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尘封的旧时光》和一些录音问题
就如同歌词那样,逐渐回想、生起怀念、意识到逝去。最初设计的时候是想写一首可以在安静的时候听的歌。现在再回过来看的话,可能会觉得有些地方情绪过重,不过也并没有偏离初衷太多。
想用一两个词去概括一些东西或一些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但有时候歌词就剩下一两个词的空间,重新整理歌词又会有更多问题,只能想到尽量去概括。有些我觉得写得不够清晰的就在下面说明。
流行物品。想概括某个时间段的所有物品,比如摩托车、挂历、木桌、玩具、纸公仔等等,所有共同参与构建那个时代印象的物品。那个时候常见的水壶,主体是深色带一朵花的,顶部和底部是银色的金属。想起某个物品,就会想起某个时候谁用这个物品做了什么,还有这个时候发生的其他事情。
模糊的街道。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好奇,为什么模糊的街道会有清晰的纹理。这个就是我对街道的实际印象,像是照片的背景虚化那样,我回想不起那里建筑二楼三楼是什么样的、门前堆放的东西都有什么、屋子后面又是什么,但是能回想起地面因堆放过水泥留下的坑坑洼洼,以及下雨后积水的形状。
广场。现在说起广场,好像都是城市的广场、商场旁边的广场,这样的印象。这里说的广场,比如家门前的空地、附件公共设施的空地以及旁边的大斜坡等等,这些都是那时候的乐园。
密室。可能第一印象是那种场景的解谜密室。这里其实用秘密基地比较合适,但当时感觉太拗口了,最后决定用“密室”。我想应该不用再解释秘密基地的重要性。比如某个伙伴家楼上某个大人不常活动的房间、附近公共建筑发现的隐秘空间等等。
再深入聊的话,就要聊一种似乎是人与人必然存在的一种状态。曾经很要好,但发生了某件事情或者仅仅是过了一段时间,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了。我也想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变化,但就是鼓不起勇气去联系。似乎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理由,没有理由去联系似乎会显得很唐突,而“我们以前经常一起玩,现在也一起玩吧”好像并不能作为理由。当然直到现在也常联系的朋友也有,但更多的是不再联系的。我希望只是我的思维受到局限。
差不多就这样,可能以后能想清楚吧。
接着讲讲音乐平台(因为上次有些入驻失败了,所以讲下)。
首先是我认为入驻音乐平台的理由:
收入(当然我目前的流量来说还不需要考虑这个);
听歌当然用音乐平台(废话);
有靠山(被盗等问题专业平台有成熟方案和经验);
权威(进一步证明原创)。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认为入驻音乐平台是必须的。首先想到的是QQ音乐和网易云。说说我上一次的情况,QQ音乐那边反馈我的有录音质量和音准问题,没达到收录标准,只能说争取这次能过;网易云那边反馈我的账号有风险(我猜测是因为注册时间不长而且不怎么使用),需要拍视频清唱验证,我没好意思就作罢。其实我想只要有一个入驻过了就够了,没想到都没过。然后只能找其他平台,入驻咪咕需要先在其他平台入驻,还有几个平台是用QQ音乐体系的,注册后直接使用QQ音乐的数据。最后是在汽水音乐过了,不得不说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接着聊聊制作方面。
录音。首先我上次说动圈麦克风声音很闷的问题,是错怪它了。这次有电容麦克风做对比,动圈麦克风声音确实是有一点闷,但没有我上次说的那么闷。可能有人会疑惑,所以到底闷不闷?能不能用呢?首先肯定能用的,现在许多场合都能看到动圈麦克风,证明其效果是有保证的;至于声音闷的问题,这个只能自己去试合不合适,验证动圈麦克风不会很闷之后,我现在觉得更多是一个选择问题,我的声音适不适合?这首歌适不适合?而上次录音我发现声音很闷的真正原因是:我的鼻腔共鸣太多了。虽然很想把锅推给我那个对频段有染色的耳机,但确实这也是唱功不好的一个体现。以后看情况也许还是有机会用动圈麦克风的。
耳机与共鸣。不知道大家在ktv的时候会不会觉得音箱出来的声音奇怪,有时会觉得声音不像自己的,有时会不知道怎样控制声音,有时候做出调整时发现声音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变化等等。下面是我个人的理解(或者已经有其他人做过更详细的研究),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声音,是通过震动(大概是头骨吧)和听觉共同接收反馈的。同时我个人也是通过震动来感受共鸣位置的,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这样。而通过音箱、耳机的监听,相当于放大了听觉,同时震动的反馈就相对变小了。下面是我猜测鼻腔共鸣变重而没发现的原因,首先习惯通过震动找共鸣的,带上耳机后不容易感知,加上频段有染色,不容易单从音色听出来。我后来换了常用的耳机(半开放的不宜录音)尝试找声音会更容易,这里说明一个准确的耳机对录音的重要性。最后还是想办法克服(虽然没有完美解决):
加强共鸣位置的肌肉记忆;
找好共鸣再戴耳机;
中途偶尔取消监听(放下耳机)分辨。
口水音、齿音和杂音。口水音分两种,一种是能处理的,一种是处理不了的。但是录音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哪些可以识别处理,哪些不行。所以最稳妥的方法还是多录几遍,总有一遍是能处理的。开玩笑,其实看了b站胖雪人的视频,我有了新的想法,但还要等到下次验证了再说。我记得以前小学有个同学的齿音轻而且延音长,所以我对齿音的包容性是很强的,一直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这次发现某几个地方的齿音很突兀,即便音量压小也很突兀(齿音的频段选得好),所以以后还得有意识压一下齿音。不知道是不是换了电容麦,感觉这次录音的杂音变多了,邻居大爷的说话声、猫打鼾声等等。有些没有意识到的声音也收进来了,像手摸了一下椅子的声音。后来发现有些杂音是可以忽略的(当然我前面说的杂音我都没有忽略),因为开了延迟之后人声会变脏一点,我的观点是延迟是有频段限制的,有些字只截取部分频段听起来不完整就很像杂音。这样有些杂音音量小且频段合适不突兀,也许可以忽略,当然一切还是听过才能确定。
大概就是这样,最后,共勉。
写于2023年8月5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