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放弃万分稳妥的保研,牛津大学全奖,我来啦!

2023-07-10 10:29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背景情况:

本科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专业:生物科学

申请方向:Biological Sciences / Bioengineering Ph.D.

GPA:3.89/4.0

TOEFL:104 (R29; L26; S27; W22)

GRE:V154+Q169+W3.5

Ad:University of Oxford, Interdisciplinary Biosciences (BBSRC DTP)(最终去向);

Columbia University, Biological Sciences;

UC San Diego, Bio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Bioengineering.

* 均为全奖PhD项目录取


01

写在前面:

四年时光转眼即逝,我从杭城来到北京,又即将踏上去往大洋彼岸的旅程。多年以后,我将会时常回想起四年间在实验室的日夜,会怀念遥远冬夜里仿佛不会冷却的咖啡香气和实验室一隅四季如一的摇床嗡鸣,也将会感叹于这因忧虑着未知前路而跌宕的半年,会震动于现在莽撞却充满朝气的自己。申请季以来无数个因毕设与博士申请并行而疲惫不堪、因拒信和同辈压力而怀疑自我的迷茫时刻,四年以来无数个压力蓄积、心意黯然的深夜和凌晨,如果没有支持我的人们,我无法最终带着平和的心态走到这一步。希望多年以后,我仍像现在一样憧憬着成为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仍有勇气做梦、有眼里熠熠的光。


02

关于标化考试:

 理工科PhD申请所需主要包括课业相关的GPA、标化成绩、科研经历、推荐信和产出的论文成果,以及与申请直接相关的套磁或是推荐。


我的课业成绩GPA排名虽然不是太高,但好在还并不拉胯。但在标化成绩上我还是走了好些弯路。在大三下访学前,因为访学的要求并不高,自己也忙于科研竞赛项目的准备,没有系统地复习,只拿到了刚好能够访学要求的托福成绩(102,S23),本想在国外访学期间再考托福和GRE,但因为疫情的原因也未能如愿。在申请季的十月,我还在纠结是否要直接用原本的托福成绩申请。事实上,托福考申请美国的学校一般100+,Speaking达到23就足够了,如果105的话就更好。而我纠结的原因也只是牛津,剑桥两所学校对于语言的要求看起来非常高,而这两所彩票校我想申请项目的语言要求都属于higher level(托福最低分110,Speaking达到25,雅思最低总分7.5,各项小分不低于7),10月份和Oxford老师套磁的过程中也被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导致我非常挣扎。在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小姐姐的宽心之下,我在十一月底还是再战托福,因为申请季、课程和毕设并行的状态,也只花三五天突击了口语,最后也只拿到总分104(S27)的成绩。但好在我并没有轻易被语言成绩劝退,最终非常幸运地拿到Oxford的offer,也没有额外的language condition,只是被推荐在入学的第一年上Academic Writing的课程来弥补写作的短板。


GRE方面,因为疫情影响,大部分美国学校对GRE的要求都是Optional/Not Required,未来尤其是在生物方向,GRE在申请方面的作用应该是也是逐渐弱化的。本来想直接放弃GRE的我却还是被ETH对GRE的硬性要求绊住了脚步,咨询往届学长学姐得到ETH对GRE有递交要求但没有分数要求的奇怪特性之后,我还是突击了三天就硬着头皮家考了GRE,意外拿到了一个也还过得去的分数,也就顺手递给了美国的各校,这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份了。整体来说,尽管我并没有在语言上花很多时间准备,但申请季开始时还没有拿到满意的标化成绩确实会给心态上带来很大的不安定感,如果早有出国打算的同学,还是建议尽早分手托福GRE更好。



03

关于科研经历:

科研经历对于PhD的申请来说是重中之重,并且需要实打实的积累,也是论文产出和推荐信的根本来源。首先,最有份量的当然是论文产出,我申请时只有一篇共一文章在投,还未有已发表的成果,在后续的面试和交流当中,其实几乎没有提及,但如果有强的publication,还是能够大大提升竞争力的。但确实对于主要做湿实验的生物方向来说,实验周期一般较长,publication也很难强求,也因为这样,推荐信和科研的经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我大二大三大四所在的实验室比较单一,所以只有一封科研推荐信,除此之外只交了国内和访学期间认识的Columbia教授的课程推荐,因此在推荐信方面也还是相对比较弱。如果像我这样没有绝对强势的推荐信,那么科研经历和套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非常丰富或者是和申请方向、兴趣点契合度非常高的科研经历对于申请的帮助和意义是非常大的。申请的时候,我除了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小的课程project,其他三段科研经历主要是两年的iGEM竞赛和去年九月份开始做的毕设项目。我在iGEM竞赛当中第一年是核心队员,第二年担任队长,毕设项目也是独立承担开展的,所以对于各个项目的熟悉程度都非常高,参与程度也非常高,所以不管是套磁、文书还是面试方面我都能够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和充分的底气。这几段科研经历和我个人的背景、兴趣和申请方向都相对契合,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在进行科研实践当中寻找兴趣点,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因此我推测是也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了我科研推荐信强度不足的情况。


确定自己的科研兴趣其实是一个漫长而且因人而异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就如同置身密林提灯寻路,需要热情和耐心来维持火星不灭,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来照亮更远的路,也需要独自一人面对未知的险况。如果可能,多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方向,在不断尝试的过程当中,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逐步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 


