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队对话混音师!Burley Quay《Song For A Day》的制作幕后故事


报名参赛摇滚分赛道向“造音星球”公众号回复“摇滚”报名
截止日期2023年4月16日0点
作品提交截止日期2023年4月17日0点
点击分轨海报了解歌曲详情

本届大赛摇滚分赛道分轨曲目为Burley Quay乐队的《Song For A Day》。大赛系列访谈的第二回,Burley Quay乐队就与制作人/混音师周江航一起来聊聊这首“杨彻斯特”风格摇滚乐制作过程中的趣事,以及乐队和制作人/混音师之间的沟通经验。
受访人:
Burley Quay (伯利港乐队),一支活跃在上海东北角杨彻斯特(Yanchester)的英伦摇滚乐队。深受Oasis、The Stone Roses等乐队启蒙,在Brit-pop的汤底加入Funk/Hard Rock/迷幻调味,创造着自己的风格。
周江航,独立音乐人/制作人,千败乐队/暖烟乐队成员。
首先想请Burley Quay乐队介绍一下《Song For A Day》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出于怎样的灵感?
Burley Quay:原始吉他动机是2021年初的妙手偶得,当时简单做了个Demo,之后大家一起吭哧吭哧完成了编曲,2021年下半年开始演出。
一日昼夜——昼与夜是生活中不同状态的隐喻。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斥着廉价的观点,我们不时会产生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其实只是高墙下的一枚鸡蛋。这是我们当时真实的想法,也是歌曲最初的概念。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失去了2022年上海的春天。但在经历过那个春天以后,我们突然发现歌曲中反复吟唱的那句“Is it everything that you want…?”有了别样的含义。这首歌献给时代浪潮中每一个渺小的个体,为他们平凡又不凡的一天。

在乐队介绍中,我们看到了“杨彻斯特”这样有趣的字眼,可否说说来历或者渊源?你们又是如何定义自己的音乐风格的?
Burley Quay:Yanchester诞生于一个文字游戏,可直译为“杨彻斯特”。是乐队主唱在一次微醺后取“杨浦”和”Manchester"各半,拼成的专有名词。杨村是一个散漫的社群,也泛指上海杨浦区的地下音乐场景。工业区大环境,工薪阶层文化,以及此起彼伏的出色乐队和音乐文化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只活在2020年的英伦乐队,我们和杨彻斯特更是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毕竟这个社群的血液里有着浓重的英伦文化。
我们从不认为英伦摇滚只能活在90年代,或存在于某个特定区域,我们致力于去创作那些既拥有那个时代气质,又记录当下时代印记的音乐。我们甚至有“杨彻斯特”公众号,在上海的朋友4月4日可以来我们的演出“Yanchester 4.0”感受一下。
这首摇滚风格的歌曲,在编配时是否已经有了成品效果的预想?是怎样的?
Burley Quay:在正式录音之前,这首歌已经被打磨了蛮久,乐队自己也录过粗糙的Demo。编配中也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效果,我们几个凑到一块出来的就是这个声响。江航基本完全尊重了我们的想法。
预想中,前半首应该是典型的Shuffle节奏摇滚乐,强壮的吉他音墙上是一往无前的人声旋律;后半首则是三拍圆舞曲,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逐渐浮现,直到法兹召唤出深处的梦魇。如果只有前半首,或许会觉得只是一首爽歌,但后半部分让它变得更有意思,尤其在现场。成品的效果很惊艳,我们都非常满意。
摇滚乐的前期录音是个怎样的过程?是否是棚内同期录音呢?
。。。。。。
阅读完整采访内容,请关注
“造音星球”VX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