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冷战苏军那些事-进攻战术】西多连科《进攻》摘录与杂谈03

2023-11-19 11:48 作者:第22条防御作战条令  | 我要投稿

黑色部分摘录自1970年苏军教材《进攻》,A.A.西多连科著,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本。蓝字部分为本人闲谈、评论与归纳。

第一章 核武器出现前进攻发展的主要趋势(节选,下半部分)

尽管进攻中火力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经验证明,光靠火力是不能完成杀伤敌人和摧毁其防御的所有任务的。因此,必须加强进攻集团的突破能力,把火力和军队的前进结合起来。只有使坦克和步兵的行动与火力协调一致,才能利用火力的威力夺取胜利。但是,这就必须建立重兵集团,并将其集中于火力集中的地段和方向上,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的效果,突破敌防御阵地,及时向纵深发展突击,变战术胜利为战役胜利。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可以看出突破地段的兵力兵器密度不断增大的趋势


表3 进攻战役兵力兵器战术密度增长情况

在主要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是进攻的最重要的原则。只要违背这一原则,进攻就往往失败。大家知道,苏军于1941年实施的某些进攻战役中,是在整个指定地带内,沿正面平分兵力兵器实施进攻的。这样的进攻当然不能取得预期的战果。从那时起,人们认识到,进攻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能取得预期战果:第一, 在正面的某一地段上在兵力上造成对敌的绝对优势,为此,必须使用突击集团;第二,在该地段上,在集团军和方面军的突击集团行动地域内(只是在这一地城,面不是在正面的其他地域),集中炮兵集团并以密集火力摧毁敌防御和支援军队进攻。实践证明,这些原则是正确的。

为了在最重要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首先抽调次要方向上的部分军队。例如,我乌克兰第1方面军实施的利沃夫-散多梅希战役(1944年7月),在宽二十六公里(占进攻地带总宽度四百四十公里的百分之六)的突破地段上集中有:四十六个步兵师,占总数七十四个师的百分之六十八;一千七百四十六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占总数二千零五十一辆的百分之八十;七千三百五十门火炮和迫击炮,占总数九千七百九十七门的百分之六十五;三千三百四十六架飞机,占飞机总数的百分之一百。这就在整体上略占优势的情况下,在突破地段上造成了对敌的绝对优势:有生力量比敌人多四倍,火炮多七至八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两至三倍。在其他战役的主要方向,上以及在步兵兵团中,也同样坚决并巧妙地集中了兵力兵器,从而保证了在突破敌防御时对敌的绝对优势。

主要突破地段兵力兵器的集中,是相对于次要方向,相对而言的,而不是没有限度的堆砌提高部队密度,在敌强大火力甚至是核武器条件下,单纯的堆砌部队密度是不可行的,否则,反而提升敌方火力毁伤的效能。

进攻性质日趋复杂,军队的技术装备、火力和突击力不断增长,这些都使突然性在进攻战斗和战役中的作用提高了。

当然,突然性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的作用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因为随着军队技术装备、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的提高,一方面,突然性的效能显著提高了,另一方面,进攻如不达成突然性,将会遇到很大困难。战役一开始就失利的一个原因,往往就是没有达成突然性。

如果部队显著缺乏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那么突然性的效能也是有限的——敌人会有充足的时间窗口应对突发问题。

1915至1917年,英国人和法国人特别重视在突破地段集中军队和火器,企图靠火力和步兵的突击摧毁敌防御,但是他们忽视了突然性的作用。进攻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公开进行,构筑出发屯兵场和集中军队时,不采取任何伪装措施,炮火准备长达数日。大家知道,这一时期的所有战役都没有成功。防御一方在判明突击方向后,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抗击措施,从而使进攻一方达成的兵力兵器优势毫无实际意义。因此,在战争末期,攻防双方已开始重视达成突然性的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御的一方拥有强大的炮兵和航空兵,所以,在敌人转入进攻之前,能够实施强大的火力突击,甚至能以反准备将其消灭。由此可见,采取措施防止进攻遭到失败并达成突然性就越来越重要了。因而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力求缩短进攻准备时限和采取各种迷惑敌人的办法,最大限度地保障组织进攻的隐蔽性。出发地域的工事构筑越来越周密,军队位于出发地域的时间在不断缩短。突击集团的兵团和部队位于距前沿二十五至三十公里的地方,在进攻即将开始前占领出发地位,或在进攻开始前的几天之内,分批于夜间占领出发地位,并严格执行灯火和音响管制规定以及无线电伪装规定。要求特别重视与敌侦察兵力和侦察器材作斗争,查明敌破坏进攻的措施。

