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2全面战争兵种介绍——断矛之鐏,折翼雄鹰伊庇鲁斯本族步兵
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要面对的是那些勇猛的战士。而我的侄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面对的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
——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
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随我远征的将士们都将葬身于此。
——皮洛士在阿斯伦琴胜利后的感慨
大西庇阿对此回想了一下,然后让汉尼拔仔细想想,谁是史上最伟大的将军。汉尼拔不假思索地说,亚历山大是最伟大的将军,皮洛士位居第二,他自己应列在第三位。
——帕特里克·亨特

伊庇鲁斯的标志

伊庇鲁斯的标志是当地有名的莫洛西亚猎犬(Molossian Hound),常作为猎犬与护卫犬,作为伊庇鲁斯特产远销海外,有一条著名的莫洛西亚猎犬咬死了正在和比提尼亚国王打闹的王后,看着主人抱着王妃的尸体痛苦,它愧疚的跑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可见他们的聪明与忠诚。

住在伊庇鲁斯的刁民们
伊庇鲁斯地处巴尔干西部山区之中(今阿尔巴尼亚南部),位于希腊的西北部、马其顿的西部、伊利里亚的南方,同时没有证据表明前4世纪前伊庇鲁斯地区有有城墙保护的定居点,因此伊庇鲁斯常年处于希腊世界的边缘(地理与文化都是,修昔底德多次说当地人是野蛮人,但野蛮人本意在希腊语中是指不会说希腊语的人,但是哈蒙德有力论证了伊庇鲁斯人说的希腊语,因此此处野蛮人应该是指他们缺少希腊人那样的城邦文化与政治),斯特拉博说过伊庇鲁斯共14个部族,其中最强大的三个分别是北方的凯奥尼亚(Chaonian,因与伊利里亚接壤,武德最为充沛)、南部的德斯普罗托伊(Thesprotian)以及居住在中部内陆的摩洛希亚人(Molossian),这些部族之间经常发生火并(真·村战)。

在前5世纪末伊庇鲁斯出现了一个由凯奥尼亚人(Chaonian)主导的symmachia(Symmachia是指临时的条约或者条款,杨巨平则将该词解释为有明显的盟主与盟邦主从关系的军事同盟,如伯罗奔尼撒联盟)。
而后凯奥尼亚人的衰落而莫洛西亚阿喀德斯(Aeacidae,他们宣称自己是阿喀琉斯之子尼奥托勒穆斯与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洛玛刻的后代)王室的崛起,据说莫罗西亚王塔里普斯(Tharyps)(约公元前430-390年)是第一个将希腊习俗和人道法律引入伊庇鲁斯的统治者,他的孙子尼奥托勒穆斯一世(可能)在公元前370-357年统治莫罗西亚,使得莫罗西亚更加强盛,由于莫罗西亚王尼奥托勒穆斯一世(Neoptolemus)死后其兄弟阿莱拜斯(Arybbas)继位。而尼奥托勒穆斯一世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与女儿(奥林匹亚斯,既亚帝母亲)之后成为了连接莫罗西亚与马其顿两国的重要人物。

前357年莫洛西亚国公主奥林匹亚斯与马其顿王腓力二世联姻使得两国有更紧密联系,也让莫洛西亚国获得有力的外援,之后先王王子亚历山大一世也被送到马其顿(另说是阿莱拜斯与腓力二世关系破裂,导致腓力二世入侵莫洛西亚并带走亚历山大作为人质)。之后(有350与343两种说法)腓力二世帮助奥林匹亚斯的弟弟莫洛西亚的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一世之前在马其顿作为人质也倍受腓力二世青睐)赶走莫洛西亚王阿莱拜斯并成为伊庇鲁斯统治者,之后将潘多西亚(Pandosia)、布切塔(Bucheta)、埃拉特里亚(Elatria)三座城市赠送给亚历山大一世,使得莫罗西亚王国终于拥有出海口,也让马其顿的边疆更稳定。而后由于亚历山大一世身陨意大利,伊庇鲁斯的王座在尼奥托勒穆斯一系和阿莱拜斯一系之间几经辗转,而下一个让伊庇鲁斯之名威震意大利的人便是阿莱拜斯一系的伊庇鲁斯雄鹰——皮洛士,在他的统治下伊庇鲁斯将前所未有的强盛(尽管只是昙花一现)。

