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依恋模式具体的改变方法 视频简介(下)

文字版来啦,谢谢侯老师🍀🍀🍀
详细介绍9个维度,让大家能对后面的系列视频有个简单了解。
1.客体体验。
比如我在跟回避型依恋的人相处,我的感觉就是客体体验。
2.自体体验。
比如我是个回避型依恋,实际我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的感觉、我的所思所想就是自体体验。
3.关系模式。
比如a是回避型依恋,b是跟回避型依恋相处的人,那么既不定在a的视角,也不定在b的视角,而是切换在他们中间讲解关系的氛围,关系的模式。
4. 早年养育环境的导致因素。
这一点很重要,在我们学习心理学(有所成长)的时候都会发现,大部分人有很多误区,就是我们老是回到早年是为了归因吗?归因是回到早年的一个步骤之一,或者一个原因之一,但是最主要能够帮助你的原因不是去归因,而是去找到一个因果关系的逻辑连接。
比如你小时候被一条蛇咬了,现在你看到蛇害怕。假如那个蛇是早年的创伤经历,我们要了解到的是为什么这个经历会一直跟随你到现在、影响到你现在。乃至看到绳子你都会有跟当年被蛇咬的同样的反应,同样的心情,同样的痛苦,这是重点。所以我们是从早年养育环境的导致因素来了解。
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至少可以了解到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要避免哪些方面会形成一个回避型依恋,或者避免哪些方面会形成焦虑型依恋。抑或你即将成为爸爸妈妈,你至少可以提前拥有这样的知识了。
5.防御。
防御就像是你跟回避型依恋者、或是回避型依恋者跟另一个人在相处时,中间有一堵墙。
实际上两个人都很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深厚的关系,这是这是真正的初心啊。无论是回避型依恋也好,还是焦虑型依恋也好,还是不安全型依恋也好,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初心是真的希望发展出一段深厚的、长久稳定的、能够让人非常舒服的情感关系的。
但是身上的某些恐惧和症状,会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一种防御,产生一堵墙。实际上这堵墙是让两个人都很难受的,别看表面上对于回避型依恋、或者焦虑型依恋,他们的防御是在保护自己的。但是当他们长大后想要去发展更成熟的依恋关系时,实际上这个防御对他们造成阻碍的。
在童年防御是真的起到保护作用,在成人长大之后发展关系的时候,某一刻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一刻实际上起到了阻碍发展出你真正情感关系的一个作用。
所以这个防御很重要。我们讲防御目的,是要融化防御,而不是拆除防御。这两个词在我们咨询的工作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区别,包括咨询师的态度,包括咨询师的方法,是拆除还是去融化,很大的区别。
这个视频暂时无法讲解,我会在系列视频里面详细讲解,包括我会举例,举咨询个案的重点。对于回避型或者焦虑型,他们在哪一刻开始发生了改变,为什么在这一刻会发生了改变,会有详细讲解。
6. 改变因素。
比如当你跟回避型依恋的人相处时,或者当你是回避型依恋时,首先能够让你了解你怎么帮助自己。
能不能够帮到自己、能够多大程度帮到自己,那是另一说。但你至少知道通过哪些方式方法能够帮到自己。
7. 最重要的一点:改变的困难点。
因为有很多人看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回避性成长的视频,他会说我看到了这么多、为什么我就没有用?为什么有时我还是很难变化?或者我已经帮了这个回避型的人,为什么他还是难以变化?
所以我们不光要了解改变因素,而且有部分改变了,那么剩下的那部分,或者是比较坚固的那部分,他究竟为什么难改变?而我会着重把特别难改变的那部分来详细讲解。
8. 对改变困难点的改变因素。
这个不同于改变因素。改变因素就是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个回避型依恋,他的创伤、或者他的坚固程度不太强烈时,那前面的几个因素完全可以改变你是回避型、或者是对方是回避型的。
但有一些重大创伤的主题的人,对于“改变困难点的改变因素”的讲解,这是重中之重。
我想在迄今为止,只要凡是我自己看过的所有依恋视频,他们很难有机会,或者很难有时间,或者很难有这样的一个深度的视角,去讲述这一部分的重点。所以这个是我这个系列视频里面的重头戏。
9. 举实例。
我除了理论给大家讲解,除了对我自己的生活当中的例子给大家讲解,尤其是我会举咨询案例当中的某一个例子,当然这些例子一定是经过来访者的同意,并且屏蔽了所有能够识别出来他私人信息的情况下,给大家能够分享的片段。
分享的是当跟一个来访者工作(咨询)了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是因为累积了哪些哪些东西,再加上当时我们咨询中产生了什么样的一种对话,尤其是我们除了语言之外的对话,我们实际的那种感觉互动,和那种氛围互动,究竟发生了什么,能够让一个比如回避型依恋、或者焦虑型依恋,在那一刻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或者有了很大的一个敞开,然后在他的信念里面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思维的、情感的触动。
PS:🙏希望大家原谅我在最后掺上私货 —— 上期内容是我收到回应倍感欣慰后整理完的,本期内容是我呼吸急促无声大哭后整理完的。
突然锐角掉头的情绪压力催生类似突发低血糖的脱力和颤抖,所以我是趴在床上写下这些话的。
这次大哭我心里还是有个声音说『xx不要我了』,但多了一个声音问『为什么我一产生“xx不要我了”的念头就引发类似低血糖的反应』。
归因,按事件影响程度由深到表来说吧。
1. 奶奶最无意的回答:你是我们在下大雪的夜里从垃圾箱捡来的。
>那么将来我得好好想想如何回答孩子。
2. 大人们一次次重复的、无心的口头禅:再如何如何就不要你了。
>言不由衷的话对孩子最好一次不说。
3. 某个葬礼上和爷爷走丢,正赶上出殡,我望着两边列队的“白色大山”,哭着挨个抱大腿喊“爷爷,抱抱”。
>以至于多年以后李宗盛发表《山丘》的那个下午,我还是瞬间想起无边无际的“白色山丘”。
为什么跟我到现在?
虽然老师的视频已经循环播放了几个晚上,在开始整理文字稿以前我的理解还是很浅的,下面可能不是老师后面视频讲解的思考方向,单纯是我此刻自己想的。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幼稚,懦弱,自卑,懒惰,总爱幻想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总是半途而废、至今没做过一件坚持到底的事。道理改变不了人,是事情改变人,所以我没变。
我列出了目前来说最重要的几个事情给未来重温这个视频的自己:你好,未来的我,你肯定记得是哪几件事吧?告诉我你是沉默或骄傲? 202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