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文摘录札记02—《文章做法》02—记事文

2021-10-23 17:27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0、鸟瞰

0.1、基本信息

        《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宇著    跟大师学语文系列  中华书局

        2007年8月第1版  18.00元  123页  ISBN 978-7-101-05768-3  80千字  8.75印张

        6章正文,1篇序,1篇绪言,3篇附录

【夏丏尊】

        1886-1946,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过《中学生》杂志。

【刘熏宇】

        1894-1967,中国教育家、作家。著有《数学的园地》、《数学趣味》、《因数与因式》、《马先生谈算学》以及散文集《苦笑》等书。原教授数学,后由于学校缺乏国文教师,就改行教授国文。(山言:竟然还真有同学的语文课是由数学老师教的!)

0.2、序

        夏丏尊1926.8.7上海江湾立达学园

        本书原为夏丏尊先生写的讲义稿。后来夏丏尊先生的邻居兼同事,数学老师刘熏宇先生因为学校需要,改行教国文,向夏丏尊先生借走了讲义稿。刘熏宇先生在教授国文的过程中,边教边改,充实修缮了原讲义。后来学校认可了这部讲义,就与夏丏尊先生商量出版事宜。经同意后就以两位先生的名义,由开明书店出版为教材。

        前五章是1919年夏丏尊先生在长沙第一师范时编的,第六章小品文是1922年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时编的,二者性质不同。三篇附录,是在校报上发表过的作品,附录中的《作文的基本态度》一篇是从五十岚力氏的《作文三十讲》中抽出的一篇汉化过来的。

0.3、绪言

        古人认定“文无定法”,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态度学习作文,并认为佳作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只有几部论作文法的书,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等,且其依然脱不了“神而明之”的根本思想,陈义过高,流于玄妙,如今使用其作文,就显得不合时宜。

        文章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智力和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这两方面虽同样没有成法可依,但后者还是有些基本法则可以遵照,而作文法就是讲明这些的法则。

        技术要达到巧妙的地步,不能只靠法则,还需自己努力练习。正如学游泳的人不是只读几本书就能成的,而作文也是如此,若单知道作文法而不进行大量的练习是不能作出好文章的。但法则毕竟可以指示路径,使人能够得到正规,好的文章必是暗合于法则的。因此学习作文法的同时还应该“多读,多作,多商量。”总之,一切技术都相同,若缺乏练习,是绝不能纯熟进而达到巧妙的境地。

附录三、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

        学生作文时,其头脑上的简单、空虚是难以通过作文法改变的。这是因为普通学生在读解正课以及课外读书时,所感受到的程度很浅,等到他们自己写作时自然就简单空虚。因为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而对这符号的理解和感受则完全依靠读者自己的经验能力。

        万事万物的内容本是无限的,作文就是把这无限的内容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来,读者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要想完全无误的接受信息和感受,这就要求作者和读者都能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绝对是至难之事,其已入了“言语道断”的境地。

        仅从文字去感受其所代表事物的全部内容,这就是“言语道断”之境。这是国文绝对的至高境界,即使是教师乃至专家自身也不能完全达到这一境界,他们与学生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之差罢了。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会比学生有更加正确丰富的了解和感觉。这种感觉即为“语感”,包括了对文字知与情的理解和感悟。

        而若要同样提升学生的语感,则需教师自身努力修养,要不断提升自己在文字的知与情方面的感悟,培养强烈锐敏的语感,这样在平常的授课时的发言讲话就会在不经意将将语感传染给学生,使其获得相当的印象。这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也是国文科教师帮助学生接近“言语道断”境界的最好方法。

1、作者应有的态度

1.1、文章的2个基本条件

        文章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好文章要能够达意表情,使读者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一篇文章最要紧的基本条件有两个:(1)真实;(2)明确。

        (1)真实——文章的目的是要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

        (2)明确——文章要能使读者能够了解作者要传达的意思和情感。作者要尽量避免写出难解、易误解、令人费解的文章。

1.2、作文的4个注意事项

        (1)勿剿袭、勿模仿——文章是表现自己的,一味模仿,随人脚跟,必定会抑灭自己的个性,而所作的文章也会因此而不能完全自由表示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就无法做到真实和明确。

        (2)须自己造辞,勿漫用成语或典故——例如莼鲈之思,若不是吴人,连莼鲈的味都不知道的,却依然用来表示思念故乡的情感,就不真实明确了;再如灞桥折柳、阳关三叠、渭城骊歌,本是古代的土风,现在这种土风已没有了,事实也不相同了,还用这些成语典故描写送行别离的情况就不合适了。

        另外作文时应尽力避免出现外国语和方言。非有特别理由均不宜用,因为文章中杂用外国语和方言,读者不一定明了其义,从而影响文章理解。

        (3)注意符号和分段——符号和分段,都是辅助文章使它的意义更明确的。正确使用符号可避免文章真意不明甚至引起误解。正确的分段则可以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将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分段的标准应以文章的内容为依据,或依空间的位置,或依时间的顺序,或依事理自然的秩序。而每段的长短,并不是分段时考虑的问题。

        (4)用字上的注意——①例如为使文章明确和翻译外文便利,提倡单数在男性用“他”,在女性用“她”,在通性用“它”;多数则用“他们”,“她们”,“它们”。②再如“的”用做代名词和形容词的语尾;“底”用做后置介词,表示“所属”;“地”用做副词的语尾。③再如“那”字原有“询问”和“指示”两种意思,提倡“询问”用“哪”,读上声;“指示”用“那”,读去声。

附录一、作文的基本的态度

        普通的文章的好坏大部份是态度问题。文章要以读者为对象,要有秩序,要明畅,要有力,能够适应读者的心情,务使读者能了解文章的态度而不觉苦痛厌倦甚至得到趣味快乐。对文章技巧的研究虽必要,但态度比技巧更重要。要学文章,须先认定作文的态度。

        文章的态度可以分为六种,借用英语单词就是“六W”:Why?What?Who?Where?When?How?:

        (1)为什么要作这文?——即作文的目的。例如文章是给谁看的,阅读对象不同措辞就不同;再如文章要达到什么结果,是劝人的,还是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是辩论的;再如文章要达到什么效果,是实用的,还是使人快乐愉悦。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所取的题目虽同,但文字依目的而异。

        (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即作文的题义(或中心思想)。作文要能把持中心思想,而不能有题外之文。       

        (3)谁在作这文?——即作者的地位(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例如同样的观点,上级写给下级和下级写给上级时的态度、语气和方法等都是不同的。

