去过医院?人家没找过心理医生?人家没去寻求治疗过?);

5.比惨,比NM

6.没事找抽型。单纯觉得别人的行为不顺眼去主动找事。

PS:“抱抱”二字在网络里实在是太廉价了,最好的办法是:在现实生活中给对方一个亲密的抱抱(前提是对方同意你的这个请求);“我一直都在”类在网络上也太廉价了,绝大多数人不过是一时同情心泛滥,发完就抛之脑后了(你真能做到陪伴他度过余生吗?);还得再说说这个“比惨”,有些人吧,“安慰”别人的方式是闲着没事吃饱了撑的拿一个更痛苦的人来和他们做比较,显得被安慰的一方是多么的“幸运”,顺便还暗讽一波被安慰的对象矫情……MD写不下去了

八、特别补充

对于“保护性约束”:

       正面作用很明显,能保护他们自身和与他们相接触的其他人,避免他们做出伤害自身和他人的极端行为;同时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不会“临阵脱逃”……

       副作用也很明显,主要是心理上的,自己被一群人按在床上给绑起来,然后关屋子里,如果遇到危险情况那也毫无招架的余地(虽然不会有危险,但心理上的那种“任人宰割”的恐惧感是巨大的,尤其是他们本来就很敏感)。我感觉这在心理上会造成“二次伤害”,以及增加对往后治疗的抵触心理……

对“轻中重度”抑郁的不同行为的个人观察

       最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的是中度抑郁群体,原因不予解释,可以打个比方:一根橡皮筋,两头拴着,拉进,你拨它一下,它就会振,越靠中间振幅越大。

九、心愿已了,无憾

       我说过,我有一位相识了十年的姐姐,她在临走的前几天告诉我她在写一份遗书,想到时候由她自己或者交给我发布到网上,也算是此生留个纪念,然后因为她当时的身体情况已经非常差了写作进度是很慢的——“拿起手机,有力气,写一会儿,难受就歇会儿,随时都会迷糊,不知道下一次能不能醒……”但她最终没能给我……

       但她告诉过我主要想写点儿什么,给什么人看,等等。因此,我便按照她向我透露的这点信息,写一点我所知道的东西出来,也算是帮她了却她最后未能实现的心愿了。

十、后记

       历时26天,6100余字,7位朋友参与审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亲历过生死离别,也去一些地方见证过其他家庭的生死离别;亲身感受过“豫章书院”的那种窒息感,也为依旧饱受折磨的朋友感到无奈;做人一定要爱惜生命,却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但,终有牵挂。

2023年2月8日17:39:31

正文 第二十一次编辑

叁陆奶粉 等

 

 


写给想去了解抑郁症患者的朋友看的(尤其是患者的亲属 等 和患者接触密切的朋友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