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森散文丨“麻烫篮”

“麻烫篮”
文/李现森
在豫西嵩县老家那儿,管生女孩儿叫“添麻烫”。
小时候跟娘去城里赶集,村口遇我一个远房舅舅。大老远,舅舅就喊道:姐,你擓着篮儿,弄啥去嘞?
去赶个会,扯二尺布回来给你外甥凑俩裤衩儿……娘说,家里添人了没?添了。添了啥?舅舅挠了挠头,咧着嘴说,唉,又添了根“麻烫”!
一听说麻烫,我顿时两眼放光,扯着娘的布衫角嚷嚷:“我想吃麻烫。”娘和舅舅都笑了,舅舅从衣兜里拿了俩花蜜桃儿递给了我。
后来,我才知道,是舅舅家又生了一个小闺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缺吃少穿,不必说顿顿是煎煎炒炒,就连吃个菜也是“就吃”,意思是夹一筷子头咸菜丝就中了。素日里想吃点沾油星儿东西,顶多也是用舌尖舔舔油瓶子,然后咂巴咂巴着嘴:“真香!”
作为传统民俗文化,麻烫很具有时代特点。只有等到过年时,出门的闺女回娘家走亲戚,才会支个油锅,炸一些“麻烫”擓着。别看它普通,但在缺面少油的年代,这可是好东西呢。
或因麻烫的主贵,是带油水的,也就渐渐演变成了女孩的代称。谁家生了孩子,向孩子的外公外婆家送信时,生男孩的送块肉,生女孩的送一篮麻烫。所以老人常把女娃抱在怀里,口里反复念叨:“乖乖娃儿,麻烫篮……”
麻烫是老家那儿的土话,和油条有点像。只是油条里加了明矾,经油锅一炸,膨胀得大一点,虚一些,老家人就管它叫“虚麻烫”。
而老家通常串亲戚的麻烫,是“布鞋底子麻烫”,也有“绳麻烫”。这和油条有所不同,“布鞋底子麻烫”是烫面入锅炸的,形状类似于鞋底子。
刚出油锅时,热腾腾的,软软的,老好吃了。但若是放久了,就变得硬邦邦的,没有水分,吃前需搁到蒸笼里再馏一下,否则吃起来可使牙了。大概这是便于储放吧。
而“绳麻烫”有单股的,也有双股的,类似麻绳状。酥脆可口,满嘴香味。小时候,我就常听到伙伴们喃喃自语:“要是能吃根麻烫,那该老美呀!”
关于麻烫的来历,《杭州的传说•油炸桧》说的是,老百姓痛恨南宋奸臣秦桧,吃麻烫是为了消消恨的。原先,油炸的是两个面块压在一起,一根象征秦桧,一根象征王氏,入油锅煎炸。后来人们嫌这太费事了,就简化成用一根筷子在一块面块中间压出一道沟,然后捏着两头抻拉变长,再入锅油炸。老家人炸的“布鞋底子麻烫”,做工就是这样的,也不知道和这个传说有无关联。
炸麻烫有讲究,要用矾、碱、盐、糖,比例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会的。娘的厨艺一般,只会炸 “布鞋底子麻烫”。而我三婶就不同,她能做出不同口味的麻烫来,有用玉米面的,有用白面的,玉米面酥,白面的甜。尤其是搓“绳麻烫”,眨巴眼的工夫,那抺过油的面块就在三婶手里,一拧一搓,再旋转,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个麻花。油锅支起来了。娘让我把三婶喊来帮忙搓“绳麻烫”,年年如此。
娘串的亲戚多,炸回麻烫,一炸就得一大簸箕。这时的我,是一年当中最老实的时候,哪都不去疯跑着玩,通常是流着哈喇子圪蹴在灶火里。说是搭手烧火,还不如说是嘴馋。
过大年走亲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擓个“麻烫篮”。这个传统的风俗是啥时开始的,无从考究。反正是到了这几年才逐渐消失了。
大概是在前年春节吧,我去看望舅舅时,恰碰上表姐回娘家,她的胳膊上仍是擓着盖有红纸的麻烫篮。在城里长大的儿子没见过,直眨巴着眼问:“这篮里装的啥?”
至今仍记得,一大早爹在门口就套好了毛驴车。娘把四五个麻烫篮搁车上,用一根细绳串起来,我圪蹴在车旁上扶篮子。路上,也不时会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搭便车,把篮子搁到车上。但凡滋一声,爹是不会拒绝。多的时候,毛驴车上能搁上个一二十麻烫篮。过一个村庄,取下几个,一直到最远的串亲戚的人家。
当然,骑自行车串亲戚是十分拉风的。前大梁后小座上,坐着的抱着的有三四口人,车把上挂着三四个盖着红纸的“麻烫篮”,花红柳绿,满满的幸福。平路上还好,若是雨雪天或坑洼不平的土路,就不好说了,一不留神,骑自行车的人仰马翻,篮子里的麻烫撒了一地,这样到亲戚家去是十分丢人的事。
过去,出门闺女春节回娘家擓麻烫篮,是件极其重要的事。端午节新女婿给丈母娘送麻烫篮,也不例外。
在老家,订过亲的女孩,到了端午节那天,都会悄悄地把家门望呀望,希望大门“吱呀”一声,心上人来。
这个麻烫篮送的是“虚麻烫”,是决不能省的,除非你想退婚。我还记得替我哥送麻烫的事。
那年的端午节,哥哥因在外地回不来,娘就让我替他送麻烫。嫂子家在邻村,当我擓着麻烫篮刚走到嫂子家的村头,就遇到了村里人起哄:“快出来看呀,某某的新女婿来了,都来拾麻烫啦!”
嫂子的娘听了,急忙从厨房跑出来接礼,一看是我,又惊讶又高兴。而我呢?在众目睽睽中,红了脸,低着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脚步嗖嗖地加快跑进嫂子家。
……
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麻烫篮”被水果、牛奶、烟酒和各种土特产等代替,渐渐退出了舞台,但人们之间的亲情永远没变。
弯曲的乡间小路上,穿着新衣裳的人们,三三两两,胳膊上擓着盖着红纸的“麻烫篮”,说说笑笑,满满的幸福……这样的景象,今天仍时常出现在梦里。
(2019年4月28日完稿)

【作者简介】李现森(男),河南嵩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在部队服役26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6次,发表新闻作品100余万字,现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宣传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从火热军营投身地方经济大潮,笔耕不止,出版新闻作品集《雪落有声》《人大服务人民的洛阳实践》、长篇报告文学《前进,向前进》、散文集《我的乡村,我的根》等,其中有14篇新闻作品获河南人大新闻奖,第28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