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赋予历史课程以鲜活的时代气息——读《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 青岛市教研员 陆安

2023-08-19 11:12 作者:崴螺山の养陶民工  | 我要投稿

赋予历史课程以鲜活的时代气息

        ——读《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

           (发表于《青岛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陆 安

      假如你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想事半功倍地实现专业成长;假如你是一位历史教研员,想最便捷地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搭起一座桥梁;假如你是一位高校历史教材教法课教师,想最精准地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与趋势。那么,不妨来读一读新出版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

 

一、 颠覆传统的创新之作

 

作为一名教过11届高三毕业班的特级教师,一名干了20年的历史教研员,一名曾教过3年历史教材教法课的高校教师,我一直在苦苦寻觅发学术先声、领时代风骚的历史教材教法著作。几十年来,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教法著作,都成为我执着搜集的对象,想方设法搜罗到手,足有百余本。精心研读之余,总能隐隐地生发出些许惆怅、失望与遗憾。因为太多的此类书籍同质化倾向极其严重,东抄西凑,大同小异,陈旧不堪,了无新意,与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变革的中国教育改革不合拍、有距离,读之不仅不会感到令人茅塞顿开的新意,反而会有一种难以掩饰的陈词滥调,沉重感、压抑感油然而生。失望久矣,竟至绝望,最后便不再关注此类书籍。

犹记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刚启幕的2002年,在长春东北师大举行的一次新课程研讨会上,当时的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曾经大声疾呼,“新课程到来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课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有效的呼应,事关重大”。在场的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同志深以为然,极表赞同。当时在场耳闻目睹的我,印象极为深刻,经久不息。

多少年如一日,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教材教法课都是边缘学科,遭到不该有的弱化。如果说各学科的教材教法课大同小异的话,历史学科的教材教法课,由于对应的是中学地位很低的所谓“小三门”之一的历史课,相较于语文、英语等“主科”,更加滞后与陈旧,乏善可陈。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历史教材教法课的时候,用的某教材就老旧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简直没法用。当时我心底里就有一种痛感和堵感,感觉“有些都是该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货色了”。当时也没有像“知网”之类的现代学术资源平台,只好拼命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来弥补,同时大量增加自己在中学课堂上过的、自觉有价值的课例,来凝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情、好奇、兴趣与信心。脱离了陈旧教材的束缚与羁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反映还不错。很多学生毕业多年,成长为青岛地区历史教学的骨干,回忆起当年我教的历史教材教法课,还记忆犹新。感觉我这个教边缘化学科的老师不是照本宣科,融入了很多教材不曾负载过的新鲜血液,使他们走上讲台后能用得上。

不久前,收到江苏师大薛伟强老师寄来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一书,拜读之后,不禁击节叫好。掩卷沉思,感到有话要说、不吐不快。这本装帧雅致、朴素大方的新作,颠覆了我长时间以来对高校历史教材教法课教材的传统认知,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久违了的与时俱进、学术创新的气息。主编薛伟强博士是我熟悉的业界精英,前几年经常面对面的交流,其发表在《历史教学》等期刊上的文章,总是受益匪浅。这次,他和河北师大范红军、广西师大陈志刚等主编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堪称耗费心血、凝心聚力的佳作。

 

二、 从课程的角度诠释教学变革全景

 

在一个“改革”已然成为常态的时代语境之下,对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科学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感与危机感。教育改革同样如此,置身教育改革场域中的每一个人都急切地想弄明白路在何方、方向何在,以便走出迷茫,进入一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理想召唤之下的康庄大道。在信息爆炸、学说杂陈的“信息围城”之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往往会产生莫名的本领恐慌,不知从何处下手才是。厚积薄发的这本《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以其全新的结构设计、前沿的学术观点、通俗的理论阐述,切中当下历史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为业内人士走出迷茫、走向成功提供了可能。

现在写书和出书不是个高不可攀的难事儿了,关键看什么样的书。有些书速成也速朽,不过空有书的躯壳与形态而已,并无书的品质与灵魂,尤其是大学教材。究竟什么才是书的品质与灵魂呢?那就是与众不同的思想、别具一格的设计、独出心裁的框架。这些最可宝贵的元素,《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恰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也是评判该教材质量的最为重要的标尺。

