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历史之塞拉利昂篇(第二期)
多哥历史简介
(一)多哥共和国简称多哥,是西非国家之一。东面与贝宁,北面与布基纳法索,西面与加纳相邻,南面有一小段海岸线面向几内亚湾。国土面积为56785平方公里,首都为洛美,全国有30个省和4个专区。人口总数为809.5万,全国有41个部族。南部的埃维人是全国最大的部族,中部主要有阿克波索人和阿克布人,北部有卡布雷人。居民多信奉拜物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多哥一词意为水边或湖滨,在15世纪后期葡萄牙探险家抵达多哥以前多哥的历史了解很少,尽管有迹象显示埃维移民曾经在几个世纪前抵达。古代多哥境内分布着许多独立的部落和小王国,史前就有人类在多哥生息繁衍。葡萄牙人到达前夕多哥境内分布着许多独立的部族,大多数居民以务农为本,在轮作、施肥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已有丰富经验。手工业主要是铁的冶炼和制作、纺织、制陶以及雕刻等,家畜饲养和渔猎也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境内及其同毗邻地区已有贸易往来。15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多哥沿海地带,贩运奴隶。15世纪70年代葡萄牙人侵入多哥沿海地区,开始奴隶贸易,随后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加入贩卖奴隶的行列。17世纪末多哥、达荷美(即贝宁)和尼日利亚西部的沿海已成为奴隶输出的主要地区,因而被称作奴隶海岸。18世纪奴隶贸易的浪潮席卷多哥全境,长达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严重破坏多哥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贸易时期埃维人和约鲁巴人已从邻国移入多哥,18世纪末多哥境内出现有科托科利人、蒂奥科西人和阿贾埃维人组成的国家以及古因人国家和阿特尚人国家。1856年德国势力侵入,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从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英国和法国在多哥展开激烈争夺,1884年 7月德国西非事务代理人纳赫蒂加尔与多哥沿海一些酋长签订条约,沿海地区成为德国保护地,称多哥兰。之后德国利用英、法各自致力于侵占黄金海岸和达荷美的时机继续向北扩张,占领内地大片领土,并于1899年11月和1904年 6月分别与法国、英国划定多哥与邻国的疆界,多哥沦为德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对德作战,1914年 8月英国和法国分别占领多哥的西部和东部。1919年7月英、法重新瓜分多哥,英属多哥包括沿西部边界的咖啡和可可产区以及多哥西北端,其余部分包括全部海岸和港口为法属多哥。1922年7月国际联盟批准英法对多哥的委任统治,1946年12月联合国决定多哥由英、法托管。英托管区为原英属多哥,在行政上属黄金海岸殖民地。法托管区为原法属多哥,在行政上为单独的海外属地。1920年9月多哥的西、东部被英、法分别占领,二次大战后由英、法分别“托管”。

(二)早在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遭到多哥人民的反抗,仅1897~1901年多哥各族人民就举行数十次起义,以孔孔巴和卡布雷地区的起义声势最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哥人民要求结束托管、实现独立的斗争迅速展开,1951年法托管区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殖民主义斗争,1956年在法托管区首府洛美爆发反法示威,格鲁尼茨基领导的多哥进步党、奥林匹欧领导的多哥统一委员会以及北方酋长与人民联盟等组织也积极活动。1956年8月30日法国被迫宣布法托管区为自治共和国,1957年西部多哥同加纳合并。1958年4月多哥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选举,组成以奥林匹欧为首的政府,9月奥林匹欧政府就独立问题同法国举行谈判。1960年4月27日多哥宣布独立,定国名为多哥共和国。1961年4月奥林匹欧当选总统,并宣布不参加法兰西共同体。1962年1月政府宣布取消一切反对党,1963年1月13日多哥发生军事政变,奥林匹欧被暗杀。各反对党同多哥统一委员会联合组成临时政府,格鲁尼茨基出任总统。同年5月举行总统和国民议会选举并批准新宪法,北方酋长与人民联盟同多哥进步党联合组成的多哥人民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格鲁尼茨基当选为总统。1957年加纳独立时英托管的西部多哥并入加纳,1956年8月东部多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4月27日独立,定国名为多哥共和国。斯尔法纳斯·奥林匹欧(1901—1963)在1960年多哥独立时就成为总统,1963年1月发生军事政变,奥林匹欧遇刺身亡。5月非军人出身的总统尼古拉斯·格鲁尼兹奇(1913—1969)上台继任总统,1967年1月13日武装部队参谋长埃亚德马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格鲁尼茨基政府,格鲁尼兹奇逃离多哥并在科特迪瓦的一次车祸中身亡。4月曾发动1963年政变的其中一名退伍军人纳辛贝·埃亚德马(1937—2005)出任总统,埃亚德马执政后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取缔政党,1968年11月30日建立全国唯一政党——多哥人民联盟。1967年1月13日多哥武装部队在参谋长埃亚德马指挥下发动政变,罢免格鲁尼茨基,解散议会,废除宪法,组成民族和睦委员会,埃亚德马任总统。新政府宣布解散政党,1969年建立全国唯一政党——多哥人民联盟,由埃亚德马任主席。1972年1月举行公民投票,选举埃亚德马为总统。1977年10月政府粉碎反埃亚德马的阴谋,1979年12月30日多哥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埃亚德马再度当选总统。

(三)多哥对外执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加强非洲团结,维持世界和平。迄1982年多哥已同5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9月中国和多哥正式建交。多哥独立后经济有了发展,埃亚德马执政以来强调发展民族经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时逐步扩大同外资的合作。1979年12月30日全国公民投票通过宪法,1980年成立国民议会,埃亚德马担任总统一直到2005年逝世,他几乎在1998年的选举中被斯尔法纳斯·奥林匹欧的儿子吉尔克里斯特·奥林匹欧击败。斯尔法纳斯·奥林匹欧(1902年9月6日-1963年1月13日)是多哥政治人物,曾担任过多哥总理。斯尔法纳斯出身于多哥著名的奥林匹欧家族,祖父是非洲-巴西贸易商弗朗西斯科·奥林匹欧·西尔维奥,他的叔叔奥克塔维亚诺·奥林匹欧是1900年代多哥最富裕的人之一。1902年斯尔法纳斯出生于洛美,就读于德国的天主教会学校,大学赴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毕业后先后在尼日利亚和黄金海岸的联合利华公司工作,1929年回到多哥担任多哥的联合利华分部主管,1938年升为总经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奥林匹欧家族与英国关系密切,斯尔法纳斯被捕入狱。在这期间他产生民族主义和国家独立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是多哥统一委员会领导人,1946年当选第一届领地议会主席,1947他于法国殖民当局发生公开冲突。他早期的奋斗目标是把英属多哥、法属多哥兰边境内的埃维族统一起来,1956年英属多哥全民投票决定于加纳联合使他的希望破灭。1956年多哥在法兰西帝国内取得有限自治,1958年在联合国监督的选举中他的政党取得胜利,他出任总理。1960年2月奥林匹欧拒绝加纳总统克瓦米·恩克鲁玛的合并建议,并于同年4月27日宣告独立,他成为多哥共和国首任总统。上任后即宣布不参加法兰西共同体,同年9月多哥加入联合国。1962年1月政府宣布取消一切反对党,这使他遭到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不满,另有一批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则不希望他接受法国的援助。1963年当他拒绝626名大部分参加过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的多哥籍法国退伍军人加入多哥军队时那些军人于1963年1月13日发动政变推翻他,在第二天他被枪杀在美国大使馆门前。尼古拉·格鲁尼茨基(1913年4月5日——1969年9月27日)是多哥政治家、首任总理(1956年-1958年在任)和第二任总统(1963年-1967年在任)。1913年4月5日出生于阿塔帕梅,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多哥人。在巴黎的法国公共工程学院读土木工程学,二战期间多哥处于法国统治下他创建多哥进步党(PTP),参与民族独立运动。

(四)1956年8月东部多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格鲁尼茨基就任自治政府首任总理。1958年在选举中失利辞职,其后因政治迫害而流亡国外。1963年1月13日多哥发生军事政变,斯尔法纳斯·奥林匹欧总统被杀,格鲁尼茨基回国上台继任总统。1967年1月13日武装部队参谋长纳辛贝·埃亚德马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格鲁尼茨基政府,格鲁尼茨基逃离多哥,1969年在科特迪瓦的一次车祸中身亡。多哥位于非洲西部,面积为56785平方公里,东邻贝宁,西靠加纳,北接布基纳法索,南部濒临几内亚湾。国土南北长600余公里,东西宽50-150公里,呈走廊形。海岸线长56公里,全境狭长,一半以上为丘陵和沟谷地带。南部为滨海平原,中部为高原,其中阿塔科拉山高地海拔为500-600米,北部为低高原。主要山脉为多哥山脉,鲍曼峰海拔986米,是全国最高点。境内多礁湖,主要河流有莫诺河和奥蒂河。多哥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7℃。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0℃。南部地区(北纬6-8°)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为大旱季,3月至7月中旬为大雨季,8月至9月为小旱季,9月底至11月中旬为小雨季。中部地区(北纬8-9°)只在4月至10月有一次雨季,北部地区(北纬9-11°)5月至9月经历短暂的雨季,10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多哥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3种,包括磷酸盐、石灰石、重晶石、白云石、蓝晶石、石榴石、石英砂、铀、锰、铝矾土等,其中磷酸盐、铁矿储量较大。多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三大磷酸盐生产国,已探明优质磷酸盐矿储量2.6亿吨,可采储量为8200万吨,含少量碳酸盐矿约10亿吨,这些矿藏大多分布在多哥南部近海地带。磷酸盐矿有两种,分别为疏松型和碳化型矿,前者含磷占比35%,为优质矿,1958年投入生产,储量已大幅减少,开采成本增加;后者含磷占比15%,储量巨大,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石灰石(水泥熟料)矿藏分处两地,储量分别为1.75亿吨和2亿吨,前者已开发,后者尚未开发。近年来多哥已颁发两张石灰石开采证,分别授予印度西非水泥公司和斯堪的纳维亚水泥公司。铁矿石储量约5亿吨,含铁量45%,印度MM Mining公司在2010年开始商业采掘。大理石矿开采停滞多年后,2011年初一家西班牙公司获得开采权证,重启大理石矿的开采。多哥全国分为5大经济区,经济区为地理经济概念,未设行政机构。全国有30个省和4个专区,省下设县、乡(镇)、自治村和村。5大经济区及其中心城市分别为:滨海区,首府洛美;高原区,首府阿塔帕梅;中央区,首府索科德;卡拉区,首府卡拉;草原区,首府达帕翁。

