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 TAXI》— 即便糟糕恶劣,也要积极面对

《ODD TAXI》完结撒花!

在开播之前乃至于刚开播之际,虽然我自己隐约能够感受到潜藏在本作背后的强大群像剧框架,但是碍于这样的剧本难度实在太高,想要挑战最后却翻车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再加上本作的制作与演出属实普通,因此当时的我,始终不敢抱持着太高的期待,去看待这部作品。
但是,到了已经完结的当下,我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这部作品,就是近期剧本实力最强的一部动画,很可能没有之一。
所以我的这篇专栏,会先讨论为什么我会有如此的论断的理由,以及本作在这样的剧本背后,它所可能涵盖的叙事主题。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群像剧的难度与优势
说本作的剧本厉害,其实它所做到的也没啥,就是在群像剧的框架底下,写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前后呼应的故事出来。但是说实话单是要把这点给做好,它的难度就已经比起绝大多数单主角且线性的剧本,来得复杂的多了。
要理解这件事情的难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我们所谓的故事,它的本质是什么;
故事的本质,其实就是某个人在某个环境下所发生的事情;
而这分别对应了:角色塑造,世界观设定,以及情节设计。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把一个故事讲好,在这个故事里的角色、设定、还有情节的设计与安排,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把控与呈现出来的。

那么,对于以单主角为核心的故事而言,单是要把这一个角色塑造好,这本身就已经需要足够的篇幅与描写能力了;那么如果切换到了角色之间相对平等的,且又有大量角色同时登场的群像剧时,作品对于如此繁多的角色要如何给出充分且吸引人的塑造,这本身的难度,就已经提升了不少了。
但更难缠的地方还没来,真正难缠的,在于角色越多,角色之间的关系链条也就随之增加,且逐渐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出来。
这个,才是对群像剧真正意义上的挑战。
毕竟,因为这个关系网的存在,作为剧作家,你就必须考虑所设计的每一个情节,它所根据不同的关系所带来的不同影响,需要思考到它所能够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对剧作家的逻辑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毕竟这样的连锁反应背后所对应的因果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

反过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大量的角色给呈现出来,并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网给交代清楚,需要的就是作品有着如此具有辐射能力、能产生连锁反应的情节设计。
而在此之上,要怎么设计一个,既有趣、又能够与其他角色自身的故事产生合理的连接、还要让观众觉得这并非是巧合的情节,就成了想要编排这样的群像剧底下,一个非常必要的工作了。不仅如此,剧本还需要考虑如何在其中设置足够巧妙的伏笔、后续该如何回收与收束剧情、整体剧情编排的节奏等等等。
所以要写好一个优秀的群像剧故事,还是像本作这样,有着大量角色、且篇幅极其有限的一部作品,它对编剧的功力,是有着非常硬性的要求的。

前面说了这么多,都只是在介绍群像剧的剧本难度;但是它的难度与观众的体验之间,其实是没有直接的连系的,毕竟总不能说因为这个剧本很难写,所以它就得好看吧。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群像剧的故事会吸引我们?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答案也很纯粹,那就是我们人类,是一种对“真相”会有天然且难以言说的痴迷的生物。

就算不讨论故事,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所谓的“吃瓜”、“八卦”、“好奇”等,无一不是我们想要看见一件事情“全貌”的一种本能的欲望;更甚者,当这些事件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去完善整个事件的“全貌”的时候,我们很可能都会自己去脑补其中的连系,去构筑出所谓的“阴谋论”,去用自己的方式,把事件的“全貌”给拼凑出来。
如果将这个本能投射到故事之中的话,我们观众就是会对剧情伏笔的收束、对事情真相的揭示,抱持着本能且极高的欲望。
而群像剧如同我前面所说,它因为复杂的关系网,所以特别能够在远处设计一个隐蔽的伏笔,然后再到后来,因为角色间具体关系的串联,而让这个伏笔背后所投射出来的真相随之浮现;且因为有着大量的关系连接,这就使得这样的伏笔与揭示的安排,在观看群像剧的过程中,就如同拼图被一片一片地拼凑上去时,所能够带来的满足感。
也因此,一个做得足够好的群像剧,单就这一点,就已经足以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好感了。

但是,这样的揭示环节普遍存在于剧情的后期,那么剧情的前期,观众又是如何被吸引的呢?
这是源自于作品前期因为伏笔设置的同时,也带来了剧情上的悬念,让观众打从最一开始,就对这些隐藏的、未知的、神秘的内容,产生本能的好奇。
毕竟,群像剧的角色非常多,每个角色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之间的关系在还未铺开之前也是无法知晓的;所以,只要稍微在这里设计悬念,就能够让观众产生巨大的遐想。甚至,刻意具有误导性情节,也能够让故事在后期进行揭示的时候,产生更强烈的震撼。
而只要能够诱发观众的好奇,就可以使观众得以在前期,就耐下性子把故事看下去,并期待着后续剧情的发展。

