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物一知|王阳明:不得不说的气运之子,三不朽的千古榜样 | 哲学考研

2023-08-22 14:00 作者:哲学考研研究所  | 我要投稿


/ 王阳明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


引言

如果举行一次评选,评选的内容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广为人知的人物,那结果可能不太好预测,印在跑步机屏幕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永远也追不上)的孔子、小腿没毛(腓无跋,胫无毛)的墨子、道德青年老子、做梦大师庄子都是冠军的强有力争夺者,吟风弄月周敦颐、亭当均平朱仲晦、六经注我陆九渊也都必定是名列前茅的选手。但是如果把条件限制在明代之后,那想必高居榜首、有第一没第二,第三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人物一定是哲学界的气运之子王守仁了。如果说王守仁这个名字大家不熟悉的话,那提到他另外一个名字,大家一定是如雷贯耳的,那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作为成功学大师们的心头好,一直都是中国哲学史界的网红人物。在成功学大师的嘴里,内耗的人可以在王阳明中得到安慰;躺平的人可以在王阳明中找到激情;迷茫的人可以在王阳明中寻到方向;执着的人可以在王阳明中获得释怀。王阳明简直就成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上帝。什么《怯懦的人一定要去读王阳明》、《自大的人一定要去读读王阳明》,或者《内耗的人一定要去读读王阳明》、《躺平的人一定要去读读王阳明》等等标题,层出不穷无穷已,更新迭代换代快。


对此,我的评价是:中国人一定要去读读王阳明!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号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思想的深刻程度、提升人生境界的效果以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都是无需置疑的,每个人确实都可以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属于自己的收获。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王阳明展示出来的惊人的军事谋略与高超的政治技巧,使得他个人气质接近于古人所说的“豪雄”。而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中又体现出了一种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精神。因此,他个人精神中气质的多面性极大地加强了他的感染力与普适性,这也使得王阳明稳坐成功学素材的“头把交椅”。接下来,让我们揭开这个成功学大师之友的神秘面纱,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吧。


阳明先生像

人物生平

人物介绍:

王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1472)年,逝世于明世宗嘉靖七(1529)年,谥号文成。王守仁祖籍是浙江余姚,青年时期父亲迁家至山阴(今绍兴)。绍兴这个地方也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代的无敌战士、机枪射手级别的批评家鲁迅先生也是浙江绍兴人。王阳明长大后在距离越城不远的会稽山里挖了个洞,取名叫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后世学者称“阳明先生”,学术界也习称“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早期:生而为“云”,我很抱歉  

说王阳明是哲学界的“气运之子”是一点儿都不夸张的。王阳明的出生就伴随着异象。可能是天才出生都需要蓄力,哪吒蓄力了三年,王阳明没有哪吒那么夸张,但是和普通人比还是略胜一筹的。当时,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着绯玉,云中鼓吹。然后一个身披红袍的天仙脚踏紫云,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单手持握,弓步屈膝,对准王家:“fire the hole!”然后祖母就被婴儿的哭声吵醒了。因为他是云中神仙送子,所以祖父就给他起名为“云”。不过这个天降神异仿佛还给王阳明挂了个debuff,王阳明五岁的时候仍然不会说话,父母甚至都一度觉得这孩子是个哑巴。直到有一天,一个高僧路过王家,看到王阳明,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于是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说来也是巧,改名之后没多久他就开口说话了。想来估计是“王云”这个名字封印了他的某种基因吧。


王阳明和之前说过的张载一样,都是官二代。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组织部部长。因此,王阳明自小就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阳明小时就读于私塾,有一次上课,私塾的先生教导王阳明学习他父亲,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但是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而是挺胸抬头、高光打满地说成圣成贤才是人生第一等事!这伟大的梦想可是直接镇住了私塾先生。不过王阳明在三十五岁龙场悟道之前经历了五溺,湛甘泉为王阳明写的墓志铭里这样总结:“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如果结合这点再看王阳明的回答的话,要么就是王阳明小时候对私塾先生只是随口一说,要么就是王阳明打算“曲线救国”,当个游侠圣贤、骑射之神什么的。


