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录片《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解说词文本08 赓续·代代相传

2023-04-01 16:36 作者:付与明年  | 我要投稿

 

第八集  赓续·代代相传

 

大自然一无所求,化育世间万物;往来人奔忙不休,不断经营建构。从传统渔猎到海上农作,从物种复苏到技艺的承传,人们从没放弃过变革与重组,为的是长久的赓续,代代的持有。

 

/福建宁德 沙江村/

 

福建霞浦,海面的景观已经被人类重新塑造。长短不一的竹竿,间隔出狭窄的航道。又是一年收获季,但老王却有些忐忑。跟种田相似,他们的劳作靠天吃饭。

 

海带生长5个月出水,悬挂晾晒。看似简单,但要像父亲那样内行,儿子阿赟需要更多时间。

 

农历三月,沙江村,人们抬妈祖像巡海,祈祷一年的顺遂与丰足。附近的漫长海岸,已成为当地人的耕作场。

 

在阳光下充分曝晒,水分蒸发,一些特殊成分开始结晶。海带表面开出一簇簇霜花,如冰凌般洁净。甘露醇,有近似蔗糖的甜味,是风味凝聚的标志。

 

包括海带在内,全世界的食用藻类九成以上来自人工培植。阿赟学种海带的几年,父亲总是替他忙前忙后。

 

干海带烹饪前,先隔水蒸一刻钟,使表面的甘露醇重新融入海带体内,风味的精华得以悉数保留。

 

/酥锅/

 

清洗后,与藕块、猪手错叠,加高汤卤制数小时。不同类型你来我往地一番置换,海带入味,鲜甜与醇香缱绻缠绵,口感也变得酥软胶润。

 

/虾胶海带卷/

 

海虾与肥膘肉混合做馅,以海带层层席卷。蒸熟后,外层黏糯,内部滑嫩可人。

 

/海带苗海蛎汤/

 

傍水而居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海带苗与海蛎下锅同煮,甘甜之余,脆嫩爽口,极鲜的境界一步直达。

 

如今,阿赟已经成家生子,但日常生活依然离不开父母的照顾。

 

从沿海到内陆,海带大约是最亲民的海产。今天,母亲打算拿它来煲汤。一百多年前,人类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钠,鲜味由此成为第5种被发现和命名的味觉。

 

/海带排骨汤/

 

排骨与海带入清水,烧开后改小火长时间炖煮,鲜味物质渗出,汤汁异常的浓郁甘美,朴实无华,又百搭提味。

 

赶在降雨之前,晾晒全部结束,两代人满怀喜悦,丰收后的一餐简单而自足。

 

因为劳作,起伏的海面宛如平整的田野,陆地文明史仿佛在大海重演。

 

/浙江 宁波/

 

手艺的传续,除了父子相承,还有另一种方式。

 

一早,胡乐乐被小喇叭准时叫醒,又是紧张的一天。这是一所专业烹饪学校,数百名学子接受系统而严格的训练。

 

童师傅是一家海鲜餐厅的主厨,一手传统宁帮菜让他的讲座备受欢迎。

 

大黄鱼剞刀片开,猪油烧至七成热,煎得两面金黄。浙东一带,大黄鱼是位居核心地位的标志性食材,肉质紧致细密,香气浑厚。

 

/雪菜大汤黄鱼/

 

汤汁熬成浓醇的奶白色,搭配清冽醒神的雪菜,咸与鲜携手步入妙境。

 

夜色已深,乐乐还待在厨房。临近毕业,童师傅帮他争取到实习机会,未来的表现可能决定一生的职业起点。

 

远离陆地,密布的深水网箱是人们在海洋里铺设的牧场。大黄鱼曾居中国四大海鱼之首,但已经很难从自然水域获得。

 

要实现其族群延续,眼前的权宜之计也许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人工努力干预,从条形到肉质,不断使养殖大黄鱼更接近野生。

 

宁波,长江三角洲的港口重镇,新的一天从激昂的口号开始。在这家餐厅,胡乐乐的职业尝试正式开始。餐厅后厨,所有的感官要服从于锅灶刀铲。

 

/腐皮包黄鱼/

 

新鲜大黄鱼,剔除骨和刺码味,以油豆皮外裹几层。摊开的一端刷蛋液卷牢,斩剁成段。

 

入锅炸到香气溢出,豆皮变得金黄通透,外层质地焦酥松脆。轻轻一折,应声而开,大黄鱼的柔媚姣好再也藏纳不住。

 

不管通往平淡还是走向非凡,大约所有的路程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端。今天,乐乐将离开校园,等在他面前的将是更多的变数与考验。

 

从初出茅庐到升堂入室,道理简单,然而其路漫漫。砧板刀案、锅灶盘盏,寻常的器具暗藏无穷的奥妙与玄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经年累月地反复淬炼,让一门技艺代代流转。

 

烹饪与美食的承续,既在追溯传统,也没停止过求索探新。一条上等黄鱼,在顶级大厨手里,将焕发不同凡响的风采。

 

/过桥大汤黄鱼/

 

小心切成薄片,徐徐飘开的清新气息仿佛来自芳草与嫩叶。任何复杂调味都是画蛇添足,高汤稍加汆烫,原本的清淡神奇般变得甘鲜浓郁。

 

/清蒸黄鱼/

 