        (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即文章公开的所在地。例如是在乡村、都会、还是集会,是在国内还是外国,地方不同,文章的态度自然不同。

        (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即文章的时代观念。例如非特殊情况,慎用文言文作文。

        (6)怎样作这文?——即作文的方法。例如是用普通文体还是用诗歌体?是简略详细?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表达?开端、结末怎样写?先开宗明义再解释,还是先说事实再加定论?怎样本旨显明?怎样避免攻讦?等等等到。

        作文说话时必须认清态度,这六条虽然很平凡,却很重要,作文说话时只要能够留心这“六W”(谁对了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说什么话。)在语言文字上就可无大过。即使不是好文字,但绝对不会成坏文字。

2、记事文

2.1、记事文的意义

        记事文就是将人和物的状态、性质、效用等,依照作者所目见、耳闻或想象的情形记述下来的文字。其中人和物的状态、性质、效用等都是静的,有时作者会通过旨趣和技巧表现出动态的效果,但其依然是记事文而不是叙事文。就如绘画时画师可以通过阴暗等技法,使平面画表现出立体感,但其依然只是平面画。

2.2、作记事文的第一步

        记事文以记述经验为目的,未曾经验的事物当然无从记述。即使是通过想象记述假设的情形,也不是凭空妄造,而须有相当的经验做根据。因此作记事文先须经验事物,或目见,或耳闻,或参考书籍,从各方面收集材料,更将所得材料按适当的次序排列起来(初学之人,不会打腹案。要作记事文,可以先就经验所得,摘出种种的材料。然后将各材料用短文记出,一个个地排列起来),最后再对材料进行精密的取舍整理。另外此法可应用于一切文体。

2.3、材料的取舍和整理

        根据经验将各项关于事物(题目)的材料收集起来,但这些材料,对于题目并不全然适切。需要进行取舍选择,而选择材料的标准有二:一是适切题目,二是注重特色。材料取舍完了,其次便是整理。同类的材料,尽量集合在一处,而冗繁支离的内容则酌情删去。将材料取舍整理好后,再联缀起来,就成了文章。

2.4、记事文的顺序

        记事文的顺序大概有两种,一以观察的顺序为标准,一以事物本身的关系为标准。简单的记事文通常用第一种,即依作者自己所观察的顺序为文字的顺序,一一联缀成文章。但要记复杂的事物,第一种就不适用了,否则极易混杂不清。

       复杂的记事文,例如所记的事物非一见一闻能够明了,而要从书籍上查考它的效用、构造历史等。就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来记述。即先须注目于关系事物全体的材料,然后顺次及于各部份,进而组合成文章。

2.5、文学的记事文

        记事文是以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使人理解为主。但也有记事文不以使人理解为目的,侧重于记述事物的美丑。而前一类被称为科学的记事文,是作者对于事物认识的报告,比较偏于客观;后一类被称为文学的记事文,是表现作者对于事物的印象,其中主观的成份比较多。

        文学的记事文依然需要观察经验,其对于材料选择和整理,与作科学的记事文一样。不过除此之外,其还须特别注意:

        (1)想象——因为文学的记事文,是表现作者所得的印象,所以在记述事物以前,必须将要表现的印象重现于心中,然后执笔。而想象不是凭空假造,作者是目见过这些光景,不过在作文时,是依自己所感受,将心中再现的印象依样记述。这是第一步功夫,也是最难的一步。

        (2)注意特色——文学的记事文,虽然是依作者自己所感受的记述,但局部的琐碎记述,不仅不能使光景活现,还会起到反作用,读者反而无法得到深刻的印象。例如记述人物时,若分裂琐碎的将眉毛、眼睛、鼻头都记上几百字,虽然详细但反而不能使所记的人物的状貌在读者心中活现。因此必须捉住特色,舍弃其馀,任读者自己补足。

        (3)抒述心情——要使所记述的事物在读者心中活跃,不但须记述客观的事物,还须记述主观的心情。即须记述从感觉上得来的印象,因此作者需要对于事物有锐敏的感觉。所记述的感觉并不是故意硬套加入的,而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精密地观察,记述时诚实不欺,则心情和感觉就自然会流露于笔端。

        文字上能加入感觉,就有生气。例如“寒风吹着面孔”就不如“寒风刀刮似地吹着面孔”;再如“麦被风吹动”不如“麦被风吹得浪一般地摇动”。后者比前者有生气,就容易使读者得着印象。如果只是将一类的辞硬套上去,就会起到反作用令人生厌。例如记述风景的末尾附加“诚胜地也”或“呜呼叹观止矣”之类的文句,记述悲惨的人事的末尾加上“呜呼可以风矣”或“噫不亦悲夫”一类的文句。这些是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去领略的,而不应是作者自己硬套给读者的。

        (4)使用含着动作的词句——含着动作的词句,比较地容易引起读者的印象。例如“门前有小河,隔岸有高山”不如“门前流着小河,隔岸耸着高山”;再如“海边有鹤”不如“海边有鹤飞过”。另外选择记述事物的时机,最好选在事物有动作的时候,尽量避免事物静止的时候,这样可以增加事物的生气,从而能够增强读者对事物的印象。

3、叙事文

3.1、叙事文的意义

        叙事文是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推移现象的文字。叙事文和记事文一样,同是记述事物的文字。不过记事文以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为主;而叙事文以记述事物的动作、变化为主。所以记事文是静的,空间的;叙事文是动的,时间的。

3.2、记事文和叙事文的混合

        文体的分类原只是为说明的便利和表现作者自身态度的不同,并没有纯粹属于某种体裁的文字,记事文和叙事文因作者的旨趣和所记述的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在一篇关于事物的记述文字中,两种文体往往是互相混杂的,因此一般合称为记叙文。

3.3、叙事文的要素

        物理学中的现象一般都含有四个要素:物质、能力、时间、空间。而叙事文就是记述现象的,因此也可归纳为四个要素:(一)现象的主体,(二)现象的演变,(三)现象发生的时间,(四)现象发生的场所。即,主体、事实、时间和场所。

3.4、叙事文的主想

        叙事文和记事文一样,对于材料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除记事文所说的“适切题目”和“注意特色”以外,还因根据文字的目的而定。这个目的在叙事文中就是主想,大体有三类:(一)以授与教训为主,例如传记等;(二)以授与知识为主,例如历史等;(三)以授与趣味为主,例如小说等。不过不少文章也会兼而有之,不过一般会有所偏重。而这偏重的地方,便是一篇文字重要的目的,也就是主想。