坚决地将兵力兵器集中于突破地段,实施强大的火力袭击和出敌不意的突击,并结合其他方法,就可顺利地突破敌防御战术纵深。但是,经验证明,如果敌防御的纵深大并有强大的预备队,那么,突破战术地幅仅仅是进攻战役的开始阶段(尽管是最重要的阶段)。要达到战役的最终目的,必须迅速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否则,敌人就可能机动预备队和从未受到冲击的地段上抽调部队来封闭缺口,或者以退却和开进的军队在中间地区建立新的防御正面并阻止进攻。

战术突破只是单纯的突破了一个缺口与击溃了有限的敌军力量,而将战斗从敌战术纵深引入敌战役纵深意味着破坏敌方整体的防御体系、摧毁敌方后方重要节点、分割敌方兵力乃至实现合围,而如果对敌的战术突破不能迅速发展为战役突破,敌人就能在战术地幅被突破后迅速建立新的防御正面,突破的效果就仅仅是推进了有限的距离和削减了一部分的敌方力量(同时,在进攻中严重消耗了己方的力量)。

某种意义上,“发展突破”是大纵深作战理论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发展突破的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绵亘正面的建立就已提出来了。突破如不发展,正如Г.C.伊斯谢尔松形象地指出的那样,就等于“破门不入,是毫无意义的”一样。但是,在那次战争中,这个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其主要原因是,突破速度缓慢,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军队,以及在组织战役范围的进攻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在一些场合(如1915年上半年的战役),没有制定发展突破的计划,更没有为此指派相应的兵力。在另一些场合,虽然指派了发展突破的兵力,但是,与以往一样,没有完成突破(如1915年秋天的香槟战役,1917年4月的安纳河战役)。当然在某些战役中(如1918年的维莱科特雷战役和亚眠战役以及其他一些战役)完成了战术突破,并为发展突破指派了骑兵。但是,这些骑兵没有得到坦克和火炮的加强,而且进入突破口的保障工作也组织得不好。因此,投入交战后不久,骑兵连队就不得不下马步行,加入步兵师的战斗队形。

格奥尔吉·萨莫伊洛维奇·伊斯谢尔松(1898-1976),曾任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战役法教研室主任。

在一战的条件下,部队的机动与突击的能力对于发展突破的需求来说,是不足的。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苏联军事学术在研究纵深战役的理论时和在伟大卫国战争的实践中都考虑到必须迅猛发展突破这一结论。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是通过第二梯队、预备队加入交战,特别是由坦克军、机械化军或者坦克集团军编成的快速集群加入交战来实现的。

在多数进攻战役中,坦克兵团和军团用于完成对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尔后,向纵深迅猛发展进攻,此时,可脱离诸兵种合成兵团三十至七十公里甚至更远。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在航空兵和其他兵种支援下实施深远和迅猛突击,可以保障迅速分割并各个粉碎当面之敌,破坏敌整个防御配系,为合围和全歼敌重兵集团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伟大卫国战争经验还表明,担任第一梯队的部队应能独立突破防御战术地幅。

担任第一梯队的部队应能独立突破防御战术地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冷战时期,摩托化步兵部队中开始编入大量的坦克,摩托化步兵师编制的坦克数量最多时超过260辆,摩托化步兵团编有40车坦克营。