而在前232年阿喀德斯王室末裔代达米亚被刺杀,王室绝嗣使伊庇鲁斯的君主制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伊庇鲁斯出现依旧由这三个较大的部族主导的koinon(联盟,koinon指的是长期的,拥有大量子条款的固定联盟。如亚该亚同盟,埃托利亚同盟等,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联系都更紧密,同时同盟内部地位平等)。
最后前167年的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同时宣告了马其顿和伊庇鲁斯的终结。
Adolfo J. Domínguez在他的研究中提到过,德尔斐、阿尔戈斯等地关于伊庇鲁斯地区的Theorodekoi list(θεωροδόκοι,即接待来自德尔斐的圣使的人,而这个名单就是接待圣使的人/家庭的名单,一般来说一个联盟内每个邦都要有接待圣使的人)来看,伊庇鲁斯人似乎是被当作希腊同胞对待,因为非希腊人并没有如此殊荣。
而关于接待德尔斐圣使的伊庇鲁斯人的名单如下
Molossian Tharyps
Chaonian Doropsos
Thesprotian Petoas,Simakos
Admatos from Poionos
Skepas,Aristodamos from Cassopea
Dioszotos from Pandosia
Schidas of Artichia -Phorbadas
Timogenes of Ambracia -Geron son of Aristodamos (Epidauros 365 BC)
从名单来看伊庇鲁斯此时并没有斯特拉博提到的14个部族,其中几个很可能是被吞并了,还有几个被马其顿吞并(因为同一同盟内每个邦都要接待圣使,而列表上明显没有14个部族),但是也看不出来此时伊庇鲁斯的实际政治情况如何。
而Cleopatra Papaevangelou - Genakos在其分析伊庇鲁斯货币体系的文章Monetary Systems of Epirus中,将伊庇鲁斯地区的货币根据特征分为三个时期,并认为这三个时期伊庇鲁斯的制度都发生过重大变化。
第一个时期:前4世纪初到前331年,即从莫洛西亚出现货币到伊庇鲁斯邦联(symmachia of Epirotes)形成之间的时间,莫洛西亚部族在前5到前4世纪积极扩张领土并发行了伊庇鲁斯地区唯一的贵金属货币,此时德斯普罗托伊人和凯奥尼亚人也有自己的货币,彰显了他们的独立地位。
第二个时期:前331到前232年,即从莫洛西亚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到伊庇鲁斯地区君主制消失的这一时期,伊庇鲁斯人在莫洛西亚国王的领导下,联合成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称为"伊庇鲁斯邦联"(symmachia of Epirotes)这时期伊庇鲁斯地区的各个民族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快乐的铸币,学者猜测阿喀德斯王室的国王们可以制定货币政策之类的,此时伊庇鲁斯全境发行同一的货币。
第三个时期:前232年到伊庇鲁斯玩完,前232阿喀德斯王朝末裔代达米亚被谋杀,王朝绝嗣,因此伊庇鲁斯由邦联转向同盟(koinon,类似埃托利亚同盟和亚该亚同盟那样的政治实体,讲求内部平等),伊庇鲁斯不再有国王叽叽歪歪,但是之前国王们开拓的土地也在埃托利亚人和伊利里亚人的入侵中被丢失,但是伊庇鲁斯这时候也因贸易变得富有,不过没什么卵用,伊庇鲁斯同盟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再次分裂,因为莫洛西亚站在了马其顿一方导致GG,而德斯普罗托伊和凯奥尼亚虽然站边罗马但是罗马大爷依旧把他们收入后宫了。