以上,我们简单地聊了架构群像剧的难度,以及群像剧之所以会吸引我们的一些根本理由。
也就是说,如果本作确实能够将一个群像剧给架构出来,单是无误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其实就已经算得上是成功了,就能够从根源上让我们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并在最后得到震撼了。

本作架构群像剧的方法
前面的一大段,我们宽泛地讨论了群像剧的难度与优势;但是实际上,我们尚未具体地讨论本作是如何架构它的群像剧的,它到底具体而言有着怎样有意思的设计,以及它在叙事上有无令人在意的缺点。

首先是作品引出角色的方法。
如同我前段提到的,作品要引入如此大量的角色,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如果只是硬生生地突然搬出一个角色,突然就告诉你一切都和这个角色有关,那么一来他会很难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波动,甚至还会因为这个角色唐突的出现,导致依靠着群像剧所需要的关系网,最终会显得非常刻意与不自然。
而在本作中,有着一个我认为很有意思的设计,那就是把男主设定为一个出租车司机,让作品里几乎所有地角色,都因为他的这个具有服务与移动性质的职业,巧妙地产生了连接。也就是说,作品里一开始就让大多数角色,以男主的顾客的身份登场,并透过在出租车上的闲聊,引出他们各自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里所会牵扯到的人物。
这样的情节安排,让作品里的角色出场的很早,但完整的关联性却被隐藏了起来,并以此为基础,让故事产生悬念,让观众在认识到这些角色存在的同时,也对他们过去到底做了什么,未来又会发生什么,产生极大的好奇。

除此之外,本作将角色动物化的形象设计,也是神来之笔。
首先这很大程度地帮助观众去区隔角色之间的差别,让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厘清不同的角色形象,并轻易地对他们产生强烈且深刻的印象。
另外,这个设计本身,竟然也能够被男主小户川所患有的疾病给解释,并被作品利用来交代小户川那强大的认人能力,简直堪称一箭三雕。
尤其,在这样一个角色繁多、对伏笔也有着不小要求的群像剧里,这样的设计所带来的帮助,更是不容小觑的。

而既然提到了伏笔,就不得不提本作在伏笔设置上的精妙。
撇开前面提到的由角色所引申出的悬念与好奇,以及作品动物化的形象设计之外,作品也很善于在一些细节上,设置让人在意的伏笔。举例来说,在作品的很早期,就透过广播里智人拍档对评委的吐槽,以及网红河马太一在刷手机的画面里,暗中交代过后期串起很多事件的关键性角色吞乐,让观众在后期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会产生突兀感,反倒会被这样的串联而感到惊喜。
又例如本作在一开始,就暗示了女高中生的失踪,和男主小户川有关,但是从小户川的态度来看,他虽然明显隐藏了些什么,但又确实对此不甚了解,这就让观众打从心底里,好奇到底女高中生失踪的真相如何,以及小户川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其他还有大量的例子,像是偶像黑猫在故事中期乘坐小户川的出粗车时,她所刻意在车上留下的手机;又像是在同一集里,偶像们与经纪人之间那富有深意的对话等等。
有着如此大量的伏笔设置,如同我在前段所说,就能够在前期极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并在故事的后期,当作品开始回收伏笔进行揭示的时候,带来极大的震撼。
尤其到了本作的最后几集,当所有伏笔都开始集中性的揭示的时候,那种体验,真的非笔墨能形容。

综上,作品就已经能够做到利索的引入大量角色,巧妙地构建角色自身的故事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精妙地埋藏线索与引导悬念,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上,去引爆最后的揭示。
这,就是一部优秀的群像剧该做到的事情,也是本作已经做到的事。
看着如此精彩的群像剧故事,我们又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呢?