由于军队技术装备的增加和战斗力的提高(这为在大纵深发展胜利创造了条件),在调整部署和前送物资时汽车运输工具的广泛运用,以及军队指挥方法的不断完善,因而出现了连续实施大纵深、无任何战役间歇的进攻战役的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役之间的间歇是无法避免的,准备一次新的进攻战役平均需要一至三个月。战役准备时间之所以这样长,首先是因为兵团和部队需要补充人员和储备物资。在交战中,弹药的消耗量很大,而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又无法满足前线的需要。而储备物资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马利麦宗战役中(1917年10月)在十公里正面上炮火准备持续了六天,消耗了大约八万吨钢铁,相当于二百六十六列火车(每列火车为三十节车皮)的物资。当时法国工业每昼夜可生产二十五万发炮弹,就是说,储备这些物资需要三十二天。随着部队向前推进,物资前送越来越困难。如果军队离先头火车站两至三个昼夜的行程,那么,给前送造成的困难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向纵深实施连续战役的趋势,是军事学术中的新现象。这种趋势首先是在国内战争年代(布古鲁斯兰战役、别烈别伊战役、乌法战役和其他战役)出现的,但是,它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实施的战役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这次战争中,方面军在战局或战略性战役中,以及集团军在方面军战役中,都实施了一系列连续的战役。例如,在白俄罗斯战略性战役中,我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各实施了三个连续的战役,我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第1方面军各实施了四个连续的战役。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方面军进攻战役纵深内连续实施了两至三个集团军战役。运用这种方法实施战役时,进攻一方可不间断地向大纵深发展进攻,使敌人来不及恢复自己的防御正面,并能在进攻过程中各个消灭其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

以连续实施多个战役的方式,向纵深迅速发展胜利。

还记得之前那个遭遇战的问题吗,在向大纵深连续发展进攻的过程中,消灭敌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的过程中,往往就要发生遭遇战。这些问题都是互相关联的。

向纵深连续实施一系列的集团军和方面军战役,要求统帅部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要求人员具有坚强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还要求拥有大量的物资储备、组织良好的物质技术保障,特别是对进攻军队的油料和弹药的供应保障。根据对下一次战役的预见,要求在已开始的战役尚未结束时就建立相应的兵力兵器部署,并预先向军团和兵团下达任务。

由于战役规模不断扩大,顺利突破敌人预有准备的防御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战役纵深内实施的战斗行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突破的持续时间占战役总持续时间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只占百分之三至十二。例如,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实施的重大进攻战役中,通常在一至两天内就完成了突破,而突破后的战斗行动却长达十五至四十昼夜,甚至更长,向纵深发展达六百公里。在战役纵深发展进攻时,遭遇战斗和交战、从行进间突破敌仓卒占领的防御地区、追击、从行进间强渡江河障碍等一类快速作战样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实现突破是胜利的前提条件,而发展突破的过程才是真正获取胜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行进间实施快速突破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顺便提一句,对于这种作战形式而言,步兵需要一种能够支持其快速突破的载具:它要有足够的机动性,或者说,要能跟上坦克的行动;它要能为步兵提供一定的防护,同时有足够的火力,或者这么说,它应当是一种直接在第一线参与交战的战斗车辆而不是一种运输车辆;甚至,它最好干脆能够让步兵直接坐在车上就能突破敌方较弱的仓促防御地带。于是,БМП诞生了。

在战役纵深内军队的行动有如下特点:战斗行动的类型和方法不断变换;兵团和部队通常在有间隙、裂口和暴露翼侧的方向上实施进攻;广泛实施兵力兵器机动比在战术地幅内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战斗队形经常变换;由战斗队形转为行军队形;前进的速度更快。

在战役纵深内进攻的主要特点是,正面和纵深的战斗行动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进攻军队的主力是步兵,因而进攻是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缓慢地发展的,并在整个战线上等速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许多场合突破敌防御时仍然保持了一线平推战术,但在突破防御后,以及军队进入战役纵深后,就没有绵亘的正面了,进攻的发展通常是不平衡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和部队,利用没有防守的间隙地迅猛向纵深推进,不去消灭残存在自己后面的敌人集团。消灭残敌的任务将由后续部队完成。总之,上次大战的经验表明,在机动作战时,正面和纵深的战斗行动发展不平衡是常见现象,并且随着军队的全部摩托化和威力更加巨大的新式武器的使用,将成为分队进攻的显著特点。

战役纵深内战斗行动的作用的不断提高,及其多样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军队特别是对指挥人员进行相应的训练,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提高指挥军队的能力。