(五)多哥全国人口约830万,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农村人口约占60%,人口集中的城市有洛美、索科德、阿塔帕梅、卡拉市、帕里美、达帕翁等。全国有41个部族:南部以埃维族和米纳族为主,分别占全国人口的22%和6%;中部阿克波索、阿凯布等族占33%;北部卡布列族占13%,此外还有罗梭族、科托科利族、莫巴族、巴萨尔族等。1992年多公民投票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2002年议会对宪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宪法规定多哥实行半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颁布议会通过的法律和实行赦免;总理出自议会多数派,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议会可对总理提出不信任案,获议会2/3多数通过即可要求任命新总理;宪法可根据总统和议会的提议进行修改,由议会或公民投票表决通过。2019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改革法案,对2002年宪法29项条款进行修改,包括总统任期5年维持不变,由无连任限制改为最多连任一次,总统选举由一轮制改为两轮制;前总统不能因其在任期内的行为被指控、逮捕、监禁、审判,所有修改不追溯至已完成与正在执行的任期等。2002年宪法规定,多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国民议会行使立法权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2019年通过的宪法改革法案规定议员任期由5年延长至6年,由无连任限制改为最多连任两次,议会下设国防和安全、财政和贸易、社会和文化、经济发展和领土整治、对外关系和合作、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人权7个委员会。共有合法政党及政治组织110余个,司法设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初级法院。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下设司法、行政两个法庭,由庭长和法官组成。最高法院院长必须是职业法官,由总统任命,检察权由设在各级法院的检察长行使。多哥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磷酸盐和转口贸易是三大支柱产业。1983年起实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1989年建立洛美保税区以吸引外资。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政局动荡,经济一度陷入严重危机。1994年后随着政局趋稳,经济逐步走出低谷。2010年12月多达到“重债穷国”完成点,获免外债18亿美元。多哥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2.4%。主要工业门类有采矿、农产品加工、纺织、皮革、化工、建材等,工业企业中75%为中小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的社会动乱曾造成工业生产全面萎缩,1994年以来工矿业生产逐步恢复,2004年磷酸盐产量达到150万吨。但因社会动荡,2005年产量下降为100万吨,2009年又降为70万吨。
(六)多哥是传统农业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为多哥贡献60%的就业岗位和40%以上的GDP,全国42.2%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狩猎、林业)。可耕地面积约340万公顷,已开垦土地面积约140万公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85万公顷。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0.3%,主要作物为玉米、高粱、木薯和稻米,其产值占农业产值67%。经济作物约占农业产值20%,主要为棉花、咖啡和可可。多哥政府致力于植树造林和恢复森林景观,积极开展防治荒漠化行动,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4.66%。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产值占农业产值15%,主要牲畜存栏数为牛26.2万头、羊234.7万头、猪38.1万头、鸡935.9万只。年捕鱼量15383吨,自给率为50%。多哥政府加强对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管理与保护,加大对捕鱼活动的监管力度。多哥每年在卡拉举办国家农民论坛,旨在提高农业效率。政府在论坛上承诺将会在农业领域增加投资,保障农民土地,为国内外私营领域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以促进农作物生产、存储、加工和销售。多哥渔业从业人员约2.2万人,对GDP的贡献为3.6%,产值占GDP的1.3%。为振兴旅游经济,多哥于2006年10月恢复旅游资质评选委员会工作,引进国际标准,提高服务水平,主要旅游点有洛美、多哥湖、七色海、帕利梅风景区、原始部落遗址等。多哥的银行机构主要包括:多哥工商银行、多哥联合银行、泛非经济银行、多哥发展银行、多哥非洲国际银行、多哥金融银行、多哥大西洋银行、非洲银行、泛非银行、钻石银行、储蓄信用人民银行、BSIC-TOGO。多哥目前共有外国和本国保险公司、机构30多家,主要的几家保险机构有:NSIA、OGAR、SUNU、ASCOMA TOGO、FIDELIA等。多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鼓励进出口贸易。主要出口商品是磷酸盐、大豆、塑料制品、棕榈油、美妆产品、沥青、摩托车配件等,主要进口石油产品、棕榈油、零售药品等。主要出口对象国为印度、布基纳法索、马里、贝宁和尼日尔,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法国、印度和加纳。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是中国、布基纳法索、贝宁、尼日尔、加纳、印度、马里、尼日利亚和黎巴嫩,主要进口贸易伙伴是中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印度、新加坡、加纳、南非、印度尼西亚、科特迪瓦和意大利。

(七)多哥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主要为矿产资源的初级产品和农业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水泥熟料、水泥、磷矿石、可可豆、咖啡豆、废铜铁等,其中磷酸盐、水泥熟料和水泥。主要进口产品是:燃油及沥青类商品、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机电和机械产品、水泥熟料、药品、粮食、棉织及针织品等。多哥外资主要来源国是法国、西班牙、印度、中国、美国、尼日利亚等,多哥高度重视经济改革,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将近一半预算用于投资。法国是多哥第一大外资来源国,投资涉及多哥大部分行业和领域。除了法国企业子公司外在多哥各行业还活跃着不少法国侨民开办的公司,比如斯康姆(电力)、迪梅克斯(电力,阿尔斯通的代表)、索泰(密封行业)以及相当数量的餐厅和中小型酒店。双边援助主要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多边援助主要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等。法、美、德等西方国家及欧盟曾中断除人道主义以外的全部经援,后陆续恢复,金融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及6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质的中介金融组织(如保险公司等)。多哥的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以埃维语和卡布列语较为通用。多哥是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个多宗教国家。居民中约70%信仰拜物教,20%信仰基督教,10%信仰伊斯兰教,至今很多民族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很多民族至今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与当地人打交道要注意其习俗,如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多哥有些南方人不吃蛇。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一般风俗和禁忌包括:葬礼:多哥南部埃维族的传统葬礼似庆典一般,该族人认为去世意味着人的灵魂回到神灵和祖先身边,应该欢庆。他们搭起一座高高的布棚,身着五彩盛装的男女老幼团团围坐棚下载歌载舞、欢笑不绝,附近的亲友会最先赶来,并通知远方亲友尽快赶到。“亡者为神”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谁也不愿打扰亡灵。成人礼:卡布列族居住在北部山区,是多哥第二大部族,每年的7月下旬卡布列人要为部族里年满18岁的男女青年举行成人仪式。按照部族习俗时卡布列族各乡男青年都要集中在北方的卡拉,举行长达一周的摔跤比赛,每个年满18岁的小伙子要连续3年参加摔跤节的比赛才算真正成为男人。当月卡布列人还要为他们年满18岁至21岁的待嫁姑娘举办“成熟节”,和摔跤节不同的是成熟节是不允许部落内的男子和部族外的任何人参观的,即使被邀请去参观也不能拍照。

