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行理论与中医的保密条例(转发)

2021-07-04 16:43 作者:YYWorldEdit  | 我要投稿

最早,是“黄帝建立五行”,讲的是家庭伦理,而不是木火土金水五材。具体内容是“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也就是弄个伦理秩序,行为规范,也是伦理道德。

当然,是不是黄帝所创,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脱离了蛮荒部落的野蛮,开启了新政治。

细心的人会发现,所谓的“五行”只有家庭伦理,没有社会伦理,所以后来又加上了“君臣、朋友”,完成了社会伦理。这个,其实也刻意被忽略,还是简称五行,汉代改称五常。

子思和孟子,觉得黄帝能建伦理道德,咱也可以。于是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圣,被称为“思孟五行”。

结果遭到荀子一顿斥责,说这是先君子孔子也没有说过的,根本没有依据,子思和孟子,把伦理歪曲为道德,是文化的罪人。

当然,没人真的去追究,思孟五行到底有什么祸害。毕竟大家都要“讲道德”。但奇怪的是“仁义礼智圣”到了汉代,除了名称改为五常,连内容都变成了“仁义礼智信”。为什么要这样改,谁改的?因为古人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历史学家都搞不清楚,只能靠猜,还猜不着。

其实这些“五行”,都不是汉代流行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理论,连两个“五行”读音都不同,但却是西汉五行理论的前身。

思孟把仁义礼智信叫做五行,也可以叫做五德。据说阴阳家邹衍,也跟随孟子学习过,大约这位阴阳家,也曾经把木火土金水,叫做“五德”。这种五德有什么用吗?当然,专用于忽悠帝王,帝王又用来忽悠大众。

于是燕齐海上之士,传其(邹衍)术而不能通,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生,就发明了“五德终始”,专门忽悠秦始皇。即是说,五德终始其实是秦始皇执政时才出现的理论,专门讲王朝更替,五德循环相克(终始)。

其实就连祭祀“五帝”的概念,也是刘邦“完善”的,补充了“黑帝”。而刘邦作沛公,祭祀的对象,还是蚩尤,而不是黄帝。因此五德终始在汉初也是争来争去的。最后到了刘向、刘歆父子,提出五德终始,专门讲相克,是不对的,不合理。

为什么不合理?因为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讲道德,是基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而不是讲“大德相克”,因此,五德终始就变成了相生,“以子承母”,王莽就是照相生这么宣传的。

当然,西汉还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出现了五行家。五行理论的五行家到底怎么来的,也是有保密条例的,不能随便泄露。

因此,班固《汉书艺文志》摘抄刘歆《七略》说,“五行者,五常之形气……其法亦起五德终始”。也就是说,五行理论其实是依托两个概念来的,首先是伦理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次是五德终始的相克。

当然,作为中医理论界的各路神仙,是坚决不会承认班固抄刘歆的说法,必须要浑水摸鱼,坚称先秦“五行”就是五行理论。否则,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五行理论,就面临一个巨大漏洞:先秦没有中医?

 所谓的五行理为基础的中医是后来才有的。其实两汉的中医,都没有以“五行理论”为基础,而是天六地五,包括六腑五脏、帛书十一脉的六阳脉五阴脉,乃至六府六输、五脏五腧等等“标配”,全都与五行理论,没多大关系。

其实五行理论在秦汉之际诞生,是因为五德终始。但地位比诸子要差得多,没多少机会去忽悠帝王。结果汉武帝在一次意图娶某个女人之前,各路聚集占家占卜,其中就有五行家。占卜结果五花八门,只有五行家,不会出现“死忌”,也就是想怎样就怎样,可以通过“后门”弥补。汉武帝一高兴,就把五行理论当成了“制度”。这是汉代五行理论突然变得高大上的根本原因。

人们对五行理论的热情从此高涨。为了使得五行理论更有说服力,干脆就有董仲舒提出天人十端,把阴阳五行合为一体。这是第一次阴阳五行的合流。即便合流,在《汉书艺文志》中,阴阳家的地位属于诸子,五行家的地位属于数术。阴阳家的书籍名“某某子”,五行家的书名经常冠以“阴阳”。这表示的是阴阳家,“自古以来”就比晚辈五行家,天然高一头。

作为对西汉伟大经学家董仲舒的推崇,刘向在提到《黄帝泰素》的时候,说了一句“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意思是标榜黄帝的阴阳家,在董仲舒之后,已经成为“言阴阳五行”的合流。

这个时期的阴阳五行合流,是阴阳为主的,土不主时的。就是把四方与春夏秋冬结合,土据中央。其实这个“中”,无比的意义重大。黄帝之所以“黄”并不是因为黄色有多么伟大,而是因为“土色黄”,更是因为“土据中央”,世界的中心,人类文明的中心所以“中央”才是最伟大,其他都是蛮荒不文明,而不是说颜色黄。

当然,最初的“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本身并不是说医学理论,而是说中华文明发展到了这一步,当然中医的理论经典,叫做医经,也不可能脱离“阴阳五行之道”。于是,阴阳五行,就成了理论派的努力方向,先把医经冠名黄帝,才是正经,其他皆歪经。所以,经过四五百年的努力,扁鹊医经逐步落在下风,最终被黄帝正经取代。

当然,这时候已经是唐代了,完成了阴阳五行的第二次合流。二次合流的标志,是五行理论的地位再一次抬高,变成天道,天有五行,五时,“六气因五行生”,然后就有了五行“五脏为纪”为核心的中医理论,谓之黄帝正经,到了北宋叫做“黄帝内经”。

当然,这种理论与观念,是北宋以后一直巩固并保密的绝密,中医界至今无法解密。坚称,五行是先秦理论,内经是远古作品。

完全无视直到南北朝、唐初,三焦依然是孤府没有表里相合,经脉理论还是十一脉。这些理论,在《删繁》《脉经》《五行大义》《千金要方》都可以见到。就连北宋晚出的《灵枢》头两篇,都全是讲十一经脉。结果,中医界几乎全都不承认。为啥呢?因为活在观念中,比事实更重要。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

当然,如果知道东汉以后,经学与纬学的地位颠倒,谶纬之学变成比五经经学更为重要的“内学”,五经反倒是“外学”,这种深入血液的遗传,就知道,关于“内经”有太多不可说,包括新旧《唐志》,还有《宋志》关于“黄帝内经”的记录,都是崇尚内经中医理论界,从不正面陈述的,而是继续“保密”,并顾左右而言他。


可见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85361376

五行理论与中医的保密条例(转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