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同盟军标准战舰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在舰队会战中,标准战舰是无可争议的舰队核心,这一点对于同盟军和帝国军而言皆是如此。总体而言,标准战舰是一种着重于中远距离炮战的舰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完全缺乏近距离战斗的能力:不论是同盟军还是帝国军都普遍地在标准战舰上配备有一定数量的舰载机,舰载机配合舰上配备的副炮等武器使得标准战舰同样能够较为灵活地应对近距离的战斗。
因为长久以来,同盟方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守势的缘故,同盟军在绝大多数战斗中敌人就只有帝国军的舰船而已。是故,同盟军的战舰在设计之时并不像帝国军舰艇那样要求多功能和通用性,而只专注于舰队作战的能力(如前文在提及埃阿斯级战舰时所述,同盟军的战舰不具备进出大气层的能力),因此同盟军的绝大多数战舰的体型都比对应的帝国军战舰要小一些。以同盟军标准战舰为例,光看体型的话它甚至不比帝国军的巡航舰大很多,但在舰队战中这两者的表现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紧凑设计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在舰队会战中,同盟军的舰艇正面投影大大小于帝国军的同类舰船,因而在理论上被弹的概率更低。
当然,体型的紧凑也并不全然是因为战术需求之故,因整体国力的差距以及理念的一些差异,同盟军在设计舰船之时非常重视建造的效率(据民间专家估计一艘战舰从开工到建成仅需4至6个月,约为建造一艘大型旗舰的三分之一)。这不仅导致同盟军的舰船普遍采用模块化建造方式,也同样导致了同盟军的舰船在设计时会尽可能地简化和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因素,譬如舰员的生活舒适性和补给的存储量(在持久战中这个性能指标对战况有着很大的影响),又譬如舰船的动力系统:同盟军的战舰普遍采用单个大型推进器,这意味着舰船的动力舱段抗损性较差,一旦被集中则很容易彻底失去动力。此外,也因为单一喷口难以调解舰船航向之故,同盟军的舰船在舰船喷口周围布置有大量导流板,可在水平±5°,垂直±3度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其作用与地球时代战斗机上采用的矢量喷口相同。在舰桥的后方布置有两个大型水箱,其中的储水既作为推进剂使用,也作为辐射和废热的吸收剂存在。
作为同盟军至终战之时为止最为强大的量产型战舰,787年型(因同盟军先后列装过三代标准战舰之故,在此仅简单地用这些战舰最为活跃的年代将三者划分为640年型、745年型和787年型三种)标准战舰起初采用的主要武器是舰首部配备的8门荷电粒子光束炮,但最终更改为20cm中子光束炮。除此之外,标准战舰在舰体的侧舷等处配备有包括荷电粒子光束炮和STPC-MK12型电磁炮(发射铜制被甲的单晶钨制弹头,初速极高)在内的多门副炮,舯部还配备有导弹和诱饵弹的发射装置。在舰船的腹部设置有半开放式的机库,9架斯巴达尼恩战斗艇以“悬挂”的形式布置于此,这种舰载机携带方式可以增加出击的效率,但相应地在战斗中若是被炮火命中此处也会对舰船造成更大的损伤。
787年型标准战舰长624米,宽72米,高(含天线)136.5米,舰员660人。
主要武器:
20cm中子光束炮8门;
15cm荷电粒子光束炮22门;
12cm电磁炮6门;
单装激光炮22门;
双联装激光炮10门;
多功能导弹发射装置12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9架,穿梭机2架。












作为舰队中最强大的战舰之一,在很多时候同盟军的分舰队旗舰就是由标准战舰改装而来(埃阿斯级旗舰固然性能优异,但同盟军显然不太可能为每个分舰队都配备这么豪华的舰艇),这些旗舰型号往往配备有能够协调整个舰队火力的集中式火控装置,如此则可以方便地让下辖舰船的火力集中到一个地方。

在所有曾经承担过旗舰角色的标准战舰中,不死鸟“尤利西斯”的名声无疑最为响亮,这艘颇有传奇色彩的的战舰不仅以其自始至终都堪称所向无敌的强运而闻名,更因其与杨威利的因缘而为人所知。
“尤利西斯(Ulixes)”的名字源自于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人物奥德修斯(Ὀδυσσεύς),他也被记作尤利西斯。这艘舷号913-D的标准战舰起初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但从第四次迪亚马特会战开始这艘战舰就似乎注定了会有一番颇为不凡的服役生涯:在此次会战的尾声,其时尚为准将的杨威利自告奋勇前往充当扰乱敌军的奇兵,他和整支全员共计三人的诱敌部队所搭乘的战舰正是“尤利西斯”。通过释放大量的诱饵,诱敌部队成功地在帝国军后方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假象,此后更是一度“劫持”了莱因哈特舰队的旗舰“伯伦希尔”,为同盟军赢得了撤退的时机。