(八)禁忌:多哥有许多禁忌,同一家族(有血缘关系)禁止通婚。视婚姻是神圣的,男人是一家之主,所有妻子(有的宗教可以一夫多妻)应绝对服从。在农村地区中许多村落的入口处立有外形古拙、制作粗糙的泥塑神像,在许多人家的院内或门口也立有这类神像,外来客人不可触摸这些神像。某些宗教和政治敏感场所(如边境口岸、机场)不允许拍照,如遇到对方示意不能拍照时应立即收起照相机或录像机,以免造成误会。法定假日有12天,包括:1月1日新年、4月13日复活节、4月27日独立日(国庆日)、5月1日劳动节、5月21日耶稣升天节、5月24日开斋节、6月1日圣灵降临节、6月21日烈士节、7月31日宰牲节、8月15日圣母升天节、11月1日诸圣节、12月25日圣诞节。当地实行5天工作制,周六、日休息。武装部队始建于1961年11月,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国防部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两年,凡年龄在18~25岁的青年均可报名入伍。总兵力约9300人,其中陆、海、空三军约8550人(包括总统卫队750人),宪兵750人。陆军装备有战车、轻型坦克、装甲车、野战炮等,海军有巡逻艇2艘,空军有战斗机、运输机18架及直升机3架。多哥公路网包括城市道路、城市农村的链接道路和农村道路。2018年现有公路总长11875公里,密度为21.0公里/100平方公里。多哥现有国家级公路3545公里,其中沥青路2076公里、非沥青路1469公里。根据最新统计显示多哥城市道路总长1783公里,农村道路总长7267公里,其中位于滨海区的城市道路占全国总城市道路里程的59.23%。有4条公路主干线,其中1号公路是多哥境内唯一一条贯穿南北的等级公路,南起洛美,北至多哥与布基纳法索边城辛卡西,纵贯多哥全境,穿越5个行政区划。全长近700公里,是多哥干线公路网中的主动脉,几乎全国所有的公路都与1号公路连接;2号公路沿多哥海岸线向东西延伸,与1号公路垂直,与邻国加纳、贝宁的公路网相连。多哥33%的国家级公路路况良好,25%路况一般,42%路况损坏严重。汽车是多哥国内和国际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公路运输占国内运输总量的98%。多哥的车辆大多是进口二手车,且数量逐年增加,总数占注册车辆的85%。近年来多哥摩托车市场销售均以每年4万辆左右增长,现有二轮摩托车约30万辆,遍布首都洛美及主要城镇。
(九)多哥铁路总长575公里,能投入运营的仅395公里。有4条铁路线,但设施已经破败不堪,2条已废弃,2条在运营。其中一条是洛美至布里塔线,长276公里,承担各类货运;另一条是洛美至帕利梅线,长161公里,主要承担运输石灰石(生产水泥原料)。这两条铁路已经私有化,由多哥铁路运输公司经营。此外多哥磷酸盐公司有一条20多公里长、运送磷矿石的铁路专用线,年货运总量约110万吨。由于设施陈旧,多哥的铁路客运已经停运。洛美自治港是多哥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系西非地区唯一自然深水港。现洛美港有两个码头、4个泊位,能同时停泊4艘2.5万吨级货轮。洛美港集装箱业务主要以转运为主,占集装箱总体业务的 77% 以上。多哥9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经洛美港运输,西非内陆国约1/5的进口货物经该港转口,其转口的国家主要是布基纳法索(50%)、马里(13%)、尼日尔(11%)以及贝宁、加纳、尼日利亚等其他国家(26%)。多哥有2个国际机场(洛美纳辛贝·埃亚德马国际机场和尼亚姆图古机场)和6个小型机场,洛美纳辛贝·埃亚德马国际机场是西部非洲第三大国际航空港(位居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国际机场、科特迪瓦的阿比让国际机场之后),设施及设备状态良好,可起降大型客机。多哥北方尼亚姆图古国际机场的年客运量设计为30万人次,目前主要用作接待国际来访团组所乘专机。普通教育制度分一级教育(小学)、二级教育(初中)、三级教育(高中)和四级教育(大学),全国小学共5000余所,小学净入学率为94%,此外多哥还设立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学校(包括公立、私立和教会学校),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成人总体识字率为65%。高等学校有洛美大学,1970年建校,设5个学院、5个系、2个研究所和2个培训中心,现有学生约1.7万人,教师约1000人。1999年初政府决定在埃亚德马总统的家乡卡拉兴建第二所大学,2004年建成,有学生6000至7000人。多哥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具有炎热潮湿等热带气候特征,容易滋生各类蚊虫和病菌。多哥属于疟疾高发区,霍乱、脑膜炎、麻疹、黄热、拉沙热等传染病时发,此外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结核病菌携带者也较多。多哥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医疗卫生投入占比低,医疗水平较差,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多哥男性平均寿命为60岁,女性平均寿命为62岁。据多哥经济与财政部统计显示每10万个居民配备4.98个医生、20.35名护士、13.78名助产士和11名护工,远低于国际标准。

(十)多哥医疗系统分设三级医院:大学附属医院、地区医疗中心及省立医院。其中多哥公立医院分为:大学附属医院3所,地区中心医院6所,省立医院5所,县级医院35所以及社会医疗中心和城郊医院。允许开办私人医院或诊所,除传染病以外风湿病、结核病及糖尿病等为常见病。缺医少药情况比较严重,医疗水平普遍较低,公立医疗数量不多,医疗设备较陈旧,大病需出国治疗。私人诊所设施相对齐全,看病费较贵。在多哥没有任何免费治疗,医疗保险需由个人承担。自2012年5月起全国公务员、军人以及离退休人员可享受到国家医疗保障,除此以外的其他公民需要个人承担医疗保险。中国政府自1974年开始向多哥派遣援外医疗队,至今已向多方派出23批医疗队,共计489人次。多哥电力主要由贝宁电力公司、多哥电力能源公司和美国Contour Global公司自有的发电厂供电,其余靠加纳VRA公司和科特迪瓦EIE公司进口电力。多哥总供电量为12.7亿千瓦,其中多哥电力能源公司的自产电量仅1223万千瓦,美国ContourGlobal火电厂总发电量为3.73亿千瓦,其余9.2亿千瓦来自进口。多哥的电话通讯采用程控自动交换系统,并建有4个地面接收站(洛美市2个,卡拉市2个),可覆盖全国16个城市和60多个乡镇地区。多哥共有三家电信公司,其中多哥电信是提供固话、CDMA移动电话及网络和基础设施租赁服务的综合运营商,多哥移动和多哥大西洋电信是移动电话运营商,多哥移动是移动通讯市场的领导者。多哥电话通信用户(移动和固话)为618万人,其中99.4%的用户使用移动电话。多哥互联网业务于1997年开始起步,近年发展较快,除多哥电信和CAFE信息与电信公司(私营)两家网络供应商以外GVA Togo和TEOLIS SA于2017年6月进入互联网市场。多哥移动和MOOV也可以提供网络服务,上网方式分别有ADSL或无线上网。多哥网络用户达115.8万户,较上年增长28.3%。全国共有邮局47个,邮政代办处3个,大型专门邮政机构4个。邮政网络遍布全国,平均每8.1万人有1个邮局,每1万人有1名邮递员,中心城市邮局主要提供普通信件、挂号信、托运、快递(EMS或DHL)、储蓄等项服务。国际航空邮递平均每周3班,连接法国、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城市。多哥奉行中立、不结盟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重视与西方国家关系,争取外援及减免外债。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团结,进行区域合作和经济联合。坚持睦邻友好,积极参与非洲地区事务,支持非洲一体化进程,先后派兵参与非盟在中非、几内亚比绍和科特迪瓦等国的维和行动。

(十一)近年来大力开展与印度、日本等国合作,是非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货币联盟等组织成员国,同7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多哥于1972年9月19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中国现为多哥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公司在多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始于1991年,中方在多哥的主要工程承包企业有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威海国际、中国路桥、华为等,业务集中在道路、机场、电信、电力等领域。中多两国政府签有文化、教育合作协定和中国向多派遣医疗队议定书,多哥在华留学生总数为478名,其中奖学金生为145名。1974年至今中方已向多方派出26批医疗队,共计537人次,目前中国在多哥医疗队员共19人。多哥同尼日利亚各领域联系与合作广泛,经贸关系密切。2005年多哥发生宪政危机后尼总统奥巴桑乔以非盟执行主席身份指责福雷违宪出任总统,并推动非盟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对多实施制裁。福雷数次赴尼做解释工作并寻求支持,奥态度发生转变,在福雷当选总统后立即予以承认,并积极调解福与多反对派矛盾。多哥同加纳历史上曾有“西多哥”归属之争,多前总统奥林匹欧之子曾长期流亡加纳,两国关系时有摩擦并曾一度恶化。1995年加总统罗林斯访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此后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多哥同贝宁关系较密切,两国在莫诺河上合建有南贝托水电站。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关系曾一度冷淡,1996年3月克雷库当选贝总统后两国友好关系恢复,双方高层往来频繁。多哥同布基纳法索关系较好,两国总统多次互访。2005年多哥发生宪政危机后孔波雷总统被推举成为多哥全国政治对话斡旋人,成功推动对话各方签署“一揽子政治协议”。多哥与非洲其他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与国际合作。法国是多哥前宗主国、最大援助国和重要贸易伙伴,两国在各个领域关系密切,签有外交、财政、文化、军事等11项合作协定。埃亚德马总统多次访法,寻求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多哥曾是德国殖民地,两国传统关系密切。2005年多哥政治危机期间德国指责福雷违宪上台,两国关系曾受影响,后有所恢复。2007年10月德、多签署协议,德国援助300万欧元用于多哥议会选举。多哥与美国于1961年建交,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较快。2003年11月多议会通过与美国签署的互不将对方公民引渡到国际刑事法庭的协议,此外美国还在石油开发、洛美港改扩建和纺织等经贸领域与多开展合作。2007年5月美海军少将斯塔福比恩和海岸警卫队少将彼得曼访多,2008年4月美国宣布将多哥列入享有“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国家。
约鲁巴人
(一)埃维人是西非民族,主要分布在加纳东南部、多哥中南部和贝宁西南部,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使用埃维语,属尼日尔 -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 刚果语族,有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创文字。多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和多神,部分人信基督教。大多数人从事农业,沿海地区居民从事渔业,潟湖地区居民从事盐业。手工业也较发达,主要有编织、制陶和铁器加工。家庭是埃维人社会的基层单位,并保存有氏族部落组织,实行酋长制,酋长系由贵族成员中选举产生。婚姻为一夫多妻制,一般采取父系继承。埃维人的统一是建立在语言和共同的族源基础上的,其发祥地可能是尼日利亚西部的奥约,奥约为约鲁巴王国中主要的一个。埃维人多数是农民,主要食物为玉蜀黍和薯蓣。沿海地区终年以海上捕鱼为业,并从事纺织、编织、制陶、锻铁以及经商等。埃维人的村庄由几个家族组成,各家族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行使某些管理权力,家族成员共同祀奉某些精灵及神明。族长常由最年长者担任,他照管本族财产,排解纠纷,在村一级事务中代表本族,并兼有祭司之责,沟通生人与祖灵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埃维人中家族是最大的重要亲属单元,在迦纳沿海的安洛人中间家族则是大得多的、分散状态的氏族组成部分,识别氏族成员的特征是友爱互助、姓氏、公物禁忌和氏族祭祀等,引进货币经济、学校、基督教和政府法庭后家族通力合作的职能与结构已有所削弱。埃维人始终处于若干独立居民群体的共存状态,仅在战时联合起来,从未组成过权力集中的单一国家。宗教是围绕一个造物主马乌(贝宁的丰人称为纳那·布尔库)和众多小神组成的,相信祖先的神灵能赐福或降灾于后代,如此可强化社会行为的典范和加强诸家族成员间的团结精神,许多埃维人已成为基督教徒。酋长就是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广大地区比较普遍,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地区。据考察显示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非洲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渐过度时大大小小的酋长土邦和酋长制度便慢慢在氏族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酋长制度是世袭的,世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父系相传,另一种是由母系相传。无论是在过去和今天,酋长制度在非洲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酋长制度大都是世袭的,一般说来世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父系相传,另一种是由母系相传。所谓父系相传就是由儿子继承父亲的职位,这种方式在非洲广大地区一直十分流行。当然在个别地方也实行母系相传的方式,即由外甥继承舅父的职位,例如在加纳中部和南部地区曾长期实行这样的作法。在非洲中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利,在乡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酋长决定着他所管辖范围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包括一些家庭琐事,凡事没有得到酋长的批准是不得操办的,一切争端的是非曲直只能听从酋长的裁决,村民对酋长必须毕恭毕敬、服服帖贴。酋长出门时身着金光闪闪的绣花的非洲衣袍,不是坐轿,就是骑马。众多的侍从人员护卫,前呼后拥,鸣锣开道。酋长在当地也称之为土王(土地掌管者),酋长住的房子叫做“王宫”。在非洲中传统的酋长制度一般分为一、二、三级酋长领地,分别由一、二、三级酋长管辖。由于酋长的级别不同,他们住的房子也差别极大,一级酋长的王宫都是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加纳阿散蒂王宫、尼日尔马拉迪王宫、尼日利亚卡诺王宫、扎里亚和拉各斯王宫是西非地区五大著名王宫。在非洲中来宾会见酋长总是带有一种传奇色彩,凡亲身经历,定会终身难忘。会见酋长的仪式相当隆重,场面跟电影里那些古代皇帝接见外国使臣差不多。在非洲很多地区实行一夫多妻的制度,酋长几乎人人都是一夫多妻的,在非洲地区中一个小酋长一般有十来个妻子,一个大酋长有上百个妻子不算新鲜事,据说加纳阿散蒂的一个大酋长曾娶过336个妻子。历史上非洲的酋长被视为“天然的统治者”,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酋长如同一个小国王一样,拥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绝对权威。酋长的话就是“圣旨”,只能照办,不能违抗。非洲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后为了安定局势和稳定政权,大多数国家对酋长制采取既限制改造又尽量利用的政策,以保证政府的方针政策能够在酋长势力强大的广大乡村地区得以贯彻执行。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酋长和政府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的新关系,古老的酋长制度正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自然形成的血缘组织,原始人过着群体的生活,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排除其中可能有收留或俘虏的外族成员)。他们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的语言、崇拜、葬地等。这种人群就构成一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族名,用以区别不同的氏族。