单从全书架构就可以看出编写者的匠心独运。“绪论”开篇,瞄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精准发力,虽然不过寥寥三节,但就像一幅简笔画一般,高屋建瓴地勾勒得清清楚楚。随后,“历史课程的本质与目标”、“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内容构建”、“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实施”、“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育”、“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历史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章节渐次铺展开来,环环相扣,逻辑自洽,浑然天成,有机组合,串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仿佛为正在推进中的历史教育变革勾勒出一幅层次清晰的“路线图”,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走势描摹出一个可触可感的“风向标”,其鲜活的时代气息与面向未来的引领价值溢于言表。

在传统的教师培养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学论”的灌输而轻视“课程论”的滋养,形成“大教学小课程”的偏狭格局,这无疑是制约课改背景之下教学改进与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本崭新的教材跳出传统的窠臼,直击教育教学改革的软肋——课程,以“大课程小教学”的思路来统驭教育教学的发展,为人们树立起了高高耸起的课程观念,无形中把住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脉搏。

“办公室里,物理老师老王与历史老师小张争论起来。”“这是一位历史专业大学生与自己当年高中历史老师的对话。”“这是一位有20年丰富教学经验的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你将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多少个活灵活现的场景,导入了深奥的历史教育话题。多少个真实发生的案例,折射出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怎么做”的科学答案。这本书好就好在一改我们见怪不怪的板起面孔、空洞说教、僵硬灌输的陋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一个又一个貌似距离教师很远的理论概念,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容易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甚至醍醐灌顶的觉醒感。对于教育教学变革来说,还有什么比唤醒专业工作者的觉醒更为重要呢?而这,正是这本教材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 以人文的情怀描绘师生成长路径

 

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指向的都是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是课程教学发展终极的价值目标。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该书热烈回应核心素养时代的要求,首次专章探析“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育”,通过对时空思维、证据思维、因果思维、变迁与延续思维、神入思维等五大思维的内涵、价值、评价与策略的深入论析,比较全面地解析了以思维能力为基本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及操作路径,实际上也为学生的“学”描绘出了一幅全息图景,无形中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研究空白。我想,这也是该教材上市以后,受到很多一线中学教师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不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路径与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更独辟蹊径,创新性地对“三代中学历史名师及其成长感悟体验”做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从而使得这本书更具有在场主义的真实感、也更能接地气。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及科学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不仅是教育改革无法绕开的焦点与难题,更是很容易凌空蹈虚的热词和空词。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把握,无疑需要付出相当的心智努力。该书勇于向艰难险峻的学科教改高峰攀登,在过去很少有人系统涉及的领域大胆探索。譬如,专设“新型移动学习资源——历史教育APP概述”一节,对可移动、穿戴性的技术载体进入历史课堂,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与阐述,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资源,虽然在资源的建设机制、监管和推广机制及教学的应用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断尝试与探索阶段,但历史教育APP资源的快速发展,必将引起广大历史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其已不再仅仅是学校课堂以外学生学习历史的助手,而将是推动学校历史教育与教学方式改革的有力工具”等启迪深思的观点,印象极为深刻。

至于历史教学课件、历史数字故事以及历史微课等新型教学样态,在书中都有条分缕析的解读,对于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测量与评价,对于很多历史教师来说,都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盲点与误区。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不要考试、不要评价,而是强烈呼唤科学化的考试、多元化的评价,对于历史课程评价、历史教学评价乃至历史试题编制,这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分解与剖析,路径指向明确,现实指导意义很强。

唯有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的专业化写作,才能激起读者受众的强烈共鸣。在此之前,说实在的,鲜见在该类教材中通过二维码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拓展材料乃至PPT课件的成功范例。这个小小的细节,不仅反映了编者的创新意识,更体现了编者无微不至的服务意识。

 

诚然,金无足赤,完美无缺的教材从来也不存在。该教材在一些方面或囿于资料,或受制于实例,尚有可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之处。例如,对于“国外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演变”部分,仅限于英国、美国等国家,略显单薄,不够全面。又如“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育”,是一个艰难复杂的长期过程,该教材的探索尚显稚嫩,有待于今后进一步优化完善。尽管如此,瑕不掩瑜,并不影响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笔者以为,这必然是一本将在中国历史教育改革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材。


(作者简介:陆安,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赋予历史课程以鲜活的时代气息——读《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 青岛市教研员 陆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