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万华镜 #2|每日哲学考研:把握专业气质

自每日哲学开通微博起,就不断有同学前来咨询考研事宜,特别是知道我们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之后,问的事情更是常常具体到某个老师、某道考题——这不,上一届考研初试刚刚结束,下一届要考研的就马上找来了,看来考研考生也是每日哲学粉丝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在这些咨询的同学里,有人已经考上了研究生,甚至有人已经毕业,说明我们提供的建议至少不会特别不靠谱。这让我曾经动过一点心思:假如我们做的不是“每日哲学”,而是“每日哲学考研”,专门提供考研指导,大概内容会更有市场、人气也更高吧?
多年来我们很少谈及考研。毕竟,即便面对爱好者还勉强能够游刃有余,面对(未来的)同行则多少有些心虚。不过自去年担任招生面试秘书工作之后,确实对考研、考博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考研的备考就像是一局资源分配游戏,考生们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个科目的复习/预习工作中,多投入多回报,少投入少回报的大方向总归不会错。不过,大家很容易埋头备考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准备,这就是我要提醒各位考生的,要把握所考专业的气质。
这里说的“气质”指的是所考专业对相关领域内种种问题和观点的看法和评价。形象地说,每个专业都有一组同心圆,最里面的是这个专业最为赞同的理论主张和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中间的是可接受的主张和受欢迎的研究方向,而最外面的则是难以包容的主张和不受欢迎的研究方向。倘若考生的学术见解和兴趣不巧落在最外面,那么考生就必须慎重考虑报考这个院系是否合宜。这就好比一个热衷分哲的考生报考以现象学研究著称的院系一样,学生是好学生,院系是好院系,只不过双方气质不合,彼此都不会是最佳选择。
考生对专业气质的把握会直接体现在面试成绩上。虽说考研成绩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各500分共计总分1000分构成,而最终直接决定录取与否的正是考研成绩的排名,于是这两个500分看起来好像是同质的。但其实这两个500分根本不是一回事。笔试分数的重要性在于,只有笔试成绩夸过国家或者学校划定的分数线,考生才能获得面试机会。然而在面试阶段,笔试成绩差距会被轻易抹平,重要性远远比不上老师们招或者不招的意愿的差距,因此到面试阶段,面试表现才是真正决定录取与否的因素。气质上的契合与否正是面试所考察的重要因素,毕竟老师们的看法通常是:知识和技能是可以教授的,气质不合可就难搞了。
以我们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为例。面试时有老师向考生提问:你是否赞同培根的“四幻象”学说?考生回答:赞同。——培根的朴素归纳主义是科学哲学的起点,正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所引发的讨论,促使科学哲学不断发展。草率地肯定培根,这样的回答就等同于宣告自己对整个科学哲学事业的不以为然,偏离了专业的理论兴趣。
还有考生或许会持有一些误解,以为科学哲学搞的就是对科学进行批判,从而对非科学和伪科学也更加包容。然而事实是,科哲专业也许是我们系八个专业里最不能容忍伪科学的专业了。透露一丁点的反科学倾向,就是把自己暴露在一票否决的风险之下。
因此,我给各位考生的建议是——上策,报考与自己气质相合的专业,而不是费尽心思隐藏自己。中策,备考时花点心思去打探所考专业的气质,避免踩雷,不至于努力到最后却由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被淘汰。下策,对于自己不熟悉或者没把握的问题,坦诚自己不知道好过信口胡说。或许桌子对面正对着你微笑的面试老师,正在心里苦恼着该淘汰哪一个。
希望对想要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祝你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