(三)当人类还处于亚血族群婚的阶梯时没有“父亲”观念,子女跟随母亲氏族,所以氏族按母系区分辈分世代,称为“母系氏族公社”或“母系社会”。随着婚姻进入一夫一妻制,子女改从父亲氏族,于是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中国的古代中通常的氏族最低一辈成员具有共同的高祖,也就是说氏按是由其一位祖先在五代及五代以内的后裔组成的,氏族的名称即以这位共同祖先所信奉的图腾或其名、字、号、谥作为氏族名号,族长(或叫酋长、首领)则由在世成员中辈高年长而且据有最高威望的人承担。在野蛮时代氏族首领通常是体格最强大有力的人,在文明时代族长通常是地位最高的人,族长有权力主持率领全氏族的生产、战斗、祭祖、惩罚等活动。到第六代成员进入成年,并且要举行祭祖仪式时由于最高祖先只祭至高祖为止,所以氏族成员必然由于第二代祖先的人数而分成着干个不同高祖的人群,这样原 有的氏族就要按不同高祖的第六代人分裂成若干个子氏族。这若干新的氏族由于彼此之间具有最亲的血缘关系和最相近的语言、信仰和风俗,自然地在某些活动中(如战争)仍然处于一起,这种比氏族更肩一层的组织叫“胞族”。尽管具体的情形是复杂的,但从理论上看每当新氏族诞生,旧氏族便发展成包含若干新氏族的胞族,这样一来原先的胞族便发展成包含若干新胞族的更庞大的社会组织。这种比胞族更高层的组织就是若干具有血缘关系的胞族的联合体,如果这个联合体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同活动便构成一个“部落”。在重大军事活动中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可能由于血缘、语言、信仰等的相近而结成联盟,于是又形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内的各 部落间具有同姓血缘关系或异姓姻亲关系,并且有共同的军事领袖,这种群体组织通常已具有民族的性质。约鲁巴人是西非尼日利亚民族,人口约2185万人,为尼日利亚国内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西部和西南部,另有少数分布在贝宁、多哥和加纳。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它包括的支系在尼日利亚有奥约、翁多、伊费、埃格巴等,在贝宁被统称为纳戈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尼日-刚果语系贝努埃-刚果语支。从历史上看约鲁巴民族拥有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但可能从未有过一个单一的政治单位,他们似乎是一千多年以前自非洲东部迁移到他们居住的尼日河下游以西的这片地方。在前殖民地时期他们终于成为最为都市化的非洲人,他们建立过很多大大小小的王国,各以其首都或首邑为中心,由一名世袭的国王或奥巴进行统治。他们的城镇人口稠密,结果发展成为现今的奥约、伊莱-伊费、伊莱沙、伊巴丹、伊洛林、伊杰布奥德、伊凯雷埃基蒂等城市,9-10世纪他们还建造约鲁巴环形墙。

(四)17世纪时奥约发展为约鲁巴诸王国中最大的一个,即奥约帝国,而伊莱-伊费则始终是一座具有浓厚宗教意义的城镇,按照约鲁巴神话的说法时那里是大地生成的地方。18世纪末至19世纪这段时间里由于约鲁巴诸小王国之间纷争不休,再加上达荷美(今贝宁)的丰人和穆斯林富拉尼人的不断入侵,奥约王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相继衰落。约鲁巴人传统上的诸国王仍然保持下来,只是其政治权力已所剩无几。在传统约鲁巴人城镇里国王(奥巴)的宫邸位于中心,规模甚大,结构复杂,周围是本城镇各父系宗族的住所,宫邸与各住所常以现代建筑风格构成。约鲁巴民族中社会与政治组织颇为多样,但他们也拥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继承与继位按照父系代代相传,父系宗族成员在一名首领领导下共居一处,共有某些名字和禁忌,供奉本族的神祇,有权参与宗族土地的管理和使用等。约鲁巴人也有几种自愿组合的社团,包括:埃格贝会,为一男性娱乐组织;阿罗会,为农民互助组织;埃苏苏会,系一经济互助组织,成员缴纳定量资金後可以获得贷款。政治属于奥巴及一个酋长会议,每一个城镇各有自己的酋长,所有酋长都隶属于国王(奥巴)。国王同时也是宗教领袖,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许多约鲁巴人已成为基督教徒或穆斯林,传统宗教信仰仍保留。传统约鲁巴人宗教有一组复杂的神祇体系,上有造物主,下有约400个等级不同的小神和精灵,而大多数小神和精灵与其本身的宗派及祭司密切相关。约鲁巴语有大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短篇小说、神话和谚语。约鲁巴人使用约鲁巴语,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有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少数信伊斯兰教。约鲁巴人最早居住地为伊费,后散居于贝宁湾热带森林地带。各支族建立的王国统称“森林王国”。历史上奥约王国一度强盛,成为所有约鲁巴王国的政治中心。1977年尼日利亚实行地方政府改革后取消土王和酋长的行政权。但土王和酋长仍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被尊称为“传统领袖”,保留各种传统礼仪,并参加各级政府的咨询机构。从19世纪开始约鲁巴人遭受英、德、法等国的殖民统治,很多人被掠到美洲当奴隶,经过长期斗争后从1960年起约鲁巴人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获得各所在国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以后尼日利亚石油工业兴起,使约鲁巴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多数从约鲁巴人多数从事农业,种植木薯、芋类、香蕉、豆类、可可和油棕,妇女以善于经商闻名西非。由于历史上各地居民均围绕王宫修盖民房,加之商业发达,因而市镇发展较早,伊费、奥约、伊巴丹、阿贝奥库塔等城镇均有百年以上历史。达荷美共和国是法属西非在1958年12月11日成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于1960年8月1日完全独立,1975年11月30日达荷美共和国更名为贝宁人民共和国。

