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有卧波映雷坛——兰州卧桥

2019-04-05 13:33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本文是 消逝的营造 系列的第四篇。


兰州握桥的旧址在今西津东路雷坛河上,之所以称为握桥,是由于两端翼亭,形如双拳而得名。兰州握桥又叫卧桥,当是以其弯曲有致的造型,浑如卧波彩虹般的桥而名之。

图中红色的为西津东路,蓝色的为雷坛河,最上方为黄河兰州段。当年的握桥就在二者交汇处

  据考证,雷坛河建桥始“相传昉于唐代”,是说跨河的侨始建于唐代,当时称作河厉桥,意为河流过渡之处的津梁。当初,是以石材为基本原料而构筑的一座小距离、低跨度式便桥。而改建河厉桥为兰州握桥,伊始于明代。乾隆《皋兰县志·桥津》篇记载,位于西园以尔的“卧桥,当阿干河上,明永乐中建。清嘉庆二年(1797年),县民刘汉捐资重修,嘉庆十一年(1806年),布政使蔡廷衡修桥西迪幽堤岸。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绅士曹晓霞补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公募重修。”又说,“卧桥又名三公桥,在袖川门西二百步阿干河上。架木横空,穹窿特起,东西十余丈,高三丈。下无柱,上覆盖如屋,楹栏齐整,匠心极巧。”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在新建握桥时,充分汲取前代教训,反复论证河水流量,实地测量两岸跨度,并精心设计结构独特、坚固耐用、具有民族风格的握桥样式。“高可瞻不测而避洪峰,长可变天堑为通途,历有明一代至前清三百余年而不坏,堪称匠心独运的杰作。”清嘉庆初年,以民捐三千两白银重修时,踵事增华,光大发扬,除继承其原有特点外.还在握桥两端增建气度不凡的砖砌翼亭.藉以雄镇两岸桥基。桥东翼亭的额题匾文是“空中螯背”,西岸亭额“天上慈航”。尽管尔后数度爵修,皆保持其原样未变。兰州握桥堪与兴隆山麓大峡河上的握桥(均利桥),以及渭源握桥(灞陵桥)梢媲美,成为兰州声名远播的一大景观。


民国时的卧桥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乃宽幅有限的木质高桥,历代只可行人,不能过车。鉴于此地乃城关与七里河接壤点,又是交通要冲,为解决往来车辆通行问题,过去曾在握桥南侧,建有一座石墩木面,单行车道的平桥。
  《兰州市公路交通史》在第二章第三节谈及兰州握桥时,以所存史料和专业术语叙述了握桥的桕关数据和建筑结构,对于我们从建筑学的角度,了解握桥的原貌实体利民族风格不无裨益:“兰州握桥净跨22.5米,长27米,高4.85:米,宽4.6米。建筑方法为:在两岸石基上用圆木和方木,纵横榈间垒起,层层向河心挑起,以便桥梁受压后不向河心凹曲。两头向河心靠拢到相距五六米,用木质支架接搭而成。桥画建有桥屋,横台修楼阁压在挑梁底部,使桥梁稳固而美观;”如果看了上述史料,倘若再能看看当年的兰州握桥老照片或擦桥模型,就会对其原貌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1951年8月14日,与兰州握桥并立而行,相辅相成的车行平桥,突被暴发的山洪“推走”,—时交通为主阻绝。省政府当即决定,拨出专款,在河面新建—座长22米,宽1 5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大桥。

  嗣经工程技术人员实勘,专家调研论证,当时施工的难点在于:因此处地形所限,如果要保存握桥文物,“所建之桥须向南移20米。这样,桥之两端要遇到四墩坪和华林山伸出的两个山咀,此段千道须增两个大弯道,实影响城市发展。同时,桥之两端广场,必要碰上另一古迹金天观,故南移桥位,实属困难。再者,此处山洪经验,要建立之桥。必须较被山洪推走之木平桥位提高一二米。而过去木平桥位,已较原握桥两端,高出许多。因此,路面垫高后,握桥大部将湮入地下,仅露桥顶。而且,河东西岸,现行公路地势低下。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将来沿河道路的路面,亦须大大提高。因之,握桥两端势必埋入土中。这样,握桥不仅极不美观,亦难保存。”
  当兰州握桥是保存还是拆除的问题被提出以后,时任市建委主任张宗逊亲临现场视察,聆听各界意见。兰州市政府召集市府委员、市协商委员会委员,邀请社会人土,进行多次讨论,皋兰县政府也作了这样的讨论。一致认为,此事难以两全,同意拆除兰州握桥。最后,经省政府第7 2次行政会研究通过,方才将兰州握桥拆除。
  至于兰州握桥具体拆除的时间,文中未曾提及,估计当在同年之内。关于兰州握桥的善后工作做得很细。先是请老工匠将主要木质结构诸如斗拱等,妥予拆下保存;并将握桥分段拍照备用;还对握桥的历史、构造等素材,作详细纪载,“以便将来或移地重建,或作成模型陈列于博物馆”。文中还谈到,“所摹绘之握桥原平面图及其照片,已由本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并曾转报西北局文化部备查”。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当年握桥被拆后,其所拆各种大小木件,存放何处?因无史料寻觅,已不可考其所终。

今日复建的卧桥,呆板僵硬,十分劣质,且形制大小均与原状大不相同。

一座古建筑,既然身形已逝,而残躯又不能找回一二,那么其复建便是诳语妄言,即使建成也只是徒增烦恼。我只想知道,有多少当年被留待“移建”“异地保护”的文物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那么,这是何人的过错呢?又有谁曾为这些历经百千年不朽而一朝身死的老者们负责呢?




曾有卧波映雷坛——兰州卧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