        主想不同,材料选择取舍的标准就不一样。以记历史人物为例,作第一类的叙事文,应当对于其家教、性行、轶事、格言等详加叙述,作第二类的叙事文则要对其生卒年月、生的地方、官职、战功等详尽叙述。作第三类的叙事文,不但材料的选择不同,并且叙述的方法也不同。总括一句就是,第一类以善为主,第二类以真为主,第三类以美为主。

       作叙事文的时候,材料搜集好了,就要确定主想。主想一定,然后将材料依主想来选择,与主想有关系的便取,无关系的就舍。而材料的取舍,与材料本身的重要与否无关,而是看其是否与主想相关。有时有些材料与主想无直接关系,但会因为与和主想相关的材料有密切关系而变得与主想有关,从而需要保留。

3.5、叙事文的观察点

        叙事文所叙述的材料,不但有从作者自己的经验得来,还有从别人的传说或书籍的记载中得来的。材料的来处不一,观察点也就往往不能一致。将这样的材料直接连缀成文就会头绪不清、不易理解。叙事文的观察点,就是作者所站的地位,可分为三种:(一)居于发动者一边;(二)居于受动者一边;(三)居于旁观者一边。

        作叙事文须确定一种的观察点,全篇统一,不应摇动。通常的叙事文,以居于旁观者的地位居多。作者对于各方面要保持观察点的一致,不可随意变更。观察点一致,文字就一气,不会繁滞。叙事文原是把事件展开使人看,性质好像戏曲。观察点的变动,就是戏曲中幕的更动,戏曲中幕不应多变,叙事文的观察点也不应多变。观察点不同,同一材料也可作成迥异的文章。

3.6、观察点的变动

        叙事文的观察点不应轻易变更,以使文气能够一致而不散漫、冗繁。但在长篇的或复杂的叙事文中,为将各方面的情形都表现得适当,往往不得不变动。因为事实的直接叙述比间接叙述更生动,因此只从一个观察点出发要将各方面都生动表现出来就非常困难时,因此就只能变动观察点。

        叙述一件事,哪几方面的关系重要,哪些应当表现,哪些不应当表现,全依事件的性质,由作者自己的意见去判断,这要看作者自己的剪裁功夫,并没有一个简明的标准。而对于叙事中的重要方面,则应该尽量选用直接叙述的观察点,以保证表现时直观生动。

3.7、叙事文的流动

        叙事文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的展开,这展开的情形被叙述成文字的时候,就成了文字上的流动。现象的展开不止,文字的流动也就仍然继续,所以流动是叙事文的特色。

        一件事的展开虽有一定的速度,但叙述这件事的文字,却可使叙事的流动有快慢之分。将事件展开的情况绵密地叙述,把事件中各方面详细地描写的,是慢的叙事文,以叙述事件的情况为目的;只述事件的概要,和其中各方面的大意的,是快的叙事文,以叙述事件的轮廓为目的。两者的分别,正如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和工笔画。

3.8、叙事文流动的中止

        叙事文的特色既然在流动,所以不但这流动须快慢适当,还须慎防中止。所谓流动中止,就是由时间的、动的叙事文,突然转到冗长的、空间的、静的记事文;或插入解释说明,使动态一时停滞。

3.9、叙事文流动的顺逆

        叙事文是把事物的变化展开,所以流动的方向也有两种:第一种,按照变化的自然顺序,依次叙述,这是顺的;第二种,对于并行的事件,或为叙明变化的前因后果,不能全然依照自然的顺序,而要有所颠倒,这是逆的。逆虽有不得不用的时候,但在普通的叙事文中一般是用不到的。

附录二、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

(1)作者能否在文章中现出

        普通文字的体裁,一般分为议论、说明、记事、叙事四种。这分类不仅是由于文字的表面的性质,还隐含着作者态度上的不同。因此关系到作者自己是否应该在文中现出:

        ①议论文,所列的完全是作者对于某事物的判断,作者完全现出在文里;

        ②说明文,是以作者的见解来解释某事物的,作者需要部分现出在文中;

        ③记事文与叙事文,乃如实记述事物的文字,态度纯属客观,作者在文字上无现出的必要。

(2)关于“夹叙夹议”

        记叙文的使命,不是议论某事物的好坏,或者解释某事物的情形理由。而是将作者对于某事物的经验如实传给读者,使读者从文字上也得同样的印象。这时作者只是媒介,其可以通过文字暗示人格、个性、态度等,但在文字的形式上,决不许露出自己的面目来。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孔子虽在“克”字上表示许多深意,但在文字的形式上,除记叙以外并不出来解释或议论。

        如果记叙文中的确需要露出自己的面目解释或议论,可以选择另起炉灶。例如另起一段以“太史公曰”、“赞曰”等开头进行解释和议论。有些优秀记叙文也会偶然在记叙中突然加入说明的,但一般也只一二句夹注性质的文字,加上括号或附标,列在本文以外,上下文仍是衔接的。

        记叙文在文字的形式上要看不出有作者在,方能令人读了如目见身历,得到纯粹的印象。一经作者逐处加入说明或议论,就可减杀读者的趣味。记叙文应以不露作者面目为正宗,从前流行的“夹叙夹议”究属滥调。作者的任务只要把事实如实写出,传给读者就够了,至于感受是读者自己的感悟,无需通过夹叙夹议来强迫读者获得。

(3)关于人称

        “自序”文体或第一人称小说中的记叙文字是以作者自身为对象。此时作者的立点是作者完全与读者对面,作者就是文中的主人翁,一切都用告语的态度写出。

        而第三人称记叙文,其情形是作者作为媒介将外界某事物的光景传给读者。此时作者的立点有三:

        ①全知的视点(The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作者全知全能,可以描写作品中一切人物的内心秘密和心理;

        ②制限的视点(The limited point of view)——作者将全知的视点缩小范围,只在作品中一个人物身上,行使其全知的权利,一般是作品中主人公,有时是讲述者。

        ③纯客观的视点(The rigidly restricted point of view)。作者视点范围更狭,作者此时并没有全知的权利,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只能取客观的态度。

(4)人称的统一

        无论是用第一人称主观的态度,还是用第三人称客观的态度,都可以。但必须避免第三人称客观态度的文字中,突然现出作者,用作者的口气把主观第一人称的态度夹杂进去。忽然带入作者主观的议论或说明,会使文章因此失去统一。