即便糟糕、恶劣,也要积极面对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本作的故事内核。
实际上,作品因为是群像剧,所以它透过了这些角色,去带出了大量的社会议题,像是氪金手游的问题、仙人跳的问题、网红盲目追逐人气与关注的问题、为了应援偶像而去投机的问题、偶像中心位的问题、以及警方与黑帮勾结的问题等等等。
当然,作品虽然牵扯了很多,但是它其实也并没有给出特别具体的解决方案;它所做的,只是将这些问题,透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所展现出来,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本作想做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要展现问题,并且透过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去引导出它背后真正的终极目标。

要想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我们可以试图再通过群像剧的叙事,来入手。
很多其他试图讲述这类社会课题的作品,往往都是透过单元剧的方式来切入的。单元剧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更专注地将它所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深挖,让作品得以达至在这部分的深度。
可是,本作采取的切入方式,是群像剧的模式;所以它着重的不是对单一事件的深挖,而是着重于将他们给串联起来。每个事件的背后,都与另一个事件相连接;想要解决某个问题,它就会牵扯到更复杂的问题;换言之,随着对于这些事件与问题的深入,它必然会变得越发错综复杂,变得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以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想要表达的,不是对于某个事件的呈现于解决,而是在于把这些事件给串联起来后,所展现出来的“复杂”;这个我们常人难以轻易涉足与改变的黑暗,以及面对着事与愿违般的这种无奈。

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或许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本作整体给我们的感觉,是黑暗的。
我们透过作品所呈现出的大量问题,试图将整个社会层面底层的黑暗面给表现出来,让我们去认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无力与渺小。
但是,如果要直接将作品的内核定在这个无力与渺小上,感觉又好像不太妥当,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仔细去观察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乃至于具体对话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其实并没有聚焦在这份黑暗与沉重的氛围上;甚至恰恰相反,它在此所呈现的,是非常有趣的,甚至还有点欢快的基调。

也就是说,作品虽然透过大方向上的叙事,去将故事的那种复杂、黑暗、乃至于沉重给表现出来;但它也同时,在透过具体的情节设计,所带来的积极性,来予以缓解。
所以,作品真正的内核,我认为不是对于这个自己无可奈何的世界,去抱持纯粹的悲观态度,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到属于自己的最好。
即便这个世界如此糟糕,我们也应该、也能够积极且努力的生存下去。
就如同在最后一集所展示的那样,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或多或少的,随着那声落水声,而尘埃落定;既然事情也已经解决,我们又何必继续钻牛角尖,为何不从事件中走出来,去面对崭新的人生呢?
这,就是我认为本作的核心主题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作堪称四月番里最好的一部作品。
它在作品的中前期给足了伏笔与悬念,中后期则开始逐步将这些线索回收,并直到最后一集,把近乎所有问题都给解决,让这一整个故事,有着一个极其完整的收尾。而即便在剧情深度上,作品也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勾勒出整个社会底层的黑暗,却又与此同时,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透过具体情节与对比的设计,给提炼上来,让人不会陷入消极与负面的态度。
而这样一部能够写出一个前后呼应的、环环相扣的、引人深思的群像剧故事的作品,我认为就足以让我们去毫不吝啬地去予以赞美了;毕竟,在追番的过程中,我们早已无数次的被它所震撼、所惊喜、所感动。
而这样一部能够处处带来惊喜的好作品,你又怎么能够错过呢?
简单评分:9.2/10
ps:别的不说,我认为本作第四集,那关于氪金手游的描写,真的值得每一个人去好好地看一看;氪金不是问题,但是将人生的一切,寄托在了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概率上,真的太不值得了。
ps2:故事最后的片段真的很吓人,它将这个故事最后导向了一个更具有悬念且很可能BE的局面。但是我个人认为应该不至于,一来是小户川就算没了动物形象地辨别能力,他本人的警惕性还是有的,而且作为成年男性,除非被凶器一刀毙命,否则抵抗一个少女的能力我不认为会完全没有;另外,从小剧场广播的最后桥段来看,被威胁的长颈鹿小弟多半会去寻求支援与帮助,而只要这么做了,那么凶手大概率的身份就会被发现,然后被抓;再加上作品如同我文章所说的,本作虽然有黑暗的基底,但是具体情节却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我个人倾向于不会是BE。当然,长颈鹿小弟也有可能在寻求帮助前就被干掉了,小户川最后真的就被暗算死了,凶手最后就逍遥法外,这样的可能性也并非完全没有;所以,具体后续发生了什么,除非官方进一步提供更多的线索,不然就只能留给我们自己去遐想了。
ps3:当然本作的故事并非完全没有问题。主要的问题出在部分支线剧情落幕的处理,有点苍白或者刻意;其中最明显的,是第九集河马太一的落幕,以及第十二集氪金小哥田中的处理。河马太一的收尾,有点太过简单,毕竟他所做的行径其实也挺恶劣了,最后只是道歉就解决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够;而氪金小哥的问题,在于这一切都建立在小户川的“豪赌”上,存在着过多的巧合让人觉得有些刻意。但这些也都属于比较细枝末节的问题了,尤其在结局之后,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忽略不计了。
ps4:我个人挺喜欢本作的OP的,很好地把本作那都市群像的风格给渲染了出来,这里分享:

ps5: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对于专栏或动画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