(五)达荷美为贝宁旧称,原为王国,是西非埃维族的一支阿贾人于17世纪建立的封建国家。国家全名为“达恩·荷美·胡埃贝格”,意思是“建在达恩肚子上的国家”,简称“达荷美”。1851年被法国逐步侵占,189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4年并入法属西非。1958年根据法国新宪法(在本宪法规定的共同体中各成员国享有自治权)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日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独立后政局动荡,先后发生5次军事政变,12次更换国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陆军副参谋长克雷库少校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以阿奥马德贝为主席的三人总统委员会,成立军政府。克雷库自任总统和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1975年11月30日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1990年3月1日又改为贝宁共和国。贝宁人民共和国 是非洲国家贝宁共和国在1975年10月30日至1990年3月1日期间的国家名称,16世纪前后贝宁出现许多小王国和酋长国,18世纪阿波美王国鼎盛时期统一南部和中部。16世纪后期西方殖民者入侵贝宁,大肆进行奴隶贸易。1904年贝宁并入法属西非,191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日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独立初期政局动荡,1972年10月克雷库政变上台,1974年宣布“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长期实行贝宁人民革命党一党制。1975年11月30日改国名为贝宁人民共和国,1977年1月贝宁人民共和国粉碎一次由摩洛哥支持的反对派军事颠覆。1989年12月贝宁政局动荡,人民革命党被迫与国内外反对派政治对话。1990年2月实行多党制,3月改国名为贝宁共和国。1991年3月尼塞福尔·索格洛在首次多党大选中获胜,当选为总统。1996年3月克雷库在换届选举中击败索格洛重新执政,2001年3月蝉联。2006年3月独立候选人、前西非开发银行行长亚伊在大选中获胜,成为贝宁民主化以来的第三位总统。波多诺伏是贝宁人民共和国首都,贝宁人民共和国第二大城市,历史上曾是波多诺伏王国首邑。1752年葡萄牙殖民者建为商业据点,现与科托努同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业较盛。波多诺伏是贝宁人民共和国国民议会所在地,贝宁历史悠久,波多诺伏是这个国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保留着十分浓厚的古非洲城市的风貌。它的外港科托努距离波多诺伏35公里,是贝宁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贝宁于1964年11月12日建交,1966年1月贝宁单方面与中国断交。1972年12月29日克雷库政府与中国复交,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法国是贝宁前宗主国,两国一直保持密切关系。1961年贝德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贝宁是德国对非援助的重点国家,两国每两年举行一次政府间磋商。1961年贝美建交,贝宁重视发展与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地区大国的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纳辛贝·埃亚德马
(一)纳辛贝·埃亚德马(1937年12月26日——2005年2月5日)是多哥军事和政治领袖、独裁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活动家、国务活动家,1937年12月26日出生于多哥北部卡拉区科扎省拉马卡拉市北郊皮亚村一个农民家庭,属多哥第二大部族卡布列族,信奉天主教。原名艾蒂安·纳辛贝·埃亚德马,1974年宣布放弃基督教教名艾蒂安。埃亚德马的父亲由于反抗法国侵略者而惨遭杀害,父亲死后由母亲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寒,埃亚德马只在家乡的耶稣教教会学校念过小学。1953年埃亚德马被法国殖民者强征入伍,被编入非洲兵团,开始过着艰难的行伍生活,学会使用武器和战争艺术。1953-1962年随法国殖民军先后在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达荷美(今贝宁)和尼日尔等地服役,1960年4月27日多哥宣告独立时埃亚德马迫切希望回到多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1962年法国殖民者解散非洲兵团,当时正在阿尔及利亚服役的埃亚德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以法国人的身份去法国军官学校深造,二是回多哥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埃亚德马毅然选择后者,于1962年9月返回多哥。当时在多哥掌权的是首任总统斯尔法纳斯·奥林匹欧,他是南方各部族利益的代表,执行的是歧视北方各部族的政策。从法国非洲兵团退役的埃亚德马中尉回到家乡,他通过广泛接触社会和深入调查,深感执政当局的腐败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奥林匹欧总统扣发800名法国非洲兵团退役军人的退伍金,并拒绝他们加入多哥武装部队,更令埃亚德马和众多退役军人对现政权大失所望。他们和武装部队的一些现役军人都深刻认识并看到多哥当时政权已经是危机四伏,埃亚德马对国内形势进行周密的分析后便秘密串联、招募一些退伍军人组成突击队并制定政变计划。1963年1月13日午夜埃亚德马率领仅装备3支枪的突击队发动军事政变,突袭总统府等要害目标。总统奥林匹欧穷途末路,冒险突围,被埃亚德马击毙于美国大使馆门前。接着突击队接管国家机关,封锁边境,逮捕政府大部分部长和电台的部分职员,释放一些在押的反对党成员。为防止外部干涉,切断同外国的电讯联系,仅和科托努仍保持电话联系。以埃马努埃尔·格博德约维为首的起义委员会代表武装部队和军警接管政权,并行使政府和武装力量的全部权力。

(二)1963年的多哥一月政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黑非洲新独立国家中发生的第一次军事政变,此次政变在多哥和黑非洲历史上为黑非洲国家成功的军事政变开创先例。政变成功后由于埃亚德马并不想直接执政,仅愿意担任军职,于是邀请曾任多哥“自治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当时在达荷美流亡的尼古拉·格鲁尼茨基回国,委托他组织新政府。1963年5月多哥人民民主同盟主席格鲁尼茨基就任多哥共和国总统,埃亚德马任多哥武装部队总参谋长,1965年晋升为中校。纳辛贝·埃亚德马任军方首脑后重整军备、巩固国防,武装部队由初建时的250人扩充到1200人,兵源多来自北方的卡布列族,与埃亚德马是同族乡亲。此外武装部队还给一批年轻的军官升官晋职,并改善武器装备。但尼古拉·格鲁尼茨基总统执政后由于治国无方,致使多哥南、北部族间矛盾尖锐。各政治派别间斗争激烈,领导集体内部相互攻讦,官员们互不信任,部长们利欲熏心。在1966年11月的政治危机中埃亚德马领导武装部队粉碎反对党(主要是前总统奥林匹欧的支持者)的未遂政变,使秩序得以恢复。但格鲁尼茨基没能稳定政局,各党派继续纷争,政局混乱,政府濒于瘫痪。埃亚德马对此深感失望,于是决定再次干预政治,改变多哥令人失望的状况。1967年1月13日埃亚德马再一次发动军事政变,迫使格鲁尼茨基辞去总统职务,这次不流血的军事政变顺利废黜格鲁尼茨基的总统权位,推翻他的政权。此后埃亚德马发表广播讲话,揭露格鲁尼茨基政权腐败无能,使多哥四分五裂。埃亚德马表示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军队干预这种局面,他宣告政变成功,号召人民保持平静。继而他宣布解散议会,废除宪法,组成以克列贝尔·达乔上校为总统和全国和解委员会主席的临时政府。1967年4月14日纳辛贝·埃亚德马任多哥共和国总统、政府首脑兼国防部长,1967年12月1日晋升为准将,1969年5月取缔纷争不休的所有政党。1969年11月埃亚德马创建多哥人民联盟并自任主席,实行一党制,人民联盟为全国唯一政党。1971年9月晋升为少将,1972年1月将举行公民投票,埃亚德马当选为多哥共和国总统。1979年12月30日全国公民投票通过多哥第三共和国宪法,1980年1月13日成立国民议会,1979年1月、1986年1月、1993年8月、1998年6月和2003年6月五次蝉联总统。1976年6月晋升为上将,1978年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2005年2月5日纳辛贝·埃亚德马在紧急去国外治病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69岁。

(三)纳辛贝·埃亚德马执政以来对内奉行民族和解政策,致力于全国的安定团结,重视发展民族经济。为了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权益,埃亚德马于1974年1月10日宣布把法国资本控制的最大企业“贝宁矿业公司”收归国有,并由多哥的机构来管理磷酸盐的贸易,这一决定获得多哥人民的热烈欢迎。但由于西方的经济利益受到侵犯,因而他们伺机报复,加害于埃亚德马。1974年1月24日埃亚德马的座机在拉马卡拉附近的萨拉卡瓦上空突然失事坠毁,但埃亚德马却神奇般地幸免于难。回到首都洛美的时候洛美居民倾城出动、夹道欢迎,仅市内独立广场上就聚集15余万群众,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直至今天每逢每年的2月2日这天多哥电视台都要重播当年独立广场上的盛况。由于推行务实、温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投资和旅游业发展较快。1977年多哥政府在全国开展一场“绿色革命”,以发展农业和实现粮食自给作为首要目标,使多哥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粮食自给。1983年起实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特别是强调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在对外贸易上长期实行“门户开放”政策,鼓励外国投资,与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1989年建立洛美保税区,以吸引外资。在埃亚德马执政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多哥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在3%到5%,国内政局稳定,被誉为“非洲的瑞士”。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政局动荡,多哥经济曾一度陷入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1994年后随着政局趋稳,经济走出谷底,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但1998年以来因西方国家暂停援助,导致发展资金短缺,国家财政拮据。2002年多哥政府努力恢复和振兴经济,通过增收节支、加强海关监管等手段增加财政收入,在推进企业私有化、经济自由化和吸引外资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逐步恢复,外汇有所增加,但多哥经济整体依然十分困难。纳辛贝·埃亚德马起于行伍,早年在战火中经历过实战的锻炼,军队是他赖以发迹和称雄多哥政坛以及维系威权统治的重要资本,因此他十分重视国防建设和对军队的控制。多哥武装部队总兵力约9300人,其中陆、海、空三军约8550人,总统卫队750人,宪兵1750人。陆军装备有主战坦克、轻型坦克、装甲车、野战炮等,海军有巡逻艇2艘,空军有战斗机、运输机18架及直升机3架。多哥的武装力量对一个蕞尔小国来说是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并且自1963年起一直在多哥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次政治变局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四)在外交事务中埃亚德马坚持中立、不结盟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着重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争取外援。同时注意外交多元化,加强同亚洲国家的关系。他主持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并大力支持扎伊尔(今刚果(金))抗击苏、古雇佣军的入侵(当时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化名“塔图司令员”,率游击队在扎伊尔活动,试图在“非洲心脏”支起“世界革命的炉灶”,并支持洛朗·德西雷·卡比拉的反政府武装力量)。埃亚德马常说:“邻居失火,务必相救。”这是流传至今的一句名言。1986年9月多哥未遂政变,扎伊尔总统蒙博托率精锐伞兵亲赴洛美力挺埃亚德马。埃亚德马重视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参与非洲地区事务,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他积极推动西非地区的经济合作,是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主要倡导人之一,并为西共体的发展而多方奔走呼号。1977-1978年、1980-1981年和1999年三次任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执行主席,1968年参与调解尼日利亚同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和加蓬之间的纠纷,1974年和尼日尔等国元首一起调停马里和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之间的边境冲突。1978年是象牙海岸、塞内加尔和几内亚实现历史性和解的主要调解人,1981年3月在埃亚德马的推动下使得关系一度紧张的象牙海岸和加纳又重归于好。2000年7月9日-2001年7月10日任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任内积极调解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和科特迪瓦冲突,曾向中非、几比派遣维和部队,向刚果(金)派遣军事观察员。纳辛贝·埃亚德马身材魁梧,在政务之余喜爱狩猎和摔跤,并荣获自己家乡的摔跤比赛冠军,每逢7月他都要赶回家乡和乡亲们一起欢度传统的摔跤节。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埃亚德马平时都住在兵营里,但他仍争取机会与群众接触,并主动和群众握手。埃亚德马执政后20多年里多哥政局在非洲以稳定著称,但在1986年9月爆发罕见的反对埃亚德马的政治风暴。在国外反对派人士吉尔克里斯特·奥林匹欧(前总统奥林匹欧之子)的策划下,1986年9月23日晚一批境外武装分子从邻国加纳潜入洛美,偷袭埃亚德马总统居住的兵营。在这紧急关头时身经百战的埃亚德马总统身先士卒,亲自指挥安全部队与偷袭的武装分子展开激战,入侵者毫无招架之力,四处溃逃。