伊庇鲁斯“现代化”陆军之父与他被遗忘的远征
公元前335年,这一年在希腊历史上尤为黑暗。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将著名的底比斯城夷为平地,以警告其他对马其顿霸权不满的城市,皮奥夏地区第一大邦,希腊第三(也可能是第二)大国在朝夕之间就被夷为平地,粉碎了希腊人挣脱马其顿人枷锁的希望,也为亚历山大的东征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位亚历山大将目光放在了大洋彼岸,尽管他的目标是西方的意大利。
莫洛西亚的亚历山大是奥林匹亚斯的弟弟,亚历山大大帝的舅舅,这二人有着许多共同点结局却截然相反。亚历山大(下文亚历山大都是指亚历山大一世)在腓力二世的宫廷中成长,对腓力二世治理国家、改革军队、灵活外交等王权的艺术耳濡目染,因此也成为了优秀的统治者。他对外利用伊庇鲁斯地区的同一性,使得伊庇鲁斯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政权(尽管伊庇鲁斯各部族之前并不安分,但其共同的作为伊庇鲁斯人的认同感有助于在组建一个伊庇鲁斯人的symmachia,而莫罗西亚人由于其相对更强的实力与影响力使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盟主”),三方在莫罗西亚首都passaron(今Radotopion)达成了条约。(有意思的是因为此时德斯普罗托伊人和凯奥尼亚人仍在铸造自己的钱币,所以学者通常认为亚历山大一世去世之后,伊庇鲁斯才是一个实际上的统一政权,而亚历山大一世仅是伊庇鲁斯同盟的军事统帅)

对内亚历山大改革伊庇鲁斯军队(尽管有说法认为皮洛士时期伊庇鲁斯才建立起马其顿式的军队,但是更多观点和证据表明这发生在更早的时候),用萨里沙长枪与pelta轻盾将他们武装成马其顿样式,也许对骑兵也有加以改造。

在海的另一边的意大利,曾经强盛“大希腊”的城邦们遭到了意大利南部最强大的野蛮人卢卡尼亚人(Lucanians)和布鲁提恩人(bruttians)联盟的进攻,整个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城邦都危如累卵,由于自身的弱小他们又一次迫切需要外援(上一个来帮忙的希腊人是斯巴达国王阿奇达姆斯三世,在338年战死),而这一次他们将眼光投在了伊庇鲁斯那位野心勃勃的君主身上。

咳咳,偏题太多了,感兴趣的读者用电脑搜 turningpointsoftheancientworld.com
简单来说亚历山大一世嗝屁确实有运气不好的成分,在他出发前他在圣地多多纳得到神谕,他会被淹死在阿刻戎河,而潘多西亚是他的归宿(阿刻戎河是伊庇鲁斯境内的河流,潘多西亚是河边的小镇,即腓力二世给他的城市之一),因此亚历山大以为自己的远征会胜利,也因此想远离伊庇鲁斯。最初他在意大利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在布鲁提恩与布鲁提恩-卢卡尼亚联军的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各种意义上的,此战前他才被塔兰托背刺)死亡了,因为那片战场就特么叫潘多西亚,战斗开始前亚历山大将军队部署在三座山丘上,结果天降大雨将三座山丘孤立了,而意大利人趁机猛攻,亚历山大带上自己心腹逃到了一条河边并游泳渡河,嘿您猜怎么着,这条河也叫阿刻戎河,于是亚历山大因为游泳时被意大利人的标枪砸晕了,淹死在了河里。当然这不是最倒霉的,后来他的尸体被意大利人捞了起来然后拦腰斩断,一半拿去邀功一半拿去练标枪了(邀功要看的见脑袋才能认出人对吧,所以您猜是哪一半被拿去练标枪了?)
至于他更出名的侄子就下期再说,本期标题折矛之鐏意思是萨里莎长枪一端是枪头,另一端是矛鐏,亚帝是东征,矛鐏是指向西边的,然后亚历山大一世正好就是西征死的,而皮洛士外号雄鹰,也是在意大利落败(怎么别的派系标题都是各种吹牛,到伊庇鲁斯就是揭人伤疤了),好了,废话不多说开始介绍由亚历山大一世一手创建、由皮洛士发展到巅峰的伊庇鲁斯本土步兵。

尽管由于CA的偷懒让伊庇鲁斯军队都是大路货,但历史上伊庇鲁斯军队是最早接受马其顿式作战方法的非马其顿军队,同时在皮洛士时期伊庇鲁斯军队也是希腊化军队中最早采用新战术与武装的,因此接下来会引用阿提拉MOD古代帝国(ae)与罗马2mod分而治之(dei)来详细介绍
希腊皇家卫队
凯奥尼亚精选卫队(Chaonian logades)


