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福寿螺,所谓的科学防治难道仅仅就是药物灭螺?
福寿螺作为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近年来在湖南等地呈现多发、高发态势,一些地方已经将福寿螺灭杀、清理工作常态化,防治任务很重。笔者读到一篇于今年6月22日发布的题为“张家界永定区:福寿螺繁殖季 庄稼医生“三送”下乡科学防治”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为确保全区的粮食生产稳产保收,成立外来有害物种防治工作指导小组,开展送技术、送知识、送药品的“三送”下乡活动,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福寿螺,向现场的村民宣传讲解,按照每亩水稻用80克70%的杀螺胺药物,配置5到7公斤的细沙搅拌均匀,抛洒到有虫卵的稻田中。

笔者发现,其所谓的科学指导,仅仅是通过指导村民如何大规模喷洒带有强毒的杀螺胺这种化学防控的方式,来达到灭杀福寿螺虫卵的目的。据了解,杀螺胺,亦称“贝螺杀”。化学名N-(2-氯-4-硝基苯基)-2-羟基-5-氯苯甲酰胺。杀软体动物剂。由5-氯水杨酸、2-氯-4-硝基苯胺反应制得。工业品为无色固体,难溶于水,对热稳定,遇强酸和碱才能水解。有可湿性粉剂、乳油。用于杀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和吸虫纲幼体。对鱼类、蛙、贝类有强毒。但药剂灭螺这种化学防控方式在有效灭螺的同时,也会对田间的鱼类、蛙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且会污染水体、土壤等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也造成了损害。而实际上,除了杀伤力过强的化学防控手段,我们更应合力探索更加有效的福寿螺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手段。
笔者也注意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2012年发布的一篇《关于外来物种应急管理有关情况的汇报》中指出,湖南省已经开展了福寿螺等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时隔十年,今天的技术应该早已经成熟。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的结果显示,通过稻鸭共生、养殖青鱼等生态技术控制福寿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为什么如今却不用?对此,笔者建议:


1.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鼓励探索、并运用生物防治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田间养鸭养鱼),而不是仅指导农民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福寿螺(如杀螺胺对鱼类、蛙、贝类有强毒);这种工业文明利益的驱使下可能带来的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方式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破坏不得不防;
2.从宣传倡导上,建议摈弃“福寿螺不能吃”的宣传,代之以发布“安全食用注意事项”的指南;任何肉类都不宜生吃,很多淡水鱼类也天生体内带有寄生虫,难道一味不吃?福寿螺的问题不在于有毒,而是在于不能未经充分煮熟可能带来疾病。一味禁止,岂不是因噎废食?更何况,食用福寿螺能为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保护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建议湖南省推出福寿螺安全食用指南(如必须煮沸多少分钟才能确保食用安全)。相关标准制定部门可以推出《福寿螺安全食用标准》,为美食服务于生态文明,为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作出来自标准界的引领和贡献;
3.建议大力开展资源化利用,如用于宠物饲料;福寿螺的外壳是否可制成精美的手工艺品;我们看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今年一篇《湖南省福寿螺危害总体可控》中已经提到,“澧县、汉寿县、南县等县市区探索福寿螺螺肉生产与饲料加工利用,走出了福寿螺资源化利用之路”,建议贵厅大力推行;
4.建议湖南省开展“福寿螺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项目,鼓励科学机构和私营部门投入到研发行列中来,探索对于该外来入侵物种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在此大力呼吁:湖南省乃至全国,在开展福寿螺科学防治时应该大力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愿景下有效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争鸣。)
作者:田文杰
编辑:Samantha
审核:绿茵
来稿日期:2022年7月6日
#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