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同人 莱茵协约 防御建筑 单位设定0.71版
首先特别鸣谢@某科幻的电磁炮大佬,其优秀的图集和一些精悍的制作可谓为科幻界提供了很多素材,包容的开放心态更是令人称赞,大佬日更会有转发或者自创的一些图集,各位有兴趣可以关注看看。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该账号未参加任何活动或开启激励计划,无任何收益也不作商用或其他用途。 “箭雨”35毫米自动炮防卫塔 量产设施:盟军作战基地 量产要求:发电站 生命值:700 造价:$850 生产时间:20秒 电力消耗:20 清雾范围:500 35毫米机炮(对地)—— 杀伤类型:机炮 单发伤害:50 平均开火间隔(ROF):0.41秒 DPS:121.95 射程:350 35毫米机炮(对空)—— 杀伤类型:机炮 单发伤害:40 平均开火间隔(ROF):0.41秒 DPS:97.56 射程:400 技能:城弩升级(400$) 在快速升级包安装后,箭雨将会升级为57毫米城弩防御系统,具备更强大的性能。 效果:消耗400资金,10秒内炮台不能运作,完成后升级为城弩炮台。 持续时间:10秒 特殊机制: 生命值高于50%时,具备反导能力 激光反导效率等同苏联防空炮(拉) 对步兵造成的伤害减少50%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100% 机炮50% 穿甲100% 高爆150% 脉冲125% 中子100% 电击100% 光谱100% 震荡100% 狙击0% 毒素0% 火箭100% 破片100% 榴弹100% 冲击100% 基本装备—— 35毫米单管电击发机关炮 多弹链自动供弹系统 缺乏防护覆盖的低功耗激光反导系统 自动化升级安装包底座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文字标识 解析的战场情报—— 箭如雨下: “箭雨”自动防卫站拥有较为快速的射速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对抗各种各样的轻装甲单位,出于低成本,快速反应和多用途的初衷,箭雨的备弹量在反步兵的效率上做出了一小点让步,但是换来更好的战场适应性。 勤能补拙: 虽然箭雨在后续的模块中具备了低功率反导模块作为补充,但是毕竟是低功率的激光发射器,在效率上并不高,其防空水平也是同病相怜一般,受限于火控系统,并不能特别好的锁定敌方空中目标,所以在布置防御方案时,一定要注重搭配和多考虑其局限性,方能具备强大的拦截和对空攻击能力。 进化之路: 箭雨的诞生年代非常早,定位也不高,在初步升级后也没有提升多少硬指标能力,这就造成了其较低的作战效能的结果。为了补全在防御体系上的火力空缺,莱茵协约为其准备升级套装规划,当然这项方案在其设立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通过一些模块化与战场自动后勤组装,箭雨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变为城弩,来应对更大的威胁。 发展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胜利的天平倒向同盟国联军时,时任欧洲战区-欧洲联合陆军统筹参谋部参谋的少将——瓦尔特·莫德尔根据陆军总参谋部设想新的国际战略格局,制定了积极防御战略的改良方案,也就是新时代弹性防御和动态防御理念,其中很多想法和设想都对总参部门接下来的思路有了很多启发,但是实际上,起初这套理论在全军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当时的巴顿上将就对这套理论嗤之以鼻,甚至德军内部的时任总参参谋司令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等人都不怎么支持其理论。但是在联军末期攻势的疲软和焦灼后,其在前线上的出色表现还是侧面验证了可取之处,之后在部分前线调动和作战上,参谋部还是听取了其一小部分意见进行参考和运用。 随着战事落幕,伊甸尼亚主力撤离旧大陆,重心导向放在太平洋局势上,莫德尔与李奇微则根据局势的变化和发展,进一步开发理论的应用阶段,由于沙俄威胁的快速复苏,伊甸尼亚还是抽出军政精力来重新商讨了整体战略,联军在转向盟军体系的同时,旧大陆各国重振经济和发展工业均需要一些稳定的条件配合,所以两人的战略规划得到了重视。