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相片故事】《远山小道》

2022-01-27 22:35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先前因为期末备考的缘故,无法回去帮助父亲布置祖父的葬礼,寒假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卅号才可回家,但心念服务群众,助人为乐,便但此身无奈仍未血肉之躯,肠胃旧疾复发,思想浓情愈拔。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久望相片,彻夜难眠,不禁想起儿时在互相阡陌小道观望过的良多葬礼,不知方言称谓应做何文字,取巧附会,选用“打醮”一词。

                                      

      打醮本为道士设坛祭祷仪式,在家乡一般指祭祀亡灵的道场活动。

       醮师是以打醮谋生的人,他们没有严格的宗教传承因此算不上道士,又兼做阴阳之事乡人们称其为先生,而我则觉得“醮师”一词更符合他们的身份特征。

       低沉悲恸的经文不难发现其对生者的教育之愿远高对亡者的超脱之心。

       一个打醮班社有七八个人,整个打醮仪式需要至少五人同时进行,其中一人穿黄色道袍为主醮师,其余则穿黑色、蓝色与红色道袍,行礼仪时同色相对。

      整个仪式一共要分为三天举行。每一个步骤,每一段唱诵,每一次乐器的奏响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长辈长眠后,主家差亲近的人去请醮师算日子、寻墓穴,并准备班社。

       祭奠前一天,醮师们早早来到主家准备要用的物品,画符,写灵位,支起经堂。

      经堂里挂起三清二帝画像,敬上主家先祖牌位。

       打醮至精彩部分在次日,一个富有篆书韵味的“奠”字俨然入目,一场文明时代的追悼会。

       如前面一再提到的,打醮的主要目的是缅怀先人,另一目的则是宣示孝道。

       首先是起坛(也叫围坛),主醮师舞着剑唱着《北斗经》,其余四个醮师鼓乐齐鸣和声唱诵经文。

       起坛时,孝子贤孙都要在坛前跪拜,主醮师在拜谒者前后挥舞乞求亡灵给后人降福。

       随着最后一个人拜谒结束,打醮便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游庙(又称谒庙)。

       每个村子基本都有一个祖庙。

       醮师吹着管子,敲着锣鼓,挥着拂尘,孝子贤孙紧跟其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人群自然一起跟随,队伍一时浩浩荡荡。

       进了庙宇依次跪拜神明,醮师们在院堂脚踏七星,步走天罡,最后在主殿唱诵经文。

       游庙结束之后,立刻返回主家。

       这时已过中午,但是仪式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的也就相对简单了。

       接驾、朝幡、分灯、挂榜、进午朝、三献礼等逐步进行。

      第三天便是下葬,一大早便辞灶、倒坛、送殡、入葬,盛大的仪式井然有序地结束。

       儿时只觉得好玩,现在倒觉得这三天演绎了一个人的一生。

       无论孝子贤孙处于何种缘由进行的这场仪式,称职的醮师都在努力传习教化民众。

                                       

       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规矩。

       所谓戒,为解、界、止之意。《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戒”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

      戒其实就是禁止的意思,是道士归真的首要。 

      “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

       尽管醮师严格上不是冠巾出家的道士,但许多科仪理论与道士休戚相关,尤其与正一派密切联系的“地方法教派”。

       道家文化支脉众多,皆是一颗丹心维系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华夏大地,地大物博,人情风貌各异,历史变迁更迭,造成许多道派分布星罗棋布,遁入市井,秘传道德之术,又因天时地利之碍,不得已隐迹江湖。

      此类法脉隶属道派,却不属于道教,准确来说,是民间某个地域文化形成的宗派。

       当然,法教与道教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其思想也都源道而生。

       同体有山医命卜相五术流传,但与道教不同的是,法教重法,所学之法通常都体现在替人驱邪禳邪,改善风水。

      传承方式也各有不同,没有固定道观地点,大多为师徒相承,代代流传。

      而正统的道教重视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

                                       

       所谓“律”是禁止道士的某些不当行为的一种“法规”,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内容是根据戒条而订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

     初期道教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

      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

     《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的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的戒律。

      南宋道教全真派兴起,随之道教中出现了“传戒”制度,究其宗源,全真先其传法,依之古制,口口相传,六耳不谈道,旨在于法不传于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所以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口传心授,要义是积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静清修、长生久视之术,以及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的具体要求。

       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七真之首马丹阳真人《丹阳真人直言》,即是邱祖时亦则有《长春真人规榜》,《长春真人寄西州同道书》,《长春真人垂训文》,但至邱长春祖师全真戒规,亦为传存衣钵时口口相传,单枝相接的形式。

      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说:“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

       龙门第一代传戒律师赵道坚因辅佐邱祖在白云观率众有功。

      “于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公元1280年)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传授中极;妙德无漏,遂传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圆行满。” 

      经由如此较长时序的磨练,可见修持全真戒律确是不易。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

      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

      《正统道藏》、《道藏辑要》所收的《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的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全真戒律公开授受,起自第七代传戒律师王常月在教界的公开广泛传授,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