达成大纵深进攻突然性和不间断性的努力,以及军队战斗力的不断提高和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使夜间进攻行动的规模和比重越来越大。日俄战争前,夜间行动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当时认为只有小分队为了侦察、袭击岗哨、夺取小的前进据点才实施夜间战斗。但是,日俄战争的经验已证明,在使用速射火炮、弹仓式步枪和机枪的条件下,白天冲击会带来重大伤亡,因此,进攻一方越来越倾向于实施夜间行动,开始是为了通过敌接近路上的火力区,尔后是为了实施突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夜间作战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与以往一样,它始终没有超出战术范围。这不仅因为在缺少可靠的通信器材的情况下,夜间指挥重兵集团有许多困难,夜间火炮射击的效果不高,而且还因为守旧的军事理论思想否定重兵集团实施坚决的夜间进攻的可能性,军队和指挥人员也缺乏夜间作战的素养。

在伟大卫国战争过程中,夜间作战极为频繁。在战争第一阶段的进攻战役中,夜间作战主要由诸兵种合成分队和部队实施。后来,步兵军、机械化军、坦克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乃至整个方面军都参加了夜间作战。

根据具体情况,苏军在夜间条件下的作战一般是为了发起突破或完成突破,强渡江河障碍,实施追击,攻占大的居民地,等等。但是,实施夜间战斗行动更多的是为了不停顿地进攻,首先是为了使装甲坦克兵团不停顿地实施进攻。例如,在1943至1945年的进攻战役中,苏军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夜间作战占战役纵深作战的总时间的百分之四十。

总之,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战争经验证明,军队夜间行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作用在不断提高。

苏军伟大卫国战争的经验表明,进攻战役中,如果在两个或数个方向上同时实施强大突击,那么,进攻军队就能迅速实施突破,迅猛向纵深和翼侧发展胜利,从而往往为合围敌人各种集团创造前提。以往,在伟大卫国战争前,合围是罕见的现象并带有偶然性;军事理论家认为,合围只有在具备各种最有利的条件时才有可能实现。在上次大战中,由于物质基础的根本变化和战斗行动的高度机动, 合围敌人已不是罕见的现象了。仅在十次大的合围战役中,苏军就粉碎了敌军约二百个师。

要多打歼灭战。

苏军多数的合围战役,是在1944至1945年实施的。当时苏军的战斗能力已大大提高,特别是坦克和机械化兵团的数量显著增多。1944年共粉碎了敌人一百三十六个师,其中七十个师是被合围后消灭的。装甲坦克部队在合围敌集团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合围战役实质上已成了苏军进攻作战的基本行动样式。而且,每一战役都各有其特点。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科尔松一谢甫琴科夫斯基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和其他一些战役中,合围敌人的重兵集团是采用向心突击的方法来实现的。在博勃鲁伊斯克战役、柏林战役和其他一些战役中, 实施合围的方法是在数个方向上突破防线,向纵深发展胜利,尔后前出到主要集团的翼侧和后方。

在一些战役中,我军实施了一次或两次包围突击,把敌人逼到难以通行的地区或海边,尔后分割并消灭之(如粉碎东普鲁士集团),或在大纵深追击的过程中合围敌人集团(如在明斯克地域的二百公里纵深内合围了十万人的集团,在波兹南地域的三百公里纵深内合围了六万人的集团)。

多数合围战役是由数个方面军实施钳形突击完成的。合围敌人较小集团(五至七个师)的战役是由一个方面军实施钳形突击完成的(如博勃鲁伊斯克战役、利沃夫普热米什尔战役和其他一些战役)。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通常与其他集团军协同实施合围重兵集团的战役。但是,也有在敌防御战术地幅或战役纵深内,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顺利合围并歼灭敌人的战例(如我第21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1943年近卫第5集团军在波里索夫卡地域,1944年第5集团军在维尔纽斯地域,第46集团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第59集团军在诺夫哥罗德战役中,等等)。有时,诸兵种合成兵团也可以合围敌人。

集团军和集团军以上是军团,军有时称为战役战术军团、有时又划分为高级战术兵团,师和旅属于战术兵团,团、直接隶属于旅以上单位的独立营/连都属于部队,部队下辖的单位称为分队。