除了在战术战略和态度上发生了转变以外,在装备发展上也有了很多成果和运用表现,西进战争前夕,伊甸尼亚就牵头开发了“快速防御设施部署计划”,该计划引用了一些还在规划中的“先进战场设施快速组建计划”一些技术成果作为实验性测试,由于后者复杂度较高,难度稍大周期较长,反而是该项目很快得到了进展,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帮助和建筑系统的先进设计组建,一种伸缩式的快速地堡被设计出来,作为先遣产物之一,该系统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在清理地面后,进行部署模块,迅速伸缩和组建子系统构件,完成模块化地堡的搭建,不但极大的解放了工程部队的精力,无论是对联勤保障还是战术价值和准备时间上都有着极大的飞跃,很快该技术紧随其后的发展出来了快速式短程爱国者飞弹等等其他设施,并反哺给“先进战场设施快速组建计划”,很多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改良,促进了盟军MCV原型机和其他配套设施的开发。 西进战争中,这种快速部署方式为当时的莱茵陆军争取了很多的优势,由于当时莱茵军力的缩水和紧张,在积极防御态势中大量使用该设施,其存在有效的填补了兵力劣势带来的战线空缺。很快俄国也开始效仿,立刻进行逆向开发自己的相关技术。在西进战场上,一个快速地堡往往拥有一个步兵班进行驻扎,并且标配一挺12.7毫米重机枪和陶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往往单个地堡能够在无援助和休整补充的状态下抵挡5~6个俄军步兵班的群体攻击,进行修补和援助后差距更大,也能稍微遏制一点装甲单位的直接突进。 然而就算是初期的快速地堡设施在战术上具备非常优良的优势,但是在西进战争中可调度部队较为缺乏的状态下,这些设施也往往是力不重心的艰难抵抗俄军推进,在俄国装甲力量的集中使用下,很多防线未能坚持太久的时间就被摧毁。在冲突期间吸取的很多实战经验和教训,促使莱茵协约与大洋联盟都开始修改自己的防卫设施设计方案,以加强面对新时代敌人军事威胁时的快速反应能力。而在这条道路上,也体现了莱茵协约和大洋联盟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结果的结局。 在西进战争等冲突中获得的经验结果表明,敌方在面对轻重火力压制的固定阵地中,除了会与己方进行炮击与反炮击战术对抗以外,在制空环境不占优的情况下,往往会采用重装集团和机械化单位强攻的方式突破阵地防线,着重利用装甲优势进行掩护部队进攻。因此基于这种结论,大洋联盟考虑到自己军事驻地在多个战区,面对各种不同样的敌人和攻击模式与种类,以及缓解自己在多域作战的后勤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新的快速防御设施能够应对多样化的敌人目标,履行多重职责,且在反甲与防空能力上都要有所兼顾,能够为当地驻军减少一点压力。综合目标下来使得大洋联盟一开始的制定指标就处于较高的水平,为了能够让其符合设限的要求,不列颠尼亚与伊甸尼亚进行了长期的论证与修改,最终拟定了由ADATS MK2 LR型防空反坦两用导弹巢作为主火力模块,然后采用高级模块化平台,并开发了大量武装套件帮助其承担多样化任务,甚至设计了他国的技术类兵器用作测试和模拟训练。当然这一周期非常漫长,大洋联盟有这个条件去不断调试与构思多功能炮塔的设计来搞兼容性,莱茵协约可没有。
炮塔:我这LR型可比小车上那个微型款导弹能打多了。而且我有18般武艺样样俱全。
在西进战争中的庞大损失与巨大军事压力下,战场形式并不乐观,甚至不断的损失东部壁垒阵线和东欧国家的支持,西进战争初期的反击势头对莱茵协约在战线与外交上的打击是极为巨大的。在恶劣的严峻挑战下,莱茵协约急切的需要立刻更新换代部署条件更加灵活,减少兵力依赖的无人化反步兵集群炮塔来应对来自俄军殊死一搏的军事压力和各地大红军兴起的动荡局势。所以在武器选择上就与大洋联盟的设限所差甚远。不过此时作为项目的推进人之一,莫德尔也认为即便需要应对现今的紧张局势,也需要为其保留一定的可升级空间与沉余,将来苏联的军事威胁也可能将进一步扩大,乃至逐步升级机械化部队的水平,因此就算作为低级别的防卫站开发,也要考虑到适用性等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莱茵协约的防卫站设计工作任务非常紧张,为了快速参与到现有的冲突中,莱茵协约采用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设计拼凑起来,并且进行整体性优化,来加快开发进程。于是“箭雨”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出。箭雨需要有效压制机械化单位和常规步兵组成的机械化攻击,保护基地不被低空的武直或者轻型固定翼战机所威胁,还要能够直接摧毁一些重型步战车。但是要在部署上更加轻量化和简便,采用无人化设计节省兵员压力,在多种条件下,箭雨系统决定采用类似常规武器站的设计思路,直接放大作为炮塔来使用,主武器采用35毫米口径电击发机炮这一成熟产物,同时兼顾对空对地与反步工作,节约成本和整合时间。很快定型后的箭雨就开始组装测试,并立刻推进投入了生产。