(五)经过一夜的战斗后政府军取得胜利,从而粉碎一起企图暗杀埃亚德马、推翻现政权的政治阴谋。“九·二三”事件立刻引起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基于法国在黑非洲的传统利益,为避免贝宁湾四国成为受苏联影响的“进步国家”(加纳、布基纳法索、贝宁这些亲利比亚的“进步国家”是反对派的庇护者),立即出兵帮助埃亚德马稳定局势,事件后美国总统里根也向埃亚德马提供援助。纳辛贝·埃亚德马是非洲政坛的“常青树”和“不倒翁”,1967年执政后长期实行军事独裁和一党专政,多次挫败反对派策动的政变和暗杀图谋。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和政治多元化的影响在非洲大陆兴起,1990年受多党民主浪潮冲击,多哥政局开始动荡。1990年10月30日埃亚德马宣布接受多党制,1991年多哥实行多党制,开启政治过渡。埃亚德马一度遭遇政治困境,反对派控制多哥最高委员会(临时议会)和过渡政府,企图把埃亚德马架空为象征性的总统,尽管如此但埃亚德马仍保持总统权力和军队的一致支持。1991年10月和11月多哥武装部队接连发动两次兵变,迫使过渡政府改组,埃亚德马重新掌握政治主动权。1992年9月27日公民投票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1993年8月纳辛贝·埃亚德马以96.42%的选票当选为多哥第四共和国总统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当时反对党大多抵制总统大选,只有两个较小的反对党参选。1998年6月埃亚德马以52.13%的微弱优势击败反对党联盟候选人吉尔克里斯特·奥林匹欧,蝉联总统,反对党指责政府舞弊和安全部队使用武力镇压反对派支持者,欧盟以投票过程存在违规舞弊和侵犯人权为由中止援助,国际人权组织谴责埃亚德马政权在30多年的统治中操纵选举、干预司法和普遍侵犯人权。2002年12月30日议会对宪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宪法规定多哥实行半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一轮多数胜出,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颁布议会通过的法律和实行赦免;总理出自议会多数派,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议会可对总理提出不信任案,获议会2/3多数通过即可要求任命新总理。宪法可根据总统和议会的提议进行修改,由议会或公民投票表决通过。修宪取消总统只能连任两届的限制,从而使埃亚德马在2003年两届任期届满后得以继续连任。2003年6月大选中埃亚德马以57.78%的得票率战胜6位竞争对手,再次蝉联总统,同时宪法修正案还把总统候选人的最低参选年龄由45岁降至35岁,许多政治观察家认为这是年事已高的纳辛贝·埃亚德马在为自己的儿子福雷·纳辛贝未来(尤其是在他可能突然离世的情况下)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六)2005年2月5日纳辛贝·埃亚德马健康恶化,在从家乡皮亚村被紧急送往欧洲治疗的途中距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以南250公里时在飞机上突发心脏病去世,埃亚德马去世后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向其家人表示慰问:“他的逝世使法国失去一位朋友,也使我失去一位私人朋友。”纳辛贝·埃亚德马儿女众多,其中只有三子福雷·纳辛贝从政,其他子女分别从事商务、公共管理、广告等工作。2005年2月6日福雷在执政党和军方的拥戴下接掌国家权力,但遭到反对派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阿尔法·奥马尔·科纳雷谴责这种行为是“一次军事政变”和违反宪法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呼吁尊重宪法,国际人权组织谴责这是“世袭独裁”,包括非盟、西共体在内的国际社会拒绝承认其合法性。福雷迫于西共体和国际社会的压力,辞去议长和代总统职务,由议会第一副议长邦福·阿巴斯接任代总统。2005年4月24日福雷在总统大选中以60%得票率当选总统,2005年3月13日多哥为埃亚德马举行隆重的国葬,贝宁总统马蒂厄·克雷库、加纳总统库福尔、尼日尔总统马马杜·坦贾、尼日利亚总统奥卢塞贡·奥巴桑乔等非洲政要参加葬礼,他被安葬在家乡皮亚村。纳辛贝·埃亚德马发动军事政变上台,背后有前宗主国法国的影子,这使他的政权得到从夏尔·戴高乐到雅克·希拉克的历届法国总统的支持。埃亚德马是非洲亲西方派(与亲东方的“进步国家”对立)的头面人物,在西非次区域扮演法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代理人的角色。纳辛贝·埃亚德马总统致力于发展多哥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1972年9月19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他曾于1974年9月、1981年9月、1989年4月、1995年11月和2000年10月五次访华。双增双节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简称,双增双节的重点在于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体做法是:在生产领域要在保证正常增长的同时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工业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节约资金,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切实加强综合利用;在流通领域要积极开拓城乡市场,认真清仓查库,减少商品积压,加速商品和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在基本建设领域要适当控制投资规模,合理安排投资结构,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在其他各个领域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以及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也都必须充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乍得历史简介(上期)
(一)乍得共和国简称“乍得”,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共和国接壤,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恩贾梅纳,国土面积为128.4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1718万。全国共有民族256个,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镇。主要居民有阿拉伯血统的柏柏尔人、图布人、卡涅姆人、巴吉尔米人、萨拉人、蒙丹人等,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和阿拉伯语。首都恩贾梅纳。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带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个千年末期一连串政权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区兴起和消亡,它们都曾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乍得在1920年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区不满,最终在1965年触发长期的内战。1979年反政府武装攻占恩贾梅纳,结束南部政权的统治。但是反政府武装指挥官之间发生内讧,结果侯赛因·哈布雷赢得战斗,出任总统,但在1990年被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推翻。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在乍得边境爆发,使该区局势不稳。8世纪在乍得地区定居的主要是萨奥人,萨奥人很早就会制作陶器,并懂得用粘土造谷仓、砌炉灶,做纺轮、网坠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制作用于祭祀的硬陶塑像。萨奥人还会用黄铜和青铜制作装饰品和器具,史称这种文化为萨奥文化。9世纪北方游牧部落的一支扎加瓦人进入乍得地区,征服当地的萨奥人,在乍得湖东北部建立卡涅姆王国,首都设在恩吉米。13世纪由于控制通往费赞、乍得湖北部沿岸和尼罗河的商道,掌握铁和青铜的冶炼术,能生产铁制兵器,卡涅姆王国盛极一时。14世纪末国势日衰的卡涅姆王国被迫迁至乍得湖西部的博尔努省,开始博尔努王国时期。14世纪在乍得东部建立瓦达伊王国,16世纪在西南部的沙里河地区建立巴吉尔米王国。这两个王国曾沦为博尔努王国的藩属。18世纪瓦达伊王国和巴吉尔米王国强盛起来,它们不断向博尔努王国发起进攻,与此同时这两个王国之间也互争雄长。于是出现三国对峙和长期混战的局面。19世纪80~90年代拉巴赫·祖拜尔率领军队从苏丹西部进入乍得地区,他先后打败因长期混战而衰弱的瓦达伊、巴吉尔米和博尔努等王国,建立起以乍得湖为中心,地跨今乍得、中非、喀麦隆和尼日利亚一部分领土的强大国家。拉巴赫国家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其织布和制革等手工业相当发达,首都迪科瓦是商业和外贸中心。