        有些第三人称的记叙文中,在文字的形式上保持了统一,但骨髓里却含有同样不统一的毛病,例如明明描写的是几名幼童之间的童真对话,但对话中却夹杂着成年知识分子的用词和论调。看似文字形式上保持了统一,作者没有现出,但其实作者已经现出在其内部了,读者阅读时极易在此处出戏。

4、说明文

4.1、说明文的意义

         说明文是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

        说明文和科学记事文的区别:对象的范围不同。科学记事文以特殊的范围为限,比较具体;说明文以普遍的范围为对象,比较抽象。例如,写一篇记事文记述自己家里的电冰箱的使用,这篇记事文是针对具体的事物;而电冰箱厂家写的关于电冰箱使用的说明书,这篇说明文就不是针对某一台具体的电冰箱,而是整个型号批次的所有电冰箱,就较为抽象了;而科技工作者写一篇针对所有电冰箱使用的说明文,针对的就是更加抽象的“电冰箱”概念了。

        说明文和叙事文的区别:说明文关于事实的说明,对象虽和叙事文相同,但形式全然相异。另外,叙事文可带作者主观的色彩,但说明文却不许可。

4.2、说明文的用途和题式

        说明文是用浅近明了易于理解的文字去解明事物或事理。说明文可以使其关系明了,范围确定,意义清晰,给人以关于该事物或事理的普遍的正确的知识。例如,教师的讲义,科学的教科书,学术定义,字典解释,古书注解,事实真象的传达等等,凡足以使人得到明确的观念和理解的,都要用到说明文。

        说明文的题式通常有疑问式和直述式两种。在古说明文中还有用“说”字或“原”字加到题上的,如“士说”、“原君”之类;但这一类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属于议论文,所以不能因题式就武断的确定文体。

4.3、说明文的条件

        说明文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单语的定义;复杂的说明文,则是单语的定义的集合和它们的引申。最简单的说明文的形式——类+种差。例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规定“人”的意义的说明文字,其中,“动物”是“人”所属的类;“有理性的”是“人”在所属的类中所具的特色,就是“人”和所属的类中的其他的东西相差的地方,论理学上叫做种差。

        相比于说明文最简单的形式,复杂的说明文在作法上需要注意六个方面:

        (1)所属的种类——为了要使所说明的事物和其他关系较远的事物分离,所以须述它所属的种类。

        (2)所具的特色——将所属的种类虽已叙述而能使它和其他关系较远的事物分离,但还要使它和关系较近的同属于一类的分离,所以必须述它的特色。

        (3)所含的种类——为了内容明了,使内容更充实、更易理解,应该将事物所包含的种类叙述出来。而分类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叙述分类时可以将所用的标准同时叙出。

        (4)显明的实例——文字内将显明的实例举出,则愈加明了。例如说明“水果”,在下过定义和说明后,举一些具体水果的名称(诸如“苹果”“毛桃”等),能让读者对“水果”的概念有更直观的了解。

        (5)对称和疑似——对称,即同属于一类而不是同种的事物;疑似,即好像同种而实不同的事物。单从事物的本身直述,往往不易明了;而用与该事物对称或疑似的其他事物对照述说则可使该事物明白显出。

        (6)语义的限定——语义因使用而多分歧,作说明文时,如果遇到容易误解的时候需特别加以限定,例如古语新用之类。

4.4、条件的省略

        说明文原是为未知某事物的人作的。繁复的说明文要正确、明晰。但若某部份确已非常明了的时候,也可以省略。

        (1)普通的省略——容易明了而不至误解的事物,或只以使人知道一个概要的,都可以只说大概。专门科学的说明文针对目标对象的说明需要详细、绵密;而通常的文字和口头的谈话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采用省略的说法。

        (2)因比较而省略——利用读者所已知的事物,两相比较以说明的时候,其中和已知事物相同的条件,就可省略。但需注意比拟要恰当,否则容易引起误解起到反作用。

5、议论文

5.1、议论文的意义

        议论文是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议论文虽和说明文不同,但议论文中用说明文的地方很多。因为没有说明做基础,判断就没有依据,也就难以立论议论。

        说明文关于剖释事理的部份,和议论文容易混淆。因为对于一事的内容,真是说得极详尽,那么它的价值怎样?我们对于它应持的态度怎样?都可不言而喻,用不到再加议论了。但议论文和说明文依然有较大的差别:

        (1)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是在使人有所知,议论文不但要使人有所知,还要有所信。

        (2)性质不同。说明文大概用单语为题。而议论文则常用一个命题为题,也有以单语为题的议论文,如“孔子论”,但其题目不过是形式上的省略,若从文章的内容去考察,便知仍是一命题。议论文的题目是对文章根本主张的概括和缩写,即使表面是单语,内容依然是命题。

        (3)态度不同。说明文比较偏于客观。议论文却恰好相反,有时基于同一个客观事实,辩论两方也会给出完全相左的观点。即使无人反对,但作者也必须假定有敌论者立在前面。因为既然写了这篇议论文,就意味着这个命题是一定有能够议论的地方,如果命题毫无争议、无可辩驳,那就无议论的必要,这篇议论文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5.2、命题

        命题是用言语或文字表示出来的断定推论。而议论文就是对于所提命题的证明。所以命题是议论文的根本。命题是一个完全的句子(sentence),且除了陈述句(indicative)外,其他诸如,疑问句(interrogative),命令句(imperative),愿望句(optative),惊叹句(exclamatory)等都不可能是命题,因为无法表示出断定推论,也就自然用不到证明。

        命题从性质上说,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在理论上只有这种形式的句子可以作为议论文的题目,论题本应是一个命题,也就是一个陈述句。但实际上常有不直写的,因为题目除表示论文的主旨外,有时还要含有刺激读者的作用。因此写题目时,有时会改写成感叹句或疑问句等。

        作议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认定自己所要提出的命题。命题确定了,然后加以证明。但要保持论点,在文中不能随意变更,也不能使议论出了命题范围以外。

5.3、证明

        命题既经认定,就应当加以证明,证明可分两种:

        (1)直接证明——即是对于一种主张,找出积极的理由来证明。发表自己的主张时常用直接证明

       (2)间接证明——就是所谓反证,对于一种主张,先证明对方面的谬误,使自己所说的牢固。反驳他人的议论时常用间接证明。而反驳时应当要注意对手的论点的变更。

5.4、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

        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是论证的基本方法。详细内容参见论理学。

(1)演绎法

        用含义比较广阔的命题做基础,来论证含义较狭的命题,就是演绎法。演绎法的最基本的形式(大前提→小前提→论断)被称为三段论式。其在论理学上通常的排列顺序,在文字或语言上常有变更。大前提、小前提和论断不但排列的顺序可以变更,甚至还可省略。