箭雨所使用的35毫米机炮源自于联邦德国瑞士州的厄利空GDF003型35毫米高炮系统,针对性做出了一些炮管寿命,耐热和电击发等升级措施,以勉强应对新时代的军事威胁。采用多段弹链供弹设计,以满足不同情况下不同弹种的需求,弹药容量1000发,一部分存于地基当中。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可达1600m/s,可在2000米垂直穿深达到130毫米,使用穿甲燃烧弹时初速1440m/s,2000米垂穿33毫米,1000米时垂穿60毫米。攻击步兵和固定翼目标时普遍采用编程引信爆破弹,初速1300m/s,爆炸相当于TNT当量300克,是曾经老弹药的2倍当量左右,对软目标杀伤较为可观。在改良弹药的加持下,这门炮算是能独立一段时间有效攻击繁多的来袭敌军,弹药能力的提升使得消耗减少,具有较为不错的自持力。在面对敌方装甲单位时,可以快速发射烟雾干扰弹,干扰敌方视线,这样至少自己能够坚持一小段时间。
防护措施上由于出于部署要求上的一些考虑,防护设计则比较注重轻量化,其极小的被弹投影面积也为其提供了一些生存保障。全设备采用50毫米高硬度合金装甲外壳+30毫米恩格玛深海复合装甲模块+双层15毫米陶瓷约束大角度夹角装甲板+10毫米纤维内衬组成,抗穿能达到150毫米左右,抗破300毫米。当然这样的防护在面对很多攻击手段是完全不够看的,其装备了一套猎鹰主战同款的“铁甲”主动防御系统,不过因为供能系统更加充沛,所以其能够有效拦截一些来袭的高性能穿甲弹药,虽然只有6发拦截弹,也能保证其生存性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在服役过程中,箭雨初期型于红军各地的起义后刚刚服役,初步投产到部署战场需要一定的时间,使得在当时莱茵协约外防力量近乎崩溃的状态下,也未能得到大量箭雨防卫站的填补支援,但是在局部个别地带上,还是有少量箭雨赶上了冲突局势,有效压制阻挡了来袭的起义军与红军分散攻势,以散兵与游击线的侵扰都无法有效靠近箭雨防卫站固守的区域,对其行动和渗透造成了致命性影响,稳住了联邦德国当时岌岌可危的阵线与局势,甚至奠定了东西德的冲突分界,虽然但泽走廊与西里西亚和普鲁士地区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东德掌控,但是恢复内部稳定性和解除了混乱斗争状态的德军依旧稳住了柏林线的安全和内政状态。综合来说,箭雨的作战效能还是要比苏联动员兵值班操作的老式双联装23毫米机炮碉堡要强上一些,当然反步兵效率就不如它了。
战后一段时间内,箭雨系统被大量部署于军事防卫各驻地,由于莱茵协约采用机动换防和多点地下军用设施的战略,来尽可能削弱苏联的导弹系统威胁,但是在末端拦截上,还是为其设计了一套低成本的激光拦截系统进行补强,这套200千瓦功率的激光拦截系统有效的提高了箭雨的反导和防破甲弹药的拦截效率,不过外放的设备系统也令其常常暴露在轻重火力下,激光系统被率先打烂也是常有的事,被苏联笑话为不经考验的样子货。当然,这一低成本方案存在的问题莱茵协约本身就有所了解,因此为其设计了新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完全体的城弩57毫米近防一体化炮台设施。 “城弩”57毫米近防一体化炮台设施 量产设施:盟军作战基地 量产要求:发电站、中级许可 生命值:1200 升级价格:$400 升级时间:10秒 电力消耗:30 清雾范围:500 57毫米机炮(对地)—— 杀伤类型:榴弹 单发伤害:44 平均开火间隔(ROF):0.5秒 DPS:88 射程:400 57毫米机炮(对空)—— 杀伤类型:破片 单发伤害:64 平均开火间隔(ROF):0.5秒 DPS:128 射程:450 特殊机制: 具备反导能力,开启时等同于两辆光棱坦克 对飞行器装甲(如伊尔、世纪、金乌) 造成75%伤害,对重型飞行装甲(如基洛夫) 造成150%伤害。