(二)前7000年乍得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人类居住,这使得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强劲增长。乍得其中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主要位于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区)可追溯到前2000年以前,而乍得盆地上有农业人口定居的历史也超过两千年,这个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各个文明活动的中心。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和口述历史纪录显示这些文明中最早期的是萨奥文明,9至10世纪萨奥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区的第一个也是国祚最长的帝国——加涅姆帝国,16世纪后出现与之抗衡的巴吉米尔王国和瓦达伊王国,从此三国混战不休。加涅姆帝国以及随后的政权都建基于对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通道的控制,除了抢夺奴隶外这些政权的控制地都未曾延伸到南部的草原,1883年至1893年间各王国先后被苏丹人拉巴赫·祖拜尔征服。19世纪西方殖民者陆续入侵乍得。19世纪末英、法、德等国在乍得展开激烈角逐,法国企图占领乍得,以便把它在北非、西非和赤道非洲的属地连成一片。英国想从尼日利亚北部侵入乍得湖地区,然后向东发展,同东面的苏丹连接起来,德国在占领喀麦隆后也想往北扩张到乍得湖。英、法、德为了缓和在乍得问题上的矛盾,相互签订协定。根据1890年8月的英法协定时从尼日尔河的萨伊到乍得湖的巴鲁划一条线,线以北归法国占有;线以南即现在的尼日利亚,归英国占有。1894年3月法、德也签订协定,德国获得从喀麦隆通往乍得湖的通道,法国则占有乍得湖以东地区。1890~1893年法国先后向乍得派遣3批考察队,均因遭到拉巴赫军队的袭击而难于前进。1897年法国军官让提尔抵达巴吉尔米王国,诱迫巴吉尔米苏丹签订同盟条约。1900年法国派重兵从北部、西部和南部3路进攻乍得,拉巴赫军队进行英勇抵抗后战败。1900年9月法国宣布对乍得实行保护,成立乍得军区。1909年6月法军占领瓦达伊王国首都阿贝歇,开始对瓦达伊王国和巴吉尔米王国实行殖民统治。1910年1月法国把乍得、加蓬、中央刚果、乌班吉-沙立合在一起,建立法属赤道非洲。不堪忍受殖民统治的乍得人民不断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其中较大的两次是1917年果兹贝达地区和1921年达罗第地区人民的暴动,1935年乍得人民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乍得人民进一步觉醒,在乍得进步党等民族主义政党的领导下乍得人民开展反对民族压迫和争取独立的斗争,1951~1952年南方各地农民开展反对强迫种植棉花的斗争。1959年爆发全国性的游行示威,要求摆脱法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三)面对乍得人民日益高涨的斗争时法国政府被迫改变殖民统治的政策,1957年根据《海外领地根本法》,法国允许乍得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根据戴高乐颁布的第五共和国宪法,乍得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1日乍得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2年4月乍得举行大选,乍得进步党主席恩加尔塔·托姆巴巴耶当选总统,由于其政府未能妥善处理国内各种矛盾,引起人民不满和反对。1966年乍得北方部族组织乍得民族解放阵线,开展反对中央政府的武装斗争,乍得从此陷入长期内战。1975年4月乍得武装部队发动政变,推翻托姆巴巴耶的统治,成立以武装部队司令费利克斯·马卢姆·恩加库图·贝-恩迪为首的新政权。1978年8月马卢姆政府同民族解放阵线的侯赛因·哈布雷派达成协议,成立乍得民族团结临时政府,不久两派军事冲突又起。1979年8月在邻国和非洲统一组织调解下乍得各派达成拉各斯协议,并按协议组成由各派参加的全国团结过渡政府。1980年3月该政府又发生分裂,乍得再次陷入内战。11月利比亚应乍得临时国务委员会负责人“北方武装部队”前领导人古库尼·韦戴的要求出兵乍得,把哈布雷及其部队赶出首都。在非洲统一组织的谴责下和在乍得各派的要求下,1981年11月底利比亚军队基本撤离乍得。1982年6月哈布雷部队攻占首都,全国团结过渡政府解体。6月18日哈布雷成立临时中央政权-国务委员会,自任主席。10月21日哈布雷就任总统,组成新政府。1983年6月古库尼·韦戴的部队在利比亚的支持下发起猛攻,哈布雷政府在美国、法国和扎伊尔等国的援助下全力反击。8月9日法国出兵乍得,在乍得中北部地区形成军事对峙局面。1984年9月25日起法国和利比亚同时从乍得撤出部队,1984年7月组成新政府,哈布雷任主席。乍得是一个农牧业国家,农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左右。独立以来由于政局长期动荡,内战连年不息,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人民生活困难,1972年11月28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乍得民族解放阵线是乍得北部穆斯林组织的联合阵线,成立于1966年,建有武装。要求承认阿拉伯语为乍得官方语言,穆斯林在政府中享有更充分的权力,实现社会公正等。1979年3月由于派系斗争,分裂为三大派武装组织。其后三方或联合,或内战,使乍得社会长期处于动乱状态。

(四)古库尼·韦戴是穆斯林,属图布族人,乍得全国团结过渡政府前主席,政部门任职。1967年起在西北部山区从事反对托姆巴巴耶政权的活动,1968年加入反政府武装组织乍得民族解放阵线,1969年为该阵线的第二军参谋长。1970年“民阵”分裂后在1972年与哈布雷共同建立北方武装部队,任该部队指挥委员会副主席,后任主席。1976年与哈布雷意见分歧而分裂,同年10月与原“民阵”几派联合组成民族解放阵线革命委员会,任主席。1978年3月成立“人民武装部队”,向马卢姆政府发动大规模进攻。1979年3月在尼日利亚的卡诺召开第一次全国和解会议后成立临时国务委员会,他任主席。同年4月他与哈布雷宣布组成民族团结过渡政府,遭到各方反对,同年11月根据乍得11派签署的拉各斯协定时成立全国团结过渡政府,他出任主席。1980年3月古库尼与哈布雷两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6月他同利比亚签订“友好同盟条约。11月利比亚应古库尼请求出兵乍得,迫使哈布雷部队退出首都恩贾梅纳,1981年11月利比亚军队撤出乍得。1982年6月7日哈布雷攻克思贾梅纳,古库尼政权被推翻。同年9月在北方仍以“全国团结过渡政府”主席的名义活动,重整旧部并召募雇佣军组成武装部队进行反对哈布雷政权的活动。1985年11月再次当选为全国团结过渡政府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1986年11月被撤销其主席和武装部队司令的职务。1960年8月11日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托姆巴巴耶任首任总统。托姆巴巴耶在两年后禁止反对党,实行一党制。他的独裁统治和低效的管理使种族之间的冲突加剧。1965年穆斯林发动内战,托姆巴巴耶在1975年一次由费利克斯·马卢姆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被杀,但暴力浪潮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79年反政府武装占领恩贾梅纳,马卢姆倒台,之后几个武装组织(主要来自北部的反政府武装)互相争夺权力。乍得的分裂使法国在其国内的势力崩溃,北部邻国利比亚便乘势填补法国的位置,并介入乍得内战,支持北部叛军。1983年叛军大举进攻,法国在同年8月派兵到乍得支持乍得政府,在乍得中部建立防线,战局才稳定下来。得到法国支持的总统侯赛因·哈布雷在乍得成功号召国内民众,并在1987年击退利比亚军队。哈布雷后来以贪污和暴力的手法巩固政权,在他统治下估计有约4万人被杀。哈布雷的政策倾向他自己的种族——达萨人,并歧视其他以前的札加瓦人盟友,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在1990年把他推翻。

(五)代比随后尝试安抚反政府武装,恢复多党制。乍得通过公投在1996年通过新宪法,同年代比赢得总统选举,五年后连任。2003年乍得开始开采石油,但后来第二次乍得内战爆发。代比在2005年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取消总统任期的限制,这引发反对党的强烈反对和整个社会的骚动。2006年代比在反对党抵制选举的情况下第二次连任为总统,同时乍得东部的种族冲突情况恶化,联合国难民署警告乍得可能发生类似达尔富尔的种族屠杀。恩加尔塔·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1918年6月15日—1975年4月13日)原名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1973年之后改名为恩加尔塔·托姆巴巴耶,是乍得首任总统和总理。1918年6月15日生于中沙里省的贝萨达-萨拉族商贩家庭,是清教徒,早年在拉密堡(今首都恩贾梅纳)、库姆拉和刚果的布拉柴维尔等地上学。1946年-1949年先后在拉密堡、阿尚博堡(今沙尔赫)、库姆拉和克亚贝等地担任教师,1946年6月参与创建乍得进步党,并负责中沙里和洛贡地区的党务工作。1951年因遭法国殖民当局的迫害,被迫到砖窑做工。1952年3月和1957年3月两次当选为乍得议员,1957年5月赴刚果(布)出任法属赤道非洲大议会副议长兼经济事务委员会主席,同时当选为进步党意识形态书记。1958年和1959年先后当选为乍得立法议会议员和国民议会议员,1959年3月就任乍得临时政府总统,同年6月兼任总理和进步党领袖。1960年8月乍得独立后任乍得国家元首、总理兼国防部长,并任进步党主席,1962年兼任乍得司法部长。1962年1月下令解散所有乍得反对党,1962年4月当选为乍得总统兼内政和新闻部长,1964年兼任乍得国防和退伍军人部长。1966年兼任乍得武装部队和退伍军人部长、内政部长,1969年再次当选乍得总统,1975年4月13日在武装部队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被枪杀。乍得全国面积128.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21大的国家,比秘鲁略小,比南非略大。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首都恩贾梅纳与最邻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里,因为乍得远离海洋,且国土大部分属沙漠气候,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乍得境内地势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北、东、南部边境地带为高原山地。北部属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地带,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面积1/3。西、中部是辽阔的准平原,南部为肥沃的热带草原。库西山海拔3415米,位于北部提贝斯提高原,是中部非洲地区的最高峰。
(六)乍得气候炎热干燥,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7˚C以上,北部可达29˚C。4-7月天气炎热,最高气温可达50˚C,12月至次年1月气候凉爽,越往北昼夜温差越大。乍得全国分为旱、雨两季,6-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北部属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植物稀少;中部属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南部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乍得的国名源于乍得湖,该湖泊在7000年前的面积有33万平方公里,但在21世纪缩减至17806平方公里,季节因素对它的面积影响甚大。乍得湖是非洲的第二大湿地,位于提贝斯提高原的火山库西山高3414米,是乍得以至撒哈拉地区的最高山峰,乍得的主要河流有沙里河、洛贡河和它们的支流(从东南部流经南部草原至乍得湖)。乍得矿藏资源较丰富,但大多尚未开采,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碱、石灰石、白陶土、钨、锡、铜、镍、铬、铀、黄金等。石油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区、多巴盆地和瓦达伊盆地,其中多巴盆地储量约10亿桶,世界银行评估乍得石油储量为20亿桶以上,天然碱产量丰富,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区和北部博尔库、恩内迪等地。铬、铀、锰等稀有金属矿分布在北部奥祖山区和南部靠近喀麦隆、中非地区,金矿分布在南部的东凯比河地区、西凯比河地区、瓦达伊地区和北部提贝斯提地区。乍得南部的西凯比河地区矿藏密集,主要有黄金、石灰石、大理石、铜、锡、钨等,北部的提贝斯提地区在一个扇形范围内蕴藏有黄金、钽、铀和钨矿。乍得森林灌木覆盖率为18%,约2350万公顷,桉树和乳油木是主要的植被树种。森林砍伐严重,植被以每年0.6%的速度(20万公顷)遭砍伐。植被恢复主要靠自然再生。为防治沙漠,全国人工造林近1万公顷。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镇,乍得人口总数为1718万,口地域分布不平均,全国约一半人口居住在南部1/5的地区,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6.8%,是中部非洲城市化比例最低的国家。乍得全国共有大小部族256个,北部、中部和东部居民主要是阿拉伯血统的柏柏尔族、图布族、瓦达伊族、巴吉尔米族等,约占全国人口的45%;南部和西南部的居民主要为萨拉族、马萨族、科托科族、蒙当族等,约占全国人口的55%。目前乍得当权部族为总统代比所属的扎卡瓦族,主要分布在乍得东北部与苏丹接壤地带,约2万人。

