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相处】做领导能选用育留、让目标落地、打造氛围~
主线任务之19年青一串课内容继续,上一篇同事相处完成的异常顺利。。。让我确定了自己升级了。。。就一鼓作气把下属相处这最后一部分给整完

模版:与下属相处关键点/要素有哪些,正向如何达成,逆向有哪些坑
对下属有正确的认知,明白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下属的责任
从和领导相处、和同事相处梳理下来,真明白了首要是归因自己。。。无论是说他人责任心不够、还是说是都是利导致的。。。但凡没有说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解决问题,都是“废话”——完不成个人目标、角色目标,是现状,归因如何、策略怎样,才是方向
这也是唯一现实可行的,因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很难改变别人,指责他人是无用的

下属是谁?是放大个人能力回报的杠杆,是个人、部门目标达成的资源
所以,在选人的时候,就要想明白部门的业务引擎,每个业务环节需要的人员能力,然后根据这个来筛简历面试
考察其是否现在可用,专业能力和角色关系处理能力要求评估,考察其是否有潜力,见自己方面做评估

用人时考察下属,见自己方面,目标感和目标必达性
见天地方面,交付时间和交付水准,完成结果方案是不是追求卓越迭代
见众生方面,是否知道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可以自己搞定还是需要求助搞定,还是根本搞不清。。。

培养下属,育人时,开会机制,反复同步业务引擎,反复同步协作机制,求助机制
开会以部门目标为导向,需要激发员工动力
对下属的具体求助要因人因事因时

筛选下属,留,激励政策按人才梯队分配,区分培养,砍掉目标感和交付不及格的

知道下属“是谁”,那就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领导
在【领导相处】篇里梳理了领导能力结构要求,基于中级目标做决策和策略,打造业务小引擎,把握节奏,用开会机制、协作机制、求助机制等做管理,基于业务环节的达成做员工选用育留,基于下属任务需要做内部资源协调

所以,具体应该有哪些能力需要具备的呢
管理者是谁?是要让部门目标落地,能制定有效策略,要安排下去能够实现的行动地图
那首先是要对目标进行分类,不同的目标,策略不同,按时间/空间来区分
是10-N/N-N的业务引擎目标,长期的非业务引擎的目标,周会机制跟进管理行动
非业务引擎的目标,临时的、紧急的,一对一每天跟进
0-1要开创新业务方式的目标,建立认知型,看反馈周期了,打通后变成1-10求增长的目标,要做策略验证

正向如何达成
基础认知要有,四段上,深度理解公司战略分下的目标,理解业务的本质,清晰团队的资源
然后对于目标,清晰达成目标的正向策略,知道有哪些坑会导致失败
正向达成目标需要哪些资源,知道现在部门有哪些,缺失哪些,缺失的在哪里能找到,如何去协作能交换资源
管理者是目标的终极责任人,前面搞定了目标、资源、策略、行动地图,但安排下去的行动下属搞不定了,还是得自己上去搞定

详细的行动指南
四段能力结构做前提,对公司业务引擎深度理解,知道需要做什么,对公司的价值观——所有事项的底层决策原则清晰,并是与领导确认过的,对部门资源清晰,下属的业务、协作能力结构清晰
还原到战略层去理解目标,用公司价值观排序重要和不重要的事项,围绕战略上有价值的事情,去做策略和行动计划
目标同步,开会同步业务引擎和节奏,确认下属把策略拆到落地性的计划,然后执行
在落地性计划中,人事时三要素,对每个环节需要的能力和时间心中有数,用人能完成环节即可,优化策略让关键阻塞点最少,在关键阻塞事件上安排靠谱的人,时间让大家自己报,在时间范围内的同意,超过的教育,对整体计划的达成时间留有余量
得到目标路径树,领导捍卫目标,下属围绕子目标,汇报进度方向连续清晰,领导能及时纠偏保证总节奏
汇报进度方向连续清晰:开会和沟通机制,每周进度汇报复盘,做决策与高层同步,开会与下属同步新一周指令,周内执行,不断强化目标并让一切决策围绕目标来做
领导捍卫目标:拒绝偏离主目标的无效目标,拒绝对目标无推动的无效动作

