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中国此时倘有十个叶浅予 便是文艺复兴大时代来临
名家评价叶浅予
中国此时倘有十个叶浅予,便是文艺复兴大时代来临。——徐悲鸿
他受徐悲鸿之聘,在中央美院主持中国画系教学数十年,培养了无数英才,如著名的人物画家周思聪等,开创了新一代人物画的新风格。——郁风
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黄苗子
叶浅予先生一向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尊重和爱戴,这不仅在于他自强不息、探索求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耿直洒脱、胸襟开阔的人格和人品。——靳尚谊
叶浅予是我国20世纪漫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杨力舟
仅以速写的数量,叶老在中国画坛不仅堪称第一,在世界画坛也难有人可与之比肩,更不用说他的速写是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范迪安
无声的“画外音”
读董利荣《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解读》
文/周保尔 整理/南君
近日,通读了董利荣新著《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大觉过瘾。过瘾有三。一是该书是研究“一代宗师”叶浅予的专著,为叶浅予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开创了桐庐本土人士研究叶浅予的新篇章。二是系统性强,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引人入胜,是一部研究叶浅予的难得的好书。三是该书对叶老晚年作品《富春人物画谱》多维度解读,既有文艺评论,又有背景介绍,更有史料链接,是无声的“画外音”。
桐庐是“中国画城”,叶老是“中国画魂”。前年,县社科联和融媒体共同推出的“品读桐江名人”栏目,《“一代宗师”叶浅予》正好由我品读。说实在的,在十多分钟的音频节目里,我没有提到叶老的《富春人物画谱》,留下一个遗憾。如今读《解读》补上一课。叶老画谱饱含着他老人家对家乡桐庐的大爱,与他的《富春山居新图》一样,在画界具有重要地位。董利荣在书中说,《富春山居新图》和《富春人物画谱》是叶浅予献给故乡桐庐“两尽其美”的精神文化财富。
一个不具美术专业基础的作家评论一个大家的绘画作品并非易事,董利荣做到了,而且非常到位,通俗易懂。可见他在写作中所下的功夫,按他自己的说法叫“恶补”了美术方面的知识。不得不佩服作者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叙事功夫。
《解读》一书框架明朗,第一部分由《一座小城与一位大师》等八篇推文领衔,使人读过之后有一个总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叶浅予先生的一百幅画谱,一画一文进行“解读”,既有解释、赏析、评论,又具有导读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尽量使用了与画有关的“史料链接”,把叶老的人物画谱回放到改革开放初期桐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赋予画面历史感和纵深感,画面人物立马鲜活了起来。叶老的如椽大笔描绘了当时桐庐各行各业的人物事件,大多是社会各界的普通人普通事。展开画谱,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画谱既是一首波澜壮阔的改开赞歌,也是一部浓缩了的时代画卷。
“史料链接”使《富春人物画谱》成为了用画面呈现的“史书”。有道是“大音希声”。《解读》尽显“画外之韵,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无声”之美。所谓“不吭一声,尽得风流”。《解读》就是这部画谱史书的无声“画外音”。
《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解读》对百幅画谱逐一进行解读,以简洁的文字论述阐释画里画外的桐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被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推荐为“浙版好书”。评语说:“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艺评论集,书中既有对《富春人物画谱》创作既况、构思采访等的整体介绍,也有对画谱布局、主题内涵的深度解析,结合一画一论形式,描绘改革开放初期桐庐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气息。”评价权威而精准。
叶浅予与故乡桐庐
叶浅予,1907年3月31日出生于桐庐县城。自幼酷爱绘画及民间艺术,自称表姐胡家芝(剪纸艺术家,享年114岁)是其启蒙老师。
叶浅予从小生活学习在桐庐,烙下深厚的故乡印记。成年后长期在外奔波、定居北京,却始终眷恋故土,正所谓“魂系富春桐君怀”。晚年则经常返回家乡,走亲访友,采风写生。相继完成山水长卷《富春山居新图》和百幅《富春人物画谱》,成为献给故乡“两尽其美”的精神文化财富。
更为可贵的是,叶浅予将其珍藏的73幅名家书画力作和128幅本人国画精品,以及787册藏书,慷慨捐赠给家乡人民。桐庐县政府在桐君山麓建富春画苑,供他回乡时居住创作。此即今叶浅予故居。
1995年5月8日,叶浅予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8岁。翌年在富春画苑旁为他立碑树像,完成其魂归故里心愿。
桐庐建有叶浅予艺术馆,设立叶浅予文艺奖,另有叶浅予中学、叶浅予广场等,以缅怀纪念这位“富春骄子”,弘扬先生“生活上知足常乐,艺术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艺术大师叶浅予简介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 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第二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年在上海参与创编《上海漫画》周刊,主编《时代画报》,并因发表长篇连环漫画《王先生》一举成名。抗战时期成立并领导抗日漫画宣传队,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在香港主编《今日中国》画报。后长期从事生活速写,又以传统笔墨创作人物画,为中国画开辟了新境界。
1947年应徐悲鸿聘请执教于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79年恢复原职后,将补发工资全部捐赠中央美院国画系作为奖学金。晚年仍坚持作画著书,并组织师生艺术行路团,深入生活,创作研讨。曾为茅盾小说《子夜》、老舍剧本《茶馆》等书插图,出版个人画集多种。创作长篇漫画《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组画《天堂记》等,著有《画馀记画》《十年恶梦录》《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自传》等著作。
叶浅予毕生从事艺术教育,建立了一套中国画教学体系,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
来源丨《时代中国》杂志
发布丨何媒矩阵
责编丨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