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100% 机炮50% 穿甲100% 高爆150% 脉冲125% 中子100% 电击100% 光谱100% 震荡100% 狙击0% 毒素0% 火箭100% 破片100% 榴弹100% 冲击100% 基本装备—— 57毫米电热化学炮 多弹链自动供弹系统 超导转子计算机与先进反导系统 圣盾主战同款碳纳米气凝装甲 “放弃幻想,准备抵抗”的文字标识 解析的战场情报—— 城有重弩: “城弩”防卫系统炮塔拥有相比于前形号的箭雨更强大的对地对空火力,充足的弹药搭配上较强的动能杀伤,往往可以在多次射击后瘫痪或者钻入敌方装甲力量的观察口等薄弱区,从而在坦克面前也勉强能有一战之力,其防护效能是值得信赖的。 神射重弩: 城弩系统的对空探测与锁定计算机相比之下较为先进,可以在有限的短距离内捕捉敌方空中单位的参数并解算到比较接近真实的程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城弩击落敌机,相比于其他一般防空设施来说,城弩的效率明显是更高一点的。 天空盾牌: 城弩具备多种不同弹种应对来袭的空中目标,包括一些非常规目标也有极好的适应性,通过使用专属的反导拦截弹头和穿甲弹头来提高对导弹和超重型空中单位的良好摧毁能力,因此城弩的反导和反重型空军的效率是非常优异的。 发展历史—— 作为箭雨的升级版,城弩提高了箭雨的很多不足之处,从火力、生存性和火控三个角度上改善其性能指标。 最突出的明显就是火力指标,57电热化学炮带来的性能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圣殿级装甲空母使用的就是城弩的舰载版,海城弩,其炮口动能可以达到20兆焦左右,发射陆军的DM83D3尾翼稳定强化钨芯脱壳穿甲弹时,初速可达2220米/秒,最大穿深可达380毫米,2000米穿深296毫米,能够在4000米距离处持续射击中,误差保持在0.8mrad的数量级以下,单发精度能够保持在0.1左右。对空中单位时,可使用奥托天龙座的DART MK2- 57智能制导编程引信弹药,初速可达1400米/秒,最大可造成1200个破片对周围空域进行封锁。带有三个折叠尾翼和4个姿态推进火箭进行机动修正,该制导炮弹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左右,射高12公里。而对导弹专门特化的DART MK2- 57 AGM 智能硬化引信弹药初速可达1600米/秒,4个折叠尾翼与4个姿态调整火箭,仅造成60个重型高速钨合金块对弹头进行打击。在面对基洛夫等重型空中单位时,可发射DM80A1穿甲燃烧弹,初速2000米/秒,最大穿深285毫米,同时具备400克TNT当量级的爆炸装药用于破坏机体结构。总共备弹500发。
防护上,整体化架构的组装式装甲套件,采用80毫米碳纳米气凝涂层装甲外置装甲板+40毫米空气夹层+双层30毫米塑钢装甲板大角度夹角布置+30毫米恩格玛·深海惰性反应装甲+20毫米硬化复合纤维内衬装甲组成,理论抗穿可达1000毫米,抗破性能主要由炮塔自身的拦截能力提供。虽然取消了拦截弹作为降低成本和组装难度,但是强悍的防护水平还是为其生存性能做好了保障,配合烟雾干扰弹药主动干扰敌方观瞄设备,能够有效的拖延甚至挑战敌方坦克排。当然,装甲车步战车之类的目标自然不在话下。 火控上则并没有如同海城弩一样为体积和供能系统等问题所阉割,采用第二代有源相控阵雷达与智能光电观测系统,能够有效捕捉各类空中目标,并能够对4.5km内的高机动战斗机等小型目标进行有效锁定和拦截,能够对其造成较高效率的杀伤效果。 “燃矢”模块化固定热熔炮 量产设施:盟军作战基地 量产要求:发电站、中级许可 生命值:2000 建造价格:$1500 建造时间:28秒 电力消耗:75 清雾范围:500 爆裂热熔炮—— 杀伤类型:高爆 单发伤害:230 平均开火间隔(ROF):3.3秒 DPS:69.69 射程:425 特殊机制: 对步兵造成的伤害减少25% 减少被命中目标15%移动速度,不可叠加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50% 机炮75% 穿甲125% 高爆100% 脉冲125% 中子100% 电击100% 光谱100% 震荡125% 狙击0% 毒素0% 火箭100% 破片100% 榴弹100% 冲击100% 基本装备—— 127毫米爆裂热熔舰炮 陆地快速组装适应模块 更多的碳纳米气凝装甲层 失衡级能量护盾系统 低矮的电动可伸缩底座 “禁止通行”的告示牌