04

关于访学经历

2020年的1月到5月,我在在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的Biological Engineering的专业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访学交换,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后程在纽约的小公寓里上了两个半月的网课,虽然很遗憾并没有能够展开暑研工作就回国了,但是遇见了一位非常棒的课程导师,不仅愿意为我提供推荐信,更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给了我非常有力的支持和有帮助的建议,我非常感谢他,也非常幸运和不幸地,见证了百年不遇特殊时期下纽约城的光景。


对于我而言,访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申请的帮助,这样的经历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下定决心,和提前适应未来的留学生活。在访学期间,我仍然处于摇摆的阶段,一面是保研本校万分稳妥,一面是申请出国未知交错,夹杂上疫情的冲击使局面更加复杂,我一直在犹豫到底是否要出国读研读博。但在纽约短短的数月,不论是在布鲁克林追逐落日、在时代广场感受人潮拥挤,还是挽起袖子面对局促而真实的柴米油盐、透过窗子看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街景,都让我越发强烈而简单明了地意识到,我无比希望趁着年轻,能多看一看这精彩纷呈的世界。



05

关于面试经历:

在套磁阶段,我与几位老师非正式地聊过几次,在正式面试的阶段,拿到了英国牛剑两所的面试,还有美国其他四所学校的面试,最后收了四个offer,一个waiting list。收到waiting list之后,因为已经有想去的学校了,就婉拒了,申请季最终以这样的结果收尾。我收到面试的学校来得都晚,在年前还没什么着落的我心情非常低落,好在在家有父母和朋友的陪伴,远程也有世毕盟mentor和培训师的关心,最终挺过了最黯然的阶段,拿到了心仪的offer,真挚地感谢申请季以来所有包容我支持我的人。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所有的面试都改成了线上进行,对于生物方向的PHD申请而言,面试几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来说是由committee来参筛选第一轮的材料,然后再依据方向和兴趣分配到不同的教授的手上,再最后决定进入面试的名单。一般来说进入面试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正式面试一般是两到三轮的一对一面试,或者是一轮的多对一面试。两到三轮的一对一面试一般会安排在一天或者是两天内进行,可能面完一个中间休息十分钟,然后就紧接着面下一个,再休息十分钟,再面下一个;然后也有可能是教授自己定时间,然后约好时间之后就再在分散的时间段里进行一个面试,这样的负担会比连着面两三轮要更轻松一些。正式面试时间一般都是30分钟,流程基本上有以下几个,首先是简短的自我介绍和科研项目的介绍,我准备了一个总时长大概10到12分钟的PPT来辅助,包含了各个我做过的科研项目,但是面试当中除非老师特殊要求,一般我会重点介绍一个完整性最高也最有信心的一个项目。由于我完成了两个非独立的科研项目(iGEM竞赛项目),教授通常都会提问在这个项目当中的贡献。


接着一般会由教授来发问一些与项目相关的细节性问题,或者是教授自己没有明白或者非常感兴趣的point,可能会穿插在进行科研经历介绍的过程当中进行,也有可能会在介绍完毕之后集中提问。之后还会问申请者对于项目感兴趣的原因,然后感兴趣的faculty,需要提前准备、有所了解,我在套磁的过程当中其实就同步完成相关信息的收集。此外,还会被问及职业规划以及对于PHD的规划和期待,就结合自己的思考、有条理地、真诚地来谈。


最后一点时间一般会由申请者来决定是否有他们想问的问题,例如针对英国的学校,就可以问一些关于奖学金的问题,或者是项目研究氛围,还有比如说合作模式等不是在申请网页里很容易就能看到的内容。问问题的环节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申请的项目,然后便于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排序。 



06

我与世毕盟:

由于之前一直在摇摆不定,也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导致心态非常纠结和迷茫,我在2020年九月底才第一次联系世毕盟,很快就决定了签约。尽管起步很晚导致时间紧促、摇摆不定导致我不管是心态还是前期了解和准备上都远远不如同期早有规划的同学,但世毕盟可以说是我的强力定心丸。签约一周之内,我就和mentor小姐姐还有培训师进行了有序的交流,在她们的帮助下很快调整好了心态,也确定了清晰的时间规划和下一步的计划,并且同时开始了套辞、准备文书材料和选校选项目的工作。


我的申请开始的很晚,并且因为要同时并行毕设、课程、申请甚至是补标化考试的各项事宜,所以从10月12月都非常忙,但是很快找到了合适和紧促的步调。mentor小姐姐(来自斯坦福大学Bioengineering专业)在专业方面的见解和申请经验都使我受益匪浅,我在一轮套磁之后,基本上就确定了选校和项目,也能够厘清文书的思路,在团队的帮助下,经过若干次的修改,写出了最终非常满意的CV和PS。我本来对套磁感到社恐和繁琐,但mentor小姐姐的鼓励让我着手认真去做,在套磁过程中对项目、教授、学校的信息收集和汇总的良性作用贯穿于整个申请过程,过程中也在了解领域内顶尖团队正在做的前沿方向,使眼界和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从结果来看,套磁对申请的帮助意义重大,美国最终给我offer的学校都在申请过程中有明确的积极套磁结果。


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小姐姐和培训师是我在申请过程当中坚实的后盾,我非常感谢一直支持我的世毕盟团队。


放弃万分稳妥的保研,牛津大学全奖,我来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