历史背景:AE与DEI都做了一个凯奥尼亚人的卫队,来源很可能是普鲁塔克记载了斯巴达战争中有这样的事
皮洛士的儿子托勒密带着2000名高卢人和一些挑选过的凯奥尼亚人,用迂回方式绕过堑壕。
尽管这种迂回摸人屁股的战术看起来并不是方阵部队该做的事,但普鲁塔克此处用logades来称呼这些凯奥尼亚人,Nicholas sekunda将希腊化时代的这个词解释为一种比全副武装hoplite重步兵灵活(可能是暗示他们在执行特殊作战时的武装类似hoplite,但是用的pelta轻盾),也可以换装萨里沙与轻盾作为方阵兵作战的部队而非投掷标枪的轻步兵。(听起来就像腓力二世时代的持盾卫队)

但是你说皮大王有没有哪支方阵部队是有记载的最屌的?有的,托勒密借他的马其顿人。
方阵枪兵






历史背景:伊庇鲁斯境内三大部族在亚历山大时期就构成了伊庇鲁斯方阵部队的核心,在皮洛士时代伊庇鲁斯部队得到了马其顿人、安达布西亚(下期详细介绍)、雇佣兵的加强,在意大利战争时约有6支不同民族组成的方阵部队在为皮洛士而战,3世纪的历史学家justin的记载说明了皮洛士的远征得到了继业者们的大力支持。
被他忽视的伊庇鲁斯的皮洛士也不是一个国王,无论他站在哪一边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皮洛士在想逐个击破他们的同时,还想得到所有人的青睐。因此,在去帮助塔伦托人对抗罗马人时,他希望安提柯借出船只,把他的军队运到意大利;希望安条克借出一笔钱,因为他人力不足却十分富有;托勒密借出一些马其顿士兵。托勒密(这个托勒密是卡劳诺斯还是托勒密二世并没有说明,因此两种猜测都有)没有借口说自己兵力不足而不行动,他向皮洛士提供了五千名步兵、四千名骑兵(疑似是记载错误)和五十头大象,但服役时间不超过两年。作为对这一恩惠的回报,皮洛士在娶了托勒密的女儿后,任命托勒密为他不在时的王国监护人;以免他把军队的精华带入意大利时,让伊庇鲁斯成为敌人的猎物。
而狄奥尼修斯对阿斯伦琴战役皮洛士排兵布阵的描写也让我们确定了伊庇鲁斯的方阵部队包含以下民族:莫洛西亚人、德斯普罗托伊人、凯奥尼亚人、马其顿人、安达布西亚人(皮洛士的首都,下期介绍)、可能被武装成方阵的塔兰托白盾兵,根据Nicholas Sekunda的分析,皮洛士在此战中还指挥了几个希腊部族的雇佣方阵兵(也许他把萨莫奈人也武装成了方阵)

关于御三家方阵:在阿斯伦琴战役马其顿人击退了罗马人,而御三家没有被罗马人突破,反而是旁边的意大利佬掉了链子,看的出来他们也算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而在皮大王返回希腊后对安提柯二世的第一战中,他们展现出了比亚历山大和他的老兵们的后裔更强的斗志与力量,整体来看是可靠的部队。
关于安布拉西亚方阵:安布拉西亚是科林斯的殖民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站队斯巴达,继业者战争后应属于马其顿的附庸,后来在皮大王和卡山德的儿子的pyjy中他得到了这片土地,并把安布拉西亚作为他王宫的所在地,此地应该十分富有以至于后来罗马人抢了个爽,此战中安布拉西亚人被狄奥尼索斯称为佣兵,但是鬼知道皮洛士为什么往自家首都征佣兵?可能他们是脱产职业军人吧(远征军大部分都是),总之他们在阿斯伦琴并不丢人,但是后续没见过他们。
关于马其顿人:其中马其顿人在阿斯伦琴战斗中被皮洛士部署在最右翼,也击败了罗马的第一军团与拉丁盟友,狄奥尼修斯直接称赞他们英勇无畏,从这我们猜测他们是皮洛士最有力的部队。
关于塔兰托的白盾兵:我们可以确定他们是百分百纯鸡,是菜到不可思议的部队,连母邦斯巴达人都不得不发表声明说当初去塔兰托的都是没有完全公民权的,显然塔兰托人只是把皮洛士叫来当个佣兵头子,没成想把自己搭进去了(他们邀请皮洛士来的时候确实声称南意大利的同盟将给他提供庞大兵力),从普鲁塔克的记载中我们得知皮洛士在塔兰托内给出名单要求塔兰托适龄男性入伍,违者将被处死,因此可以确定塔兰托人应该受到了皮洛士军官的训练,那么他们是马其顿方阵部队可能性更大。
关于阿卡纳尼亚人、埃托利亚人、阿萨马尼亚人:我不知道这帮吊毛是什么类型的部队,反正他们被布置在皮洛士的左翼,意味着他们应该是比较菜的,考虑到他们是战线部队他们应该还是有些“重装”的。

