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日记 8月29日

这几天一直在忙这首曲子,虽然有点累,但是却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充实感觉,刚开始打谱子大概花了两三天,然后导出MIDI进入Cubase调整音效用了两天,最后花一天在Sibelius里面制作表情、演奏提示和连音线,整个大工程直到今天才算是彻底大功告成了,将谱子和音乐发出去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感觉不负韶华的自己这才有资格歇个两三天娱乐娱乐。平时照顾我起居的妈妈似乎不太能理解我,她总是劝我能做到哪一步是哪一步,我们本身就不拿钱,根本就没必要那么拼命,写成一部作品就出去玩几天,劳逸结合方能持之以恒,但我感觉自己就是闲不下来,一旦闲下来什么事都不做,我就会感觉自己被一种巨大的空虚感所包围,感到无比空虚的自己甚至觉得自己连一个小区里挑大粪的都不如,同时自己有一种为艺术而献身、将自己人生的精华全部融入艺术作品当中的冲动,或许这就是上帝给我下的魔咒:当亚当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禁果的时候,他罚亚当必须汗流浃背地劳作、夏娃必须忍受分娩之痛,而对于那个前世做错了什么不讨上帝喜欢的黄越青,上帝则罚他不停地学习、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抽象概念充实自己,与此同时永远都找不到同类、融不进正常人的群体当中。好在一方面我脑子也不笨,这些年通过艰苦卓绝的学习也得到了不少东西,另一方面我也习惯了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因此不会感到有多大的痛苦和无奈,我相信只要把这种势头一直保持下去,我一定能在自己钻研的学问上达到所有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昨天晚上11点钟忙完了以后,我走出书房路过客厅,电视频道当中正在播放抗日大剧《女子奇袭队》,我抱着消遣一下并无大碍的心态坐下来看了十多分钟,虽然我从不关心当下流行的电视节目也不追任何网剧,但我自以为自己对这个音乐的姊妹艺术还是有那么一丁点了解的,至少凭直觉我能评判出一部影视节目艺术价值的优劣。我在电视机前坐下的那阵子,奇袭队的几位主要人物正押送着一个汉奸乘坐吉普车来到军营,尽管几位女英雄中了日本人的诡计,在进入军营的那一刻被一大帮伪军团团包围住了,但是只见三四个巾帼英雄抱着手中的机枪、手雷(虽然站在塔楼上的那位拿机枪的姿势让人看上去很业余)一通猛射,一两百个伪军立马就被打的溃不成军、作鸟兽散,被押送来的汉奸某某小队长也像狗一样爬到一个掩体后面哆嗦着不敢吱声,最后得意洋洋的几位女主杀光了所有人并驾着吉普车扬长而去,军营中的日本老军官尽管恨得咬牙切齿也拿她们没辙。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也太假了吧!虽说伪军战斗力远比不上红军,但也不至于烂到这种程度吧?凡是上前线的士兵都明白一个道理:我是用我的命在跟敌人拼,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不好好训练、不掌握好作战技巧最后倒霉吃亏的还不是我自己?所以从理论上说,当他们遇到奇袭队队员的时候,肯定是玩了命的想要逮到并弄死她们,话说让一帮大老爷们儿逮几个女人那还不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凡是有点头脑和理智的人都能想明白,你一两百个抠脚大汉难道还斗不过三四个手无寸铁的女流之辈?我就纳闷电影这么演,难不成奇袭队的那个几个女人受过海军陆战队训练,或是战狼特种兵出身的吗?
在老早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就提到过,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不完满的一种补充,换句话说,人们成天想入非非的那些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的东西在艺术作品中都能梦想成真,一部艺术作品如果完全照搬现实的话那不可能有多大的价值,但是太偏离现实的恐怕也过犹不及吧,中国人都幻想着杀日本人扬我国威,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艺术虽高于生活却不也来源于生活吗?抗日大剧难道不也是以真实历史事件做背景的吗?吹得太离谱跟没吹有什么区别?这里我又不得不普及一下自己在书上学到的那些东西了,在传统美学当中,快感和美感是有区别的,快感是一种功利性的欲望的满足,比如我夏天渴了喝一瓶冰汽水就能满足口渴感,筋疲力尽了以后睡一觉就能感到精神倍儿爽,被人扇了一耳光狠狠地揍对方一顿才能解气,呆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久了去紫金山山顶放肆地吼几声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可美感却与此大相径庭,美是跟任何功利性沾不上边的,只有一个人在心中摒弃了对待生活中琐碎事的那种态度才能进入欣赏艺术作品美的心境,一旦他将高雅的艺术作品跟经济价值和欲望扯上关系,他眼中的艺术作品也就不再是艺术了,我们再回到《女子奇袭队》这部电视剧,当荧幕前的观众眼瞅着几个弱女子拿着小米加步枪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一大帮汉奸走狗的时候,他们的心中能油然而生一种快感:他妈的小日本被打趴了真解恨!但是试问这一场景中的哪一个细节表现了艺术的美?既然美不来也必然不可能有多深的艺术内涵,因此它能算得上是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吗?
在我看来,低级的艺术只能刺激感官,进而带来视听享受,但并不能让人回味无穷,电影是如此,音乐也是如此,纵观当代的流行乐坛,虽然风格迥异的作品层出不穷、逐年递增,但其中有几首不是那种满足感官的“快适艺术”?在人们得到了听觉刺激之后有多少是能被人牢记于心的?曾经风靡一时的《QQ爱》、《伤不起》、《江南Style》、《小苹果》、《学猫叫》、《秋天不回来》如今还有人会去追吗?既然远称不上永流传的经典,这类艺术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可言?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乱象也不难理解,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快餐时代”当中,绝大多数人需要的就是那种快餐式的艺术作品:听一下就能满足,满足了就扔,扔了再换一首,腻了再扔再换,话说若没有广阔市场的话,这些口水歌能风靡一时、传遍大街小巷吗?或许中国人根本就理解不了真正的艺术,或许流行音乐和影视的文化恰恰迎合了现代人对于艺术扭曲的理解:我之所以看电视、听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在繁忙而倍感疲劳的工作之余放松和消遣一下自己,有了这类艺术作为生活的“调味剂”,我就能精神焕发地重新投入到焦头烂额的工作当中去了,任何一种艺术只要能达到我的这个目的,我就会接受它。
尽管在我们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热衷于快餐式的口水歌,但我还是拒绝随大流写一些所有人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进而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我知道我自己非常的小众,我永远也不可能像B站那些大V振臂一呼就能拥有几百万的粉丝,但我就是执拗地觉得自己写的这些东西比所有人喜闻乐见的那些快餐式的音乐更有价值,我知道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我自己创作的这些东西不符合专业的规范,因此不可能在专业音乐圈引起多大的轰动,更不可能为我在国际乐坛某得一席之地,但我至少觉得在自己有生之年义无反顾地做一些情趣高雅之事、跟一帮朋友做灵魂上的交流肯定没错,至少在我耄耋之年闭眼睛的前一刻回顾我的一生,我能无怨无悔地对所有人说:我这辈子没白活,我的人生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我就是那个不随大流、固执地做自己且永远都不会被社会改变的黄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