众所周知,古人成亲都很早。现在的人三十岁之前结婚都能让父母开怀大“孝”,但是和古人一比那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了。王阳明也不例外,他十七岁就结婚了。放到今天的话那就是高一高二上着学呢,假期抽空去结了个婚。不过可能是结婚太早,人还不太成熟,王阳明结婚的时候差点被“人贩子”拐跑。王阳明结婚那天,闲逛的时候遇到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和道士搭话。这道士估计是个大“e人”,也很热情,还教了王阳明养生术。于是王阳明堂也不拜了,婚也不结了,就和这个道士彻夜相对静坐。直到第二天,他岳父才把他从道士的手里“抢”回来。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也曾受过朱熹的影响。王阳明十八岁的时候曾向当时著名的学者请教,这个学者向王阳明详细的讲授了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听后直接就被朱子的学说折服了,回家之后就开始遍寻朱子之著作,认真钻研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王阳明仔细探究,认真研读后觉得,这么伟大的学问,还是得放到生活中实践一下才行。于是王阳明就找到了自己的“好基友”钱友同。正好王阳明家里就有竹子。俩人一碰头,一拍脑门就觉得,这事儿可行,然后就相约一起格竹。格竹的战斗就此打响了,上半场是“好基友”钱友同与竹子的solo,钱友同搬个小板凳坐在竹子前面冥思苦想,不仅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被竹子ko,思苦成疾,病倒了。王阳明看“好基友”病倒了,更兴奋了,想着“这人不行,且看我神威天降王守仁格它一格”,然后格了七天,也病倒了。从这次以后,王阳明就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也为后来他发展出自己的“心学”埋下了伏笔。


云中来人格竹图


  中期:搞我气运之子?怕不是活够了  

王阳明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中举,举南宫第二人(礼部会试第二名),赐二甲进士第七人(差不多相当于当年科举考试的全国第十),在工部观政见习。后来在弘治十七(1504)年,32岁的王阳明被安排在了兵部武选司主事的职位上。武选司主要负责全国武将的安排调动,可以说是明代最核心的部门之一了。


不过王阳明这个位子没做多久就开始搞事情了。明武宗正德元(1506)年冬天,大太监刘瑾执权擅政,逮捕了一批反对他专权的板荡诚臣。看到这一幕,时年三十五岁的王阳明压抑不住内心的正直之火了,直接上书皇帝,和刘瑾硬碰硬。但是正直的王阳明并没有硬过会讨皇帝欢心的刘瑾,于是被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当驿站的驿丞(相当于邮局局长)。这还没完,刘瑾居然还派出了追兵对王阳明赶尽杀绝。不过王阳明是谁?那可是哲学界的气运之子!岂会轻易被杀?王阳明跳水伪装自杀就躲过了追兵,反而是刘瑾企图暗杀气运之子,两年之后就被反噬死掉了。


王阳明摆脱追杀后并没有逃走或者隐居起来,而是继续赴任。到任龙场之后,王阳明又完美复刻了气运之子的标准剧情。


王阳明被流放的地方是个鸟不拉屎的山沟。据年谱记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而当时的王阳明不仅在这种地方工作,还面临着被刘瑾追杀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王阳明自认得失荣辱全都能超脱,但是生死却是确确实实放不下的。然后王阳明就想着,外部环境无法改变,那我就先改变内部环境吧。于是就凿了个石墩子,对着石墩子打坐(睹石墩子思道士?)以求静心,久而久之还真有效果。这要是换算成小说情节,就是先天满魂力的主角,被反派一拳打成普通人,然后还给他丢去金三角,再来一群杀手追着他跑。所以主角就只能找个山洞先躲起来。接下来的剧情大概就是主角在山洞里找到了天材地宝或者突破了吧?你别说,王阳明还真就复刻出来了。