“塔楼”自动化中转站 量产设施:盟军作战基地 量产要求:发电站、中级许可 生命值:1000 建造价格:$1200 建造时间:18秒 电力消耗:50 清雾范围:500 特殊机制: 自带两个后勤无人机,活动范围400 每个载具只能附着一个后勤无人机 无人机等同维修无人机,此二者可重叠 无人机在无维修任务时,会附身于矿车上 无人机附身单位移动速度增加25%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100% 机炮75% 穿甲100% 高爆150% 脉冲125% 中子100% 电击125% 光谱100% 震荡150% 狙击0% 毒素0% 火箭125% 破片100% 榴弹100% 冲击100% 基本装备—— 基于艾丽卡无人后勤系统的中转物流基地 强化的前线自动化后勤保障系统 多功能化前线后勤无人机 前线单位后勤组网通讯与处理系统 维修备件与后勤资源存放点 发展背景—— 在一战末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旧大陆各国在后勤军事学上师从伊甸尼亚,得到了许多总结与变革,逐渐建立一个围绕后勤保障学为核心的现代化军事体系学说。在这之后的多年中,同盟国乃至后来的盟军阵营均依据该体系继续精进,发展学说,完善科目与训练、规章体系制度和配套设备。 温特于二战中上位总理一职后,开始进一步深化旧大陆的统一防卫与后勤保障体系,作为战时委任的全权军政领导人,在苏联的威胁下,旧大陆各国的统一进程也被极速加快,哪怕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迹象,但是二次大战中的高度统一协调化还是为之后莱茵协约的安全理事会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由于受到战火直接的波动影响,旧大陆的同盟国在总体战的背景下愈发强调集中国家各阶层力量与资源用于军事行动,可谓是掌握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核心理念。在战后和西进战争的威胁中,温特作为德国战时总理、莱茵最高安全理事会长期理事长、盟军大陆战区最高总司令,推动了后勤局的组建,也促进了全旧大陆了军事力量合并和后勤统一。 虽然大洋联盟成员国认为,旧大陆的莱茵协约各国,在集权化上超脱了单纯在军事领域的范畴,上升到了战略和内政结构上,已经动摇了民主国家的理念,但是莱茵协约安全理事会可谓是在后勤局的帮助下,逐步完成了军政一体化,而“塔楼”自动化中转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 各国虽然都普及了自己的无人化后勤系统,常规的无人化物流保障系统,能够搭建和协调足够的无人车队、列车、大型运输机和机器人与站点,为前线大部队提供代替原有后勤运输物流的作用,同时将弹药运输至前线作战基地中,独自成立操作系统和指挥链条,尽可能不干预作战指挥官的作战计划,让其将全部精力投入至战术规划中。 而后勤局保障部设计的塔楼中转站,则更体现出了盟军对于后勤保障系统的重视、细化划分和先进制度。其无人补给链条往往在前线战区进行铺散支持和点对点后勤保障支持。塔楼自动化中转站起初设计是无人中转站,大量的中小型无人运输车,模块化装填车和无人运输机秩序井然的将后方与各交通线运输来的弹药,直接输送至前线单位手中,通过与各种单位的数据链链接,无人系统可以及时且先决性的了解到各前线单位哪怕一个车组和小队的弹药剩余与消耗,从而提前进行补给准备,当一只单位不在热点作战时,无人运输设备就会准时抵达其旁边,进行战场快速补给。除此之外,还对无人修理机器人的功能性和协调程序进行了升级与细化,令其具备协作能力,二者可加速完成维护修理工作,在有空的时候,它也会帮助矿车进行搬运和整理资源矿石,加快基地和单位部署资源的转化利用速度,以便在部署和建设上确立战术优势,或者说弥补莱茵军械装备在部署上的难度劣势。 当然,后勤的设计初衷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西进战争中大幅肆虐的电子病毒等干扰手段,令无人设备的使用大幅度受限,即便各国尽全力投入,都进行了不同方向和程度的优化改装才使补给线系统恢复运作,采用有人与半无人方式操纵补给线。中转站最终也从无人设计变为半无人,此外大大降低了覆盖范围,即便是MCV加持下,中转站的补给覆盖距离也大大减少,设备的活动范围极其受限。 不过即便在未来C5I完全体的战争体系下,中转站依然有着巨大的战术和保障意义,被莱茵认为是极具价值的后勤保障产物,将中转站建设到矿场旁边,提供额外维修和采矿效率保护,是莱茵指挥官的基本准则之一。至于围绕中转站来设计的一些战法战术,也层出不穷,可见其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