如果说截至此时“尤利西斯”还只是稍有名气的话,那么在亚姆立札会战之后它的大名大概就鲜有人不知了。众所周知,此战中同盟军伤亡惨重,而“尤利西斯”则是少数存活至战后的幸运儿。问题在于,比起那些要么毫发无伤要么受损严重的幸存舰来,“尤利西斯”遭受的损害实在是有点尴尬:它在整场战役中唯一受损的地方乃是战舰的污水处理系统,据说全舰成员因此不得不双脚浸泡在恶臭的污水中战斗。于是在战后“尤利西斯”立刻以“厕所被打坏的战舰”而闻名军中。平心而论,这对这艘战舰上奋战的官兵来说是不太公平,但此时的同盟军的确是急切地需要找一个调侃的对象来一泄胸中的郁气。
此后“尤利西斯”虽然也多次与帝国军遭遇,但始终未受严重损伤这一记录却从未被打破:在要塞对要塞战役的前期,就是这艘战舰率先发现了跃迁而来的秃鹰之城要塞,在诸神黄昏行动的第一阶段,也是这艘战舰最先发现了来袭的帝国军罗严塔尔舰队。在被问及应当如何处置之时,舰长尼尔森中校脱口而出:
“杨舰队之所以不败,是因为没有胜算的仗就坚决不打……还不赶紧跑路,留在这儿等死吗!”
在撤离伊谢尔伦要塞的行动中,因运输船只不足的缘故,“尤利西斯”也不得不承担一部分人员转运的任务,结果舰上足足塞进了600名妇女和儿童,一时间热闹非凡。

在巴米利恩会战之后,依照《巴拉特合约》的要求,“尤利西斯”作为战列舰理当列入解体的范围,但是通过伪造损毁记录等方式,本舰连同众多的同盟军舰艇逃离了同盟和帝国的视线,成为了一支游走在外的力量。宇宙历799年,在杨威利因被同盟抓捕而被迫离开海尼森之后,“尤利西斯”就成为了杨舰队的旗舰,并伴随着元帅本人安然度过了伊谢尔伦回廊战役。
宇宙历800年6月1日,杨威利在启程前往帝国军处进行和谈的途中被地球教成员暗杀,“尤利西斯”虽然早早启程前往接应杨威利一行人,但最终还是迟到了一步。
结果,战舰“尤利西斯”和杨威利共度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它护送着元帅的灵柩返回伊谢尔伦要塞。在此之后,“尤利西斯”成为杨威利养子尤里安·敏兹的座舰,并继续担任伊谢尔伦共和军的旗舰一职直至终战。

格萨尔大王:

“格萨尔大王(གེ་སར་རྒྱལ་པོ་)”的名字源自于史诗“格萨尔王传”,它是第十一舰队史东克斯少将所率分舰队的旗舰,在797年5月19日多利亚星域会战中随同第十一舰队一道灰飞烟灭。
在同盟军接连遭遇亚斯提星域会战和亚姆立札会战的惨败之后,同盟方面已经无力继续建造专用的旗舰,于是转而开始在标准战舰的基础上修修改改以图用较低廉的成本获得可用的旗舰。“格萨尔大王”号就是在这样的造舰思路下诞生的。
平心而论,虽然整体上看来“格萨尔大王”号仍然带着很明显的标准战舰的影子,但相比于普通的标准战舰而言它的改造也相当可观了:为了提升本舰的指挥能力,“格萨尔大王”除增设超光速通讯天线之外,还在舰体中段硬生生插入了原本是为埃阿斯级旗舰准备的指挥模块,这显然会导致舰员人数的上升,更直接导致了舰体的延长。这同时也使得“格萨尔大王”号的机库要比通常的标准战舰大一些,可以容纳12架斯巴达尼恩战斗艇(多出来的三架为强袭侦查型号)。
除去指挥舱段之外,在舰船的武器方面“格萨尔大王”号也在向埃阿斯级看齐,其舰首部配备的主炮达到了25cm的水准。不过,因为舰船反应堆输出不足的缘故,主炮的开火时间是受限的。为此,对于这样的火力升级是否有效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为抵消种种改造增重导致的机动性下降,“格萨尔大王”号的动力部尺寸亦略有增加,出力比起普通的标准战舰来大概增强了10%。舰桥后部设置的储水罐也从普通标准战舰的2个增加到了3个。
“格萨尔大王”长685米,宽65米,高(含天线)280米,舰员732人。
主要武器:
25cm中子光束炮8门;
荷电粒子光束炮34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12架。
贝伦努斯:

“贝伦努斯(Belenus)”的名字源自于凯尔特神话中的太阳神,它是海军少将泽尼尔的座舰,参与了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
顾米亚:

“顾米亚”的名字源自于中国布朗族神话中的创世神,这艘战舰是亚瑟·林奇少将的旗舰。在宇宙历788年5月的艾尔法西尔战役中,林奇少将率领的分舰队可谓丑态百出:起先是接敌不敌一路败逃,把追击的敌军一路引领至艾尔法西尔,其后又不顾对民众的责任居然试图丢下民众自己逃跑——结果到最后也没有跑得掉:林奇分舰队全员被帝国军优势兵力围追堵截,尽数被俘。
与之相对地,原本被林奇一伙人当成弃子抛弃了的杨威利倒是成功带着民船队趁着帝国军忙于追击林奇分舰队的时机成功撤离,得到了“艾尔法西尔的英雄”的美誉。

马尔杜克:

“马尔杜克(𒀫𒌓)”的名字源自于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巴比伦的守护神,它是山卓·亚拉肯分舰队的旗舰。这艘战舰起初仅仅负责巴拉特星域的巡逻与治安,但随后就连同亚拉肯分舰队一起成为了杨威利带去伊谢尔伦方面的援军。在要塞对要塞战役的中后期,亚拉肯分舰队的表现尚可,但在战役的最终阶段,亚拉肯分舰队在鲁莽的追击中被帝国军的伏兵全数歼灭。
作为一条旗舰型战舰,“马尔杜克”在外观上与同盟军标准战舰有着些微的差异,最主要的区别大概是舰首上下方的鼓包,鼓包内设置有超光速通讯天线,可以强化战舰的指挥机能。对同盟军来说,这种内置式的天线安装方式并不常见,但考虑到天线的位置位于舰首这一点,会采取内置式安装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相比于内置的舰首天线,“马尔杜克”的舰桥反而是暴露在外,这样做比较方便收集信息,但代价则是舰桥安全性的大幅度下滑。
为了增强这艘战舰指挥能力的改造同时也影响了本舰的武器系统配置,“马尔杜克”的8门主炮口径比普通的标准战舰还要小上一圈,仅达到18cm的水平,副炮的口径和数量也都大大小于普通的标准战舰。
“马尔杜克”长630米,宽65米,高(含天线)137米,舰员675人。
主要武器:
18cm中子光束炮8门;
6cm荷电粒子光束炮4门;
6cm电磁炮2门;
双联装激光炮6门;
多功能导弹发射器12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6架。

缪富爱谢:

“缪富爱谢(Muffuese)”的名字源自于印第安人神话中的狼魂Muh'wäse,它是马力诺准将(曾任“休伯利安”舰长)的座舰,在巴米利恩会战中十分活跃,曾率领舰队拖带大量陨石前进造成同盟军舰队大举前进的假象。这艘战舰也是少数躲过了《巴拉特合约》的战舰之一,在后来的伊谢尔伦回廊战役和终战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缪富爱谢”的定位不仅仅是分舰队的旗舰,还是分舰队的矛头,为此它专门对火力进行了大幅度的强化:藉由“锤头鲨”式的舰首构造,本舰得以搭载多达19门主炮,虽然主炮口径降低至18cm,但数量的增加依旧使得本舰的火力十分强大,“缪富爱谢”的一次齐射可以抵得上两艘标准战舰。在舰体两侧,本舰的副炮数量亦增加至单侧17门之多。
除此之外,舰船上配备的护盾发生装置也强于普通的标准战舰,但装甲部分并没有进行强化,因为若连装甲也一并增强,舰船的总体吨位将难以控制,即使依靠本舰强化过的动力系统恐怕也难以维持可以接受的机动性。“缪富爱谢”在动力舱段的下部两侧添加的鼓包状结构实际上就是让推进剂以更高速度喷出的加速装置,在强化了战舰推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推进剂的消耗速度。这个问题再加上“缪富爱谢”本来就相对普通标准战舰更小一些的水箱无疑会使得这艘战舰的持久作战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无法依靠单纯地增大推力来解决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舰首部质量大增,“缪富爱谢”在运动中常会遭遇“头重脚轻”的问题,使得舰船不那么容易操控。
最终,同盟军认为“缪富爱谢”采用的方案性价比不高,于是再也没有建造过类似的战舰。
“缪富爱谢”长627米,宽89米,高(含天线)145米,舰员720人。
主要武器:
18cm中子光束炮19门;
舷侧(单侧)副炮17门。

640年型和745年型标准战舰:
(暂无详细信息)


原文出处,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https://gineipaedia.com/wiki/Category:Alliance_vessels
https://asahiwa.jp/g/c/f_cosmic_battlesh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