        只要意义能够明白,在文章上的排列变更,乃至要素省略都无妨。为了文章辞调的关系将命题的形式改换也是必要。但若要检查议论的正否,却须补足省略、依式排列,恢复成一完全的三段论式。    

        演绎法的议论,全以大小两前提做基础,所以如前提中有一不稳固,全论就不免谬误。世间原难有绝对的真理,所以就是论式各段都无误,也不是就没有辩驳的馀地。不过各段的无误,是立论的必要条件,若没有这条件,连议论的资格都没有。

        演绎法的大小两个前提原是立论的根据,假若对于一前提不易承认,还须别的三段论法,把这前提来证明。倘使这论式中的前提还有疑问,那么非再加以证明不可;繁复的议论文大概就是由许多三段论法联合成的。

(2)归纳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恰好相反,是集合部份而论证全体的论法。归纳法中有两个应当遵守的条件:

        ①部份事件的集合须普遍而且没有反例;

        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这两个条件如果能满足一个,大概可以认为没有错误。而最有力的归纳法,是第一、第二两个条件都能满足的;因为事例既普遍而无相反的例可举,原因结果的关系又极明了,自然不易动摇了。

        所应注意的,有无反例可举和人的经验有关系;就现在所经验的范围虽无反例,范围一旦扩大也许就遇见了反例;所以归纳法所得的断案常是盖然的。但原因结果的关系既已明确,就有反例可举也不能斥为谬论;这只是原因还没完全举出,或反例另有原因的缘故。虽有一二反例,必定别有原因存在,对于原论并不能轻易动摇。

(3)类推法 

        根据已知的事例而推断相类的事例的方法,就是类推法。类推法应用时须遵守下列的两条件:

        ①所举的类似点,须是事物的固有性,而不是偶有性;

        ②被推的事物须不含有与断案矛盾的性质。

5.5、证据的性质分类

       判断一件事,总是以经验做根据,而依前两节所举的方法找出证据来。由性质上,证据有种种的不同,分述如下:

        (1)因果论 

        因果论又名盖然论,是根据了“同样的原因必生同样的结果”的假定,以原因证明结果。普通所谓议论,大概是这类最多。因果论又名盖然论,是因为这种议论并不是确切可靠的缘故。对于同一事件,往往可做正相反对的因果论。因果论是个确度很小的论法。所以用这个论法的时候,通常须用“大概”、“或”等推量的语气,万不可取断定的态度。

        因果论虽不是充足的可靠的议论,却是必要的、很有价值的。所以无论何种议论,至少非有一个因果论的证据不可。否则,即使别的证据很多,也不可靠。虽然仅一因果论的证据并不足恃,若与别的证据联合起来,就成了有价值的论法了。

        (2)例证论

        将和结论相同的事例引来做议论的证据,叫做例证论。例证论以部份来推全体,或以甲部份来推乙部份。归纳的法则应该严格遵守,类推的规则切不可犯。除此以外还有几个条件应当特别注意:

        ①人事和物理的不同——物理以物为对象,物质界是有普遍的法则可寻的,所以大概可以说有一定。但人事界的现象却没有这样的简单。例如抽烟喝酒的甲比从不抽烟喝酒的乙长寿,不能证明抽烟喝酒是长寿的秘诀,否则就是谬误。

        ②“假定”不能做例证——例证须是事实,“假定”做不来例证。世间往往有以“假定”做例证而应用例证论的。即只悬揣了一个假定,再从这假定立了脚来推论,即使常识上通得过去,也绝不可靠。

        (3)譬喻论

       譬喻论和例证论相似,不过例证论是引用和结论相同的事例做证据,譬喻论是引用和结论相似的事例做证据。譬喻论中所最要紧的,就是两方面的类似的关系。譬喻要得当,就是两方面中各自所存有的关系要有适当的关联。

        检查譬喻论的方法除将它分解以外,还可以通过审察两面的关系类似不类似,不类似的关系当然不能譬喻。譬喻论,我国古来用的很多,现在也着实有不少的人用它,讥诈百出,最易使人受欺;大宜注意辨别。

        (4)符号论 

        符号论和因果论恰相反,因果论是从原因推证结果,符号论是从结果推证原因。符号论是以实际的形迹(符号)来证明所论的真确。通俗所谓的“理由”,大概是因果论;所谓的“证据”,大概是符号论。因为同一事实,可以由种种的原因发生,所以符号论虽是由结果而推论原因的议论,也是不完全可靠。

        符号论一不小心就容易生出谬误。这一类的谬论在现实中很多,例如市面上的“读书无用论”基本全是通过符号论推导出来的,什么一个百万富翁小学没有毕业,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却穷困潦倒,然后就理所当然的推出原因是“读书穷三代,学习毁一生。”

        符号论中最可靠的,是那结果只有一种原因可以生出来的时候。例如烧开水时,由水沸腾的结果可以推出原因是水温达到了沸点。就大概来说,自然界的现象,符号论大体可靠,一涉到人事,关系非常复杂,用符号论就须注意了。

5.6、各种议论的联络

        上述的四种议论各有缺点,单独使用很不可靠。但是若能将二种以上的议论联结起来,就成有力的议论了。若能四种联结,更为可靠。但应注意,因果论和符号论并不全然可靠,至于例证论和譬喻论更只能做补充用,力量很微弱。就算是四种联结的论断,很多情况下也是不够。对于重要的人事要下最终决定性判决时,必须有确实的人证或物证,而不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仅依自己所得的盖然性推断,就草率的做出关乎命运的判决。

5.7、议论文的顺序

(1)命题的位置 

        议论文原是对于命题的证明,命题当然是议论文的根本。在普通的文章中,一般是先提出命题,使读者开首就了解全篇主旨所在。先列命题,能使文章明晰,却是有时也不应当先将命题列出:

        ①命题容易引起反对的时候——某些命题,争议极大。倘使先把命题揭出,必致开端就惹起读者的反对,甚至直接弃文跳过,以后虽有很好的证明,也不足动人。这种时候,应当先从比较广泛点的地方起首,使读者觉得作者的论证的确有若干的根据,然后作者再提出自己的主张意见。

        ②命题太平凡的时候——某些命题本身属于老生常谈,若开端先将命题提出,读者一看就厌倦,直接就弃文跳过,即使后面作者有令人耳目一新、标新立异的观点,也于事无补了。这种时候,可换一个命题角度切题,等读者被吸引之后,再提出本命题来。

