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冷后浑”是什么意思?“冷后浑”能证明是好茶吗?
茶友们在喝茶的时候,有时候是不是会发现原本清澈的茶汤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混浊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术语叫做“冷后浑”,亦称茶乳或茶乳酪。关于冷后浑,有些茶友认为是茶叶品质不佳的表现,也有茶友觉得有冷后浑才证明是好茶。
本期原祖山与大家讨论一下茶汤冷后浑所代表的含义,如果茶友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留言探讨。

茶汤出现冷后浑的原因
根据研究表明,通常茶汤温度降至20℃以下时,就会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浊现象,即为冷后浑。
“冷后浑”是由茶汤中的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少量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通过氢键、结合键或疏水作用络合产生浑浊沉淀的复杂过程。
冷后浑在高温下可溶解,低温时会重新形成沉淀。红茶上的“冷后浑”表现尤为明显。

“冷后浑”与红茶的关系
在未经加工的茶叶中,茶多酚大多数以儿茶素的形态存在。红茶属于重发酵茶类,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氧化,许多儿茶素会转化成茶黄素。还有的会进一步转化成茶红素,就是为红茶带来红亮颜色的功臣。
茶黄素的溶解度会受温度影响变大。茶黄素遇高温就会呈现各自游离的状态,溶于热水中,让我们看到的茶汤是清澈透亮的。

但是当茶汤温度降低,茶黄素就开始扎堆。温度越低,扎的堆就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大致相当于牛奶中的乳滴大小,看起来就是茶汤变浑浊了。
茶叶中还有一种成分是咖啡因,咖啡因非常喜欢茶黄素,两者的络合产物溶解度更低,更容易扎堆变大,更容易导致冷后浑的出现。
于是,茶友们在饮茶的时候就会看到,红茶的冷后浑的现象更加明显,重新加热茶汤,混浊的现象又会消失,茶汤又恢复红亮透明。

“冷后浑”倍受推崇
由于冷后浑的特殊性质,不明所以的茶友以为是茶叶品质不佳的表现,而一些茶友则认为冷后浑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表现,说明茶叶更有营养、品质更佳。
2009年,利川红茶的产地——湖北利川市毛坝镇还开发出红茶品种“冷后浑”,用于制作利川红茶,成为红茶中的高端代表之一,一斤茶叶曾经卖1.2万元。

不可否认,茶汤出现冷后浑,重新加热恢复红艳明亮汤色的红茶,确实滋味醇厚甘滑,但是原祖山认为“冷后浑”证明的是这款茶叶咖啡因、茶黄素等物质含量比较高,不能当作是100%的品质证据。

茶叶品质好坏的品鉴审批是综合性的,还需要从干茶形状、干茶色泽、汤色、滋味、香气、叶底等方面综合评判,只看“冷后浑”作为好茶的依据,还不够直接有力,依旧需要喝茶人仔细品鉴一下。

本期话题:你是怎么看待“冷后浑”的?你觉得好茶应该有哪些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