清蒸也毫不逊色。伴随鱼肉缓缓脱水,鲜与香变得层次多元。何况有娇弱白皙的嫩,躲在瓣状肉里,半遮半掩,呼之欲出。

 

/浙江 余姚/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食物的生命力与一方水土之间,向来难分难舍又彼此成全。

 

余姚,最古老的稻米栽培地,谷物文明和渔猎物产,加上江南小城的舒缓节奏,让传统味道在街角巷尾驻留。

 

/菜汁豆腐黄鱼/

 

将小黄鱼跟嫩豆腐搭配。腌菜的陶缸里,汁液色泽黄亮,舀一勺用作汤底。海产的新鲜与发酵的厚味造就独具特色的小菜,清新鲜爽,生津开怀。

 

与谷物的另一番组合,让这味小鲜开得叶茂枝繁。

 

小店里,二妹张罗前台,大姐掌管后厨。除了家常小菜,姐妹店的当家主打是最平常不过的面条。面馆开张二十余年,有慕名而来的新面孔,更有常年相识的老主顾。

 

一大早,菜市场里的二妹同样是社交达人。来往多年,买卖双方深知彼此的底细和要求。对于食材的品质,二妹从不降低标准。

 

/苔菜拖小黄鱼/

 

小黄鱼个头纤小,是大黄鱼的近亲,肉质更加细润。传统做法,干海苔碾成碎末,与面粉搅拌成糊,裹鱼肉入锅油炸。遇热,瞬间膨胀成球。松脆的面糊,怀抱鱼肉的软嫩温香。

 

/小黄鱼狮子头/

 

肉粒马蹄和馅,团成肉丸,入高汤煨煮,肥腴和鲜爽一举两得。

 

浙东地区,小黄鱼跟面条的相遇不过几十年,却迅速扎根盛行。

 

少许酱油着味,热锅冷油,放入小黄鱼酥炸。黄鱼表皮褐变,获得漂亮的金黄色,芳香物质生成。手工面煮至断生,加小黄鱼一同收汁。

 

/小黄鱼面/

 

一碗爽弹的碱水面,两条焦香的小黄鱼,再续浓醇的汤头一勺,清香扑鼻的葱花几粒。

 

鱼皮胶质丰富,皎若琼膏的鱼肉让鲜甜来势汹涌。经它一手调教,面条顺滑筋道,甘美滋味更令人喜出望外。

 

不管萍水相逢,还是先天注定,偶然的无心插柳,竟让一种风味出落得亭亭玉盖。

 

/广东 湛江/

 

北部湾西岸,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古老的天南重地,璀璨的楚越文明。热带北缘的温润季风,三面环海的地利之便,成就了它自古繁华。

 

在湛江,物种的延续与大海的样貌有另一种方式的存在。夫妻俩并不关心璀璨与遥远,池塘里蓄满海水,用以放养虾苗,这是全年的希望。

 

修渠引水,人们将海洋延展至大地。一家人的生活半径,总是以虾塘为中心。

 

/海鲜粉/

 

对虾,甲壳类节肢动物,外壳呈青灰色。清洗整只烹炒,这是女儿的心头爱,也是阿军家最常见的餐食。随着加热,甲壳蓝蛋白变性,释放出虾红素,使表皮变得赤橙悦目。

 

湛江地处热带,长夏无冬,二十多亩虾塘是仅有的生活来源。然而跟临近水塘的出产相比,阿军家新撒的虾苗长势堪忧。

 

虽然努力接近海洋生境,但人工之力跟真实的自然有太多不同,水流、天气和种群密度都会影响对虾的生长。

 

中国是全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贡献了全球70%以上的养殖水产。

 

/宫保虾球/

 

在传统烹饪里,对虾变化多样。剥外壳取出虾线,入温油,虾肉遇热收缩成团。加葱段、花生,以荔枝味收口。

 

/油焖大虾/

 

整只烹烧,手法大巧若拙,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藏于头部的膏黄融开,给虾肉增味。以壳为器㸆熟,形成天然护佑。虾肉的润嫩毫无所失,鲜与甜酣畅到毫无保留。

 

仲夏端午,又称端阳节。按习俗,本族人要小聚一番。如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温水虾来自人工养殖,阿军家的劳作也将见到结果。

 

/海鲜粥/

 

四个多月,对虾的体长已达十几厘米。砂锅煲粥,放入洗净的对虾,开小火长时间熬煮。海虾给谷物增添出乎寻常的鲜美,是点睛之笔。

 

/虾饼/

 

面粉兑水,搅拌成黏稠的面糊,在平勺上摊开,嵌入大虾。油花溅跳,热气和肉类烧烤的焦香一瞬间升腾弥漫。外壳纤薄酥脆,守护弹滑的虾肉,恰到好处的咸度给鲜味提供最佳注脚。

 

丰收与佳节送来双重喜悦,美好的味道也来得恰逢其时。食物朴素无华,但有夜色凉风和亲人围坐,无端多出几分美味和亲切。

 

成长的稚童,族里的老者,如此一年又一年,完成着世代的赓续,春秋的交迭。

 

自然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岁月却试图把生活左右。总有人毫不妥协,付出勇气和劳作,一边迎接风浪,一边拥抱凡常。

 

只因为,人与命运唇齿相依,正如海洋之于大地,一再交手,又彼此造就。哪怕惊涛来得不容分说,哪怕沧桑不曾善罢甘休。

纪录片《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解说词文本08 赓续·代代相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