关于伊庇鲁斯军队的编制:皮洛士时期狄奥尼修斯提到一个军职叫做“lochagoi”,意为lochos的指挥官,在亚历山大时期这一词是指下辖512名方阵兵的大营,我们假设此时伊庇鲁斯军队的组织结构是参考了亚历山大末期时的马其顿军队编制。

关于人力:塔兰托人声称可以给皮洛士提供35w步兵与2w骑兵,Periklis Deligiannis 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分析了这个数字实际上是可靠的,尽管其中包含了一半以上的非战斗人员,并且“反罗马同盟”在动员上相当不积极,所以皮洛士实际上陷入了一场骗局之中。关于他出征时的军队,普鲁塔克说有步兵20000(其中5000名是托勒密的志愿军,一部分是是阿萨马尼亚(Athamanians,位于伊庇鲁斯东南和色萨利西部)与阿卡纳尼亚还有埃托利亚的雇佣军,如果假设雇佣兵都是1000人那么伊庇鲁斯本族也许可以动员12000名方阵步兵参与远征,事实上是更不乐观),而之前皮洛士还派出过一支3000人的先遣队,但是并不知道其构成。
关于阿斯伦琴战役伊庇鲁斯军人数,狄奥尼修斯给出的数据很让人怀疑(核心问题在于这个数据不像波利比乌斯的详实可靠,也不像阿庇安的一看即使cjb),他声称阿斯伦琴会战皮洛士有7万的步兵,以及超过罗马8000骑兵的骑兵数量。但是他认为皮洛士军队中跨过亚得里亚海的那一部分为16000人(即皮洛士带来的希腊本土军队,但是笔者的解读是皮洛士的7万步兵中还剩下16000名跨海的希腊人,而非是全军,因为狄奥尼修斯此时正在介绍皮大王的步兵),个人感觉还算可信,按普鲁塔克的说法,皮洛士共带20000重步兵远征,如果算上分散的驻军、损耗以及赫拉克里亚的阵亡人数(按不同作家说法4000-7000不等),也许还算一个合理的数字(即便如此皮大王最能依仗的部队在1年时间内少将近1万人也过于夸张了),Nicholas Sekunda估计阿斯伦琴战役有12000名伊庇鲁斯-希腊方阵步兵,共分为6个团(按马其顿编制很有可能是Taxis,下辖2个1000人的chiliarchos)。

皮洛士最后带8000步兵与500骑兵返回伊庇鲁斯,我们知道他还在塔兰托留下驻军,但不知具体人数,而公元前272年的斯巴达战役中sekunda猜想,皮洛士共有25000步兵,假如伊庇鲁斯陆军每个部族都有3000人,下辖6个lochos,那么其中一个lochos可能就是上文提到的logades这样的精选部队,但是这支部队中混有至少2000名高卢士兵可能还有2000马其顿降兵并且我们也可以几乎确定皮洛士没有环5000人给托勒密,尽管不知道被他作了那么久5000人还剩多少,而且轻步兵数目不详,但总的来看伊庇鲁斯在皮洛士统治时期正常情况下动员本族士兵与佣兵以及同盟军队,一次应该能在会战中投入2.5w人左右。
BTW:总有营销号喜欢把皮大王说成和要饭的一样惨兮兮的,什么他的军队是七拼八凑的,什么他甚至让他儿子当他的将军,对此我想吐槽一句:特么继业者不都这样?皮大王的部队比起其他人只是更经不起损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