(2)证明的顺序 

       通常因果论应当列在前面,符号论列在最后。因果论若列在最后,就使已经证明的事情和当面的问题无涉。若四种论证都全备的时候,最普通的顺序就是①因果论、②譬喻论、③例证论、④符号论。

        先列因果论,使读者预想有像结论的事实。次列譬喻论和例证论,使读者能想起在别时别地的相关事实,进而增强信服程度。到了最后的符号论,使读者觉得根据论断预期起来的事实果真如此,就能深切地信从了。

5.8、作驳论的注意

        议论文以推理为根据,除了自然界的现象以外,人类社会的事情非常复杂,而人的推理又非绝对可恃,所以无论何种名文,总不免有驳击的馀地。并且议论原是假定有敌论者存在,否则已用不到议论。从这一点说,议论文可以说是广义的驳论了。因此学习驳论的注意事项是十分有必要的。

(1)寻求敌论的立脚点 

        要反驳敌论,自然以从要害驳击为最有效,所以寻求敌论的立脚点是第一步功夫。对于敌论应当找出它的主旨,就是根本的命题。其次要寻出它证明的根据和法式——演绎或归纳或类比。

(2)反驳的方法 

        对于敌论所用的证论的法式既已明了,只须检查它违犯哪一种条件。但只是将证论推翻,不一定就能打倒敌论的根本命题,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对于这命题的驳击。

        命题由性质上分,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若由分量上分,又有全称和特称两种(全称类似于“凡是……是……”;特称类似于“有……是……”)。所以从质和量上分,命题有四种:①全称肯定,②全称否定,③特称肯定,④特称否定。

        最方便而有效的反驳方法——对当。对当即是将质或量不同,而所含的概念相同的命题对证。例如矛盾对当,即全称肯定和特称否定以及全称否定和特称肯定。矛盾对当的性质是此真则彼伪,此伪则彼真。

        一般情况下议论的命题都是全称,所以驳击敌论的全称命题,只须从它的矛盾对当的特称命题下手;因为证明特称命题实较证明全称命题容易(大概就是我们证明中常用的举反例)。因为驳论采用特称,只要有一二例证就可成立,敌论当然被推翻。另外证明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采用推翻特称否定或肯定的矛盾对当法。

(3)应注意的条件 

        文章真要动人,非有好人格、好学问做根据不可,仅从方法上着想总是末技。因为所可讲得出的不过是文章的规矩,而不是文章的技巧。而以下所说的注意事项,并不是用来取不正当的胜利,只是用来防不应当有的失败。

        ①勿助长敌论的声势——敌论者如果是有声望的人,议论往往在一般人的心里有强固的印象。这时候务必设法使敌论的印象减轻,以便自己的议论容易透入人心,切不可助长敌手的声势。这就是不利于自己的议论。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发些轻薄的议论去糟蹋对方,这是作者的人格问题。

        ②勿曲解敌论——驳论是将自己对于敌论的反抗,公诉于一般读者的文字。对于敌论不可恶意曲解。否则无论怎样,都不能命中的要害,并且无法得到读者的同情。

        ③驳论的位置——最有力的驳论最好放在中部,后半篇可用强有力的方法发挥自己的主张,使读者忘了所读的是驳论,而信从自己的主张。

6、小品文

6.1、小品文的意义

        文章从内容性质上可分为记事、叙事、说明和议论等几类。而长文和小品文则是由外形而定,从外形的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但小品文的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并不受限制。

       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小品文,如东坡小品;而“随笔”,也可看做小品文的一种。近来各国小品文盛行,并且体裁和我国的向来的小品文大不相同。现在的所谓小品文实即Sketch的译语。大概都是以片段的文字,表现感想或实生活的一部份的(可以写景、状物、抒情、议论、感想等等)。 

        小品文虽然也有独立制作的,但大多散见于长文中。有名的文学作品中含有的小品文极多,几百页的长篇小说,就可看成是小品文的连续。读者只要能留心,善于节取,随处可得好的小品文范例。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放牛,和《水浒传》中的景阳冈一段,都可作小品文读。

6.2、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

        小品文自身原有独立的价值,并且练习小品文,对于作长文也很有帮助,可以增长关于作文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对于文章练习上,帮助很大。读者要学作文章应先努力作小品文。

        (1)可为作长文的准备——不能作全部份的文字的初学者,即使作了长篇的文字,也决不会有可观的价值。所以与其乱作无谓的长文,不如多作正确的小品文。换句话说,就是学文须从小品文入手。

        (2)能多作——文有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但长篇文字要多作,实不容易,小品文内容既自由,材料又随处可得,并且因字数很少,推敲,布局都比较容易,很便于多作,能多作,作文的能力就自然进步了。

        (3)能养成观察力——小品文形既短小,不能容纳大的材料。因此,要作小品文,无论写情、写景,需要注意到眼前事物的小部份,捕捉到他的特色生命。因此作小品文可使观察力细密而且锐敏。细密而且锐敏的观察力是文人最重要条件之一。

        (4)能使文字简洁——小品文字数有限,断用不着悠缓的笔法,非有扼要的手腕不可。所以学习小品文,可以使文字简洁。初学作文,最普通的毛病是冗漫、宽泛,因为初学者对于材料还没有选择取舍的能力,不容易得着要领的缘故。若作小品文,这毛病立即现出,渐渐自然会简洁起来,而对于材料也能精于选择、取舍。这种工作,原是作文的第一步,也就是作文方法的一切。如果真能通达,已可算得有作文的能力了。

        (5)能养成作文的兴味——初学作文的人,往往因为作得不好,打断兴味,而自觉失望,这是常见的事。长篇文字所需的材料既多,安排也不容易,初学的人当然没有作得好的可能,屡作都不好,兴味就因而萎缩了。小品文以日常生活为材料,并且是片断地收取,因而容易捕捉,材料既不复杂,安排也容易;即使作了不好,改作也不费事。因此学作小品文既容易像文章,偶然也可以看到成绩;则作者的兴味自然会逐渐浓厚。

6.3、小品文练习的机会

        小品文本随时可作、随地可作,例如:

(1)日记

        日记因人的境遇、职业不同,种类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二种,一是只记述行事的,一是记述内面生活的。

        在普通人的日记中,两种时时相合,前者重事实方面,后者重心情方面。两者虽可自由选择,没有限制,但为练习文章计,应当注意这两方面的调和;一味抒述内心生活,会嫌虚空,而账簿式的事实排列,也没有多少趣味。因此,最好的日记是于记述事实之中,可以表现心情的作法。

