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语纷纷】“不该是这样的!”(愚人节特刊)

观前说明:[苜语纷纷]系列都是这个屑在瞎几把扯,所发表的观点不求任何人认同,解释权也归苜月所有。初稿是我在水群时的即兴演讲,说白了就是想到哪说到哪,所以难免会有逻辑混乱,望君海涵。发言极度不专业且主观意识严重,只为博君一笑,如有感到被冒犯,私信或是评论区阁下想怎么骂就怎么骂吧。 愚人节特刊,懂得都懂。
历史是个很操蛋的玩意儿。当年年幼的我听到岳飞的故事,一身正气却在风波亭归天。我切切实实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不公平感:
“不该是这样的!”
我读水浒传,看到一百零八将情同手足英勇无当,最终却在征方腊中十去七八,我再一次按耐不住想要痛声疾呼:
“不该是这样的!”
于是我开始妄想,妄想自己能变成大英雄,去那个错乱的时代把“不应该这样”的他们变成“应该”的结局。 再大一些,我发现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到风波亭岳飞岳云张宪冤死,没完!换主角了!岳雷岳霖岳震岳霆,岳飞的儿子都出息了! 济公骂秦桧,秦桧死了,好! 金国败了,金兀术气死了,痛快! 岳飞平反了,岳王庙重塑,太棒啦! 再看水浒后传结结水浒传,梁山的后人都建功立业了,俞万春笔下的那些大坏蛋也都死了,就得这样! 但一想史实,梁山只不过是北宋末年张叔夜剿平的一窝水寇;岳飞死了的悲剧是史实,他的后人们大破金军岳爷爷平反,只是虚构。我很悲伤。这个世上,好的都是编的,只有惨的才是真的吗? 或许事实如此,但民间故事最能代表百姓心声,每个人都觉得这样的结局不对,所以发自内心的,想要一个更好的结局。 再比如,英国观众很长时间,不接受《李尔王》里寇狄莉亚之死,18世纪之后,许多演出团队会擅自改动莎士比亚的剧本,会安排寇狄莉亚和埃德加结婚,终成眷属。 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的,我想,这大抵便是“同人”最初诞生的机缘吧。
“不该是这样的。”
美好的品德就应该得到美好的结局,而不是被这操蛋的历史所左右。所以人们会改写故事的走向,让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得到惩罚。这是对不公平命运的反击,是人们给自己,给后人的一种补偿与慰藉。 面对巨大的悲剧,人很容易不接受事实,会觉得世界过于残酷,时代过于黑暗。所以就需要一点温暖的星火烛光,让人觉得悲剧的发生,不是凭空而来也没有着落的。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与纷争,但总得有这么一出,比如让所有的文明浓缩成一个个个体聚在一起欢笑,让大家都能来表一表对这个时代的态度:
“不该是这样的!”
虽然这些补偿与慰藉终究是空虚的,但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好的念想不是吗? 不该是这样的,应该是我梦想的那样,最好的和平。 创作同人文的初衷,大抵如此。 正剧向是想给他们最严肃的结局,欢脱向是想给他们片刻的舒心,爱情向是想给两个独立的存在一个触碰得到的未来。 就算是所谓雷文,本质上也都是想达成自己“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吧 写同人是为了什么?我想我应该找到答案了。
“不该是这样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