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分身的战斗机,二战德国“飞行火箭筒”

二战后期,情况恶化的德国为了将战争进行下去寻求机会翻盘,研制了一系列的末日武器,这些武器中不乏奇思妙想者,由齐柏林公司在1944年研制的“飞行火箭筒”(Fliegende Panzerfaust)就是其中一种。

与当时的其它同类型装备一样,“飞行火箭筒”是一种注重低成本、大批量制造且容易上手的火箭截击机,它由齐柏林公司设计制造,没错,就是那个制造齐柏林飞艇的公司,二战期间主要制造飞机,并且参与了V2导弹等秘密武器的研制。

“飞行火箭筒”是一种寄生战斗机,它的尺寸较小,机长6米,翼展只有4.5米,机翼面积3.8平方米,高1.5米,飞机的机体横截面呈圆形,单人驾驶,采用平直的高单翼,尾部安装V型尾翼。

作为一架寄生战斗机,“飞行火箭筒”计划以梅塞施密特Bf 109G型战斗机作为母机,不过它们并没有采用背负式或者下挂的形式,而是将“飞行火箭筒”的机鼻挂在Bf 109的机尾,因此“飞行火箭筒”有一根细长的机鼻,就像长吻鳄。

“飞行火箭筒”在机体内安装6台Schmidding SG 34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尾喷口设置在机体两侧,每侧3台,单台发动机重150千克,这些发动机每台可以产生推力4.9kN,使用二甘醇作为燃料,战机自身重量只有1200千克,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可以达到850千米/小时的最大飞行速度。

飞行员采用俯卧的姿势驾驶,驾驶舱的舱盖只能提供正面和两侧的视野。战机的战斗武器很简单,只有2枚RA 65型73毫米空空火箭。按照设想,Bf 109战斗机将携带“飞行火箭筒”达到某一个高度,接近敌方来袭轰炸机群后将其释放,随后在飞行员的操作下不断接近轰炸机并在近距离发射火箭弹攻击目标。

战机不管能不能命中都开始返航,不过没有常规起落架的战机无法正常降落,并且机内燃料快速消耗重心发生变化且失去动力,飞机本身的控制变得困难,因此飞机将在合适的高度释放降落伞,由地面人员救援飞行员和回收飞机。为了避免飞行员受伤,他所在的舱室将会和机身分离,两部分各自用降落伞降落,这样能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以及损坏飞机。

当时还有人提出另一种设想,不给战机安装火箭弹,而是在机内填充大量高威力爆炸物,飞行员将战机驶入轰炸机群然后跳伞逃生,战斗机自爆杀伤目标。这种方式基本等同于自杀式攻击,飞行员成功逃生的可能性很低。

德国人在1945年1月建造了全尺寸模型,并且由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了检查,当时德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完成项目。飞机模型也没有留存下来,我们目前在弗吉尼亚航空博物馆中看到的飞机其实是一架复制品,看样子美国人曾研究过这款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