        我国古代日记中很有可节取的文章,例如清人谭复堂的《复堂日记》中就有不少日记可以做小品文读。笔法虽与现代的不合,但对于现实生活的忠实玩味力和表现力,是可以学习的。

        一个人每日的生活必有几事可记。而日记,如果分析起来,实有几个独立的小品文可成。通常日记不必使每一事实都成小品文,只要使一日的日记全体为一小品文,或于其中含一小品文就够了。

        日记的价值可说的很多,练习文章就是价值之一。因为日记是现实生活的记录,日记的文字可以打破一切文字上的陈套;要作好日记,非体会吟味实生活不可。所以从日记去学小品文是很适当的。

(2)书札 

        书札与普通文字径路不同。书札有实用与非实用的二种。实用的书札普通都是随笔写成,不加功夫;至于非实用的,则非有练习功夫的人是不能作的。日常的书札中往往含有这实用的与非实用的两方面。例如,写信约友人游玩,然后描写叙述所在地优美的景物以吸引友人,前者是实用性的,后者是非实用性的。

        作书札比作日记更有趣味,因为日记是独语,而书札却是对话。笔友通过书札把其生活情况报知我们,我们就可以看到另外的风土人情和人生经历,自然是非常有趣。我国古来书札中,佳例很多,虽与现代文体不同,但都能表示现实生活,不是简单的要事排列,很能使受书者爱读,且读了也能增加不少的兴趣。由此可知:要作好书札,非加入现实生活的背景不可;若不将现实生活做背景,文字就不能动人。

        书札中可以只列事实,但若能兼述生活情趣(比如生活和心情),就能不呆滞而饶兴味。但应注意书札要真实无饰。即不能专袭套语,徒事修饰。只要能表现实生活,就可以使读者引起情趣;若徒把古人或今人的美辞丽句拿来套袭,就要成呆板讨厌的文字了。

6.4、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着眼细处

        小品文是记述现实生活一部份的东西,以描写部份为目的;要写全体的事象,不是小品文所能胜任的。所以作小品文必须注目于事物的细处,就极微细极琐碎的部份发见材料。习作小品文所以能使人的观察精细锐敏,原因就在这一点。

        作小品文的秘诀就是从许多断片的部份的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即集中兵力,直冲要害。

        作者无论是以景色为主还是以心情为主,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抒情文、感想文、议论文。虽然文章趣向不同,但一些问题是共通的。例如,欲以短小的文字写繁复而大的景物,往往会失败,很容易就写成一篇板笨的行事账簿。

        小品文的材料,与其取有系统的整个的,不如取偶发的、断片的。作者触物兴感,把偶发的断片的材料,取出活写,远比平铺叙述,把一切事件都说到,更能使人感动。否则人读了,只有一种“哦,有这么一回事”的感觉。

        就事件的全体来做小品文的材料,结果只能得到点轮廓,不能得其内容。用譬喻来说,轮廓的文字好像地图,是不能作为艺术品的。我们要作绘画样的文章,不需要地图式的文章。因为从绘画上得到的情趣,从地图上是不能得到的。

6.5、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印象的

        精细的部份的描写,胜于粗略的全体的叙述和说明。描写是照了事象把它从笔端现出的意思,和绘画所用的意义相同。说明不是描写,叙述也不是描写。旧式文章中说明和叙述的分子很多,但我国古来纯文学作品中还是有不少描写的佳例。近来的文章,除了批评文感想文以外,差不多都是采用描写的态度。

        描写就是观察的表出,不会观察事物的人是断不能描写的。小部份的精敏描写,比大而泛的全体性叙述和说明要好。因为短小的文字中,若要装载整个的有系统的材料,必致流于说明叙述,结果便只存了轮廓而使内容完全空虚。描写是部份的精细的分写,原胜于全体的叙述和说明。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印象的描写,描写可以看做是“印象的”的意思。我们与事物相对时,心情中必有一种反应或感觉,这普通称为印象。描写是照了所观察的事象如实写出,就是要把印象写出。所以如果是描写的文字,必会成印象的文字。作者通过描写将自己对于事物所得的印象传给读者。

        将自己所得的印象,不加解释说明直现出来,使读者也得着同样的印象,这叫做印象的。好的描写就是作者把印象传给读者,且所传给于读者的只有印象,读者容易感染。而若是又加入作者自己的解释或说明,就成了以谆谆的态度教示读者,读者感着不自由,且因所传给读者的不止印象,还夹杂着不相干的东西,传递的印象自然就不分明了。

        我国旧式文字中往往以作者自己的态度,强迫读者起同感。如叙述一悲事,结尾必用:“呜呼,岂不悲哉!”叙述一乐事,必要带“可谓乐事也已”之类。其实读者通过描写自会感受,而不需要作者谆谆然的强迫教诲。

6.6、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暗示的

        部份的描写,并非绝对只能描写一部份,其目的是要从部份使人仿佛全体。既然能印象地描写,把部份的印象传给别人,那全体的影子就必然含在其中,则全体的光景就能通过部份的描写暗示给读者。说明的文字易陷于轮廓,范围常有一定,文字就往往无馀情可得;描写的文字部份虽小,但范围却无限制,可以暗示种种复杂的情景于读者。所以数千字的说明、叙述,有时效力反不及百字内外的描写。小品文的价值大半在此。

        如果部份的描写,只能收得部份的效果,那就不是好文字。在这个意义上,小品文远比别的长文来得难作。据说,法国雕刻家罗丹雕刻一胸像的时候,先做一全像,完成了再截去手足,而只留下胸部以上的部份。作小品文也非用这样的态度不可。

        不要说明的和叙述的,要描写、印象的、暗示的。而能描写,自然会成印象的,同时也自然是暗示的。描写是有馀情、有个性的文字,部份的印象的描写,可以暗示全体。用了部份去暗示全体,才会有馀情。

        暗示是小品文的生命,但所谓暗示可分两部份来看:一是笔法的暗示,一是材料的暗示。前者比较容易,后者实在很难。如能用暗示的笔法去描写暗示的材料,那就是最理想的。

        小品文并不是容易作的,所得部份,要有全体做背景才可以,并且,部份与背景的中间,最好要有有机的不可分的关系存在。譬如水上浮着的菱,虽只现出一小部份的花叶,但水中却有很繁复的部份潜藏着;而水中潜藏着的繁复的部份,和水上所现出的简单的部份有着不可分的有机的关系。

