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传承|钱塘江大桥的建、毁、修——屡经战火摧残,数度浴火重生
钱塘江作为我国著名河流,古往今来流传着一系列的传说。江上耸立着数座大桥,气势恢弘,连接南北,而钱塘江大桥是其中最为著名也是建立最早的一座桥。
它的建造和设计者就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座建立于建国前的大桥,在建桥之初,就在靠近南岸的14号桥墩里设置了一个放置炸药的方形空洞,不放对炸药位置都炸不掉,而它几次遭受炸毁,却又数次涅槃重生,迄今已超期服役多年仍在使用。
从19世纪中叶至上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间,是近代中国最暗黑的时期,由于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的经济不断倒退,民生维艰。甚至在1937年之前,中国没有一座由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钢筋水泥大桥,当时中国的一系列现代化大桥都是由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俄国人建造的,而这一屈辱历史由茅以升给予终结。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毕业,1919年因为成为美国加里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科博士,而在当地引起轰动。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康奈尔大学一年只发1枚的"斐蒂士"金质奖章,他在论文中关于桥梁应力的杰出见解,被公认为"茅氏定律"。
回国后,茅以升出任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开始在中国传播现代建桥理念和技术,并时刻准备着建设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多年来,浙江全省交通运输因受钱塘江阻断而无法贯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1933年,浙江省下定决心在号称无法建桥的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
当时深知茅以升为人和能力的领导们一致推举他担此重任,尽管面临筹款难题、"洋人"的竞争,以及建造环境险恶等一系列尖锐复杂的问题,但茅以升毅然选择知难而上。他两度赶赴杭州调查研究,拟定经济合理性最优设计方案一举中标。1934年茅以升出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他邀请与他同期赴美留学的罗英任总工程师,并严格选聘4名工程师,组建由大学工科毕业生为主的桥工处技术队伍。
由于钱塘江底的地质情况相当复杂。江底有些地方有40多米深的淤泥,下面还有厚厚的粗砂卵石,最底下的岩层又自北向南有明显倾斜。经过反复比较,建桥者们最终将桥址选在江底淤泥较薄、水势相对较缓的杭州六和塔附近的月轮山下。
1934 年 11 月举行开工典礼,第二年4月动工建设。在大桥的建设上,因条件恶劣而困难重重,茅以升采取因地制宜的应对方式,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并屡屡创新建设方法。
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 月完工,在当时经济和社会落后于世界各国的旧中国,以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少的造价建造一座现代化桥梁,令人震惊。
钱塘江桥在当时恶劣环境中的建成,显然离不开多方经费投入的保证,但更离不开的是工人群众和技术人员的集体劳动,正是他们发挥了高度的爱国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建设任务。

民国21年(1932年),杭江铁路西兴江边至金华段已通车,继续向玉山、南昌展筑,浙西公路亦逐步发展,但因钱塘江一水之隔,铁路、公路无法贯通,杭江铁路南北两岸货物运输均须先卸车装船,待过江后再卸船装车。为此,浙江省于民国22年成立专门委员会,研讨修桥事宜。同年7月,浙江省建设厅成立“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由厅长曾养甫任主任委员。8月,茅以升任主任委员,组织考察研究,拟定桥建方案。最终,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获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纳,项目总投资510万银元,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200万银元。
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钱塘江大桥开始动工兴建;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开工典礼。
民国26年(1937年)8月14日,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遭遇到侵华日军空袭;9月26日,铁路桥通车;11月17日,公路桥通车;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
民国33年(1944年)10月,侵华日军修通铁路桥(公路桥未修复)。
民国36年(1947年)3月,钱塘江大桥临时通车。
民国37年(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钱塘江大桥成功被修复。
民国38年(1949年)5月3日,钱塘江大桥被往南撤退的国民党工兵部队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铁轨,但由于中共地下党的保护,桥梁的其他部分没有损坏。
1950年4月,钱塘江大桥临时修复。
1953年9月,钱塘江大桥六号墩修复,从此大桥全面修复完工。
1954年3月,钱塘江大桥恢复使用。
2000年,钱塘江大桥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
2006年,钱塘江大桥铁路桥面进行维护;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钱塘江大桥进行大修,主要修复正桥共有16孔的其中两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