有一天睡觉的时候,王阳明仿佛听见了有人说着什么。于是垂睡梦中惊坐起,手舞足蹈不自已,这可把周围人都吓得不轻,还以为咱们邮局局长连连受挫疯掉了。但实际上王阳明并不是疯掉了,而是悟到了。在那天晚上,王阳明悟到的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既是王阳明发展出他心学的起点,也是他成为千古第二个圣人的起点。而这次开悟则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


不过王阳明气运之子的称号可不只体现在为学方向,在军事方面同样起效。可以说王阳明是武能踏马平乱,文可执卷教书。


正德十一(1516)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王阳明被擢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相当于现在这几个地方的检察院院长兼纪委书记)。当时,这个地方遍地盗贼,甚至官府中都有盗贼的耳目。王阳明到任后,先随机抽取了一位幸运观众严刑拷打。我们的气运之子王先生不出所料的就抽到了盗贼的卧底,并通过平“核”友好的沟通让这个幸运观众供出了他的小伙伴儿们。王阳明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而是赦免了这些人的罪名,然后反手将这些耳目策反,通过他们反向获取叛军的情报。次年正月,王阳明率兵亲征,连破四十余寨;七月进兵大庾岭,十月破敌寨八十四,随后回师赣州,讨贼利头。此一战荡平了为祸十数年的盗贼。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在赣州颁布文告,兴办学校,制定乡约,提高教师待遇,休整书院。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好斗逞凶的民风民俗得到改变,南赣风气为之一新。


正德十四(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发动叛乱。王阳明得知朱宸濠叛乱的时候,正在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收到消息后,王阳明先是赶去吉安发布讨伐檄文,然后又在南昌到处张贴布告,说我们全知全能的皇帝大人已经派来八万精兵,到时候和自己的军队一结合,十六万大军围着朱宸濠揍,到时候朱宸濠可就遭老罪咯!不过事实确是,朱宸濠宣布叛乱的时候,他们全知全能的皇帝大人还在做春秋大梦呢,根本来不及派兵过来。而王阳明此时也已经将兵符上交兵部,手中根本没兵。不过谁叫我们的热心市民王先生是气运之子呢,直接就是一个撒豆成兵,靠着一张嘴,集结了八万帝国军队。然后直接去偷朱宸濠老家,迫使朱宸濠从去南京的路上回援。等朱宸濠回援江西的时候又率领八万义军对准朱宸濠的脑壳就是一记“哈撒ki”。最后的结果就是热心市民王先生凭借着一张嘴和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平定了一个藩王的叛乱。这次平叛也震动了朝野。后来王阳明受命兼巡抚江西,并以此大功升任南京兵部尚书,被封为新建伯。


气运之子悟道像

后期:平叛前夜,一线吃瓜  

后期的王阳明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在发展“心学”和传道授业方面的成果更为出色。这个时期的王阳明也对自己的哲学体系有了更完备的理解,因此如“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以及“致吾心之良知”的经典思想都是在较晚期的时候提出的。很多和“心学”有关的故事如“自开自落的岩中花树”或者“满街都是圣人”也都是发生在这段时期的。不过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那天晚上的事情了。


嘉靖六(1527)年,王阳明被任命去广西平息少数民族暴乱。临行前一天,大家为王阳明办了个送别party,宾主尽欢。这天晚上,王阳明的徒弟和朋友们基本都要走光了,王阳明也打算回去睡觉了。就在这时,王阳明忽然听到他两个出色的徒弟王畿与钱德洪在背着他吵架。于是王阳明也不睡了,直冲吃瓜第一线,手拎两个、头顶一个小板凳,肩上再扛一个小方桌,带着两个徒弟去天泉桥上一线围观吵架。


王畿与钱德洪之间产生分歧主要是由于两人对王阳明的四句教有了不同的见解,于是便battle了起来。王畿认为四句教中的心体与意、知、物之间是体用关系,心体无善恶,另外三个也都应是无善恶的。所以王畿就斗胆把四句教的后三句改成“意即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无善无恶之物。”王畿的这种观点被也被叫做“四无”说。但是钱德洪却拍案而起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意有善恶,所以才要为善去恶。否定意有善恶,就否定了工夫。所以他认为说心体至善无恶可能会好一些。而这种观点也被称作“四有”说。


