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噶尔·钦陵赞卓

噶尔·钦陵赞卓

噶尔·钦陵赞卓(藏文:མགར་ཁྲིང་འབྲིང་བཙན་བྲོད་,威利:mgar
khring *bring btsan
brod,?-699年),吐蕃大论。在汉文史籍中,《旧唐书》以论钦陵或钦陵称之,《资治通鉴》则称之为起政。论钦陵出生在吐蕃世袭贵族噶尔氏的家族中,其父禄东赞为吐蕃帝国的建立和扩张立下了巨大功劳,并担任吐蕃大论一职
。公元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禄东赞在从吐谷浑返回逻些城的途中去世,由论钦陵继之管理吐谷浑一带。与此同时,吐蕃的赞普芒松芒赞任命论钦陵的哥哥噶尔·赞悉若多布(藏文:མགར་བཙན་སྙ་ལྡོབ་བུ།,即汉文文献中的“赞悉若”)继任大相一职,由另一位大臣韦·松囊(藏文:དབའས་སུམ་སྣང་།)担任副相。论钦陵的几个弟弟也都把持着各地的兵权。不久韦·松囊逝世,噶尔氏家族把持着吐蕃的政治和军事大权,权倾一时。而在禄东赞与论钦陵的苦心经营下,吐谷浑各部于668年第一次派人朝见吐蕃赞普,吐蕃也从这一年起开始向吐谷浑征收税收。吐蕃对吐谷浑的统治趋于稳定。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占安西四镇。安西四镇的沦陷使唐朝西部边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唐高宗以大将薛仁贵为逻逤道行军大总管,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假借护送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回国为名义,率兵十万征伐吐蕃,试图一举攻灭吐蕃的势力。唐军兵至大非川一带,薛仁贵留郭待封部于此地看守粮草,薛本人率精兵袭击乌海。论钦陵以诱敌深入的计策诱使薛仁贵进军,自己则率蕃军袭击大非川,夺取了唐军所有粮草。薛仁贵闻讯回军支援,钦陵集兵围之,唐军死伤略尽。这就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战。这场战斗使论钦陵威名远扬,而唐军的主将薛仁贵则因此被贬为庶民。
公元673年,赞悉若与论钦陵主持吐蕃的集会,开始整治吐蕃的牧场,并向各地征兵。在673年至675年这段时间里,吐蕃致力于整顿内政,而唐朝也趁机收复了安西四镇。公元676年,突厥各部反叛唐朝的消息传到吐蕃后,芒松芒赞派遣赞悉若攻打安西四镇,而论钦陵则前往吐谷浑攻打唐朝西部边境。但是就在这一年芒松芒赞去世了,年幼的赤都松赞继位。这时期的吐蕃发生了一系列叛乱,因此蕃军暂停了对唐朝的进攻。
公元678年(仪凤三年),唐高宗任命李敬玄为诸军大总管,论钦陵对峙于青海湖一带。七月,双方发生青海之战,唐将刘审礼中吐蕃诱敌之计孤军深入,于九月全军覆没,李敬玄狼狈却走,钦陵指挥蕃兵从高岗往下压,唐军左领军员外黑齿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袭击吐蕃营寨,惊退蕃军,李敬玄才得以逃归。唐廷派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讲和。公元679年,在解除了内忧外患之后,吐蕃与唐朝达成和解,论钦陵遣使向唐朝通报了芒松芒赞的死讯。
公元682年,吐蕃军攻打唐朝西境,被唐将娄师德击败于白水涧,大败而归。公元685年,吐蕃发生内乱,大论赞悉若被噶尔·芒辗达乍布(藏文:མགར་མང་ཉེན་སྟག་ཙབ།)攻杀于苏毗。论钦陵出兵攻灭芒辗达乍布,被赤都松赞任命为大论,执掌大权。公元687年,论钦陵与弟弟悉多于一起平定了大藏地方(藏文:རྩང་ཆེན།)的叛乱,又于690年整顿内政,确立红册户籍制度。与此同时,论钦陵还于689年在西域击退由韦待价率领的唐军。
连年的战争使吐蕃的一些属国感到不满,一些酋长策划投奔唐朝。公元692年,武周女皇帝武则天再遣王孝杰出征安西四镇,与西突厥敦叶护可汗阿史那俀子以及吐蕃的论钦陵、勃论赞刃(即噶尔·赞辗恭顿,藏文:མགར་བཙན་ཉེན་གུང་སྟོན།)、悉多于(即噶尔·达古日耸,藏文:མགར་སྟ་གུ་རི་ཟུམ།)等人大战,最终王孝杰获得了胜利。公元694年王孝杰再破蕃军,勃论赞刃与敦叶护可汗逃归吐蕃,悉多于在逃跑中为粟特人俘虏。久已不满噶尔氏专权的赤都松赞,当即以战败为名,下令诛杀了勃论赞刃。