       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他于顺治乙末(1655)秋到京城,于丙申(1656)三月望日于白云观中传戒,三登戒坛,授弟子千余人,遂使全真传戒制度闻名大江南北。

       由清以降直至建国前,白云观中已传戒达十四次至二十一代陈明霖律师。

       全国各地接法传戒者,又有四川成都二仙庵和东北沈阳太清宫等,均曾设坛开期,遂使全真戒法传布四海,绵延至今。

       可见,全真道传授戒法,从金元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以来,清顺治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德,重振全真道风,成道教中兴之祖,说明“传戒”本是道教向教徒宣说戒规律条的一种方式,是道教全真派设坛举办的这种大型传授戒律的科仪活动。

                                     

      根据全真派的传统,举办传戒的道观首先须是十方丛林宫观的形式。

       “十方”意指四方、四隅、天上、地下;“丛林”原指树木生长茂密旺盛的森林,比喻人才济济之处。

       “十方丛林”宫观在此即指管理规范,清规戒律已成为固有制度,就传统而言这种全真宫观就应该是全真道士进修培训的场所。

      因此是有资格和实力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场所,这是十方有缘均可挂单常住的地方。

       “十方”丛林宫观的常住道士都是各地参访云集来往的人员,所以宫观在一开始即以制度管理,为“传戒”形成习惯,打下了规范基础。

       丛林宫观按道教全真派仪范,都应该设常住执事(即各方面的负责人),监院以下概括为“三都五主十八头”,也有根据常住(有时代指全真道士,有时代指全真宫观)不同情况专设执事名称的。

       “三都”:即都管、都讲、都厨;

     “五主”:即堂主、殿主、经主、化主、静主;

      “十八头”:即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等。

       这其中客、寮、库、账、经、典(点)、堂、号,称做“八大执事”,这在全国各常住宫观都是一样的。

      过去举办传戒活动最多的道场是北京白云观。

       观中至今存有可供考证的珍贵的,只有传戒方丈接法才提供的史料“法统”。

       考其源流,白云观传戒律师从元朝第一代赵道坚大律师开始至今已历二十二代,可以称之为最有资格举办传戒大法会的名观。

       其它各地曾举办传戒大法会的宫观至今可考或传说者有:成都二仙庵、沈阳太清宫、南阳玄妙观、杭州玉皇山、千山无量观、西蜀川省梓潼宫、陕西景福山、华阴玉泉洞、青城山天师洞,千山五龙宫等处。

                                        庚

       在全真派道士口中称非“丛林”宫观为:“小庙”或“子孙庙”。

       小庙或子孙庙管理职权不明,教务没有预设的规划和程序,这些庙观的主要负责人(住持)是师徒传承,管理方式也是当家、主要负责人(住持)一人说了算。

       丛林宫观古来财产公有,常住道士就是主人;宫观就是所有常住道士栖身修持之所;用人制度则是民主选举,唯才是用;丛林宫观的人员(常住道士)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注重民主公议,制度管理。

       宫观人员中不得相互拜师授徒,亦不得以师徒相称,宫观常住的道士均为道祖“太上爷”的弟子,所以相互间地位平等,过去北京白云观的老道长相互间均按其姓氏称之为“张爷”、“王爷”、“李爷”、“赵爷”,即是此意。

       方丈的人选资格,不仅要学问好、人品好,更要有功德、有办事能力、服众望。

       方丈人选一定要在过去全真派的传戒活动中受过“三坛大戒”,当然在同等条件下,最好是上一坛戒子中获受“天子第一号”的戒子,但是戒子受戒接法讲究一个“缘”字。

       确定方丈人选后,即要聘请安排配合方丈传戒的八大师人选:监坛(戒)大师(专门负责监督戒坛威仪,禁止戒子违犯戒规的大师)、证盟大师(专门为戒子解说经义,回答戒子疑问的大师)、保举大师(专门负责保、保戒、保香的大师,该师一般由开坛传戒丛林的监院担任)、演礼大师、登箓大师(专门负责为戒子取道号,填写《登真录》的大师)、提科大师(专门负责诵经拜忏及经堂事务的大师)、引请大师(专门负责主持大型道场,担任高功的大师)、纠仪大师(专门负责纠正戒子仪规的大师);能请得一批护坛大师(专门负责保护坛场秩序的大师)尤佳。

       此外,还有道值师(每日领取方丈示“道值签”,巡视各寮,查处犯规戒子的执事,一般由海巡、巡寮、巡照等轮流担任)等,协助律师传戒。

       他们在方丈的带领下,贯彻以“戒”为师的精神,依据教义、坚持传统原则,面对现实对传戒活动进行具体策划布置,即是传戒活动中具体的程序和内容安排。

                                       

