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游民见闻 | 乃仓: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3-06-08 09:57 作者:数字游民之家  | 我要投稿




图片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北宋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图片



图片

走在拉萨街头,经常听到人们提起“乃仓”,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乃仓”一听就是藏语词汇,其实不然,在汉语语境中,它独立成词于久远的先秦时期,《公刘》一文写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这讲的是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幽地进发。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幽地。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

乃积乃仓,然后干戈戚扬,即是指积蓄粮食之后便可出外征战。这样的理念亦传至南宋诗人裘万顷的诗作《螘运》中:及此閒暇时,相与积乃仓。不须更他骛,富国兵自强。汉人自周以降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传统可见一斑。至于人们熟悉的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成为了先贤留给后人的治世名言。因此“积乃仓”作为经济手段影响了军事实力,塑造了道德伦理,汉人古老的农耕文明尽可浓缩于这三个字中。



图片

山南 雍布拉康

来源 | 图虫 晓武


图片

其实“积乃仓”不仅仅为汉人所重视,在西藏山南的觉姆扎西次日山头上,坐落着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这座由悉补野赞普世系(即后来的吐蕃王朝)的第一位赞普修建的宫殿,见证了西藏先民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的转变, “蕃”字有“农业”之意,历史上,悉补野赞普世系兴起于雅砻,当时这一地区是经营高原农业的中心。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与唐朝和亲,使汉藏两族人民得以密切交往,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及农业生产工具传播到吐蕃,唐人王建诗《凉州行》曾描述说:“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有许多单纯的游牧区逐渐变成农业区,这使得吐蕃的经济文化有很大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这些史料说明藏人虽不通汉诗,却在无形中吸收了“积乃仓”的精髓。



图片
图片

玉树 格萨尔王雕塑

格萨尔王传

来源 | 图虫 古登格来等


不过,藏语里的“乃仓”却有着另外的意思,而且它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知名度极高。“心安处,是吾乡”,在经济社会不发达,住宿不方便的时代,藏族先辈们常常以借宿的形式度过漫漫旅途中的夜晚,“乃仓”的意思在这里变成了旅途中的家。乃仓文化是古藏人差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西藏的民歌和传统中,都可以体会乃仓的动人故事,与藏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正如英雄史诗《格萨尔传》中所记载的:

啊啦嗒啦嗒啦哞,

唱过婉转起调歌,

若不认识我是谁,

上界神仙胜镜中,

白梵天王便是我,

若问这是啥地方,

此乃岭的乃仓地。

白岭远征赴战时,

它是英雄的住处。

白岭远征赴商时,

它是商人的住处。

白岭出征凯旋时,

它是恭迎白岭处。

女主之笑暖人心,

美酒佳肴芳人味,

美妙身姿动心扉,

善言妙语悦人耳,

心善仁慈龙神喜,

想此便在此处留。



图片
图片
图片

羊群

藏区牧民

甘南藏民居

来源 | 图虫 冰冰带你游西藏等



图片


乃仓是藏文化的神山圣湖中所绽放的一朵雪莲,它散发着阵阵清香,不浓也不淡,就在那山巅险隘,施与过客一丝药力,半刻宁静。尽情发挥想象吧!以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如果沿途没有了提供庇护所的乃仓,那些因恶劣天气与外界失去联系的牧民、徒步旅人,将陷入怎样的困境。

作家李娟的《羊道·春牧场》一文中就描绘了牧民遭遇大风天的场景:

云层低低地压在山间,呈水滴状紧密排列,一大滴一大滴地悬在头顶上方。诡谲、整齐、迷人,盈盈欲滴。黑压压快要下雨了的情形。果然,很快雨水就稀稀拉拉大滴大滴洒了起来。但没洒几分钟就停了,风太大,吹散了雨云的形状。天色也迅速黑透了。

西边的黑云已完全笼罩了天空,四面飞沙走石,碎石子拍击在眼镜片上啪啪作响。站在这样的风里,感觉快要稳不住身形,连马都不愿意前进。卡西狠狠踢了好几下马肚子,拼命甩动缰绳,马才动了起来,向山下跑去。我还呆呆地站在门口看着,直到妈妈催促:“土太大!快放下毡帘。”

天已经完全黑透了,无星无月,东方极远的天边却一团明亮。大风似乎不是在从西往东刮,而是从上往下刮,毡房颤动不已。这么大的风,天窗上蒙的毡顶不时被掀起,再沉重地坠下,啪的砸在房顶上。然后再一次被掀开,再一次坠落……啪啪响个不停。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牧民的毡房尚且有被大风连根拔起的风险,轻装上阵的远足之人又将如何?正因如此,敬畏自然成了藏民的信仰,而感恩乃仓则是他们砥砺前行的共识。疾风中能有一户素不相识的人家为自己斟一壶滚烫的酥油茶,盖一床刚晒干的羊毛被,世间最温暖的事也不过如此了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甘孜 沙鲁里山

怒江边的茶马古道

康藏线上的马帮

来源 | 图虫 光阴片段等




当然了,乃仓并不仅仅存在于牧区。“北方有盐商,内地有茶商”,高原上很久以前就在盛行着商业,可山水纵横、道路坎坷、强盗横行,给商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难,此时乃仓就成为了商人们战胜恶劣条件的“避风港”。值得一提的是,聪明的商人们不会把所有的借宿都当做乃仓,他们会仔细端详借宿的主人,如果他们正直善良、热情大方、仪态端庄便会决定留宿,且留下一定数量的商品或钱币作为答谢。

著名的茶马古道康藏线途经康定、理塘、巴塘、昌都,这段路高山大河相间分布,艰险异常。从康定起,马帮要先后翻越大雪山、沙鲁里山、他念他翁山等数道纵横千里、组成横断山脉骨架的大型山脉,横渡雅垄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历经千险万难,才攀上青藏高原,继续行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边境被封锁,西南边疆的国际运输线承载能力又有限,所以西藏原有的藏印交通线再次重新启用。所谓的藏印交通线,就是从印度出发,途径西藏的亚东,江孜,拉萨,最后经由茶马古道到达康定,这条路线全程达到了5002公里,一趟需要走4-8个月。据统计当时这条运输线上有三万多匹骡马来往,每个月能从印度运来240吨物资,因为运输能力有限,所以运输的都是一些价值比较高的物资。别看这样一条道路输送量不大,却承载起中国抗日必不可缺的物资。茶马古道上的藏族同胞,自然为这条支援抗战的马帮运输线奉献了大量人力、物资和畜力。如果说乃仓文化代表了藏民们平日里助人为乐的慈悲心,那战时这一整条补给线无异于千千万万个乃仓串联起来,死死地凝结成藏族同胞的“爱国手串”。



图片
图片
图片

拉萨乃仓大酒店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繁华的拉萨城中依然可以找到乃仓的身影——人民安居乐业、旅人借宿藏家,乃仓的汉藏字义第一次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并且因两族人民的和谐交往而发扬光大。在不久前与文成公主剧场隔河相望的地方,就矗立起了一座象征汉藏友谊的“乃仓酒店”……


关注数字游民之家,让我用文字、影像,带你领略山川风物,奇情异致。



游民见闻 | 乃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