但是王阳明可是四句教的发源地啊,一听二人的说法就知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听都有理,想想都没理。不过想到明天自己就要出发痛扁反贼了,就打算今天晚上趁着月色正好,对二人的观点进行一番详细严谨细致的批(zhi)判(zheng)。王阳明认为,王畿的想法是接引“一悟本体,即见工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的先天满魂力天才的,只重悟本体,不注重修工夫。但是这种天才很难遇到,颜回、程颢这样的人都不敢说自己行。而钱德洪的想法更倾向于下根人,只强调渐修工夫,不注重修本体。但是无论是先天满魂力的高手,还是没什么天份的普通人,正确的方法应该本体工夫“打并为一”。


是夜,三人围桌夜话,王阳明肯定了“四有”说和“四无”说中正确的地方,此外还对心、意、知、物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详细的探讨。此次一线吃瓜事件史称“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后,阳明便出发平息暴乱了。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阳明有何遗言,阳明安详的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学大师传道图

轶闻趣事


一、关爱空巢老人,人人有责

1503年,青年王阳明去杭州西湖疗养,在当时,这地方的旅游景点除了西湖之外还有一个奇怪的和尚。据说这个和尚静坐入定了三年,不视不听,众人都觉得这个和尚快要进化为得道高僧了。


王阳明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也觉得很神奇,正巧夜路过这里,于是也去寺庙参观一下这个“得道ing”的高僧。当王阳明进入寺庙之后,果然看见一个和尚,闭眼静坐,对周围嘈杂的声音充耳不闻。王阳明绕着这个和尚左三圈右三圈,然后大喝一声,说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个和尚仿佛被破防了一样“哇呀呀呀呀(啊呀)”一声,然后就睁开了眼睛。于是王阳明继续问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接着问想念她吗。和尚沉思良久才答道:“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摆手的向他说道:“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于是第二天,这个“得道ing”三年的和尚就被王阳明劝回家照顾母亲去了。和尚的老母亲表示,我儿子都快得道了,你让他还俗了,你人还怪好的嘞。(bushi)


二、皇帝抢人头?先问问我手里的弓!

在前文中,小知和鸭鸭们分享了王阳明平叛的故事,但是在平叛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另外一件趣事。


王阳明生擒朱宸濠之后,突然跑过来两个使者,说是皇帝下令叫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皇帝突然想起朱宸濠小时候抱过他,心软了?朱宸濠改邪归正了?都不是,而是当时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个好战分子,一听说有人叛乱,当场就想御驾亲征,提枪上马杀他个落花流水。但是由于王阳明速度太快,朱厚照这次御驾亲征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不过虽然反叛的主角都被生擒了,但皇帝来都来了,还是想过个瘾。于是就派人过来跟王阳明商量,说能不能把这老小子先放了,然后再让皇帝征一把,好歹不白来一趟(朱宸濠:“有人考虑过我的感受么?”)。但是王阳明出于人道主义考量拒绝了这个使者。前来的使者张忠和许泰是武士出身,就想着和王阳明打赌,比射箭,要是他们赢了就放了朱宸濠让皇帝亲征一把。


只见较射校场中旌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风沙呼啸而过,吹在围观将士们沧桑的脸庞上。一人拾弓而起,走上前去站定,一脚后撤稳住身形,随后单手持弓,自身旁取出箭支,紧闭起一只眼睛,搭箭上弓。说时迟那时快,这边刚听到“嗖”的一声一支箭飞出,第二支箭便已搭好。这人射艺竟如此了得,第二、三支箭不消得怎么瞄准便已飞出去。三箭射完,这人持弓阖目而立,平静地仿佛是入定,也仿佛心中已有十分把握,完全不需要再看结果。然后就听见报成绩的人大喊:“三箭脱靶!” 