6.7、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中心

        小品文是集中兵力,直冲要害。如果取整个的多数的材料,不如细密写少数的部份的材料。这中心,就是这种态度的另一方面。所谓中心,就是统一的意思。小品文字数不多,如果再散漫无中心、无统一,必致减少效用,没有逼人的能力。令人读了以后,不能得着整个的情味。

        没有中心,文字就要散漫无统一,散漫无统一的文字断不能动人。但所谓中心,不是一定限于事项的统一。有些文章,事项虽不前后联络,但只要情调心情上能统一,仍不失为有中心的文字。即材料上虽然并不统一,哪怕尽有前后无关系的事项。但如果情调并不散漫,读了可以使人得着一个完整的感情,这也是一篇以情调心情为中心的文章。例如:专写西湖的早景,是统一的;但于一短文中如果兼写西湖的早景、夜景、雨景而确能表出西湖风景的情调(地方色)时,仍不失为有统一有中心的文字。

        小品文不可无中心,这中心可用事项来做,也可用情调来做。只要不是杂凑的文字大概自然都有中心可说,因为只要我们是忠实地写一事实或一情调时,就决不至于说东扯西,弄成无统一的文章。

6.8、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机智

        小品文如奇兵,平板的笔法断难制胜。我们观察事物,有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二种。正面观察每多平板,常不及侧面观察的来得容易动人。因为正面的部份是大家都知道的,侧面的部份往往是为人所不顾及的。能观察到旁人所忽略的部份,文字就容易奇警,而表现也容易成功。

        相传有一画师,作《花衬马蹄香》。却不画一片花瓣,而只画一匹马,另外加上许多随马蹄飞的蝴蝶。这是侧面观察成功的一例,若只从题目的正面着想,那就只能是一个扬鞭之人骑马肆意践踏鲜花,可谓是大煞风景,意境全无!

        侧面观察就是于事物的普通光景以外,再去找出常人心中所无而实际却有的光景来;这虽有赖于观察力的周到,但基本却在机智的活动。凡是事物,无论如何细小,要想用文字把它表现净尽,究竟是不可能的事。用文字表现,要能使人读了如目见身历,收得印象,全在一二关于某事物的特色。只要是特色,虽很小很微,也足暗示某事物的全体。

        例如,霉雨时候,要描写这霉雨天的光景,如果用平板正面的观察方法来写,不知要用多少字才能写出(其实无论多少字,也写不完全的)。在这时候,假使有人把“蛛网”详细观察,发见“雾样的细雨,把蛛网糁成白色”的一种特别的光景,把这不大经人意的材料和别的事情景况写入文字中,仅这小小的材料,已足暗示霉雨天。侧面描写,而不琐碎地对光景进行正面描写,反而会使光景活现。

        坏文章中,可能句句都坏;但好文章,却不用句句都好。一篇好文章,即有精彩的部份,也有平常的部份;有几句好的,有几句平常的。但一篇好文章中,这精彩部分的位置,常需要配得很适当。

        有一些平常的文章中,有时在恰当的位置加入几句就能变成好文章,甚至有时加一句就能使全体振起。所谓一句使全文振起,不单限于描写文,在议论、感想等类的文字中,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在描写文中,点睛之笔大都是侧面观察而来,而在议论文感想文中同样如此,所谓“警句”者,大都是侧面观察成功,从而有振起全文的能力。

6.9、实际做例和添削

(1)第一步 

        一些初学者立志写类似于冒险小说这样需要依靠想象的文章,一开始就想用想象练习作文,其实他们并不如从观察作文稳当。想象类文章描写的虽然都非作者目见亲历之境,只是想象的产物,但想象是依托在真实之上的。而观察的第一要件就在真实,观察力若尚未养成,所想象的也难免不合实际。如画家然,必先从摹写实物、人体入手,熟悉各种形态、骨骼、筋肉的变化,然后才可从事创作。

        一些初学者刚开始写作就想直接写名文,但名文并不是一蹴可就的。在初时,最好就部份的平凡事物中搜集材料,逐渐制作,渐渐地自会熟达,成近于名文的文字。文字的好坏本不在材料的性质,而在表现的技能。善烹调的无论用了怎样平常的原料,也能做出可口的肴馔来。世上森罗万象,一入能文者的笔端就都成了好文章了。

(2)由材料到成文字 

       无论什么材料都可用,只要仔细观察了,把它写出来就成文字。若只是写出原是容易,但要将自己所观察得到的依样传给别人,使别人也起同样的心情,这却很难。而不如此,文章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材料有了,要把这材料连缀起来成为文字。需先就全体材料的性质考察修改。例如,选用材料的句子要明了;文趣不好不干净的冗词需改削;句子之间的连结需合拍、不突兀;描写要统一;添加能表出情味的佳句;无直接关系,可记可不记的材料可省略,如果要记,应只用简洁的词句;表示感情的语句,要简劲有馀情,含蓄而丰富;开端不宜太冗滞……这些都是写文章需要注意的事项。

6.10、分段与选题

(1)文的分段 

        文字的分段和句逗性质一样,同是表示区划的。最小的区划是逗,其次是句,再其次是段。有时还有空一行另写,表示比段更大的区划。

        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读,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长有短,原视人而不同,但大体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适当分段是文章的技巧之一,须入情合理,不可无谓妄饰。

        根据着眼点不同对文字进行分段是一般的标准。但标准只是相机而定,着眼点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

        有时,为了使某文句增加强度,特意分行写列。因为分段的本质是把每段文字特别提出,从而使分出的文字增加强度。

(2)题的选择 

        旧式文章往往先有题目,后有内容,其弊端是作者往往会为了作文而随题敷衍、无病呻吟。而好的文章往往都是作者先有某种要写的事物或思想情感,再如实写出,然后再加题目。特别地,小品文更应该如此。

        题目应随文的内容而定,但取题目时需要认真的推敲斟酌,陈腐的题目不仅不能令人注目,反而会使文章也惹上陈腐的色彩。而过于新奇的题目,若没有配得上的文章,又易使读者读了文章后大失所望。

        在小品文中,文字须苦心制作,题目也须苦心制作。例如以描写春草为中心的春日写景文章,可以起《春野》《春景》《游春》等等题目,但如果定为《藉草》就既切实又不落陈套。题的好坏,有时可以关系到文章的死活。尽有文章普通,因了题目的技巧,就生出生气来的,非常有技巧的题目有时完全可以振起全文。甚至一些本来材料普通、文字平凡的文章会因题目好的缘故,成为奇警之文。

语文摘录札记02—《文章做法》02—记事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