(七)代比执政后实行多党制,1993年初召开由各党派参加的最高全国会议,确立过渡机制。1996年3月举行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6月举行总统选举,代比胜出。1997年3月举行立法选举,爱拯运获议会绝对多数。代比执政初期乍得政局保持稳定,2004年乍得反政府武装重新活跃于乍得同苏丹交界地区,此后两次攻入首都,均被政府军击退。2009年5月乍得政府军重创反政府武装,国内局势重新恢复稳定。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共有188个议席,任期五年。乍得司法体系由宪法委员会、最高司法委员会、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初审法院和特别最高法庭组成,宪法委员会负责审查法律、协定等是否违宪,并监督、审理、公布选举及公民投票结果。由最高司法委员会下设的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包括刑事法庭、行政法庭和经济法庭,由21名成员组成,院长由最高司法委员会推荐,并征求国民议会议长意见后由总统以法令形式任命。根据2013年宪法修正案时最高法院法官不再实行终身制,一届任期为7年。特别最高法庭负责审判总统、政府成员及其同谋的叛国案,2010年乍得在恩贾梅纳、阿贝歇、邦戈尔、蒙杜、萨尔等5个城市设立商事法院,审理商事争议纠纷,受理商业公司之间的纠纷及公司的债务清偿、重整和司法清算,对初审结果有异议的公司可上诉至非洲商法统一组织(OHADA)设在尼日利亚阿布贾的地区法院。在乍得各地方中司法权的行使更多由传统仲裁机构施行,在北方表现为伊斯兰宗教法庭,在南方表现为按部族习惯法审理遇到的案件。2014年9月乍得内阁通过新刑法草案,对旧刑法做了较大修改,废除死刑,并加入严厉打击同性恋的条款。1991年9月乍得实行多党制,目前有240余个合法政党。农牧业国家,经济落后,系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近年来乍得政府大力推行旨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减贫战略,加强和改善财政管理,有效控制财政支出,维持收支平衡。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医疗卫生、能矿开发、教育、通讯等优先发展领域的资金投入,努力发展经济,减少贫困,改善民生。同时加强经济立法,鼓励工商、农牧业发展,采取切实措施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和偷税漏税,取得一定成效。乍得原油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2%,乍得政府石油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36.7%。乍得境内主要石油开发商为美国埃索开发和生产乍得公司(由三家公司组成:埃克森公司占40%,乍得国家石油公司占25%,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占35%),在乍得石油累计投资达37亿美元。
(八)乍得工业以食品加工业为主,饮料工业由乍得啤酒公司(BDT)垄断,另外还有糖厂、卷烟厂、轧棉厂和榨油厂等。中资企业通过使用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在乍得建成年产20万吨的水泥厂和年加工百万吨原油的炼油厂,帮助乍得工业实现突破。印度也曾与乍得开展工业合作,提供5000余万美元贷款投资建设工业企业,包括多巴果汁厂、萨尔纺织厂、恩贾梅纳农机具装配厂、恩贾梅纳自行车装配厂等,但受经济危机影响,多处于停产状态。乍得是传统农牧业国、非洲四大产棉国之一和中非地区主要畜产国,全国可耕地面积3900万公顷,已耕地45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从事农业活动人数共有280万人,占就业人口的72%,平均每家农户拥有耕地1公顷(南方平均1.8公顷,北方0.4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高粱、玉米和小米,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阿拉伯胶、烟草、花生、芝麻、甘蔗等。农产品出口占据乍得出口的重要份额,主要出口农产品为棉花、畜产品和阿拉伯胶。由于降雨量不足,水资源分配不均,耕地退化(受侵蚀、沙漠化),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从业者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传统家庭生产体系缺乏良好组织等因素,导致乍得生产率较低,农业增长缓慢,无法自给,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棉花是乍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全国有棉农20万,以棉业为生人口约400万。乍得是继苏丹后阿拉伯胶第二大出口国,年产2万吨,同时是世界重要芝麻出产国。烟草种植尽管产量不大(34吨),但近20年来持续发展,烟草主要销售给乍得卷烟厂。乳油木种植潜力巨大,乍得南部19万平方公里内种有8000万株乳油树。乍得是养殖业大国,是中部非洲地区主要畜产国,畜牧生产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地区,在盖拉等南方地区也有游牧民活动,牲畜存栏数在最新普查结果为1.13亿头。从法国殖民时代开始乍得就推动马匹改良,现已成为非洲第一大养马国。乍得43%的人口以畜牧业为生,畜牧业约占乍得农业生产总值的40%,占GDP的18%和出口的30%,年均畜牧业收入1400亿中非法郎(约合2.94亿美元),创造附加值2100亿中非法郎(约合4.41亿美元)。畜产品是乍得长期以来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主要销往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国。乍得主要食用鱼为鲶鱼、马鮁和鲤鱼,全国有2万名职业渔民和2万名季节性从事渔业人员,在乍得湖、洛贡河、沙里河及内陆湖泊沼泽开展捕捞。

(九)乍得共有34家酒店和117家小旅馆,其中5星级宾馆2家,3星级宾馆3家,床位近3000张,接待能力严重不足。恩贾梅纳市内大小旅行社林立,但专业旅游从业人员较少,旅行社主要业务为代卖机票,几无旅行社承办国内外旅游业务。随着石油开发不断推进,乍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入加大,财政支出也较快上升。货币发行受中部非洲国家银行掌控,金融市场不健全,贷款利率较高,居民储蓄率低。中非国家银行简称BEAC,是中部非洲六个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72年,总部设在喀麦隆的首都雅温得。中非国家银行作为中非经济货币共同体的中央银行,服务国家包括下列六国:中非共和国;喀麦隆;乍得;刚果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以上国家共同使用的货币是中非法郎。现有乍得发展银行、乍得国际农业银行、乍得信贷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乍得分行、子午线银行集团西非国家银行乍得分行、财政银行、苏丹商业银行乍得分行、乍得阿拉伯利比亚银行和萨赫勒-撒哈拉投资商业银行乍得分行等9家商业银行。2003年起原油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畜产品和棉花是乍得传统出口商品,主要进口石油制品、化工、机电产品、建筑材料、汽车、纺织品、食品、药材等。主要出口对象国是中国、印度、阿联酋、美国,主要进口来源国是中国、喀麦隆、法国、美国。外援在财政收入和预算中占很大比重,主要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瑞士以及联合国、欧盟和非洲开发银行等,近年来乍得平均每年接受外援4-5亿美元。由于乍得政局长期动荡,实际吸引外资很少。乍得官方语言为法语和阿拉伯语,南方居民通用苏丹语系的萨拉语,北方通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语。乍得全国居民中58.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18.5%信奉天主教,16.1%信奉基督教,4%信奉原始宗教,其他少量居民无宗教信仰。重要节日:1月1日公历新年;每年春分月圆后首个周日,复活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开斋节;8月11日独立日(即国庆);11月7日古尔邦节;11月28日共和国日;12月1日自由和民主日(即代比执政日);12月24日圣诞节。乍得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周五下午至周日为公休日。乍得社会结构比较多样化,对于大部分乍得人时地区和宗教习俗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乍得各民族居民的村落南北稍有不同,北方各部落大都为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村庄很小;南方平原地区村庄要比北方大很多,但房屋的建筑很简陋,多半为类似鸡蛋形状的屋子,造型别致。底部直径约3-4米,墙壁用泥建造,屋顶处留有开口能使空气对流,较为凉爽。乍得人现在接受不少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国际交往中他们也习惯行握手礼,称男性客人为先生,女性客人为夫人、女士或小姐。乍得居民信奉不同的宗教,遵守各自的宗教教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