所以,逆向思考,做领导有哪些坑
在目标和策略上,没有基础认知,不确定,就会改来改去,下属没有清晰统一的方向,执行混乱
或者不能及时做出策略,下属工作时间被白白浪费,想出来的时候下属就要加班了。。。耽误下属时间
对下属的能力和个人利点不清楚,做出的决策就是自我中心的,不合理是无法达成共识的
该同步的目标和策略上,藏着掖着,怕下属超过自己,截断信息或资源,不齐心协力搞目标,而玩什么帮派平衡。。。团队没有信任氛围差

该让下属自己做的执行计划领导做了,下属没有自主感,被剥夺工作主动权,让下属感到窒息
业务引擎上的协作是分工作职责的,非业务引擎工作的协作、或者下属能力资源缺乏导致需要的协作,这是下属需要自己进行角色关系处理的,如果不是能机制化的权责分配,领导直接插手容易引发下属的不公感
资源分配,业务引擎设计合理和选对人的基础上,业绩能力要求清晰,环节所需资源清晰,达成标准清晰,奖励分配就清晰,做到尽量公平合理

沟通机制,要最小沟通成本,就是设立机制,考虑不周才会这里遗漏那里忘记,会不停的想起什么就找下属一下,很干扰下属的工作,这种领导也会偏离主目标,下属也搞不清楚重点
建立机制来让下属之间交换信息、交换价值、交换意见情绪,比如成交分享、沟通分享、提意见活动,打造团队互相信任的机制,而不是自己涉入
在过程中遇到下属求助,判断只能自己出手的,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

其实对着正向达成一条条的过的话,还有更多的领导坑可以出来
瞬间对下属相处就清晰了

最后是关于团队氛围,打造不同层级的机制
整个组织的建设,首要就是完成业务目标,然后才是慢慢的优化人才密度,最后才是提高组织协同力
团队氛围,初级个人追求卓越交付,进阶团队之间彼此信任,高阶大家荣辱与共,顶级是自由发展

追求卓越交付就已经是优化人才密度了,组织协同力第一先彼此信任,第二是互为靠背,顶级。。。顶级人才那么稀少了,顶级公司那就更加,人一定不多,像巴菲特投资公司一样。。。

追求卓越交付的团队,人才密度高,落地方法,树立标杆,开放晋升机制,明确的激励机制,最后是清晰的淘汰机制
其实追求卓越是一个筛选机制,会激发一些潜能,但主要还是靠筛选
应届生是可以培养的,但如果在无机制小公司养出了不好的工作习惯,是很难外界引导调整的,除非内在有动力,所以,卓越机制还是一个筛选机制:定下分级标准——度量,梦想引导,小鞭子威胁——恩威并施。。。
还是定性+定量啊

在卓越交付的基础上,打造彼此信任的团队,信任是基于互相了解,并且有好的沟通机制可以交换意见
建立互相了解信息的机制,合格的团建不是参加个拉练QAQ。。。想起了我深恶痛绝的穿越烽火线。。。
让大家能互相了解,并且互相给价值,互相有误会不满的也有分享机制来解决——想起一对夫妻的吵架日,这种制度都是试出来的
一定有底层的原则去把握的——首先是在上面的对的领导,正确的目标路径,打造了卓越交付的团队,然后才去基于业务引擎、目标达成去做分享机制,是领导灌输下属关注业务、对事不对人、不争“闲气”这种种的价值观的过程

互为靠背的机制,用利益共同体来绑定大家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消除隔岸观火等
据说这是华为的机制,也是腾讯的机制,微软也是这个机制,但是都好像是一个项目两个组做,哪个组成了就鸡犬升天,不成就都挂
个人并不觉得这种竞争机制是多么人性化,只能说,在“逼”出人的极限上比较有优势
适合那种每年增速追求200%的公司。。。但个人待过,真的觉得是对普通人来说,太累了

怎么与下属相处,其实讲的是领导要做什么,而不是让下属做什么
其实与领导相处,也是对自己要求,与同事也是
所以,与他人相处,也是自己要想什么、做什么,而跟他人关系不大
真相如此简单。。。在迷雾中又如此难出来。。。
现在思绪更少了~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