       就当代而言,传戒首先即应向有关部门报批登记相关手续,并拟准备传戒中所需的一应物资,其中包括经、钵、简、服饰等等。

       报批获准和传戒所需要物资筹备俱全,即可向十方道众发出开坛传戒的信息。

        古来“开坛演戒,挂号转单,各处稍异,或有上元,或有中元、或有下元,总依三元”节日为佳,但亦可选择其它黄道吉日开坛。

      传戒日期长短,古时“传戒或九年、或三年、或一年半载不等。”

       迎师礼、演礼、考偈、审戒、诵皇经、礼斗忏、学习戒条、传授衣钵、发戒牒、普表谢神、做铁罐施食道场,以及讲授《太上感应篇》、《丘祖垂训文》、教理教义、修持方法、重要经典等。

       有《净戒牒》及《初真戒律》、《中极大戒》、《天仙大戒》、《守戒必持》等经书律文。

                                      

      传戒期间科仪内容安排现在一般为:扬幡、张榜、开坛、取水、荡秽、迎师、请圣、祝将、演礼、考偈、审戒、诵经礼忏、上大表、说戒、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晋表谢神、大回向、落幡送圣等仪式。

       一、扬幡:祖师诞辰、庙会节日、传统的重要喜庆日子、大型的法会都有此内容,传戒活动开始配合有隆重的《扬幡科仪》,其目的在誓告天地神明,宫观即将开坛传戒请求善加护持。

      二、张榜:即如社会上的布告文告性质类同,在道教则是榜示某月某日某名山道观开坛传戒,主持戒坛的方丈传戒律师为何人,开坛传戒的意义何在等等。

       三、荡秽:这是大型科仪开始初即要做的内容,请神水为坛场洒净,以科仪祝告神明,请得十方神圣临坛护佑。

       四、迎师:设坛宫观全体道众和赴坛戒子以隆重的科仪形式迎请方丈大师临坛主持传戒活动;

      五、演礼:是由演礼大师为主,为众戒子演示规矩礼仪,以及戒坛发给戒子的各种法器戒物、冠服履袜规范的使用和收执方式。

       六、审戒:是由大师临坛,与众戒子面对面 按仪规设盟发誓,当堂询问逐项戒规条款,众戒子能否持守?戒子如表现得决心不坚定、左右徬徨,即不能通过此项考核而被淘汰,不能继续留在戒坛参加传戒科仪活动;

        七、考偈:如现代学校的文化考试,由戒坛预设考题,主要是文采学问的考核,但通过该项程序中文辞语意,诗词文章,方丈和众大师还可以从中了解戒子的禀性和志向,以为道教人才的后续培养提供情况。

      “考偈”结束,即按“千字文”的排序,提出“天、地、玄、黄”前四名或前五名、六名不等戒子的名次;

       八、说戒:传戒就是为戒子讲戒条说律法,本旨就是帮助戒子了解清规戒律的内容和奥妙,是学规矩的最好机会。

        实际上在传戒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说戒”,这都是按程序由方丈亲自临坛说法的内容。

       九、过斋堂:戒期中不仅对戒子的言表举止有规范,就是安排戒子就餐也是要寻规蹈矩的,届时敲钟击板,在侍者的陪同下方丈率先踏着钟板的节奏跨入斋堂,众戒子庄严肃穆,先后有序地跟随方丈其后,鱼贯登堂入座。送饭布菜均有程式,索汤加饭都有礼节。

       现代仅将其作为一种知识演示给戒子认识了解,古时当此场合稍有差错,被纠仪大师发现,即会被处罚,发牌最轻亦要打香板。

      戒期中禁忌亦多,“忌戊”即是应该了解的重要内容。

       道教认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减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

       若平人非接法箓者,罪又减三等。惟道家戊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门。可不慎之!

     (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这叫“明戊”。)

                                     

        戒子经历《初真戒律》、《中极大戒》、《天仙大戒》这“三坛大戒”后,恭听方丈大师传戒讲经说法后,戒子的身份地位就起了变化,方丈大师更因此即变化为“人天法主”。

       从传统上说“人天法主”可以代天说法,称号由方丈大师而尊称为“方丈大律师”;而“三坛大戒”后的戒子,依据《初真戒·入戒要规》规定: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同戒晚辈者称同衣;上座称先师。

       全真戒坛实际上就是全真道士学戒律、学知识、学科仪、学文化的特殊课堂。

     经过授戒的全真道士,不仅是获得了《戒牒》,拥有了从事宗教活动的相应神权,他们更应该明白了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全真道士。

       这对每一个受戒教徒无疑能提高素质,更有利于他们的进步发展,从道教的角度理解,则对按道教传统准则要求他们的言表举止,产生规范的效果。

      由此对整体都能起到引导适应、整合规范,树立形像和展示风貌都有积极的作用。

       道教清心寡欲、慈爱和同、上善若水、上士无争、和光同尘、济世利人、天人合一、崇尚和平等和谐的道文化,借助严密系统的戒规律法之约束力,引导信徒在塑造完美道德人格、展现良好社会行为的同时,推己及人。

     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大调剂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断;

      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

       又如铸剑,钢多则折,

      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铸!


【相片故事】《远山小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