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存在“后劲”吗

你是不是也听到过这种说法,理科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是有“后劲”的,这个后劲主要就体现在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能够基本保持原来的学习水平和势头,跟得上老师,做题也没啥大问题;但有的孩子就是会表现为突然掉队,从某一个知识点开始就听不懂、跟不上,面对题目也开始有种茫然的感觉。
而一旦出现了这种没了“后劲”的阶段,孩子就容易从此成绩一落千丈,对数学学习也再没了信心。
这种时候,围绕在孩子旁边的往往是焦虑的责备:
“最近是不是没把心放在数学上?年级越高,知识越难,越得多花时间!”
“小时候明明很有数学天赋,怎么能越考分越低呢?”
或者,是无力的安慰和从众的结论:
“女孩子到了后面数学就是容易落下,男生更适合学理科,这没办法。”
“普通学生到了高年级还是得报班,数学本来就难,不报班不行的。”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的言论,都会让人有点着急甚至生气,因为孩子成绩下滑的时候,第一时间最需要的就是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最重要的是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引。
家长朋友们的焦虑我非常理解,但是,错误的教育理念、错误的问题归因和沟通方式,真的只会让孩子对学习更沮丧,甚至起反作用害了孩子。这些错误的话语,很有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反复地抛向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数学真的不行、真的没救,久而久之,接受了这样的错误认知,数学不好的结论变成了现实,最终彻底放弃了学习的信心。
那么“后劲”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其实,数学学习确实可以说存在“后劲”,但这个后劲绝对和是否有天赋、是男生还是女生没有关系。它最直接关联的,就是学生本身是否真正拥有数学的思维能力。之所以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学习的深入,有的孩子能跟上,有的孩子会落下,根本还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基本功的娴熟运用水平不同、对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不同。
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尽早地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才能在后面的学习当中稳步前进,而这个过程只能靠学生自己去探索、领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构建自己的数学能力。
👉欢迎评论或私信胡老师,领取一份《自主学习行动路线图》,认真研读后,相信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