上次战争中,为了顺利地合围并消灭敌人,迅速建立合围的对内和对外正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内和对外正面的距离应使被集团不能与在对外正面作战的部队取得战术协同。同时,在战争过程中,还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即减少合围的对内正面的兵力,相应地增强对外正面的兵力。对外正面常常是在向纵深不停顿地发展胜利时形成的。

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合围和消灭敌人重兵集团往往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独立的,但又是紧密相连的阶段。而且,消灭被围集团有时具有持久性质。但是,随着军队战斗力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消灭被围集团所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消灭三十三万人的集团用了二十四天,在科尔松-谢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中消灭八万人的集团用了十八天,在明斯克战役中消灭十万人的集团用了九天,而在柏林战役中消灭二十万人的法兰克福-古本集团仅用了六天,并且几乎还同时消灭了柏林地区另一个二十万人以上的重兵集团。到战争结束阶段,合围和消灭敌人已被看作是同时的行动,是一个没有任何间歇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消灭敌人的主要方法是,还在合围的过程中就把被围集团迅速分割成孤立的小群,并将其各个粉碎。在合围和消灭敌人的过程中航空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对被围集团实施强大的突击,而在有一些战役中,它对消灭被围集团起了主要作用。航空兵粉碎了敌人从空中供应被围集团的企图或突围企图,阻止了敌纵深预备队的开进,拖护了己方军队,进行了空中侦察,以及完成了其他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的经验表明,随着运输航空兵的发展,使用空降兵的规模愈来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只空投了一些单个的特工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广泛使用了各种编成的空降兵(从破坏、侦察分队和小组一直到兵团和战役军团)。战争期间,一共实施过八次战役和战略范围的空降战役(德国人在荷兰、比利时、克里特岛实施的空降;英国人和美国人实施的西西里战役、诺曼底战役、荷兰战役和鲁尔战役;苏军于1943年实施的第聂伯河空降战役)。

空降兵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敌后方实施突击,配合正面进攻的军队突破敌防御;夺取宽大江河的登陆场;夺取机场、交通枢纽和其他重要设施;破坏敌军队指挥和后方机关;在滨海地带支援海军陆战队夺取登陆场和实施登陆。战争经验表明,可广泛运用空降兵,而且空降兵对提高进攻速度和顺利实施进攻战役具有重要作用。

空降兵天然地适合与从正面突破敌战术地幅后正在发展胜利的进攻力量相配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广泛使用空降兵外,还广泛使用了海军陆战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只实施过几次登陆作战,其中只有四次是战役规模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实施过六百多次的登陆作战,其中包括五次战略规模的和一百二十多次战役规模的。苏军几乎在滨海方向实施的所有进攻战役中,都使用了海军陆战队,而且,有时为了支援在滨海地区进攻的军队,不是实施一次登陆作战,而是实施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登陆作战。

兵器的不断发展,战斗行动的性质和方法的改变,进攻纵深、正面宽度和速度的增大,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军队指挥方法的改变,并对指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部属保持不间断的联系的意义,以及迅速搜集和综合情报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司令部在保障军队指挥方面的作用也提高了。由于武器和技术兵器愈来愈复杂,由于战斗和战役的胜利须靠参战的全部兵力兵器共同努力来夺取,因此,要求准确地组织协同动作并在进攻过程中加以保持。军队指挥艺术首先表现在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善于根据各种兵力兵器的战斗性能,协调使用这些兵力兵器,以达到按统一企图、统一计划实施的进攻战斗和战役的总目的。这就进一步要求对军队实施集中指挥,特别是在进攻准备时节,更应如此。同时,战斗行动的机动性大和情况变化迅速、急剧,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在指挥军队时要机动灵活,要发挥高度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由于进攻行动的日趋复杂,各种技术兵器的大量使用,连续进攻的速度和纵深的不断增大,作战行动紧张程度的日益提高,进攻战斗和战役的各种保障工作的作用提高了,对人员的训练、觉悟程度、技术知识以及体质状况的要求也提高了。

第一章,完

【冷战苏军那些事-进攻战术】西多连科《进攻》摘录与杂谈0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