而武周在西域的大捷也是武则天萌生了彻底击溃吐蕃的念头。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三月,武则天派遣王孝杰、娄师德再次讨伐吐蕃。论钦陵同弟赞婆(即噶尔·政赞藏顿,藏文:མགར་འབྲིང་ཅན་ཅང་མྟོང།)统兵,在洮州(今甘肃临潭县)的素罗汗山(藏文:སྟག་རི།)与周军展开决战,论钦陵大破周军。由于互有胜负,双方决定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武则天派郭元振出使吐蕃,至论钦陵军中谈判。论钦陵要求武周势力撤离西突厥,郭元振则要求吐蕃撤出吐谷浑,最终双方无果而终。
经过了一系列的战斗,噶尔氏一族的威望已经远远超过吐蕃的赞普一族,赤都松赞与论钦陵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公元699年(
圣历二年)二月,钦陵正统兵驻扎于吐谷浑,赤都松赞与大臣论岩合谋,以狩猎为名义纠集大军,捕杀其党两千余人,并下令论钦陵回朝。论钦陵知大事不妙,举兵抗命,未战而溃,自杀身亡。论钦陵死后,吐蕃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在与武周的数次战斗中皆失利,赤都松赞不得不向武周求和。
同年四月,论钦陵之弟赞婆与论钦陵之子论弓仁(即噶尔·莽布支,藏文:མགར་མང་བུ་རྗེ་)一起,率部千余人降唐。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大喜,封赞婆为“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封论弓仁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皆赐铁券,驻守凉州的洪源谷(在昌松县附近),成为武周在西域的得力干将。论弓仁的后代改用汉名,成为“论姓”的始祖。
统帅 S-
(钦陵桀黠之雄,气和风云,横制三十余载,大战则大胜,小战则小胜。薛仁贵虓武之将,屠十一万众于大非之川,一甲不返;刘审礼廊庙之器,辱十八万众于青海之泽,身囚虏庭。是时大唐精甲勇士,势如云雷,而钦陵驱之若驱宰牦牛,关、陇为空。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武力 C
(不详。)
军谋 A+
(钦陵凡前后大战数十,小战数百,算无遗策,兵有全胜。是以李敬玄之讨也,围於青海湖,覆其精锐;薛仁贵之入也,诱至乌海城,掩其辎重。而韦、阎之师会邀於寅识迦河,兵销甲解;王、娄之众鏖战於素罗汗山,尸与天齐。)
智略 B+
(钦陵才略沈雄,多有谋策。初,王孝杰越境,率旅前来。钦陵往迎之,与孝杰互发书翰,对答戏谑,终无所屈。后赞普器弩悉弄既长,欲自得国,而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赞普渐不平,与其大臣论岩等密图之。时钦陵在外,赞普乃佯言将猎,召兵执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杀之。发使召钦陵、赞婆等,钦陵举兵不受召,赞普自帅众讨之,钦陵未战而溃,遂自杀。)
内政 B+
(钦陵为大相,每居中用事,诸弟分据方面。初,高宗闻赞普卒,嗣主未定,命裴行俭乘间图之。行俭曰:“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乃止。然噶尔用兵达三十余年,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而党项、六诏等部不堪征发之苦,怨钦陵日深,遂并率部众,内附大唐。)
魅力 A-
(钦陵之英声,籍甚遐外;专国几三十年,大唐惮之。其理兵信赏罚,分甘苦,六辔如手,千夫一心,故耀国威于天下,业光辉于代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