忠、泰二人听着在场军士们大喊“输咯”的声音,睁大了眼睛说道:“你们怎么凭空污人清白!这…这不能算输…读书人的事,能算输么!王守仁还没射呢!你试来射一个好的看!”


王阳明虽然不愿意做这种争强之事,但还是勉为其难缓步上马、拉弓上箭。结果,三发三中!每一中,周围军士们都连连喝彩。看到阳明高超的武艺和众将士对阳明的支持,两位说客也只好灰溜溜的走掉了。忠、泰二人不知道的是,阳明打小学射箭,虽然久居官场,这射箭的功夫可从没落下,他们要比试射箭算是撞枪口上了。阳明还曾写一篇《观德亭记》,以发《礼记·射义》之义、阐射箭之道。


不会射箭的朝臣不是一个好儒者

重要思想


王阳明是明代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没有之一。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中t0级别的哲学家。王阳明在哲学上最重要的著作是《传习录》,这也是 “中国人一定要去读读王阳明”时的首选著作。如果是以考研为目标的话,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以及《宋明理学》中也都对王阳明的思想做了详尽的分析,也是系统了解王阳明的首选书目。除这些之外,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和《从吾道人记》也可以在早上困倦的时候大声诵读,以养浩然之气。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至善之天理不在人心之外,就在人心之中。道德观念离不开人心,如果说外在事物上有“理”而可穷格,那便犯了孟子所批评的“义外”的错误。基于此,阳明断言“心外无理”,甚至以更激进地态度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当然,阳明所谓的“无物”“无事”,并非在存在论上立言。毋宁说,是从意义论上立言,强调离开了人心,万事万物就没有了道德秩序或价值秩序。


阳明对“物”的定义也颇为独特:“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与常人理解的客观存在物不同 ,在阳明的思想世界中,“物”一开始便是从“心”上来定义的,人的活动参与其中,才叫做“物”。这正是理解“心外无物”的关键要领。


“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这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反对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论,强调知与行的不能分离。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只有在“行”方面有所表现的知才算真正的知,知行只是一事的两方面。


对阳明来说,行的概念有更广的涵义。不必等到身体有所活动才是行,而只要心中有所动念,就算是行了。于是他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论断,警醒着人们切不可放纵丝毫恶念的萌发。


“致良知”

“致良知”的学说是阳明晚年自诩的学术宗旨。这个命题把《大学》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结合在一起,阳明强调要“致”的就是孟子的“良知”。人所固有的“良知”,不但表现为“知善知恶”,还能“好善恶恶”,是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统一。而“致”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要把人本有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推扩至极。除此之外,“致良知”还要求人要听从良知,“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能致良知,便能成为圣人。


考研热点


王阳明在考研中的地位相当于唐僧在西游记里的地位。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中哲不能失去王阳明,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各校对于王阳明的考察是没有空挡的。如果有一年中国哲学的考卷中没有出现过一次王阳明,那想必那年一定没有研究生招生考试。


王阳明考试频率最高的几个概念是“心即理”/“心外无物”/“意志所在便是物”(中南大学23年名词解释、湖南大学23年简答)、“知行合一”(清华大学23年论述、大连理工22年简答)以及“致良知”/“良知”(吉林大学23年论述,浙江大学22年简答)。这几个概念没有高下之分,全都是王阳明的高频考点,并且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或者论述都有可能考察。全部都需要各位同学牢牢掌握!除了这些以外,王阳明的“格物”、“四句教”/“天泉证道”,以及不少《传习录》中的原文也会出现在各大高校的考题中。


同时,王阳明作为中国哲学史中扛把子级别的人物,他和孟子、王阳明和朱熹的比较也经常出现在各校的考题中,如人大22年的论述题:孟子与王阳明“良知”的异同以及评价。所以大家还要从哲学史的角度纵向了解王阳明思想的来源哦。总之,认真学习王阳明,你学不了吃亏,学不了上当!



人物一知|王阳明:不得不说的气运之子,三不朽的千古榜样 | 哲学考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