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涨知识 ▏转子发动机之一——转子发动机的“潮起潮落

2023-05-29 10:58 作者:MyEngine  | 我要投稿

汪克尔发动机

发动机对于汽车的重要性,犹如汽车的心脏。大部分人接触到的发动机都是活塞往复式发动机,但是还有一种并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发动机,那就是转子发动机。

16世纪初,当时还没有发明“活塞机械”蒸汽机,但早已有了“风轮”、“水轮”等机械,许多发明家和工程师一直都想开发一种连续运转的内燃机,对此人们最初想到的动力机械就是“轮子”。汽机(连杆和曲柄机构)的发明人瓦特·詹姆斯(1736-1819)也曾研究过转子式内燃机,但最终仅停留在概念上。自18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的设计师和发明家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旋转活塞机械,但多使用于鼓风机、压气机、蒸汽机等机器,1846年,人们画出了当今转子发动机工作室的几何结构,设计了使用外旋轮线的第一辆概念发动机,但这些概念都没有实用化, 直到菲加士·汪克尔(Felix Wankel)于1957年研制出汪克尔转子发动机,在国际内燃机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汪克尔转子发动机与传统的活塞往复式发动机的直线运动迥然不同,它是采用三角转子旋转运动来控制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的,于是转子转一圈就会有三次的动力行程,这也就是为什么其排量小而功率大的原因。

转子发动机与勒洛三角形

对于这个当时引起轰动的发动机,它的设计自然备受瞩目,虽然说是三角转子但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汪克尔发动机用的并不是“直来直往”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是由三条弧线所构成的,它叫做勒洛三角形。实际上勒洛三角形的构图是很简单的:取一等边三角形,以其三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三个圆,三圆的重合部分就是勒洛三角形。那为什么勒洛三角形最终被选中呢?这一切还得从勒洛三角形的特性说起。

勒洛三角形是一个定宽图形,它不论在任何方向上,宽度都是一样的,永远都是它内部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大家也可以这样理解:过等边三角形的正中心在任意方向作一条线段,线段与图形交于两点,这条线段的长度永远是一个定值。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没错,勒洛三角形的宽度就像圆的直径一样,在同一图形中永远是相等的。

因为这个特性,勒洛三角形以像圆一样,保证所有部分一直在平行线间运动,即勒洛三角形顶点的运动轨迹与车轮相同。

汪克尔受到勒洛三角形的启发,如果以莱洛三角形为转子,在这个转子中间再加上偏心轴,再构造一个特定的腔体,不就可以规避掉旋转过程中心波动问题,并且还可以使得转子持续转动下去做功了么?那么可能有人不禁提出疑问,那为什么不将转子发动机设计成圆形而要采用用勒洛三角形呢?

勒洛三角形在运动过程中因其重心时刻变化,波动的重心正好像摇动的手柄一样,可以保证转子在平面旋转运动的的能量直接传递到输出轴上。一方面在平面运动中我们既要通过转子运动带动输出轴运动,又要保证有空间进行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的过程。而圆形具有天然的密闭性,一来气流很难产生推力使其旋转,再者它不能实现诸如莱洛三角形那样,既能时刻紧贴内部又能留足空间给燃气。

然而莱洛三角形是有3个明显的角的,这3个尖角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是不容易实现的,而且转子在高速转动时,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磨损,因此用尖角是不可行的。于是汪克尔采用了变形了的莱洛三角形,也就是让一个圆在原先的莱洛三角形边上滚动一圈,以这个圆的最大边缘的轨迹重新构造一个改进的莱洛三角形。

转子发动机的“潮起”

理论上可行了,但是在实际加工制造过程中,汪克尔还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有可能让转子发动机成为现实。1927年,汪克尔在经过无数次试验过后,基本上解决了诸如气密性和润滑等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二战期间,他的研究被认为能够给德国带来极大利益,因此得到了德国航空部以及许多大企业的支持,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成功发明了转子发动机,并获得了转子发动机的第一项专利。

二战后,这匹德国的“千里马”被“伯乐”NSU公司(纳苏公司,奥迪公司的前身之一,德国领先的摩托车公司 NSU Motorenwerk AG)相中,NSU公司与汪克尔合作,最先开始开发转子发动机。1959 年底,NSU公司正式宣布完成汪克尔转子发动机后,全球约 100 家公司争先恐后地提出合作伙伴关系,已将转子发动机纳入其产品中。

转子发动机的“潮落”

1964年,NSU公司和雪铁龙在日内瓦组建合资企业COMOBIL公司,首次把转子发动机装在NSU Wankel Spider轿(跑)车上成为正式产品。搭载498 cc单转子发动机(KKM 500型引擎),5500rpm时最大功率为40kW(55PS),这台车的车身还是由知名的跑车设计公司博通公司(Bertone)设计的!后来由于转子顶点密封材料的不可靠造成发动机磨损过快,从而转子发动机被消费者打上了“不可靠”的负面标签,该车于1967年被迫停产。这应该是世界上搭载三角转子发动机的第一款量产车,但并不“实用”,发动机寿命太短,没有一台发动机可以撑过2万英里。1967年8月,“仍不死心”的NSU推出了第二款量产的转子发动机车型—Ro80该车采用一颗995 cc双转子发动机,可产出86 kW(116 PS)的最大功率,于隔年获得德国年度风云车的奖项。

1969年,德国NSU公司被大众并购,随后又与Auto Union合并形成了今天的奥迪,而其转子技术自然也是在奥迪手里。收购之后的奥迪并没有立马停止转子发动机的研发,如上文所说,NSU最后一款搭载转子发动机的车型Ro 80,其早期因转子发动机暴露的种种问题,正是在被奥迪收购后得到了解决的。

而NSU跟奥迪合并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转子发动机的开发成本太高,更多的是客户对NSU Ro80没完没了的投诉:高温、短命、怠速死火。先是密封性差,而且还漏气。解决了漏气后,点火又来问题,最后通过博世品牌解决。点火问题解决后接着又出现了润滑问题…… 。奥迪就是这样在客户的抱怨下不停地……最终还是因为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最终在1969年NSU Ro 80也停产了。紧接着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转子发动机“因高油耗”而彻底失去市场的信任,NSU这个品牌也从此退市。

难道转子发动机就这样没落了吗?其实并不是,一家来自日本广岛的“东洋工业株式会社”(Toyo Kogyo)生产厂家仍在坚持。,这也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自达的前身。虽然汪克尔做出了能够实用的转子发动机,但是最终把这项技术在汽车上发扬光大的,却是来自日本的马自达,转子发动机也成为马自达的招牌和经典。想知道马自达如何让当时已陷“灭顶之灾”的转子发动机“起死回生”,请阅读《马自达与转子发动机不可不说的故事》

涨知识 ▏转子发动机之一——转子发动机的“潮起潮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